专用集成电路设计-2010(3)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6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设计2012.2.13~2012.2.17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2011.12《数字逻辑电路》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作为数字逻辑电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数字系统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学科教学培养计划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电路与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课程后,应进行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中小型数字系统的方法,独立完成调试过程,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掌握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组装配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并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教师应事先准备好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2.能力培养要求2.1.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组装调试等环节,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2.3.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
2.4. 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可自拟创新课题)。
2.5 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设计报告的基本格式课程设计报告要给出结构框图,对总体设计思想进行阐述,井给出每个单元逻辑电路且论述其工作原理,文字说明部分要求内容完整,言简意赅,书写工整。
电路图规范、逻辑关系正确,表达完整清楚。
其基本内容与要求如下:1.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功能要求确定整个电路的组成以及各单元电路完成的功能。
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845大纲
845 电路基础
一、考试内容:
内容要求:电路和电路模型、电功率和能量、电路元件、独立电源、受控电源、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电容电感原件的串并联、动态电路方程、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分析法、正弦量的特征、相量分析法、复阻抗、复导纳、三相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
二、参考书目:
1、《电路分析简明教程》(第2版),傅恩锡、杨四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
2、《电路》(第5版),邱关源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集成电路设计
一、考试内容:
内容要求:集成电路的分类、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各类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集成电路设计的专业术语、CMOS集成电路制造工艺、MOS器件的电流方程和大信号等效模型、器件的SPICE模型参数、基本数字电路模块的电路、数字电路版图分析与设计、反相器、
MOS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存储器与阵列结构、运算单元、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导线模型与互联参数、先进集成电路工艺下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问题、数字集成电路的实现策略、MOS器件物理、基本模拟集成电路模块的分析与设计、先进集成电路工艺下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问题、模拟集成电路的鲁棒设计方法及集成电路实现步骤。
二、参考书目:
1、《专用集成电路》,史密斯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2、《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拉扎维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3、《数字集成电路-电路、系统与设计》,Rabaey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附件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2010年课题申报指南一、高端通用芯片方向课题1 安全适用计算机CPU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围绕国产CPU的技术发展需求,针对国内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开展CPU新型架构、CPU实现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2.考核指标(1)技术指标1.1新型架构研究(要求完成验证系统设计)1.1.1单核或同构/异构多核CPU架构,综合功能/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1.1.2动态功耗管理和设计优化,功耗小于3W;1.1.3基于新型架构的编译工具链技术研究(与基础软件方向互动)。
1.2实现技术研究1.2.1高速PHY设计技术研究(要求完成流片验证):DDR2/3、SATA2.0,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1.2.2片上存储器全定制设计技术研究(要求完成流片验证):A)多端口寄存器堆容量不小于64字×64位,4读4写,访问时间小于0.5ns;B)SRAM容量不小于1024位×64位,访问时间小于0.5ns。
1.2.3高性能图形加速器设计(要求完成FPGA验证):支持3D、高清功能;1.2.4利用国内先进集成电路代工厂开发CPU专用工艺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2)应用技术研究2.1基于国产CPU的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方案设计;2.2安全保密电脑方案设计。
3.研发周期2010-2011年。
4.其他要求(1)课题安排:支持1-2家;课题资金资助方式:前补助;(2)牵头申报单位应具备组织国内优势单位共同完成的能力,并在申报书中提交完整的组织实施方案;(3)课题任务成果必须能够集成为整体解决方案。
5.资金比例要求本课题的资金比例总体要求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申报单位自筹为1:0.4:0.6。
课题2 高性能嵌入式CPU关键技术研究1.研究目标围绕国产嵌入式CPU的发展需求,针对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开展嵌入式CPU架构关键技术研究、存储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低功耗设计优化技术及专用工具研发和SoC应用示范研究。
各种集成电路简介2010-08-26 来源:电子资料网整理网友浏览101次第一节三端稳压IC电子产品中常见到的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有正电压输出的78××系列和负电压输出的79××系列。
故名思义,三端IC是指这种稳压用的集成电路只有三条引脚输出,分别是输入端、接地端和输出端。
它的样子象是普通的三极管,TO-220的标准封装,也有9013样子的TO-92封装。
用78/79系列三端稳压IC来组成稳压电源所需的外围元件极少,电路内部还有过流、过热及调整管的保护电路,使用起来可靠、方便,而且价格便宜。
该系列集成稳压IC型号中的78或79后面的数字代表该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如7806表示输出电压为正6V,7909表示输出电压为负9V。
78/79系列三端稳压IC有很多电子厂家生产,80年代就有了,通常前缀为生产厂家的代号,如TA7805是东芝的产品,AN7909是松下的产品。
(点击这里,查看有关看前缀识别集成电路的知识)有时在数字78或79后面还有一个M或L,如78M12或79L24,用来区别输出电流和封装形式等,其中78L调系列的最大输出电流为100mA,78M系列最大输出电流为1A,78系列最大输出电流为1.5A。
它的封装也有多种,详见图。
塑料封装的稳压电路具有安装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用得比较多。
79系列除了输出电压为负。
引出脚排列不同以外,命名方法、外形等均与78系列的相同。
因为三端固定集成稳压电路的使用方便,电子制作中经常采用,可以用来改装分立元件的稳压电源,也经常用作电子设备的工作电源。
电路图如图所示。
注意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输入、输出和接地端绝不能接错,不然容易烧坏。
一般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最小输入、输出电压差约为2V,否则不能输出稳定的电压,一般应使电压差保持在4-5V,即经变压器变压,二极管整流,电容器滤波后的电压应比稳压值高一些。
ASIC简介ASIC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英文缩写,在集成电路界被认为是一种为专门目的而设计的集成电路。
是指应特定用户要求和特定电子系统的需要而设计、制造的集成电路。
ASIC的特点是面向特定用户的需求,ASIC在批量生产时与通用集成电路相比具有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提高、性能提高、保密性增强、成本降低等优点。
ASIC设计ASIC设计需要根据电路功能和性能要求,选择电路形式、器件结构、工艺方案和设计规则,尽量减小芯片面积、降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最终设计出正确、合理的掩膜版图,通过制版和工艺流片得到所需的集成电路。
ASIC芯片ASIC工程中心研究生课程开课目录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ASIC)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组建于1992年,主管部门为教育部、江苏省科技厅,依托于东南大学。
工程中心设有系统芯片、功率集成电路、无线传感器网络3个研究开发部。
工程中心以电子信息系统产品为龙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嵌入式软件开发为核心,实施嵌入式系统工程,为用户提供整套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和系统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工程中心在职教职工31人,有教授9人,副教授6,博士学位19人。
其中: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领军人才1人,国家重大专项规划、实施专家组专家1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1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1人。
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高等院校青蓝工程创新团体”称号。
中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通过国家重点新产品认证2项,拥有专利200余项,发表著作7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52篇。
1.4’b1001<<2=( 6‘b100100),4’b1001>>2=( 4’b0010 )。
2、完整的条件语句将产生(组合逻辑电路)电路,不完整的条件语句将产生(时序逻辑电路)电路。
3、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目标是最终完成(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设计。
4、可编程器件分为(现场可编程列阵FPGA)和(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PLD)5、系统函数和任务函数的首字符标志为($),预编译指令首字符标志为(#)。
6、一个基本的Verilog-HDL程序由(Verilog-HDL )模块构成。
7、EDA技术在应用设计领域主要包含哪四个方面的内容(HDL)、(PLD )、( EDA工具软件)、(EDA开发系统)8、EDA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5个方面:(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采用硬件描述语言)、(高层综合和优化).(并行工程)、(开放性和标准化) 9、当前最流行的并成为IEEE标准的硬件描语言是( VHDI )和( Verilog-HDL)10、一个完整的Verilog-HDL设计模块包括:(模块关键字和模块名)、(端口列表)、(端口定义)、(功能描述)这4部分。
11Verilog-HDL模块的I/O端口声明用来声明模块端口定义中各端口数据流动方向,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双向端口)12、Verilog-HDL语言的三种常用的模型描述方法为(行为描述)、(数据描述)和(结构描述)13、Verilog-HDL的数值集合由哪四种基本的值组成( 0)、(1 )、 x)、( z )14、10’hxf=( 10’xxxxxx1111 ) 10’hzf=( 10’zzzzzz1111 )15、若a=5’b10x01,b=5’b10x01,则a= =b的结果为( X )、a= = =b的结果为( 1 )16、Wire[15:0] wire-b表示连线宽度为(16 )位,其最高位为(15),最低位为(0)。
2010年复旦大学881电子线路与集成电路设计考研试题(回忆版)一、模拟电路部分1.两个放大电路,判断工作状态(比书上的同类题简单)2.共射电路,阻容耦合方式,很典型的那种∶(1)求中频增益(2)求上下截止频率H和L(3)电容Ce开路,对中频增益和带宽有啥影响,定性说明3.集成运放,输入级∶单端输出的差放;中间级∶共射(带射级负反馈,且被电容旁路);输出级∶互补输出级。
输出到输入反相端的反馈接的是常见的电压串联负反馈,但仅限交流(接了电容C再接地的)∶(1)判断反馈组态并求增益(2)电容C的用途(3)求输出功率二、数字电路部分1.A1A2BIB2两个2位二进制数,当AlIA2>B1B2时输出为1,分别按照下述要求实现之∶(1)门电路(2)两片3-8译码器和门电路(3)两个全加器和附加门电路2.(1)用D触发器,JK触发器和SR触发器构成移位寄存器(2)给出三个T触发器,设计一个可自启动的扭环计数器3.当输入信号X 出现上升沿和下降沿时输出Y为1,用D触发器同步时序电路实现三、集成电路设计部分1.(1)全定制和门单元设计门ASIC的方法和各自特点(2)比较差动放大器和单端共源放大器各自优缺点2.一个CMOS反相器,(NMOS源端接了一个1V电压源再接地)(1)Vm=2V,求输出摆幅(2)Vm=2V,已知PMOS尺寸比求NMOS 尺寸比(0.25um 工艺,应该用带速度饱和的公式)(3)信号频率100MHz,C=10pF,求动态功耗3.CMOS差动运放,输入是共源共栅(但在输入两管栅端接了个电阻),负载时二级管连接的POMS器件∶(1)画出VOUT随VINI和VIN2变化曲线图(2)若VIN1=VIN2,且从0-VDD,画出输出曲线图(3)半边电路求输出增益(没说是否忽略或不忽略沟道调制效应和体效应)。
集成电路版图与⼯艺课程设计之⽤CMOS实现Y=AB+C电路与版图1 绪论1.1 设计背景集成电路设计(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IC design),亦可称之为超⼤规模集成电路设计(VLSI design),是指以集成电路、超⼤规模集成电路为⽬标的设计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涉及对电⼦器件(例如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等)、器件间互连线模型的建⽴。
所有的器件和互连线都需安置在⼀块半导体衬底材料之上,这些组件通过半导体器件制造⼯艺(例如光刻等)安置在单⼀的硅衬底上,从⽽形成电路。
近些年来,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迅猛,促使半导体技术不断地发展,半导体技术正在进⼊将整个系统整合在单⼀晶⽚上的时代。
故对VLSI的版图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
Tanner软件可提供完整的集成电路设计环境,帮助初学者进⼊VLSI设计领域。
本设计采⽤Tanner Tools Pro ⼯具,对逻辑为Y=AB+C进⾏电路设计与仿真、版图设计与仿真,在报告中给出电路图、版图与仿真结果。
1.2 设计⽬标设计⽬标逻辑:Y=AB+C⽤CMOS⼯艺设计逻辑为Y=AB+C的电路和版图。
因为CMOS是天然的反逻辑输出,所以需要先设计出逻辑为/Y=/(AB+C)的电路,再将输出接⼊⼀个CMOS反相器实现逻辑功能。
设计电路图(Schematic)时,N⽹络A与B串联且与C并联,P⽹络A与B并联且与C串联,在N和P⽹络的交界节点接⼊反相器后引出输出Y。
设计版图(Layout)时,在P型衬底(P-Sub)上进⾏制作,所以N-MOS管可以直接掺杂制作,⽽P-MOS管需要先制作⼀个N阱(N-Well),并在N阱⾥制作P-MOS管。
整个设计⽐较简单,仅仅使⽤单层⾦属布线(Meteal)。
导出电路和版图⽹表(spice)⽂件,⽤Tspice软件进⾏仿真波形,分析电路和版图是否设计正确性以及其性能如何。
在LVS验证中匹配电路原理图和版图逻辑和尺⼨匹配性,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安排表二〇一三年七月课程安排说明一、研究生《英语I》课程安排说明:1、选课说明: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请在以下课号中选课:SX06003_01、SX06003_02、SX06003_03、SX06003_04、SX06003_05、SX06003_06、SX06003_07、SX06003_08其它学院的同学请在以下课号中选课:SX06003_09、SX06003_10、SX06003_11、SX06003_12、SX06003_13、SX06003_14、SX06003_15、SX06003_162、《英语I》授课内容分为听说和读写译两部分,每部分由不同的专业老师授课,网上任课老师只为实际授课老师之一。
具体安排如下:周二5、6节1-4班(听说)任课老师分别为:李月(2205)、陆小明(2211)、黄林涛(8505)、罗华珍(8507)(1班表示课号SX06003_01,2班表示课号SX06003_02,依此类推)5-8班(读写译)莫秀兰(9106)、秦恺(8309)、谷新黎(8310)、潘正芹(8311)7、8节9-12班(听说)李月(2205)、陆小明(2211)、黄林涛(8505)、罗华珍(8507)13-16班(读写译)莫秀兰(9106)、秦恺(8309)、谷新黎(8310)、潘正芹(8311)周四1、2节9-12班(读写译)张燕(9106)、邵宏(6220)、谢玉(8309)、韦储学(8310)13-16班(听说)任晓红(2205)、黄悟(2211)、杨亚南(8505)、莫建萍(8507)3、4节1-4班(读写译)张燕(9106)、邵宏(6220)、谢玉(8309)、韦储学(8310)5-8班(听说)任晓红(2205)、黄悟(2211)、杨亚南(8505)、莫建萍(8507)二、《自然辩证法概论》选课说明: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请在以下课号中选课:SX09013_01、SX09013_02、SX09013_03 (上课时间是第6-10周星期六上午,任课老师分别是何平、贺金林、李雅莉)其它学院的同学请在以下课号中选课:SX09013_04、SX09013_05、SX09013_06 (上课时间是第6-10周星期六下午,任课老师分别是何平、贺金林、李雅莉)三、《数值分析》选课说明:课号:SX07007_01 除机电工程学院以外的学生课号:SX07007_02 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四、《现代制造工程学》由五位老师共同讲授,任课老师分别是:3-4周(吴兆华)、5-7周(黄美发)、8-10周(杨道国)、11-12周(范兴明)、13-14周(唐焱)。
集成电路课程设计题目模三计数器设计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湖南大学集成电路课程设计第1页引言计数器在数字系统中主要是对脉冲的个数进行计数,以实现测量、计数和控制的功能,同时兼有分频功能,计数器是由基本的计数单元和一些控制门所组成,计数单元则由一系列具有存储信息功能的各类触发器构成,这些触发器有RS触发器、T触发器、D触发器及JK触发器等。
计数器在数字系统中应用广泛,如在电子计算机的控制器中对指令地址进行计数,以便顺序取出下一条指令,在运算器中作乘法、除法运算时记下加法、减法次数,又如在数字仪器中对脉冲的计数等等。
计数器可以用来显示产品的工作状态,一般来说主要是用来表示产品已经完成了多少份的折页配页工作。
以电子计数器为代表的计数器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问世,二十多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性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扩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早已冲破了早期只能用于测量频率或计数的概念而渗透到各个测量技术领域中,成为尖端科学研究、通讯、导航以及精密计量不可缺少的设备。
在数字电子技术中应用的最多的时序逻辑电路。
计数器不仅能用于对时钟脉冲计数,还可以用于分频、定时、产生节拍脉冲和脉冲序列以及进行数字运算等。
但是并无法显示计算结果,一般都是要通过外接LCD或LED屏才能显示。
大部分计数器如电子计数器等都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三个发展阶段。
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应用,使计数器有可能采用最先进的电路元件和技术,因而电子计数器的性能更臻完美。
随着计数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数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过硬的技术也成为众多生产厂商竞争的焦点之一。
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地改进技术,增加产品的种类。
现计数器的种类已增加到:电磁计数器、电子计数器、机械计数器(拉动机械计数器、转动机械计数器、按动机械计数器、测长机械计数器)、液晶计数器等,计数器的应用范围也遍布各个行业。
实习报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IC)设计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并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设计与验证过程,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专用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设计流程和验证方法。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如Cadence、Synopsys等。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对实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实习过程(1)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案确定首先,我们分组进行了需求分析,明确了实习项目的要求和性能指标。
随后,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设计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处理器架构、确定内存容量和类型等。
(2)电路设计与仿真在电路设计阶段,我们使用了Cadence软件进行原理图绘制和版图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电路的性能、功耗和面积等因素。
设计完成后,利用Cadence内置的仿真工具进行了功能仿真,验证了电路的正确性。
(3)硬件描述语言(HDL)编写与仿真为了实现电路的模块化设计,我们使用了Verilog语言编写硬件描述代码。
通过编写代码,我们将复杂的电路结构转化为易于理解和修改的模块。
编写完成后,利用Synopsys软件进行了综合和仿真,验证了模块的功能和性能。
(4)晶圆制造与封装在完成电路设计和仿真后,我们将设计文件提交给晶圆制造商,进行晶圆制造。
制造完成后,进行封装测试,确保芯片在封装过程中没有损坏。
(5)系统级验证最后,我们将封装好的芯片焊接到测试板上,进行系统级验证。
通过实际运行,验证了芯片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刻了解了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与验证过程,掌握了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G0040470 G0040770 G0043960 G0043970 G0043980 G0044300 G0044690 G0045170 G0045420 G0046420 G0047670 G0048580 G0055510 G0060810 G0062070 G0063640 G0064470 G0065850 G0066220 G0066670 G0067280 G0067500 G0071640 G0072720 G0075940 G0076710 G0078550 G0078960 G0079890 G0082930 G0083130 G0083580 G0086200 G0086480 G0087740 G0087930 G0088250 G0089010 G0089060 G0089440 G0089470 G0090350 G0091590 G0092190 G0092300 G0092310 G0096000 G0096070 G0098150 G0100950G0102320 G0102600 G0104360 G0104720 G0104770 G0105970 G0106380 G0106650 G0107940 G0108300 G0108330 G0109910 G0111250 G0111800 G0112540 G0113400 G0113720 G0118780 G0119550 G0119800 G0119820 G0122000 G0122020 G0123940 G0124090 G0124560 G0126740 G0126800 G0126970 G0127120 G0128350 TN003830 TN006410 TN006420 TN007000 TN012550 TN014560 TN016680 TN017430 TN019810 TN019870 TN023070 TN023120 TN023670 TN025080 TN026250 TN026320 TN026580 TN026610 TN026640TN031480 TN031690 TN032610 TN032960 TN037830 TN038590 TN038660 TN038910 TN039240 TN039250 TN040040 TN82540 TN86380 TN89280 TN92270 TN99180 TN99480 TNAA0380 TP028250 TP052410 TP053280 TP068950 TP074120 TP079770 TP100250 TP118040 TP95440书名数字信号处理(第四版)专用集成电路通信系统工程(第二版)(英文版)现代控制工程(第四版)模拟电子技术(英文版)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英文版)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七版)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六版)(英文版)通信系统原理(英文版)数字系统测试工程电路分析(第七版)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RTL综合、测试平台与验证(第二版)(含光盘1张)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第三版)(MATLAB版)(英文版)无线通信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第四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英文版)数字电子技术(第九版)(改编版)智能天线工程电路(第八版)LabVIEW大学实用教程(第三版)(含光盘1张)数字系统设计与VHDL(第二版)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含光盘1张)射频电路设计(第二版)(英文版)射频与微波工程实践导论异步电路设计原理——系统透视射频微波功率场效应管的建模与特征数字信号处理基础(英文版)现代电信交换与网络(英文版)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与测量基于FPGA和CPLD的数字系统设计电子学(第二版)数字通信(第五版)(英文版)开关电源SPICE仿真与实用设计(含光盘1张)电路(第八版)(英文版)光子学——现代通信光电子学(第六版)LabVIEW编程样式CMOS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三版)高速系统设计——抖动、噪声与信号完整性半导体制造技术Verilog HDL数字设计与综合(第二版)芯片及系统的电源完整性建模与设计数字VLSI芯片设计——使用Cadence和Synopsys CAD工具(英文版)光纤通信(第五版)(英文版)现代VLSI设计——基于IP核的设计(第四版)(英文版)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英文版)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英文版)数字VLSI芯片设计——使用Cadence和Synopsys CAD工具电磁场基础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第二版)(英文版)智能天线(MATLAB版)MATLAB实用教程(第二版)数字图像处理(第三版)(英文版)通信系统(第四版)(英文版)数字设计(第四版)(含CD光盘1张)通信信号处理数字通信——基础与应用(第二版)Verilog HDL高级数字设计(第二版)(英文版)信号完整性指南——实时测试、测量与设计仿真高速数字设计(英文版)自适应滤波器原理(第四版)通信概论(第二版)数字系统设计与VHDL(英文版)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Verilog数字VLSI设计教程(含CD光盘1张)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英文版)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第三版)半导体器件基础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七版)(英文版)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第五版)特征提取与图像处理(第二版)现代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四版)(英文版)光纤通信(第五版)数字集成电路——电路、系统与设计(第二版)数字光通信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第三版)(英文版)统计信号处理基础——估计与检测理论数字语音处理理论与应用(英文版)System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高级信号完整性技术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第二版)纳米CMOS集成电路——从基本原理到专用芯片实现微电子电路设计(第四版)(英文版)工程电路分析(第七版)数字集成电路——电路、系统与设计(第二版)CMOS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第二版)信号完整性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指导书(MATLAB 版)电子电路设计基础(含光盘)数字图像处理(MATLAB 版)电子技术基础(英文改编版)VHDL 数字电路设计教程微加工导论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理论、实践与模型现代逻辑设计(第二版)微波工程(第三版)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的方法(第三版)(英文改编版)现代无线通信通信系统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第九版)(英文改编版)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移动无线通信现代数字图像处理微电子电路(第五版)(下册)RapidIO 嵌入式系统互连模拟电路版图的艺术(第二版)(英文版)数字通信(第四版)(英文版)微波工程(第三版)(英文版)数字通信——基础与应用(第二版)(英文版)(上、下册)现代无线系统射频电路实用设计. 卷II,有源电路与系统模拟与数字通信导论(第二版)(英文版)检测、估计和调制理论电路分析基础(英文版)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第三版)(MATLAB版)信号检测与估计——理论与应用(英文版)伪随机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模拟电路版图的艺术(第二版)通信系统(第四版)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理论、实践与模型(英文版)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方法(第二版)(英文版)卫星通信(第二版)(英文版)自适应滤波算法与实现(第二版)先进半导体存储器——结构、设计与应用工程电磁学(第六版)扩频通信导论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RTL综合、测试平台与验证(第二版)(英文版)(含光盘1张) LabVIEW 8实用教程(含光盘1张)数字设计(第四版)(英文版)(含光盘1张)移动衰落信道实用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第二版)无线通信电路设计分析与仿真(第二版)(含光盘1张)微纳尺度制造工程(第三版)(英文版)小波与傅里叶分析基础作译者出版时间价格方艳梅等译2007-6-178虞惠华等译2007-6-166(美)普埃克等著2007-6-175卢伯英等译2007-8-179李立华改编2007-9-158阮秋琦等译2007-8-159(美)冈萨雷斯等著2007-9-169罗新民等译2007-11-158邵怀宗等改编2007-6-152樊昌信改编2007-6-169.8王新安等译2007-6-189周玲玲等译2007-7-165李广军等译2007-8-129(美)卡门等著2007-9-159田斌等译2008-1-158李迪等译2008-3-149李立华等译2008-6-149 (美)卡斯尔曼著 2008/5/169余璆等译2008-5-145何业军2008-7-136周玉坤等译2008-6-169乔瑞萍等译2008-6-159.8金明录2008-8-155吴怡等译2008-7-129薛文轩2008-8-159 (美)鲍威克等著2008-9-145李秀萍2009-1-145赵不贿2009-1-149鲍景富2009-1-135尹霄丽2009-1-159.5 Thiagarajan Viswanathan2009-1-149冯建华2009-3-169黄以华等2009-2-155吴利民2009-3-11082009-5-189吕章德2009-5-1852009-6-179陈鹤鸣2009-6-185刘章发2009-6-145王志功2009-6-155李玉山2009-7-138韩郑生等2009-7-159夏宇闻2009-7-132李玉山2009-8-1552009-7-1682009-7-1452009-8-1752009-7-165(美)冈萨雷斯等著2009-12-165周润德2009-11-159邵小桃2009-12-139.82010-1-165何业军2009-12-139高会生2010-1-1592010-1-179.82010-1-179徐志军2010-2-159刘祖军2010-3-155徐平平 等2010-4-1752010-4-198阎照文2010-4-149霍华德.约翰逊2010-5-155郑宝玉 等2010-5-185田华 方涛2010-5-155梁松海2010-5-149贾东方2010-5-195李林2010-6-145张建华2010-7-538赵毅强2010-7-159黄如2010-7-159Leon W.Couch,II2010-8-179韩郑生2010-8-155李实英2010-10-135 B. P. Lathi(B. P. 拉兹)2011-1-199王江平2011-1-140周润德等2010-11-159朱勇2011-1-168 Alan V.Oppenheim2011-1-199.8罗鹏飞2011-2-199 Lawrence R. Rabiner2011-1-1118夏宇闻2011-2-139张徐亮2011-1-149冯军2011-1-175周润德2011-1-159【美】Richard Jaeger2011-1-1132周玲玲2011-3-175周润德等译2004-10-158冯军等译2005-3-165李玉山等译2005-4-139孙洪等译2005-1-119张为等译2005-10-188阮秋琦等译2005-9-150李春茂改编2005-8-138乔庐峰等译2005-9-129陈迪等译2006-1-165严利人等译2005-12-168罗嵘等译2006-3-145张肇仪等译2006-3-159阔永红改编2006-3-145郑宝玉等译2006-5-145李锵等译2006-6-155余璆改编2006-6-145周文安等译2006-7-149许希斌等译2006-9-139孙洪译2006-7-133周玲玲等译2006-7-136王勇等译2006-6-149(美)黑斯廷斯著2006-8-168(美)普罗科斯著2006-9-169(美)波扎著2006-9-165(美)斯克拉著2006-10-169杨芳等译2006-11-139宋铁成改编2007-2-139.8张其善等译2007-3-155张民改编2007-2-139.5高强等译2007-4-149.8(美)舍恩霍夫等著2007-4-168甘良才等译2007-3-149.5张为等译2007-4-158宋铁成等译2003-10-169 James D. Plummer等著2003-4-175(英)艾费科等著2003-8-189(美)普拉特等著2003-11-154刘郁林等译2004-7-139曾莹等译2005-1-143徐安士等译2004-6-140沈丽丽等译2006-7-135夏宇闻改编2007-11-135乔瑞萍等译2008-4-149 (美)马诺等著2008-7-168陈伟2009-1-145夏建生2009-4-179郭洁2010-1-175斯蒂芬 A. 坎贝尔2010-9-169芮国胜等译2004-1-1288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