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科工作流程(基本诊疗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医疗机构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讨论稿)科室功能和任务:临床营养科是负责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的临床医疗科室。
其主要功能和任务是:1. 完成临床营养的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疾病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2. 完成营养门诊及住院病人(包括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价、营养诊断工作(各种疾病状态和/或营养不良的评价、诊断);3. 确立营养治疗方法(肠外、肠内营养、治疗膳食、基本膳食);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开列营养医嘱;4. 实施营养治疗全过程:包括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液、匀浆膳等的配制;治疗膳食的称重、配制及基本膳食配备和制作并运送至临床各病区患者的床前。
5. 根据临床营养学理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营养相关性药品(肠外、肠内使用的氨基酸、脂肪乳、矿物质类、维生素类及营养复合制剂等)。
科室执业条件:营养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一)人员配备1.营养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
按照医院技术职称编制配备医师、技师、护士、膳食操作间管理员,按技术工种编制有厨师、护理员等相关人员。
2.营养科主任是本单位营养学科带头人。
科主任应具有营养学或医学专业学历背景,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及相应医疗专业技术职务。
3.营养科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营养科工作1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4.膳食操作间管理员应当具有烹饪学基础,并取得管理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5.营养科医师要求医学营养专业毕业或临床医疗专业毕业,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书。
营养医师人数与床位比例为1:100。
6.营养技师不少于2人。
7.营养科护士人数不少于2人,要求护理专业毕业,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完成相应治疗工作。
8.营养科厨师要求烹饪院校毕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临床营养工作手册依据GB/T ISO9001-2016 标准文件编号:LCYYZX-SC-2017版本:A审核:批准:2017发布2017实施临床营养中心发布临床营养工作手册目录1.临床营养中心简介与架构图1.1临床营养中心简介 (1)1.2临床营养中心组织架构图 (1)1.2临床营养中心人员架构图 (2)2. 临床营养中心管理制度2.1临床营养中心查房制度 (3)2.2临床营养中心会诊制度 (3)2.3临床营养中心值班、交接班制度 (4)2.4营养门诊工作制度 (5)2.5肠内营养配置室工作制度 (5)2.6 治疗膳食配置室工作制度 (6)2.7体成分分析仪、能量代谢测定系统操作维护制度 (6)2.8 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与考核制度 (7)3. 肿瘤营养标准化示范病房相关制度3.1肿瘤营养标准化示范病房工作制度 (9)3.2肿瘤营养治疗会诊制度 (11)3.3肿瘤营养规范化培训制度 (13)3.4肿瘤营养治疗示范病房患者宣教制度 (14)3.5肿瘤营养不良患者出院随访制度 (14)4. 临床营养中心岗位职责4.1营养临床中心主任岗位职责 (16)4.2临床营养部主任岗位职责 (17)4.3营养转化研究部主任岗位职责 (17)4.4营养医师岗位职责 (18)4.5营养技师岗位职责 (18)1.临床营养中心简介与组织架构图1.1临床营养中心简介临床营养中心于2016年7月19日正式成立,设有临床营养部和营养转化研究部,临床营养部下属科室包括:营养食疗配制食堂、营养综合管理办公室、外科临床营养科、内科临床营养科、健康营养管理科;营养转化研究部下属研究室:肿瘤营养免疫研究室和肿瘤营养临床转化研究室。
中心现有副主任2名;临床营养部主任2名,分管外科临床营养科和内科临床营养科,营养转化研究部主任1名。
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营养医师3名,营养技师1名。
全科硕士3名,本科生6名。
临床营养中心工作以患者营养治疗为重点,独立设置,面向全院开展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3.18•【文号】国卫办医函〔2022〕76号•【施行日期】2022.03.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2〕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我委组织制定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已设立临床营养科的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本机构临床营养诊疗能力。
鼓励尚未设立临床营养科的医疗机构,根据《指南》要求,逐步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营养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2年3月18日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提高临床营养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法律法规文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是医疗机构设置临床营养科和开展相关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以及肿瘤、儿童、精神等专科医院设置临床营养科,应当按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鼓励有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本指南设置、建设和管理临床营养科。
医疗机构开展儿童营养与喂养服务,应当按照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等相关技术规范加强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内独立开展临床营养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名称统一为临床营养科。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设临床营养科病房,为住院患者提供临床营养诊疗服务。
第四条临床营养科应当开展以下工作:(一)营养筛查与评估、营养诊断、营养治疗、营养宣教的实施与监督;(二)根据临床需求,参与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会诊,或加入MDT 团队;(三)按需提供医疗膳食、肠内、肠外营养建议或处方;(四)规范管理、监督肠外营养执行;(五)规范管理医疗膳食业务;(六)规范指导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使用;(七)制定并组织实施本机构的临床营养相关工作规范。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实战实用指南大全)一、引言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作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围绕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从实战实用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定义、实施步骤、管理要点及发展趋势,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南。
二、临床路径的定义及作用1.定义: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针对特定病种或手术,以优化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为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化医疗流程。
2.作用: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同质性和连续性,降低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1.组建临床路径团队: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多个科室的协同合作,因此,组建一个跨学科的临床路径团队至关重要。
团队应由临床专家、护理专家、药师、康复师、营养师等相关人员组成。
2.确定纳入病种: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筛选具有明确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病种,优先选择病种治疗流程相对简单、变异性和不确定性较小的病种。
3.制定临床路径表单:临床路径表单是实施临床路径的核心文件,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康复计划等内容。
制定临床路径表单时,要充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和临床研究,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4.实施临床路径:将制定好的临床路径表单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单执行各项医疗活动,确保医疗服务的同质性和连续性。
5.监控与评价: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定期收集相关数据,评估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医疗质量和成本效益。
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临床路径表单,提高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
6.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临床路径实施计划4篇(2684字)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
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组长:戴耀明副组长:王钢、朱国清、张军成员:方天英、左惠榕、张清德、刘际川、王孝良、张继荣、张敏、蒋林海、孙涛、邱元龙、朱金根、刘蓓2.成立临床路径管理评价专家小组:组长:戴耀明副组长:罗衡桂、李胜成员:张军、刘玉芳、张清德、张敏、孙涛、蒋林海、邱元龙、王孝良、刘际川、史勇、刘蓓3.各临床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
它主要是针对ICD 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组长:马金生副组长:李智伟高克毅王大峰成员:马金生李智伟高克毅王大峰段新杰王震宇吴会战李庆民刘海静何清芳刘贵炎马建军宁雪光张洪辉高菲孙兰香赵毅杨双合唐志军孙云峰曹飞陈艳红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在医教部。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2023版)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行情况及目前我院实际,现调整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2023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临床路径的定义: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
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1、医院设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见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文件。
2、各临床科室必须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1)在指导评价小组指导下,开展本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工作;(2)制定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目标及方案,并督促落实;(3)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4)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管理方面的培训;(5)向指导评价小组提出本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调整及临床路径文本制修订的建议;(6)分析变异的原因及提出解决或修正的方法;(7)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8)其他需要实施小组承担的职责。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病毒治疗;2.糖皮质激素治疗;3.抗生素治疗;4.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8周,轻症3–4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86/G05.1病毒性脑炎疾病编码。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病毒性脑炎路径,否则进入轻症病毒性脑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2)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3.抗癫痫药物: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暂行办法》(湘医卫[2011]71号)和《湖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卫医发[2011]84号)的要求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临床路径的定义: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
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诊疗行为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精细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性,达到加强临床诊疗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从而促进医患和谐,提高医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三、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为了使临床路径管理更具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开展临床路径的管理,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临床科室实施小组三级管理体系。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XX副主任:XX\XX成员:2.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指导指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信息报送员:XX技术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医务科,何艳花任办公室干事,承担具体日常工作。
医院营养科工作流程及表格使用说明营养科临床营养科工作流程(基本诊疗路径)一、住院病人营养技师、护士或病房护士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采用ESPEN NRS2002,筛查结果放入大病历)有营养风险(筛查结果≥3分)无营养风险(筛查结果<3分)主管医师对有营养治疗适应症普通/特殊人群膳食的患者开营养会诊医嘱每月复查/出院前营养状况评估接到会诊单24h内主治以上或有会诊资质的营养医师会诊(填会诊单),包括营养诊断,个体化营养治疗对营养治疗5天以内住院病对需要连续营养治疗5天及以人,营养医师直接在大病历上住院病人,营养医师应建立上开具营养治疗医嘱或由主营养病历,并书写专门的营养管医师将会诊单上营养治疗治疗医嘱单放入大病历或直接医嘱写入大病历在大病历上开具营养医治医嘱营养门诊随访病房护士录入营养医治医嘱(电子病历时由营养医师直接录入)营养技师、营养护士执行营养治疗医嘱(肠内、肠外营养配制、治疗膳食制作)对建立营养病历的住院病人三级营养查房、书写病程记录营养医治成效评价/出院前营养状况评估(营养医师);出院时营养病历暂放临床营养科保存临床营养科应组织施行对入院患者举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筛查成效记实放入大病历),对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按期复查;对存在营养风险、且有营养医治适应症的患者在接到会诊单后24h内举行营养会诊。
(前提不足的可针对病院相干重点专科,如外科、慢性疾病、危重症、肿瘤、消化、老年及干部保健的住院患者举行营养筛查,为制定营养支持打算提供依据。
)通过必要的营养检测、评估和诊断,给予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对于需要连续营养治疗5天及以上的患者,营养医师应建立营养病历,并书写专门的营养治疗医嘱单放入大病历或直接在大病历上开具营养治疗医嘱。
对建立营养病历的患者进行三级营养查房、书写病程记录。
对于实施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的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或出院前营养状况评估,对于出院时仍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继续通过营养门诊随访。
.临床营养科工作流程(基本诊疗路径)一、住院病人临床营养科应组织实施对入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筛查结果记录放入大病历),对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定期复查;对存在营养风险、且有营养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在接到会诊单后24h进行营养会诊。
(条件不足的可针对医院相关重点专科,如外科、慢性疾病、危重症、肿瘤、消化、老年及干部保健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为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提供依据。
)通过必要的营养检测、评估和诊断,给予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对于需要连续营养治疗5天及以上的患者,营养医师应建立营养病历,并书写专门的营养治疗医嘱单放入大病历或直接在大病历上开具营养治疗医嘱。
对建立营养病历的患者进行三级营养查房、书写病程记录。
对于实施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的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或出院前营养状况评估,对于出院时仍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继续通过营养门诊随访。
患者出院后营养病历暂放临床营养科保存。
二、门诊病人临床营养科挂号问询病史能量代测定人体营养评价人体成分分析实验室/生化检测膳食营养评价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临床营养科的业务流程(一)住院患者营养评价工作流程1.临床营养科组织实施,由营养(技)师、营养护士或各病区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新入院患者、定期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价。
2.对于其中存在营养风险且有营养治疗适应症的患者,由主管床位医师开具营养会诊单,24小时主治以上或有会诊资质的营养医师进行会诊(填会诊单),包括营养诊断、营养治疗。
3.对长期住院患者应定期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价。
有条件的应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或出院前营养状况评估。
(二)营养查房工作流程1.经管营养医师应每天对所负责病区接受营养治疗的患者进行营养查房,了解病情变化,查看相关检查结果,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并与临床医师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进一步检查和营养治疗意见。
对疑难复杂情况应向上一级营养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共6篇)篇: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做好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推广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实施意义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
它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的时间等,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
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下,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医疗效果,促使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是医院管理专业化、精细化重要过程,也是落实中医治疗和特色疗法的可靠方法。
二、总体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组织管理(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成员**。
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评价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
主要职责包括:1、提供病种相关数据,对科室建立临床路径实施技术指导;2、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3、对开展的临床路径病例进行专项检查;4、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5、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化的整改意见。
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临床路径是指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通过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和协调,规范化医疗行为,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是指在具体的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医疗资源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临床路径管理方案,以指导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一、临床路径制定的基本原则。
1. 以患者为中心,临床路径的制定应该以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临床需求为出发点,以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为核心目标。
2. 以循证医学为指导,临床路径的制定应该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
3. 多学科协作,临床路径的制定应该是多学科协作的结果,包括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多个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
4. 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医疗服务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二、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方案的内容。
1. 确定临床路径的范围和目标,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特点,确定临床路径的具体范围和目标,明确需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疾病类型和治疗目标。
2. 制定临床路径管理的流程和标准,根据循证医学的指导和多学科协作的原则,制定出临床路径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包括入院评估、诊疗方案、护理计划、出院评估等内容。
3. 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信息系统,包括患者的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管理的数据库等,以便对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4. 培训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培训,包括临床路径管理的理念、流程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对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宣教,让患者了解临床路径管理的好处和要求,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满意度。
5.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监测和评估,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关于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卫生局、市级医疗单位:按照年初安排,2009年作为医疗机构临床路径试点推进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这项工作总体上进度较慢。
为了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11号)转发给你们,希各县(市、区)卫生局抓紧做好督促部署,各医疗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在8个病种临床路径中进行选择,参照相应的临床路径流程和表单尽快组织实施,力争在年底前取得成效。
市局将于12月底前组织专家进行督导评估。
附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台州市卫生局二OO九年七月二十日卫生部办公厅文件卫办医政发…2009‟111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乳腺癌、股骨干骨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子宫平滑肌瘤、计划性剖宫产和老年性白内障等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供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8个病种临床路径.doc二○○九年六月三十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2009版)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ICD10:K35.1/K35.9)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临床营养科工作流程(基本诊疗路径)一、住院病人
临床营养科应组织实施对入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筛查结果记录放入大病历),对无营养风险的患者定期复查;对存在营养风险、且有营养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在接到会诊单后24h内进行营养会诊。
(条件不足的可针对医院相关重点专科,如外科、慢性疾病、危重症、肿瘤、消化、老年及干部保健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为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提供依据。
)
通过必要的营养检测、评估和诊断,给予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对于需要连续营养治疗5天及以上的患者,营养医师应建立营养病历,并书写专门的营养治疗医嘱单放入大病历或直接在大病历上开具营养治疗医嘱。
对建立营养病历的患者进行三级营养查房、书写病程记录。
对于实施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的住院患者,定期进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或出院前营养状况评估,对于出院时仍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继续通过营养门诊随访。
患者出院后营养病历暂放临床营养科保存。
二、门诊病人
临床营养科挂号
问询病史
能量代谢测定
人体营养评价人体成分分析
实验室/生化检测
膳食营养评价
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