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4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610
- 格式:doc
- 大小:82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四课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
罗素的观点( )A.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普遍认识B.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C.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D.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2.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在此影响下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相继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演变为全球性战争。
由此可知,“全球性战争”是( )A.科技进步的负产品B.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C.世界整体化的产物D.国家利益至上的恶果3.《魂断蓝桥》讲述的是1917年的英国,青年军官罗伊撇下未婚妻玛拉奔赴战场,听说罗伊战死疆场的玛拉在失业、饥饿、寂寞和空虚的折磨下被迫沦落风尘。
当玛拉在火车站意外邂逅死里逃生的罗伊后,她选择了带着他们的定情信物在初识的地点自杀。
这部作品反映了( ) A.一战以后人民的反战情绪B.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C.一战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D.一战使英国经济衰退4.凡尔赛体系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建立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它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A.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和一些权利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C.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基本矛盾D.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5.如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国联实质问题是( )A.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B.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D.大国操纵,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6.1921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从而开启了五国长达15年的“建舰休息期”。
据此可知《五国条约》的签订( )A.缓和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B.提高了美国海军的影响力C.限制了日本主力舰的发展D.冲击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7.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能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 )A.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B.两次会议签订的条约公正合理C.各国都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D.都属于协约国集团,具有合作的基础二、非选择题8、材料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对这一说法不合理的解释是( )A.战争使欧洲文明受到严重破坏B.战争使各国发展开始呈现不平衡C.战争阻碍了欧洲经济持续发展D.战争导致欧洲国际竞争力衰退2.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这次战役( )①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②挽救了巴黎③是一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④宣告了西线战事的结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3.纵然英军在近千年中经历过诸多惨败,但这场战役的第一天就毫无悬念地以“灾难”“屠戮”“哀歌”乃至“不列颠军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载入史册。
在战役100周年纪念日的7月1日,英国全镇从早晨7时28分默哀至7时30分。
这场战役( )A.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B.第一次使用了飞机和毒气弹C.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D.使北非战场的形势发生转折4.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
中国参战的意图是()A.缓解国内北洋军阀的统治危机B.提高中国劳工地位C.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D.支持英法盟友作战5.列宁说:“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由此推断一战的积极作用是( ) A.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B.推动了十月革命的爆发C.促进了美苏的崛起D.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6.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的……”。
对此理解正确是( )A.战后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B.战争引起社会革命C.一战后的国际关系矛盾尖锐D.战争加剧国际动荡7.“缔约各国协定:……(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这一条款最有可能出自(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九国公约》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主要是因为( )A.国家利益决定的B.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的政策C.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D.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矛盾重重9.下图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建议用时:40分钟)1.英国首相在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问题。
”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B[解题时注意题干中“遍布全球”这一关键信息。
结合“189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故选B 项。
]2.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该同盟是()A.三国协约B.轴心国集团C.三国同盟D.反法西斯同盟C[根据题干给出的“意大利”“德、奥匈”这三个政权及它们的主要敌人“法国”可知,该同盟是三国同盟,故选C项。
]3.以下是德国皇帝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
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A.三国同盟的形成B.三国协约的形成C.萨拉热窝事件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C[根据题干“德国皇帝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可知,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故选C项。
]4.1892年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
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A.三国同盟正式建立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C.三国协约正式建立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B[由材料中的条约保护法国和俄国的利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2年签订的某条约”应指法俄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5.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
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1914年俄军攻势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进入无休止的阵地战中,故选A项。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
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2.一战期间,某战役标志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该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战役3.1916年9月,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战役持续到11月中旬,双方伤亡惨重。
英法军队虽未达到预定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
这次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4.“10月份,德国人还满怀信心,认为‘巴巴罗萨行动’几乎已经取得胜利。
当德军的推进逐渐慢下来,并在苏联的反攻下退却的时候,德国的这一信心开始动摇。
”与“德国的这一信心开始动摇”直接相关的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C.库尔斯克战役D.柏林战役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
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A.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B.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C.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D.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6.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
”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7.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这些奴隶遍于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
”这表明该体系( )A.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B.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C.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D.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8.《凡尔赛和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主要是指( )A.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B.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滋长C.该条约损害中国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D.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削弱9.《凡尔赛和约》把居民几乎全为德意志人的但泽划为国际联盟管辖的自由市,并规定波兰在但泽享有外交和经济特权。
【新教材】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练习-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选择题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
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展,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主张维护现有国家利益与殖民地,故选A 项;依据所学知识,法国并非工业革命时期的第一强国,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和美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故排除C、D两项。
2.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答案】B【解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德军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故B项正确。
ACD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17年4月,美国海军有军舰197艘,海军官兵6.7万人。
到了1918年11月,美国的军舰已达2 000艘,海军官兵达50万人。
这说明()A.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美国强大的军事潜能C.美国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D.美国放弃了“光荣孤立”的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于1917年4月参加对同盟国集团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结束;在此前后,美国军力的巨大变化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美国强大的军事潜能,故B项正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一战前某国外长叫嚣:“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满足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这里的“我们”应该是(C)A.英国B.美国C.德国D.俄国解析:根据“一战前”“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可知该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国应该是德国,故选C项。
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
这反映当时有人认识到(A)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的根源B.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疯狂扩军备战C.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D.科技的发展注定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解析:根据材料“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A选项符合题意。
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是帝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表现,B选项排除。
“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材料与科技发展导致战争的残酷性无关,D选项排除。
3.“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
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
”该战场形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说明(A) A.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B.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C.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D.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解析:“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一战演变为持久战,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不能说明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排除C;材料信息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无法得出同盟国以后是否推行机动战,排除D。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后篇巩固提升A组1.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平衡,此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因此1860年、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居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逐渐被反超,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故D项正确。
2.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
它反映了( )煤394 331 346 355 851 340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D.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1914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相差不大,但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大大超过同盟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参战,故D项正确;表格体现了两大战争集团实力的变化,但不能体现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是否发生转折,故排除A、C两项;B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表格信息并未体现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排除。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材料主要说明(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A项错误;法国是协约国一方,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不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收回主权和利益,故D项错误。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答案】B【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立。
A体现的是漫画的表面现象,仅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方面;C所说的也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方面,A、C都包含于B。
D说法错误,集团内部仍有利害冲突,故排除。
2.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最为激烈。
3.“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
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
”以上描述的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萨拉热窝事件【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所指的是德军进攻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
德军的凌厉攻势被英法联军抵挡住,由此可知是马恩河战役。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判断一场战争的性质,主要应看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的目的。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都是以重新瓜分世界为目的,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①美国对德宣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答案】A【解析】美国参战,带动了一些国家参加对同盟国的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各交战国的人民革命运动威胁着资产阶级统治,迫切需要结束战争。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时对点练题组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枪机的准备。
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陆事务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答案 A解析注意“1871年”的时间限定,普法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法国受到削弱,欧洲格局发生变化,关系逐渐紧张。
A项正确。
2.美国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
……鲍德温在此()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B.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D.总结了人类历史的行为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鲍德温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和肯定民族解放运动,至于“总结了人类历史的行为”的说法也是似是而非。
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只是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批评。
排除B、C、D三项,选A。
题组二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数字特别巨大答案 D解析从“绞肉机”“地狱”判断可知,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4.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
它反映了()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 22 16 25 50 15钢19 21 16 25 58 16煤394 331 346 355 851 340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D.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答案 D解析从材料可知“1914年9月15日”到“1917年某日”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实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美国加入了协约国集团,故D项正确。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第一次世界大战⑴一战爆发的原因:①根源:。
②矛盾尖锐:帝国主义各国 ,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
主要矛盾: 矛盾、法德矛盾、矛盾、俄奥矛盾。
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右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示意图,字母代表国家,曲线(线条)代表结盟。
CD的矛盾集中在,AED结成的同盟是萨拉热窝事件的当事国是(字母)。
1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英德;巴尔干半岛;协约国;C;⑵一战的性质是:,1⑵.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⑶一战的进程:①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示意图。
甲乙丙是三条战线,甲线的交战双方是,同时在两线作战的军队是;决定性战场是在(甲/已/丙)。
B、C、D分别是、、战役并按开始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字母);标志德军“速决战”破产的战役是(字母)。
②按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顺序: A.日德兰海战 B.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C.日本对德国宣战并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D俄国退出了战争1⑶.英法军队与德军;德军、奥军;甲;索姆河;马恩河;凡尔登;CDB;C;CABD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⑴建立:一战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的国际新秩序。
⑵内容: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等国家独立;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④中国收回,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⑤列强同意将“”、“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巴黎和会;九国公约;帝国主义;海外殖民地;波兰;南斯拉夫;海军军备;山东主权;门户开放2.国联的性质是。
其形成决议的“”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工具。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时作业--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
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2.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
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 2.7 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3.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
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
”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A.“布尔什维克速度”B.推行“新经济体制”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4.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
“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
……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
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
……(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
……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
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战役使交战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B.德国“速决战”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2.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态势的主要特点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可知这一年双方互有攻守,故A 项错误;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掌握着制海权,故D项错误;C项不属于战争的发展态势,排除;1916年,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B项正确。
3.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同盟国。
战争期间,协约国慷慨地提出将部分侵占的领土分给意大利,这一诱饵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加入协约国参加战争。
这说明( )A.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B.战争的进程因此而改变C.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D.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可知意大利在协约国许诺割让被侵略国家部分领土后加入协约国作战,这说明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C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的问题,排除A项;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并不突出,改变战争进程和使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的说法有误,排除B、D两项。
4.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下列选项与这幅漫画主题一致的是( )美国的“中立”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奉行中立政策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对德宣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D.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鹰是美国的象征。
“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反映出美国总统打着捍卫和平、民主和自由的幌子,对德宣战,故排除A项,B项正确。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星”是( )A.三国同盟形成B.“巴尔干同盟”的建立C.三国协约形成D.萨拉热窝刺杀事件2.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项目英德法美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B.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题组二第一次世界大战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
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对立面。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利益4.马恩河战役使战争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役一结束,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就向德国皇帝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在此影响下中国、巴西等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演变为全球性战争。
由此可知“全球性战争”是( )A.科技进步的负产品B.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C.世界整体化的产物D.国家利益至上的恶果6.“1914年,差不多每个人都预期会有一场短暂的战争,而国际危机将迅速得以解决。
”这一预期成为泡影是在( )A.马恩河战役后B.索姆河战役后C.凡尔登战役后D.日德兰海战后7.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多C.持续时间长D.伤亡数字巨大题组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建立的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系。
- 1 -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图是来源于1885年某周报的一则漫画。
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最可能是( )
A .工业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B .工业革命后,英国默许德俄在亚非疯狂争夺殖民地
C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霸权受到德俄的挑战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动摇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C [分析漫画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德国和俄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国殖民霸权受到德俄的挑战,故选C 项。
]
2.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该同盟是( )
A .三国协约
B .轴心国集团
C .三国同盟
D .反法西斯同盟
C [根据题干给出的“意大利”“德、奥匈”这三个政权及它们的主要敌人“法国”可知,该同盟是三国同盟,故选C 项。
]
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 .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 .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C [C 项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符合题意,A 、B 、
D 三项符合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 项。
]
4.下图这幅漫画描绘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束后的国际形势(
)。
课时作业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有(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③对外经济侵略放缓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②项表述错误。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加强了,③项表述错误。
排除②③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故选D项。
答案:D
2.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
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
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这番话的实质是( )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控制全世界
解析:通过材料“德国的货物……漂洋过海”可知,这时的德国正在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企图成为“世界帝国”。
故选D项。
答案:D
3.如图中的人物是德国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通过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的作战潜力
解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最后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速战速决。
故选B项。
答案:B
4.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下列选项对上述两件大事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美国加入协约国和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均是从本国利益出发,都使得协约国集团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协约国的力量影响不大。
故选D项。
答案:D
5.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各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吵,这反映出( )
A.德国有效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美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D.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仍存在尖锐的矛盾
解析: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会议,德国等战败国没有资格参加和会,所以,这次会议上的争吵不能反映出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而在这次会议上,不仅美国同欧洲国家有矛盾,而且欧洲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
因此,这次会议上的争吵反映出的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故选C项。
答案:C
6.有人说美国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益者,其主要依据是( )
A.重新确立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政策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
C.使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膨胀
D.美国挽回了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和日本并驾齐驱
解析:B项不符合史实,美国没有取代日本的在华特权;D项表述不准确,美国不是与欧洲列强和日本并驾齐驱,而是超越了除英国以外的欧洲列强和日本。
在A、C两项中,C项是最大的影响。
答案:C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不能避免世界大战的再度爆发,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利益决定的
B.西方大国推行中立自保、纵容侵略的政策
C.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
D.该体系建立在掠夺和奴役的基础上,矛盾重重
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义上倡导和平,但因为其存在诸多缺陷而不能维护世界的长期和平:该体系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的基础上,建立在大国强权的基础上,因此,体系内充满着诸多复杂的矛盾。
该体系并未解决旧的矛盾,要解决矛盾就必须改变体系关系。
故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1929年英、法、德工业生产状况。
(见下表)
——傅聚文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
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
材料三《凡尔赛和约》刚刚签订,德国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指出这与凡尔赛体系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凡尔赛和约》?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解析:第(1)问,从凡尔赛体系带来的暂时和平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回答,稳定的秩序有利于经济发展。
第(2)问,从《凡尔赛和约》产生的民族复仇情绪的消极方面总结。
第(3)问,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认识。
答案:(1)现象:1921~1929年,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
关系:在凡尔赛体系下,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行严厉的惩罚和掠夺,激化了战败国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德国民族复仇情绪的高涨。
(3)凡尔赛体系在战后欧洲维持了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和平的局面。
但由于体系内部矛盾重重,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矛盾的发展,凡尔赛体系必然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