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族裔理论下《喜福会》中的“他者”
- 格式:pdf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44
从《喜福会》看华裔女性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寻求之路作者:于坤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他者”;“自我身份构建”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147-03一、谭恩美及其作品《喜福会》在美国华裔作家的舞台上,女作家无疑是一支引人注目的队伍,她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震撼了美国文坛,引起了西方主流社会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女性,她们在作品中竭力再现被遗忘和忽略的华裔移民的历史,并以真实的笔触揭示华裔女性作为“边缘人”在美国主流社会所遭遇的不公正的待遇以及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对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自我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众多的华裔女作家中,谭恩美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继汤亭亭之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界又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后起之秀,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9年,谭恩美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喜福会》,之后又接连出版了《灶神之妻》、《一百种神秘的感觉》、《接骨师之女》和《拯救溺水鱼》等四部小说。
谭恩美的五部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此书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轰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40周之久,销量高达500万册,受到了主流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谭恩美因为此书被誉为当代能触及人们心灵的讲故事的高手,其作品被认为开创了美国小说的一种新体式。
从东方学视角解析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马笑清【摘要】Adopting Chinese American women as its theme ,the film “The Joy Luck Club”shows the emotional conflicts among four mothers and theirs daughters .This paper tries to employ Edward Said’s Orientalism to analyze Chinese American’s image in this film and finds out that its images becomes “the other” in this film ,which is basically the same with its image in Orientalism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喜福会》;东方学;华裔形象【作者】马笑清【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93年,电影《喜福会》在全球上映并引起巨大反响,导演王颖更是凭借此片成功打入好莱坞主流电影市场。
影片以四对华裔母女作为表现对象,分别描述了她们几个家庭的百年遭遇以及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
《喜福会》不仅赢得了美国主流市场的观众,也吸引了大批华人的注意力。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影片中导演将东方“他者化”,对中国文化、华人形象有疏离、歪曲甚至丑化等行为。
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笔下的中国人作者:米丽娜,苏蜨兰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0期内容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Amy Tan是美国当代社会首屈一指的流行小说家,她的作品多涉及代表不同文化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文字内外透露出来的大量中国元素,以及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其吸引了大量读者。
成名作《喜福会》正是一部这样收获巨大成功的作品。
小说中对中国人性格的描写一方面符合了读者的对异域元素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因为文化的疏离这样的描写成了实实在在的他者建构。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他者建构中国人一.“自我”与“他者”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域下“自我”与“他者”是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自我与他者,注视者与被注视者,本土与异域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二元对立的概念。
“自我”作为主体是异国形象的书写者和关注者,而“他者”作为客体是这种书写的对象和被关注者。
自我不能仅限于作家个人,作为所在社会群体的说话人,自我是与他者相区别的群体。
而作为被书写对象的他者在文本中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种风土人情,一幅描述的风景,甚至一种价值观念。
在比较文学意义上,自我关注他者并不仅仅是为了陈列文化的相异性和勾勒异域风情。
用巴柔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
”当我注视他者的同时,也从他者的身后看到了自我。
他者成了观察世界和自身的一个角度和方式。
它为自省提供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即,通过不同于我们自身之物的媒介探索我们自身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个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与自我相异的世界,更是没被发现的自我世界。
二.好面子,迷信,委婉客套的中国人中国人好面子,似乎是大多数西方人的共识。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依旧延续了有关中国人这一性格的套话。
只是在谭恩美的笔下,中国人好面子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琳达与素云拿各自孩子攀比这件事上。
《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解读®玉铮何罕诜<学教育 2。
19〇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 i内容摘要:作为旅美作家,深埋于血脉中的东方文化,和其长期所处的西方文化环境之间的不同所塑造的 文化身份,势必成为他们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主题。
而作为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中又融入了大量的女性文化 因素,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
该作品以四位华裔母亲之间以及其女儿之间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到最后的认同之间的全过程,也体现出新一代华裔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达到文 化和谐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喜福会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较有影响 力的女性华裔作家之一,其代表 作《喜福会》[«在《纽约时报》1卿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持续上榜9 个月之久,同时获得多个奖项,在 美国的读者群中掀起了一股探究 中国文化的热潮,也扩大了中国 文化在美国的影响。
谭恩美注重探究华裔社会中 家庭内部、男女之间、母女之间各 种关系,不同关系两端各自代表 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各自对自身 身份、位置的找寻。
在《喜福会》中主要描述了四位华裔母亲在国内 的种种遭遇,移居美国后所抚育 的女儿们美国化的文化观、价值 观,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解、回归 的过程。
在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 突、和解过程中,揭示了生存在美 国文化环境下的华裔女性们所面 临的冲突、融合的尴尬文化身份, 他们的迷茫和身份危机,但也传 递了生存在美国的华裔女性的独 特声音,体现出逭染了美式文化 的坚韧的中国文化品质p i。
整部作 品细腻的刻画了女性心理、中国 情结,渗透着其背后宏阔的历史 视域及意识形态,将女性角色作 为一种文化载体,不管在叙事语 言或情节进展的节奏上,无一不 体现出女性的细腻。
[3]一.两代人不同文化身份的探讨1.母亲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中 西文化边缘体身份书中的母亲角色,是第一代移民,均在中国长大,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已在其血脉中根深蒂固,对于她们而言,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移居美国,但旧中国始终是她们的故乡,她们的“根”。
《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女性的身份探寻摘要:在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女儿们从小接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努力淡化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但同时又受到强势文化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和排斥。
在经历了身份危机,迷失自我之后,她们开始了探寻自己美籍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之旅。
在母亲的指引和帮助下,她们向中国文化传统回归,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
关键词:第二代华裔;身份;中国文化《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
谭恩美本人是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女儿,她切身感受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矛盾、冲突和融合。
小说《喜福会》细致地描写了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在母亲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自己身处的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痛苦挣扎,并不断探索自己作为华裔美国人的特殊身份的历程。
一、女儿们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喜福会》中,作为第二代华裔的女儿们从小说英语,吃汉堡喝可乐,把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奉为圭臬,而对于中国文化,她们缺乏深入的了解。
比如其中一个母亲来到美国之后发起了“喜福会”,承袭了在中国的第一个麻将聚会的传统。
对母亲们而言,喜福会是非常重要的聚会,勾起了她们对过去在中国生活的记忆,为她们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了一条紧密联系的纽带。
但女儿小的时候却不能理解,认为喜福会只不过是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秘密聚会。
对于母亲和安梅阿姨所穿的中国式立领衣裳,女儿也觉得土气。
在女儿们小的时候,母亲们抱着望女成凤的中国传统思想,在她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希望把她们培养成精通琴棋书画,孝顺长辈的中国传统淑女。
但女儿们却把母亲对她们的期望和精神支持误解为对她们的控制,导致她们对母亲排斥,不服从母亲的管教,故意让母亲的愿望破灭。
女儿们对母亲的否定和排斥,究其原因是“她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东方主义或帝国主义的眼光奴役自己的族群社会”,不愿意真正深入地去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二、在两种文化身份的夹缝中迷失自我女儿们在母亲的眼中只有皮肤和头发是中国人的,而骨子里她们已经是彻头彻尾的美国人。
对小说《喜福会》人物文化身份的解读作者:赵俊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5期摘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真实直白地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统治下所遭遇的身份构建从茫然困惑走向勇敢自信的过程。
一方面,她通过母女冲突及两代人在美国的边缘人境遇彰显美国主流文化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使得母女两代人对个人身份有了完整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消解。
关键词: 小说《喜福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在发表之后,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作品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广为传播。
自此以后,美国出版商开始看好华裔作家,其作品更多地流入主流社会,掀起一股华裔文学热。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进入主流文学并非易事,需要冲破多重障碍。
除了语言之外,一向在美国被视为弱势文化的华人文化自然要独树一帜,才能产生非凡的影响。
因此在谭恩美的作品中,她在表达华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和他们面临强势文化的真切感受时,紧紧抓住了这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在美国的优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寻求定位、认同和归属感,并确立尊严和自信。
正是因为她的描述真实、直白,却又不卑不亢,才使得她的作品被更多人所尊重。
而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们也在思考自身状态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担当起消除文化对立、促进文化交融的重任。
在《喜福会》中,作为身处主流文化下的少数名族,主人公们的文化身份构建成为一个贯穿全文的重要的主题。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人们总是思考“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问题。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
《喜福会》中“他者”的身份认同作者:陈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期摘要: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已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脱离本族文化的华裔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已被边缘化为“他者”,在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混杂的文化身份,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而是处于东西方边缘的“第三空间”。
关键词:身份;他者;混杂;第三空间作者简介:陈妍(1985- ),女,湖南株洲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
处女作《喜福会》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获得包括“全美图书奖”和“全美图书评论界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究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发现作品将个人、家庭的经历放大阐释为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本文拟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群体在东西方异质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沦为“他者”致使身份丧失,后又以何种方式找到了重新建构身份认同的出路。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像谭恩美这样的后殖民状态下的族裔散居者都在争取建立和巩固其独特的新身份。
而身份认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牵涉到了安身立命的基本问题:我(现代人)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将到何处去?在西方主流文化中,作为被边缘化的“他者”,认同已经成为了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标志。
由此,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的选择与定位,让错位之后的华裔美国人陷入了共同的困惑。
一、身份认同的困境早在移民初期,美国主流社会就利用文学、艺术等各种媒介手段将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妖魔化、他者化,强迫他们接受主流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首先种族上,作为第一代移民,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不远万里来到了憧憬中的美国。
然而,自称为大熔炉的主流文化却并非想象的那样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