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锉削练习方法与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钳工锉削的操作方法钳工锉削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通过使用锉刀对金属进行切削、磨砂和修整,以达到所需的形状和表面质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钳工锉削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在进行钳工锉削之前,首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锉刀、备好工件和工作平台。
(1)选择合适的锉刀。
根据工件的材料和形状,选择合适的锉刀。
常见的锉刀有平口锉、方口锉、半圆口锉、圆口锉等。
一般来说,锉刀的牌号越大,锉齿越细密。
(2)备好工件。
将需要锉削的工件准备好。
工件可以是金属材料,如钢铁、铝合金等,也可以是其他材料,如塑料和木材等。
(3)准备工作平台。
一个稳定的工作平台对于进行钳工锉削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工作平台平整、稳固,并且可以固定工件。
2. 确定锉削方向在进行锉削之前,需要确定锉削方向。
通常,锉削应该始终与工件的最终形状一致。
这样可以确保锉削后的表面平滑,不会留下痕迹和不规则的形状。
3. 开始锉削在进行锉削之前,可以使用记号笔或其他工具在工件上标记出所需的形状。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锉削的方向和范围。
(1)稳固工件。
将工件固定在工作平台上,可以使用夹子或其他固定装置。
确保工件牢固地固定在工作平台上,以防止其在锉削过程中移动。
(2)进行初步修整。
使用锉刀的一侧,轻轻地刮去工件上的不规则边缘和突出部分。
这一步骤可以使工件的形状更加接近所需的形状,并为后续的锉削打好基础。
(3)进行精细锉削。
使用锉刀的边缘,沿着锉削方向,以均匀的力度进行锉削。
锉削时,要保持锉刀与工件的接触角度适当,不要过大或过小,以免锉削过深或过浅。
(4)均匀锉削。
在进行锉削时,要尽量保持锉刀在工件上的接触面积均匀。
这样可以减少刮擦和痕迹,并使表面的质量更好。
(5)检查和检测。
在锉削过程中,经常检查工件的形状和质量。
可以使用直尺、卡尺等工具进行测量,以确保达到所需的尺寸和形状。
4. 粗锉和精锉的顺序通常情况下,应该先进行粗锉,然后再进行精锉。
粗锉主要是为了去除工件上的不规则边缘和突出部分,而精锉则是为了实现更精确的形状和表面质量。
“锉削”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钳工技能中的一部分内容。
“锉削”就是指为了能够让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形状外观以及大小尺寸等要素达到相关的技术要求,工人使用锉刀工具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的一种加工方法。
钳工技能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钳工工艺学课程的一项重要考核。
在该项考核中,“锉削”技能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到总考核分的70%~80%,甚至对有的工件来说,只考核“锉削”技能。
正因为“锉削”技能在中等职业技术钳工技能中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都在想方设法地提升“锉削”技能的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工作实际,浅显论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钳工“锉削”技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恰当运用微课,夯实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导向。
唯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工作才能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
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钳工“锉削”技能也是如此。
唯有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掌握了与“锉削”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引领这些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锉削”技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有智能手机,这就为教师向学生推送微课奠定了硬件基础。
基于此,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钳工“锉削”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微课,进而帮助学生夯实相关理论知识。
比如说,在教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钳工工艺学》中的“锉削”技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潜心制作了一节微课并推送至学生手机端。
学生通过使用智能手机观看这节微课,认识了锉刀的各个组成部分,即锉刀面、锉刀边、锉刀根、锉刀舌和木柄等。
与此同时,微课视频也向学生形象逼真地讲解了使用锉刀的各种原则以及各种锉刀的不同握法等。
微课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钳工“锉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
学生按需求学习,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节节攀升。
二、创新实训方法,熟练掌握技巧“锉削”技能的训练关键在于实训。
俗话说:“熟能生巧。
二、锉削的姿势与操作方法
锉削时人的站立位置与錾削相似,锉削时要充分利用锉刀的全长,用全部锉齿进行工作。
开始时身体要向前倾斜10º左右,右肘尽可能收缩到后方。
最初三分之一行程时,身体逐渐前倾到15º左右,使左膝稍弯曲;其次三分之一行程,右肘向前推进。
同时身体也逐渐前倾到18º左右;最后三分之一选种,用右手腕将锉刀推进,身体恢复到起始位置姿势。
三、锉削时双手的用力
锉削时为了锉出平直的表面,必须正确掌握锉削力的平衡,使锉刀平稳。
锉削时的力量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推动主要由右手控制,其大小必须大于切削阻力,才能锉去切屑;压力是由两手控制的,其作用是使锉齿深入金。
钳工锯割与锉削操作技能训练的技巧
钳工锯割与锉削是基本的手工操作技能,在机械加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掌握这些技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避免误操作。
下面就来分步骤
阐述钳工锯割与锉削操作技巧。
一、钳工锯割技巧
1. 材料预备
首先需要将需要切割的材料准备好,切割前要检查材料表面是否光滑,如果不光滑需要打磨处理。
2. 选择合适的工具
选择合适的铣刀和刀齿,一般来说材料较硬的时候需要使用小的齿形,材料柔软则要选用大的齿形。
3. 应力消除
通过绕线、焊接等方式减少材料受到外部应力的影响。
4. 卡紧切割
将物料卡在切割机上,切割时最好用两手持握工具,一手握切割机筒,另一手握扶握件或枪把。
5. 切割速度与压力
切割速度要适中,切割时不要过度用力,否则会导致材料损坏。
二、锉削技巧
1. 选择合适的锉
锉有很多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要选择适合的锉来进行锉削。
2. 选择适当的角度
选择适当的角度来进行锉削,一般来说,向下45度角为最佳。
3. 锉削的方向与压力
要按同一方向进行锉削,压力要适中,不能过度用力,否则容易损坏材料。
4. 转换手势
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转换手势,定期检查锉齿的磨损情况并及时磨刀。
5. 清理削片
使用完后要及时清理削片,以免影响下一次使用。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钳工,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锤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掌握好钳工锯割与锉削操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1. 锉刀结构分析锉刀的形状虽有方形、三角形和圆柱形等,但它们的主要加工表面形状都是一样的。
在长度方向,各种锉刀都带有一定的圆弧和锥度,一般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只要端平锉刀,手部水平运动,就能锉出合乎要求的工件,其实这是个误区。
通过锉刀的形状,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整个加工刀面上,锉刀在柄部有一段水平面,而到三分之二处就有一个明显的弯弧,把锉刀工作面垂直于水平面上观察,就会发现,锉刀刀面并不平直。
从理论上讲,即使你双手是水平运动,锉刀的刀面运动也是不平直的,其运动轨迹是变化的。
我们知道锉削的加工余量一般不大,人工锉削主要靠体力作为动力,而这个动力不是持之以恒的,而是随着时间和人的体力下降而改变的,这是对锉削工作不利的。
2. 正确的锉刀方法锉削中尽量保持水平运动状态,前推锉刀前刀面在工件上时,左手稍用力,右手保持平衡; 到后段,则右手用力,同时左手保持平衡。
然后通过观察锉削纹路来判定锉削的效果,如采用交叉锉削,从纹理相互结合状态上看,可清楚地知道锉削平面的加工情况,便于随时调整锉刀的用力方向和保持加工面的一致性; 同时做好测量,每次测量后做好记录,以便参考对照指导加工。
如果发现锉削的纹理加工不均,或测量出有尺寸形状误差,这种现象大都是加工面中凸塌角,整个加工面出现俗称的“泥鳅背”.这是由于手法不正确造成端握和锉削用力不稳,或者就是没能了解锉刀的形状和性能。
这时要消除这个中凸的现象和避免锉削出中凸现象,那就要用到先前提到的锉刀的圆弧面了。
利用锉刀上的圆弧面对平面进行加工,要有意识和目的地对加工零件的凸面进行锉削消除,同时多次测量,与角尺、塞尺等对比,直到锉出合格的产品。
使用圆弧面注意不要把工件加工成凹状。
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引申到对圆孔、方孔和键槽等形状的加工。
3. 锉刀粗细刀纹的选择和预留加工量选择锉刀刀纹也是一个比较讲究的问题,主要根据工件对表面粗糙度和精度的要求而定。
一般原则是:粗加工用粗纹,半精加工用中粗和细纹,精加工用细纹和油光锉。
OCCUPATION2012 03150经验交流E XPERIENCE钳工锉削练习方法与技巧文/卢泉州锉削是技校钳工专业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训练中,有的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不善于总结分析,锉削技能掌握较差。
为了有效地掌握锉削基本技能,除了让学生按课本教学内容及操作要领认真规范训练外,掌握各环节中的补充知识、训练方法及操作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初练时,注意锉刀大小、新旧的选择初练锉削,首先是掌握锉削姿势动作。
除了要求规范、自然、协调外,还要舒展、到位。
若用中锉或小锉练习,锉刀的行程有限,动作的幅度受到限制,无法完成或体验到完整的、淋漓尽致的锉削动作,直接影响基本动作的练习和形成。
因此,初练锉削大锉的操作最具代表性,选用锉刀应尽量大,以不小于14英寸的板锉为宜。
在进行两手用力锉削、控制锉刀平稳的练习中,应选用能“吃”住锉的五成新以上的锉刀。
若锉刀太钝,锉削时锉刀与工件打滑,不但两臂用不上力,也难体会到两手力量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转变,对刚起步的基础训练非常不利。
二、提高锉削平面度的操作方法学生在锉削训练中,最不易掌握的是将平面锉平。
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锉削平面的方法外,笔者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第一,要想把平面锉得平直,锉与工件表面接触面就得大,尽量选用顺向锉法。
第二,锉削前,用单眼“吊线法”检查锉刀弯曲情况;锉平面时,用凸面锉削,凸出量与运锉的摆动量能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平面度。
第三,局部轻锉时,选择不大于8英寸的板锉,采用掰锉法,即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扣住锉头,小指自然收拢,拇指伸开压住锉面中部,使锉刀中部出现微量的向下弯曲变形进行锉削。
第四,推锉法只有在最后精细加工时使用,不能盲目滥用;要求锉刀不要过大,两手握锉距离适宜,运锉要稳,行程要短。
第五,平面的检验可利用平台、辅助调和好的红丹粉显示剂,在平台上研合显示检验,根据研合显示剂的着色所确定的部位,进行局部锉削。
钳工基本操作技能之锉削1、锉削的定义锉削是利用锉刀对工件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操作。
锉削多用于小余量的精加工,常安排在錾削和锯割加工之后,加工精度可以达到0.01mm,表面粗糙度可达Ra0.8um。
2、锉削应用范围锉削可加工内外平面、内外曲面、内外沟槽、内孔、各种复杂表面;装配中可以配键、修整工件;工具制作中制作样板;模具制造中实现某些特殊形面和位置的加工,是衡量钳工技能水平的主要操作之一。
3、锯削的工具—锉刀锉刀是锉削的刀具,- -般用T13或T12A制成,经热处理使切削部分硬度达HRC62~72。
1)锉刀的构造.锉刀由锉:身和锉柄组成。
如图所示锉刀。
锉身由锉刀面、锉刀边、锉刀尾和锉刀舌组成。
上下两个锉刀面都制有倾角不相等的两个方向的锉纹,形成双齿纹锉齿,担任主要的切削任务。
2)锉刀的齿纹有一个方向的单齿纹锉刀,用于锉削软材料:有两个方向的双齿纹锉刀,加工硬材料。
锉刀边是锉刀的两个侧面,分为光边和有齿边。
锉刀舌呈楔形,与木制锉刀柄内孔相配合,并用铁箍扎紧。
3).锉刀的种类:按锉刀的用途可以将锉刀分为三类:1)普通锉:按断面形状不同分为五种,即平锉(板锉)、方锉、圆锉、三角锉、半圆锉2)整形锉:用于修整工件上的细小部位。
3)特种锉:用于加工特殊表面。
4)、锉刀实际选用:锉削时必须根据具体工件加工情况合理选用锉刀。
.(1)锉刀的断面形状和长度要和工件锉削表面形状与大小相适应。
(2)锉刀的尺寸规格要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和工件的硬度选用,当工件的加工余量大、材质硬度高选用大尺寸规格的锉刀,否则选用小规格的锉刀。
圆锉刀的规格用其直径表示;方锉刀用其边长表示;其他锉刀用锉身长度表示,钳工常用的锉刀有100mm、1 50mm、200mm、300mm等规格。
(3)锉刀的粗细规格要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选用,一般是大余量、低精度、表面粗糙度差时,选用粗齿锉刀,否则选用细齿锉刀。
4、锉削的操作方法1).锉刀握法:锉刀大小不同,握法不一样。
钳工锉削平面技巧摘要:为了更好的提升钳工操作技术水平,就需要熟练掌握锉刀的操作方法。
本文在全面了解锉削工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作用下,对于加工行业的质量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
钳工作为加工行业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相应的加工技术,确保其加工物件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文章通过钳工平面锉削加工技术的研究,可以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钳工;锉削;平面技巧一、锉削的概况锉削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技术,通过锉削使加工配件达到工艺及使用要求的尺寸、形状及表面光洁度。
锉削作业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可达到0.01毫米,能达到0.8微米的粗糙度。
锉削的加工方法在日常作业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
锉刀的表面形态有平面、曲面、方锉、半圆形等。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加工方式,工件锉削方式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
1)顺向挫是最基本的锉法,适用于平面较小且加工余量也较小的锉削。
顺向锉可得到平直的锉纹,使锉削的平面较为整齐美观。
2)交叉锉适用于粗锉较大的平面。
由于锉刀与工件接触面增大,锉刀易掌握平稳,因此交叉锉易锉出较平整的平面。
交叉锉之后要转用顺向锉法进行修光。
3)推锉仅用于修光,尤其适宜窄长平面或用顺锉法受阻的情况。
推锉时两手横握锉刀,沿工件表面平稳地推拉锉刀,可得到平整光洁的表面。
锉削平面时,工件的尺寸可用钢尺或游标卡尺测量。
工件平面的平直及两平面之间的垂直情况,可用直角尺贴靠,用是否透光来检查。
滚锉法用于锉削内外圆弧面和内外倒角。
锉削外圆弧面时,锉刀除向前运动外,还要沿工件被加工圆弧摆动;锉削内圆弧面时,锉刀除向前运动外,锉刀本身还要做一定的旋转运动和向左移动。
二、钳工锉削方法技术要点1.锉削姿势锉削时人正确姿势为:左腿在前弯曲,右腿伸直在后,身体向前倾斜余(约10度)左右,重心落在左腿上;锉削中,两腿站稳不动,靠左膝的屈伸使身体作往复运动,手臂和身体的运动要相互配合,并要使锉刀的全长充分利用。
钳工锉削练习方法与技巧
锉削是技校钳工专业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训练中,有的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不善于总结分析,锉削技能掌握较差。
为了有效地掌握锉削基本技能,除了让学生按课本教学内容及操作要领认真规范训练外,掌握各环节中的补充知识、训练方法及操作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初练时,注意锉刀大小、新旧的选择
初练锉削,首先是掌握锉削姿势动作。
除了要求规范、自然、协调外,还要舒展、到位。
若用中锉或小锉练习,锉刀的行程有限,动作的幅度受到限制,无法完成或体验到完整的、淋漓尽致的锉削动作,直接影响基本动作的练习和形成。
因此,初练锉削大锉的操作最具代表性,选用锉刀应尽量大,以不小于14英寸的板锉为宜。
在进行两手用力锉削、控制锉刀平稳的练习中,应选用能“吃”住锉的五成新以上的锉刀。
若锉刀太钝,锉削时锉刀与工件打滑,不但两臂用不上力,也难体会到两手力量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转变,对刚起步的基础训练非常不利。
二、提高锉削平面度的操作方法
学生在锉削训练中,最不易掌握的是将平面锉平。
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锉削平面的方法外,笔者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第一,要想把平面锉得平直,锉与工件表面接触面就得大,尽量选用顺向锉法。
第二,锉削前,用单眼“吊线法”检查锉刀弯曲情况;锉平面时,用凸面锉削,凸出量与运锉的摆动量能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平面度。
第三,局部轻锉时,选择不大于8英寸的板锉,采用掰锉法,即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扣住锉头,小指自然收拢,拇指伸开压住锉面中部,使锉刀中部出现微量的向下弯曲变形进行锉削。
第四,推锉法只有在最后精细加工时使用,不能盲目滥用;要求锉刀不要过大,两手握锉距离适宜,运锉要稳,行程要短。
第五,平面的检验可利用平台、辅助调和好的红丹粉显示剂,在平台上研合显示检验,根据研合显示剂的着色所确定的部位,进行局部锉削。
这种方法比其他检验法要全面、准确,又快捷、
直观。
三、不同加工量的锉刀转换选择
锉削加工中,笔者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因怕尺寸超差,在加工量还很大时,就提前改用小锉加工,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用时过多。
有的学生在加工量较小时,仍盲目地使用大锉,使相关精度得不到保证。
因此,根据加工量的大小,在不同的锉削阶段合理地选用锉刀,是非常必要的。
锉削阶段加工量选锉大小
粗加工大于0.5mm 大于12英寸
中加工0.2mm至0.5mm 8英寸至12英寸
细加工0.05mm至0.2mm 6英寸至8英寸
精加工0至0.05mm 不大于6英寸或什锦锉
(注:上述所列仅作参考,实际加工应根据工件锉面大小和尺寸公差而适当变化)
四、每日晨练,注重实效
教学大纲中规定锉削训练为90课时,从连续训练的实际效果来看,很难尽如人意。
练好锉削技能,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应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注重实效。
笔者认为,教学中,可将部分课时化整为零,穿插于其他课题之中进行,即每日的课前指导中,教师定时、定质、定量地布置练习内容,进行每日早晨的强化训练。
定时,半小时左右(根据工作量大小和学生技能情况决定);定量,可加工一个面、相邻两面或一组对面;定质,即加工中相关的平面度、粗糙度、侧面垂直度、垂直度、尺寸等精度要求。
训练完毕,教师及时评判,做全面、细致的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公布成绩,使每个学生都能查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这对锉削技能的掌握、提高,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