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与蒙牛的竞争战略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28
伊利与蒙牛战略比较伊利与蒙牛战略比较伊利、蒙牛战略对比国内乳品业的“龙头”伊利公司,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成长业绩,获得了很多让人艳羡的荣誉。
同时,近年来崛起于同城的蒙牛公司.也因快速成长和成功扩张创造了一个个神话。
其中蒙牛和伊利可以说是处在乳品业的龙头企业。
下面将从两家企业的发展过程来进行战略对比。
1. 行业进入。
(先入者与后入者?)伊利:善用时机的先动战略。
先动战略是指抢先进入产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对稀缺资源的先占以及消费者存在转换成本这三个因素获得先占优势。
伊利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善用时机的先动优势。
如伊利在奶源基地建设、“草原概念”倡导、借力媒介资源、产品和通路开拓等方面基于先动战略而强化了竞争力。
其后续成长与最初奠定的基于先动优势的基础不可分割。
在行业竞争尚不激烈的“黄金时期”研发出“黄金产品”,抓住机遇迅速占领市场,使伊利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同时,伊利在取得了成功后采用了柔性的动态能力提升战略,持续的产品开发,设备提升以及柔性地根据情况的变化采用更加适应市场的经营模式,这使得伊利作为市场先入者很好的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蒙牛:母体企业的资源吸附战略。
早期的乳品业由于技术、运输和产地依附等原因地域限制比较严重,基本上是处于“南北分制”的状态。
而伊利当时则是在北方地区的乳业巨头,是内蒙古民族产业的骄傲。
这样蒙牛作为一个新建的小企业就具有很强的资源劣势。
但是蒙牛的创业者牛根生是从伊利集团走出来的,拥有强大的网络关系体系,同时对伊利的运作和资源都有深入的了解。
新建之处的蒙牛没有把伊利作为竞争对手,而是以很低的姿态跟随其后,其产品和工艺与伊利并没有多大区别:设备供应商相同,渠道销售模式类似,牛奶和包装原料等也没有多大差异。
蒙牛不但在产品资源上吸附与伊利,还很好的主导企业和地区资源的免费搭乘战略。
蒙牛在创建之初,就提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创建内蒙乳业第二品牌”,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
蒙牛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分析1.创立初期:“内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战略规划。
2.成立初期:蒙牛实施对伊利的跟随战略。
如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宣传册上闪耀着“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蒙牛乳业……我们为内蒙古喝彩”;在冰激凌的包装上,蒙牛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
蒙牛利用伊利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由此完成了“内蒙牛”的战略规划。
3.发展壮大后:实行高科技和差异化战略。
从2004 年到2005 年,国内乳业经历了从降价到涨价的复杂价格战,但是蒙牛能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扩大领先优势,这正是因为其实行了高科技和差异化战略。
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强势品牌的产品价格已经相差无几,只有技术含量更高才是胜出的关键。
乳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乳业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企业只有使自己与竞争者有所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每个重要差异,都代表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成长期发展战略及分析:4.1集中战略蒙牛集团创业之初是以牛奶为主打产品的,几年来一直没变,尽管在创造了蒙牛奇迹后,相继开创了其他领域的业务,如饮料、冷饮等,但蒙牛并不忘本。
除了源源不断进行创新、开发研究外,蒙牛也将他的老本行做得有声有色,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产品和口号,如“贵族喝的牛奶”特仑苏等,吞掉了牛奶市场上大半的资源。
4.2国际化战略蒙牛集团在这方面是很有野心的,蒙牛就高调表示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新总裁,好领导蒙牛跨入国际市场。
牛根生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国际化的企业需要国际化的总裁,新的班子越早培养越好,在新总裁熟悉几年之后再择机启动国际化进程。
”4.3营销战略蒙牛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企业。
开创前三年,蒙牛平均每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开创满六年,其销售额增长200倍,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未满八岁,就成为世界同行的领头人。
5.未来发展战略:蒙牛集团新的五年战略目标是进军世界乳业10强,成为世界一流的乳品企业。
Yili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公司?一、蒙牛乳业蒙牛乳业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与伊利酸奶齐名。
蒙牛乳业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该公司拥有全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乳制品生产技术,产品覆盖牛奶、酸奶、乳粉等多个领域。
蒙牛乳业以其卓越的品质、广泛的渠道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成为伊利的激烈竞争对手。
蒙牛乳业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不断挑战伊利的市场地位。
小点1:技术研发领先:蒙牛乳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改进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小点2:市场拓展广泛:蒙牛乳业通过多渠道发展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与伊利展开激烈竞争。
二、新希望乳业新希望乳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是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新希望乳业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该公司专注于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牛奶、酸奶、乳饮料等多个品类。
新希望乳业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与伊利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小点1:品牌影响力扩大:新希望乳业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逐渐提升品牌影响力,在与伊利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小点2:资源战略布局:新希望乳业通过战略合作、收购和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增强与伊利的市场竞争力。
三、光明乳业光明乳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与伊利乳业同属行业领域的竞争对手。
光明乳业成立于1956年,总部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
该公司致力于乳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牛奶、酸奶、奶粉等多个品类。
光明乳业以自身的创新能力、品牌形象和渠道优势,与伊利展开激烈的竞争。
小点1:创新产品的推出:光明乳业致力于研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并迎头赶上伊利的市场份额。
小点2:品牌营销策略:光明乳业通过大力推广品牌形象,采用多种市场推广手段和渠道拓展,与伊利形成积极的竞争态势。
总结:伊利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蒙牛乳业、新希望乳业和光明乳业。
主要事实:蒙牛和伊利作为国内乳业的两大巨头,自从蒙牛诞生的那一天起,他们之间的竞争便十分激烈。
在今天,乳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牛奶作为一种技术含量并不明显的产品,进入的门槛也相对来说比较低。
很多多元化的集团公司都有乳业投资,可是越是进入门槛比较低的行业,竞争压力也越大。
国内从事乳业生产的公司很多,但是真正称得上是乳业品牌的也就只有蒙牛,伊利和光明三家。
比较这三家乳业公司,如果单从企业规模和市场知名度上说,光明已经失去了与蒙牛、伊利的可比性。
蒙牛和伊利是两家有着特殊关系的企业,他们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这单单从他们的对外广告便可看出,甚至可以用针锋相对来形容。
有人说蒙牛和伊利的关系相当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关系,这时很有道理的。
他们都作为行业的龙头老大,都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但是他们谁也没有绝对的实力将对方打败,所以彼此只能进行跷跷板似的你争我斗。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各自有着不同的广告诉求和目标消费者,而且他们似乎也在默认对方存在的合理性。
即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有一家如也巨头。
相应的,拿这种观点来说蒙牛和伊利的关系时,也可以说中国不应该也不会只有一家乳业巨头。
他们的共同存在将是长久的事实。
在广告的诉求方面,蒙牛和伊利也采取定位和适应自己企业的方式。
蒙牛和伊利的广告策略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通过分析他们的不同和相同,我们便可以知晓这两家乳业公司的不同特征以及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对这两家公司的比较分析,将会帮助我们对整个乳产行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具体分析如下:一、不同点。
1、广告诉求的目标消费者不同伊利作为一家比蒙牛历史更悠久的乳业公司,他有着先进入行业的优势。
即公司有着广泛的社会信誉度,在普通消费者的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
所以他的广告诉求力求争取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
他通常将广告的诉求与普通民众关心的话题相联接,这一点单从他的奥运宣传上便可看出。
蒙牛与伊利的竞争作为中国乳业的第一梯队成员,伊利与蒙牛都位于内蒙古,仅凭这两家企业,内蒙古乳制品的市场份额就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强,其中液态奶更是占到了全国一半以上。
从主营业务收入看,伊利多年来一直牢牢占据我国乳制品行业第一的位置。
然而,近年来,蒙牛在奶源基地建设与扩大生产规模方面与伊利展开了激烈竞争,双方差距日益缩小。
2005年,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39.38%,继续雄踞国内榜首。
但这一年,蒙牛的主营业务收入也一举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0.1%,成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第二家百亿元级企业。
两家公司2006年中报则显示,上半年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0.17%;蒙牛为75亿元,增长58.7%,其规模已直逼伊利,而在增长速度方面更胜一筹。
抢占鲜奶资源、扩张乳业产能,是伊利与蒙牛今年发展的关键词。
中国乳业正处于蓬勃向上增速显著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上游资源的争夺以及在上游附近的生产布局,成为乳企竞争力的要害所在。
齐头并进马不停蹄近年,伊利的主业投入明显提速。
2005年,伊利先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黑龙江肇东、山东济南和安徽合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合计投资约9亿元,这些项目完全投产后将为伊利新增产能约94万吨,新增销售收入约37亿元。
今年,伊利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又在湖北黄冈、新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和四川邛崃建立新乳品生产基地。
其中,湖北黄冈基地总投资额预计将达6亿多元,主要生产液态奶、酸奶和冷饮,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将高达55万吨;新疆今年也成为伊利产能扩张的重要一环,6月,伊利决定投资约1.7亿元在乌鲁木齐建立酸奶和冷饮等生产基地,9月,又公告投资约2亿元在石河子建立中高档配方奶粉基地,这两个项目投产后,其产能将达12.5万吨;远在西南的四川也开始进入伊利的视野,公司已决定投资3.76亿元在邛崃建立乳品生产基地,年产能高达30万吨。
由于这些项目均已进入建设期,而建设周期又都在15个月以内,因此,2008年均将完全达产,从而为伊利带来约97.5万吨的新增年产能。
蒙牛与伊利的市场竞争分析引言概述:中国乳制品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蒙牛和伊利作为两大乳制品巨头,向来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对蒙牛与伊利的市场竞争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竞争情况。
一、产品竞争1.1 蒙牛产品线多样化,包括常温奶、酸奶、奶粉等多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1.2 伊利产品质量优良,注重原料选择和生产工艺,深受消费者信赖。
1.3 两家公司在新品研发上竞争激烈,不断推出新品种以吸引消费者。
二、营销竞争2.1 蒙牛通过大规模广告宣传和赞助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
2.2 伊利注重线下渠道建设,与超市、便利店等合作,提高产品销售。
2.3 两家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也展开竞争,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吸引消费者。
三、渠道竞争3.1 蒙牛拥有完善的物流体系和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提高产品覆盖率。
3.2 伊利加强与零售商的合作,开展促销活动,提高产品销售额。
3.3 两家公司在线上渠道布局也相当重要,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提升销售额。
四、创新竞争4.1 蒙牛在产品创新上不断突破,推出高端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4.2 伊利注重技术创新,推出功能性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4.3 两家公司在包装、营销方式等方面也展开创新竞争,提升品牌竞争力。
五、发展战略竞争5.1 蒙牛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份额。
5.2 伊利注重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拓展,提升品牌影响力。
5.3 两家公司在品牌定位、战略规划等方面展开竞争,力争在市场上占领率先地位。
结论:蒙牛与伊利作为中国乳制品市场的两大巨头,通过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争夺市场份额。
未来,两家公司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创新,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蒙牛PK伊利:产品、营销、战略三大方面蒙牛和伊利具有相同的产品,共同的市场,剪不断的渊源,他们之间的竞争从蒙牛创立之初就没有停止过,并在伊利2003年度从光明手中夺得中国乳业老大座次的同时升级为PK对决。
经过04、05、06三个年度的比拼,两家企业已成长为中国乳品业的两极,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两个对手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发展战略等领域的巅峰对决。
产品创新为增强盈利能力,伊利和蒙牛的竞争已从初级的同质化产品价格竞争,转入消费行为细分,寻求差异化、创新化发展,开发各种功能奶、高端奶,区分同质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价格战。
液态奶产品PK液态奶是中国乳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占据中国乳品业的60%市场,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排名,这是蒙牛和伊利争夺的主战场,他们在液态奶产品的UHT 奶、乳饮料、酸奶等三个主阵地展开猛烈的争夺。
UTH奶:功能型伊利“早餐奶”和蒙牛“晚上好奶”,高端型蒙牛“特仑苏”和伊利“金典”,逐对比拼在经过长期价格大战后,伊利在2005年首先推出了功能型的伊利“早餐奶”,向大众灌输营养早餐的理念,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蒙牛紧随其后,推出蒙牛“晚上好奶”,向消费者者传递,牛奶的营养与安睡作用,并相继推出蒙牛“早餐奶”、“未来星成长奶”等系列功能奶。
2006年蒙牛推出高端奶“特仑苏”,蒙语即金牌牛奶,向消费者宣扬其源于纯正奶源,高科技、高营养,得到了轰动性的市场效果,该产品”还在2006年度的IDF大会上获得“新产品开发大奖”。
伊利也推出高端新品“金典”,宣传其奶牛MIP概念,同时不忘奶源地、高科技和高营养概念,并开展“关爱精英健康计划”市场推广活动为“金典”销售助力。
持续的产品创新,使两家巨头在价格竞争激烈的UTH市场中稳定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
但蒙牛产品种类更丰富,获益也更大。
另外,根据AC尼尔森数据,截止2006年6月,蒙牛和伊利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1.7%,22.7%,这也正是两家在该产品领域竞争最好的评述。
企业战略管理--伊利蒙牛的比较
伊利和蒙牛都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它们在企业战略管
理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伊利的企业战略主要集中在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化方面。
首先,伊利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投入研发,不断推出高品质、高附加
值的乳制品新品种,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其次,伊利注重品牌建设,通过营销活动和广告包装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提升品牌价值和美誉度。
最后,伊
利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全球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蒙牛的企业战略主要侧重于品牌建设、多元化经营和制度创新。
首先,蒙牛也注重品牌建设,强调品牌内涵的塑造和传递,致力于
打造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
其次,蒙牛推行多元化经营战略,
逐步扩大产品线,进行跨界合作和多元化品牌经营,希望通过多元
化业务的发展来增强竞争力。
最后,蒙牛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很
多成就,特别是在营销到店、供应链管理、新品规划等方面进行了
制度创新,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
总体来说,伊利和蒙牛都注重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在重点领域
上存在一些差异。
伊利注重国际化战略,而蒙牛则注重多元化经营
和制度创新。
从蒙牛vs伊利看企业跟随战略蒙牛和伊利是中国最知名的乳制品公司之一。
这两家公司在中国乳制品市场上一直竞争激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企业跟随战略的角度分析蒙牛和伊利的竞争策略和成果。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蒙牛。
蒙牛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之一。
蒙牛以"中国的蒙牛,世界的牛奶"作为品牌口号,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乳制品。
蒙牛采取了一种跟随战略,即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和行动,然后进行类似的操作来获取竞争优势。
蒙牛在产品品质和品牌推广上投入大量资源,并致力于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蒙牛还注重创新,在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这种跟随策略使蒙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此同时,伊利也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导者之一。
伊利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的乳制品企业之一。
伊利以"健康中国,伊利我爱"作为品牌口号,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乳制品。
伊利同样采取了跟随战略,通过学习竞争对手的经验和战略,不断推陈出新,保持市场竞争力。
伊利在产品质量上强调安全和健康,并进行了大量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活动。
此外,伊利还注重创新,并加大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
伊利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体而言,蒙牛和伊利都采取了跟随战略,通过学习竞争对手的经验和策略来保持市场竞争力。
这种战略既能抓住市场机会,又可以避免犯错,从而确保企业的成功。
然而,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蒙牛和伊利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产品开发上,蒙牛注重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蒙牛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而伊利则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伊利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品牌推广上,蒙牛更加注重营销和品牌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