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截肢术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19
1例左上肢截肢术后合并气性坏疽的个案护理发布时间:2022-12-12T07:33:50.304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4期作者:冀佳芸[导读] 目的探讨截肢术后合并气性坏疽患者的护理方法。
冀佳芸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200233【摘要】目的探讨截肢术后合并气性坏疽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通过针对我科2021年9月份收治的1例截肢术后合并气性坏疽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针对患者并发的气性坏疽,给予患者输血、输白蛋白、抗炎、抗感染、镇痛、改善微循环、纠正电解质、密切监测尿量,并进行彻底清创手术。
结果经过系统治疗和悉心护理,该患者一般情况好,无特殊不适,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切口情况良好。
嘱患者术后2周拆线,加强功能锻炼,院外继续治疗,定期专家门诊随访。
结论多方面系统的护理和早期的病情观察可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尽早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和救治,同时应指导患者相关疾病的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逐步回归社会,开展日常活动。
【关键字】截肢;气性坏疽;左上肢;个案护理气性坏疽属于厌氧菌感染的一种,是由于梭状芽孢杆菌导致的肌坏死或肌炎。
气性坏疽感染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蔓延至全身,预后差[1]。
当患者发生气性坏疽时,最早出现的是局部症状患肢剧烈疼痛,使用止痛剂后仍难以缓解,伤口随即出现肿胀、皮肤苍白。
气性坏疽病变范围扩展快[2],组织坏死严重,故而导致毒素容易被吸收入血,引起严重的脓毒血症,造成感染休克,当救治延误时可导致死亡,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
气性坏疽早期有三大特点:一、伤口触诊有捻发音;二、Gram涂片发现革兰阳性杆菌;三、X线片检查肌群中有气体存在。
患者需要医生及时准确地治疗外,同时也需要护士及时观察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
当面对组织严重创伤、泥土污染严重及天气炎热时期的患者时,护士应警惕气性坏疽的发生。
1 一般资料患者男,30岁。
于9月2日18:30被泥沙机器绞伤左上肢疼痛、出血,致左上肢毁损伤来我院就诊,伤口污染极重,毁损,大量泥沙残留,并肌注破伤风。
截肢术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神志、面容、表情、营养状况和精神变化。
2、意识、血压、尿量、生命体征变化及切口出血情况。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预防重要脏器损害和功能衰竭。
4、日常活动耐受水平。
5、自我形象紊乱,影响睡眠情况。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
2、术后护理:(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床旁备止血带、沙袋。
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
(3)严密观察全身状况和残端伤口情况。
(4)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无机盐,必要时输血或静脉高营养。
(5)术后24-48小时内,残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床尾抬高15-3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
不能用软枕抬高患肢,以免造成挛缩畸形。
(6)感到疼痛时让患者注视残端,并轻轻敲打残肢端,消除患肢痛的主观感觉;早期装配假肢,对残肢间歇性加压;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或止痛剂;对于长期的顽固性疼痛可行神经阻断手术。
(7)大腿截肢者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挛缩,术后不要将枕头放在两腿之间,应尽早进行内收后伸的练习,不要把残肢搁在拐杖的手柄上;小腿截肢者要避免膝关节屈曲挛缩,应告诉患者半卧位或坐位时,不要让残肢垂于床下,长时间处于曲膝位;2周拆线后,在截肢端安装临时假肢,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进行肌肉强度和平衡锻炼,为安装假肢做准备。
(8)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自信感,战胜疾病的信心。
(9)健康教育下肢截肢患者抬高患肢不可超过2天,及时使残肢维持在伸展位或固定于功能位。
膝下截肢后,患者躺,坐时不要让残肢垂下床缘,长时间处于屈膝卧位。
膝上截肢术后不要将枕头放在两腿之间,更不要把残肢搁在拐杖的手柄上。
病情稳定后及早开始残肢的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勤翻身,每日俯卧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俯卧时在腹部及大腿下放一枕;嘱患者用力下压软枕,以增强残肢伸肌张力。
Operative Report
Operation date: Dec-19-1999
Pre-op diagnosis: Damaged injury of left upper extremity.
Post-op diagnosis: Same as above.
Operation done: Debridement, amputation at middle level of left humer. Surgeons: 施培华A指导、方向前R、裘利江R .
Anesthesia done: General anesthesia.
Anesthesiologists: 朱萍、何非方.
Procedure:
1.患者麻醉实施成功后取平卧位,左上肢置于侧台上,依次用生理盐水、灭
菌软皂溶液、双氧水、稀释PVP-I溶液刷洗创缘,然后常规消毒、铺巾。
2.作清创,左肘上内侧有5cm裂口,创缘极不规则,皮肤及皮下组织脱套至
腋窝(内侧)和三角肌止点(外侧)并伴挫伤,肱骨前方肌肉均不规则断裂,且挫伤明显,色泽呈暗黑,电刺激无明显反应。
肱骨已剥离至中上1/3水平,仅神经及肱动、静脉尚连续。
肘下软组织断裂、挫伤更为严重,前臂前群肌完全不规则断裂,断端血供极差,血管神经损伤严重,尺、桡骨均直接显露于创口。
前臂中段以远完全失去血供。
经探查,决定行肱骨中段水平截肢,予以实施。
3.清除上臂明显坏死肌肉组织,至有出血,电刺激有收缩反应。
予冲洗、止
血后,放置引流后,缝合前后群肌,逐层缝合。
残肢加压包敷。
4.术程顺利,经PACU复苏后安返病房。
记录:方向前R。
1.闭合性截肢截肢术遵循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遵循截肢术本身所特有的一些重要原则。
截肢手术前,术者必须亲自诊视病情,由2名以上医生共同决定,才能施以截肢。
手术医生在术前须亲自向病人的直系亲属或其他负有法律责任能力的人详谈术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由其签名表示同意手术。
必要时可征得患者本人同意,但对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不应让其知道。
术前设计好截肢平面,为保留长度,残端皮瓣设计可以非正规形式,传统的圆锥形残端已经被淘汰,而对抗交错缝合包绕断端则更为合理,这不仅避免术后装假肢时出现“止血带效应”、“瓶塞机制效应”和“肌电信息不足”,而且能使残端血供营养充分,神经断端有足够的软组织保护,肌膜与皮下组织不发生粘连,为以后病人装假肢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在闭式或皮瓣式截肢后,切口顺利愈合早日开始康复治疗及装义肢,在截肢前必须设计好皮肤切口和皮瓣的长度。
一般截肢的皮瓣切口呈弧形凸向远端。
常采用者有前、后侧等长皮瓣和后侧长、前侧短的皮瓣。
以小腿截肢皮瓣的设计为例:如采用前后侧等长皮瓣,则应先在其胫骨的水平面,测量前后直径的长度,此长度的一半即为前侧和后侧皮瓣的长度。
如采用后侧长、前侧短皮瓣,则将此前后直径的长度分为三等份,以其2/3为后侧皮瓣的长度,余l/3为其前侧皮瓣的长度。
用龙胆紫溶液在该肢体画出上述皮瓣切口的走行,在施行截肢术过程中应仔细认真和轻巧地处理残端范围内的各种组织。
(1)皮瓣的设计:无论截肢平面怎样,截肢残端要有良好的皮肤覆盖是极其重要的。
残端皮肤要有活动度,要有感觉。
因在活动和使用残肢时,残端在义肢筒或皮套内的皮肤必须经常承受某种程度的压力和摩擦,故这部分的皮肤不仅应有正常的血液供给和(感觉)神经分布,其皮瓣的长短和松紧度亦应恰当,并须有足够的皮下组织复盖骨端。
为了达到上述的基本要求,发挥残肢的最大功能,在截肢术时必须根据上肢或下肢的病变性质、截肢的平面等,妥善计划出皮肤切口和皮瓣的类型,等长皮瓣的血液供应最好,适用于上肢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