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动力学和发酵共47页
- 格式:ppt
- 大小:6.68 MB
- 文档页数:47
发酵动力学第一篇:发酵动力学第八章发酵动力学发酵动力学是研究各种环境因素与微生物代谢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fermentation kinetics 生化反应工程的基础内容之一,以研究发酵过程的反应速率和环境因素对速率的影响为主要内容。
通过发酵动力学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征,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的合适条件,以及各种发酵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发酵罐的设计放大和用计算机对发酵过程的控发酵动力学制创造条件。
研究发酵过程中菌的生长速率、培养基的消耗速率和产品形成速率的相互作用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发酵动力学包括化学热力学(研究反应的方向)和化学动力学(研究反应的速度)并涉及酶反应动力学和细胞生长动力学。
它为发酵过程的控制、小罐试验数据的放大以及从分批发酵过渡到半连续发酵和连续发酵提供了理论基础。
发酵动力学也是计算机模拟发酵过程研究及发酵过程计算机在线控制的基础。
在发酵中同时存在着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两个过程,它们都需要消耗培养基中的基质,发酵动力学因此有各自的动力学表达式,但它们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都是以菌体生长动力学为基础的。
所谓菌体生长动力学是以研究菌体浓度、限制性基质(培养基中含量最少的基质,其他组分都是过量的)浓度、抑制剂浓度、温度和pH等对菌体生长速率的影响为内容的。
在分批发酵中,菌体浓度X,产物浓度P和限制性基质浓度S均随时间t变化菌体生长可分迟滞、对数、减速、静止、衰退等五个时期。
其中菌体的主要生长期是对数期,它的特点是:随着基质浓度继续下降,菌体的衰老死亡逐步与生长平衡以至超过生长,也即进入静止和衰退期。
发酵动力学J.莫诺于1949年提出了一个μ与S间的经验关联式,此式被称莫诺方程式:μm为最大比生长速率, 即不因基质浓度变化而改变的最大μ值;Ks为饱和常数,即在数量上相当于μ=0.5μm时的S值。
Ks值愈小,说明在低基质浓度范围中,S对μ愈为敏感,而保持μm的临界S 值愈低。
第⼋章发酵操作⽅式及发酵动⼒学第⼋章发酵操作⽅式及发酵动⼒学第⼀节发酵类型及操作⽅式⼀、发酵的类型1、根据微⽣物对氧的需求1)好氧性发酵◆需不断通⼊⽆菌空⽓◆如:利⽤⿊曲霉发酵⽣产柠檬酸利⽤棒杆菌发酵⽣产⾕氨酸利⽤黄单胞菌⽣产黄原胶抗⽣素发酵⽣产2)厌⽓性发酵◆不需供氧◆如:乳酸杆菌的乳酸发酵梭状芽孢杆菌的丙酮丁醇发酵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微⽣物,⽆氧时发酵⽣产酒精,有氧时发酵⽣产菌体2、按发酵培养基物理状态分1)固体发酵根据物料堆放的厚薄分为:薄层发酵:⽊盘或苇帘,1~2cm,培养箱或曲室内厚层发酵:深槽或池,架设帘,30cm以上,接种后通⽓固体发酵优点:可直接采⽤农副产品为原料,⽣产成本和能量消耗都较低;发酵培养基含⽔分低,有时产物浓度⼤⼤⾼于液体培养。
固体发酵缺点:同液体发酵相⽐,固体发酵中微⽣物、营养和产物的分散,发酵热的移去和氧的供应以及杂菌污染的避免等都较困难。
2)液体发酵发酵⼯业的主要⽅法根据培养液的深浅分表⾯培养法深层培养法表⾯培养法(浅盘发酵)◇利⽤浅盘,仅装⼀薄层培养液,接种后进⾏表⾯培养◇在液体上⾯多数形成⼀层菌膜◇在缺乏通⽓设备时,对⼀些繁殖快的好⽓性微⽣物可利⽤此法◇早年青霉素⽣产菌株点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 具有表⾯⽣长的特点,采⽤表⾯培养⽣产青霉素⼜如利⽤⽩地霉⽣产⼈造⾁深层发酵法深层发酵(submerged fermentation)指在液体培养基内部(⽽不仅仅在表⾯)进⾏的培养过程。
深层发酵是当前发酵⼯业中使⽤的主要形式液体深层发酵的优点:1)液体悬浮状态是多数微⽣物的最适⽣长环境。
2)在液体中,菌体及其底物、产物(包括热)易于扩散,使发酵可在均质或拟均质条件下进⾏。
3)液体输送⽅便,易于机械化操作。
4)⼚房⾯积⼩,⽣产效率⾼,易进⾏⾃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
5)产品易于提取、精制⼆、发酵操作⽅式分批操作补料分批操作连续操作1、分批操作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向反应器中⼀次投⼊所需的培养基,然后接种培养,培养过程中除控制温度和pH外不进⾏其他任何控制,反应结束后将全部培养液排出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