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 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 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 X手法,抒发X 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 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 X的X 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 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 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 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 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 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 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 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万能答题模板1. 文章体裁?答: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
2. 文章内容是什么?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
对文章的内容应进行详细的阐述,必要时可引用原文来解释。
3.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心思想。
包括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其深层含义。
4.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答: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结构形式、段落划分、段落大意等。
需要指出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段落之间的关系。
5. 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答:根据文章的语言风格、用词特点、句式结构等进行分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需要对文章的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6.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包括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等。
需要指出文章中使用的具体论证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7. 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有什么作用?答: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包括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等作用。
需要对句子的位置和上下文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8. 文章中的某个段落有什么作用?答: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包括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作用。
需要对段落的位置和上下文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9.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答: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等,说明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
需要对文章的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10. 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或收获?答: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阅读体验,阐述文章对自己的启示或收获。
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初中语文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梳理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 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 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答题模板阅读理解一、概括文章内容类解析:概括内容时,要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送“我”、买橘子等)以及文章的情感线索(父子情)。
一般按照“谁 + 做了什么 + 结果如何(或表达了什么情感)”的模式来概括。
答案:文章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先分别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再点明文章通过两者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二、赏析词语类答案:“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地描写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
“攀”字写出了父亲用手抓住高处的吃力,“缩”字表现出父亲两脚往上移动时的小心翼翼,“倾”字体现出父亲身体倾斜的状态,这几个词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努力和对儿子的爱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解析:赏析词语先解释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入手。
答案:“低唱”“弹琴”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低唱”形象地写出油蛉叫声的轻柔,“弹琴”生动地表现出蟋蟀叫声的悦耳,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对于这种赋予事物以人类行为的词语,往往是运用了拟人修辞,从修辞角度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其表达效果。
三、赏析句子类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把水和垂柳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多情以及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句子描写了水藻的绿,从侧面烘托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拟人),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水的特点和生机,表达情感),再看有没有其他描写手法(如侧面烘托)及其作用。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比作瀑布。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得茂盛、繁密的特点,气势非凡,给人一种震撼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
语文老师建议考前多看几遍!初中语文考试6大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初中语文考试中重点题型的答题模板及思维导图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 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 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 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 XX 手法抒发 XX 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 为什么要从Y 写起:揭示X 与Y 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 容量大,气势盛 B 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11.短句:A 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 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 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1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 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 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 象征意义 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1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 抒写美 C 抒发作者情感 D 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 见证历史沧桑14.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 A 具体的风景描写 B 生活和社会环境 C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15.文学作品的形象:A 人物的性格特征 B 人物的精神风貌 C 人物的思想特征 D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16.第一人称:A 亲切自然 B 自由直接 C 真实生动17.第二人称:A 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 便于感情交流 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 自由灵活18.第三人称:A 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 显得客观冷静19.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20.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21.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22.心理描写:A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 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2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24.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25.细节描写:A 真实精细 B 传神鲜明26.插叙:A 丰富内容 B 深化主题 C 使事件曲折有致 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27.倒叙:A 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 读起来波澜起伏28.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9.间接抒情:A 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 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30.开头段:A 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 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 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 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31.过渡段:A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 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 衬托作用D 渲染、烘托气氛E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赶快收藏吧!我们整理了语文考试里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有哪些地方还不是很清楚的同学一定要好好看一遍!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 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 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 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一、诗歌答题模板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二、现代文答题模板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三、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 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 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 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汇总一、诗歌鉴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二、现代文阅读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三、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 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四、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 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 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收藏: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考试一定用得上!今天整理了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有哪些地方还不是很清楚的同学考试前一定要好好看一遍!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 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 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 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 XX 内容抒发(寄寓 /揭露) XX 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 XX 手法抒发 XX 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 X 为什么要从 Y 写起:揭示 X 与 Y 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 -现代文1.长句: A 容量大,气势盛 B 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 A 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 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 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 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 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 象征意义 D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 抒写美 C 抒发作者情感 D 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 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 A 具体的风景描写 B 生活和社会环境 C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 A 人物的性格特征 B 人物的精神风貌 C 人物的思想特征D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 A 亲切自然 B 自由直接 C 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 A 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 便于感情交流 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 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 A 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 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 A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 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 A 真实精细 B 传神鲜明17.插叙: A 丰富内容 B 深化主题 C 使事件曲折有致 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 A 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 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 A 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 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 A 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 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 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 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 过渡段: A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 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 衬托作用D 渲染、烘托气氛E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 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 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 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 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 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 为何要写(主旨) 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 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 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 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 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 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汇总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 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 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 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 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 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 B呼应文题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 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C丰富文章内容 D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 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 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 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A具有文学味 B丰富文章内涵 C引起读者兴趣 D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A强调XX 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 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 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 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 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 D表明X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 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A引人联想 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 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 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 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 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 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 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 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 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 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 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 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 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 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 C激发读者想象 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 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 B营造氛围 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 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 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 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 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 C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 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积累-诗歌1.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 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 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C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 B动静 C视、听、嗅觉 D虚实 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记忆口诀:时空动静视听嗅,虚实正侧色形声诗词鉴赏常考表现手法汇总1.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 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 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 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 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 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