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技术要求

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技术要求

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技术要求
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技术要求

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

技术要求

一、产品名称: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

二、应用范围: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者、焦虑和抑郁伴发的失眠、昼夜节

律失调导致的失眠、短期或慢性失眠障碍者、条件性觉醒、睡眠卫生知识

匮乏等;

三、功能及技术性能要求

1.功能描述

1.1.系统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将认知矫正与行为训练高效结合,采用人机对

话+远程干预的先进技术为失眠障碍患者提供医院与家庭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可快速发现失眠障碍患者的核心歪曲认知与不良睡眠习惯,精准定位认知治疗与行为训练靶点,进而提供完全个性化失眠治疗方案;

1.2系统包含权威睡眠评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等均采用2014年修正后量表常模,并经过“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

1.3系统包含和睡眠相关的测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清晨夜晚

型量表;清晨型和夜晚型自评量表等权威量表;

1.4移动端APP方便睡眠限制和睡眠日记等任务管理,移动APP可现实一键同步

上传数据;

2.软件部分

2.1系统包含:医生管理端软件系统、患者治疗端软件系统、手机APP端软件系

统三者有效结合;

2.2医生管理端软件系统含患者管理;标准治疗方案;开放式方案;睡眠日志;

系统管理等模块,实现任务分配、方案选择、系统管理,数据汇总分析等工作;

2.3患者端治疗系统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认知治疗过程采用真人高清语音分

析、失眠动画场景再现、专家视频讲解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2.4患者治疗系统自动化、流程化,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2.5患者的行为干预过程采用睡眠状况实时动态监测与失眠日记电子化记录相

结合的方式呈现,增强患者认知治疗情景真实性,提高患者行为训练参与度,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

★2.6治疗系统包含:睡眠评估、认知治疗、行为干预;心理治疗;睡眠日记、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疗法;放松治疗等多种核心模块,多维度全方位高效治疗失眠障碍;

2.7 放松治疗模版含:正念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冥想疗法、虚拟现实疗

法;

★2.8虚拟现实治疗包含天空之城;林中小屋;岸上草原等场景。

2.9行为干预采用手机APP形式呈现,做到医院与家庭相结合治疗,符合移动医

疗趋势(睡眠日记;睡眠记录;睡眠限制等);

★2.10系统通过“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软件服务流程与数据格式符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所制定的国家标准,并取得认证证书;

2.11系统开放多个认知评估与治疗端口,支持并发用户数每批次大于100人;

2.12核心数据库数据具备百万以上数据承载量,全面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流

程及病情改善程度;

2.13系统提供专业的图文结合评估报告,支持批量下载报告;

2.14提供多种基于人口学、症状学模式的统计分析功能,评估及治疗数据满足

不同用户的临床及科研需求;

2.15系统支持断点续测功能,便于用户使用;

2.16系统支持多账号、多权限管理方案,支持分布式服务器应用,便于科室使

用;

2.17支持手工、自动两种方式数据备份,保障数据安全;移动治疗端具备数据

交互功能;

★2.18 提供软件检测报告;

3.硬件部分:

(一)服务器推荐配置:

3.1、CPU:四核处理器以上、单个处理器主频3.4GHz以上;

3.2、内存:2GB 以上;硬盘空间:1TB以上;

3.3、操作系统:Windows 7、Windows 8、Windows10;

3.4、浏览器:谷歌(chrome)10以上,IE7以上版本;

3.5、屏幕分辨率: 1440*900, 1280*800, 1366*768分辨率不低于以上要求;(二)终端机配置要求:

3.6、CPU:双核处理器以上、单个处理器主频3.6GHz以上;

3.7、内存:500GB 以上;硬盘空间:500GB以上;

3.8、操作系统Windows 10;

3.9、屏幕分辨率 1024*768 以上;

(三)工作站:

3.10移动式推车工作站、360°万向调节支架,便于临床操作;

3.11品牌激光打印机;

(四)虚拟现实VR

3.12 2块3.81英寸AMOLED屏幕;COP材质专业级镜片,分辨率:2560*1440,单眼分辨率1200*1080;

3.13 刷新率:90HZ,延迟小于20ms,视场角102度,近视调节功能0-800度,瞳距自适应54-73CM;

3.14 高通骁龙835 2.45GHZ GPU:高通Adreno 530 XR平台;

3.15 RAM:4GB ROM:32GB;

(五)监测手环3个(科研用)

(六)配套用沙发2张

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技术要求

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 技术要求 一、产品名称: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系统; 二、应用范围: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者、焦虑和抑郁伴发的失眠、昼夜节 律失调导致的失眠、短期或慢性失眠障碍者、条件性觉醒、睡眠卫生知识 匮乏等; 三、功能及技术性能要求 1.功能描述 1.1.系统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将认知矫正与行为训练高效结合,采用人机对 话+远程干预的先进技术为失眠障碍患者提供医院与家庭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可快速发现失眠障碍患者的核心歪曲认知与不良睡眠习惯,精准定位认知治疗与行为训练靶点,进而提供完全个性化失眠治疗方案; 1.2系统包含权威睡眠评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等均采用2014年修正后量表常模,并经过“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 1.3系统包含和睡眠相关的测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清晨夜晚 型量表;清晨型和夜晚型自评量表等权威量表; 1.4移动端APP方便睡眠限制和睡眠日记等任务管理,移动APP可现实一键同步 上传数据; 2.软件部分 2.1系统包含:医生管理端软件系统、患者治疗端软件系统、手机APP端软件系 统三者有效结合; 2.2医生管理端软件系统含患者管理;标准治疗方案;开放式方案;睡眠日志;

系统管理等模块,实现任务分配、方案选择、系统管理,数据汇总分析等工作; 2.3患者端治疗系统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认知治疗过程采用真人高清语音分 析、失眠动画场景再现、专家视频讲解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2.4患者治疗系统自动化、流程化,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2.5患者的行为干预过程采用睡眠状况实时动态监测与失眠日记电子化记录相 结合的方式呈现,增强患者认知治疗情景真实性,提高患者行为训练参与度,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 ★2.6治疗系统包含:睡眠评估、认知治疗、行为干预;心理治疗;睡眠日记、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疗法;放松治疗等多种核心模块,多维度全方位高效治疗失眠障碍; 2.7 放松治疗模版含:正念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冥想疗法、虚拟现实疗 法; ★2.8虚拟现实治疗包含天空之城;林中小屋;岸上草原等场景。 2.9行为干预采用手机APP形式呈现,做到医院与家庭相结合治疗,符合移动医 疗趋势(睡眠日记;睡眠记录;睡眠限制等); ★2.10系统通过“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软件服务流程与数据格式符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所制定的国家标准,并取得认证证书; 2.11系统开放多个认知评估与治疗端口,支持并发用户数每批次大于100人; 2.12核心数据库数据具备百万以上数据承载量,全面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流 程及病情改善程度; 2.13系统提供专业的图文结合评估报告,支持批量下载报告; 2.14提供多种基于人口学、症状学模式的统计分析功能,评估及治疗数据满足 不同用户的临床及科研需求;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一)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CBT)培训班课程学习笔记 整理(一) 中美认知行为治疗培训班由国际认知心理治疗协会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联合主办。该培训项目始于2007年,目的是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可在本单位承担认知行为治疗督导和培训任务的心理治疗督导师。 此笔记是夸克根据课程录音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 2009年10月26日课程的第一天上午美方专家谈自己的一段故事:20年前自己开始进入到咨询行业,接手第一个惊恐障碍的来访者。在咨询师做了各项准备的时候,在等待来访者到来的过程中,被来访者电话告之不能预约前来。咨询师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处理——书上、笔记上,都没有写来访者如果取消咨询应该如何做。 咨询师做了完美的准备,但来访者没有来——这促进美方专家深刻的思考:十几年来,自己的工作总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 各种咨询理论和方法是起点,如何应用到来访者身上是我们的终点。现在,我们有了各种手册、指导,但这些仅仅是我们学到的方法,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如何和别人(来访者)建立关系。 认知行为治疗(CBT)本次培训学习内容:CB治疗原理、全面的评估过程、发展治疗计划、治疗的技能训练等。 本次培训学习的目标是:咨询师学会用认知行为语言进行思考,做临床决策,然后把治疗方法理论和来访者结合、匹配起来。

在本次培训学习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将需要被不断的重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 有了很好的治疗理论,如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如何适合来访者,是我们本课程的特色。我们进行督导别人做认知行为治疗咨询时,不仅看要咨询师是否掌握了某个理论和方法,也要看咨询师是否运用正确、咨询师如何将理论和方法与来访者进行匹配的。 一、CBT的基础核心概念——认知行为治疗的三角 认知行为治疗三角,是发展治疗计划的基础中的基础,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 美方专家用此三角来自己描述当下的体验, 想法——自己讲了什么,说什么样的思想 行为——自己的手在动 感受——自己感受到焦虑 所以,这个三角,是我们人类体验的最普遍现象之一,这个三角,是发展我们治疗计划的基础。 在这三角中,所有的都是双向的,都是相互影响——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CBT疗法,通过改变想法,改变自己的感受、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行为改变,来改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改变来访者的行为和想法来改善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 美国专家谈自己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呈现来访者看自己这个三角,让其明白自身发生了什么。咨询师既需要自己学习这个认知三角,也需要教给来访者这个三角。 CBT治疗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把CBT认知三角思想传递给来访者,也是来访者成长的一个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⑴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⑵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⑶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的改变 ⑷针对具体、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短期,教育性的治疗。 ?一、基本原理 (一)贝克的认知疗法 1、三个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 ①共同感受:人们用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常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 ②自动化思维: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忽略了认知过程,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 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③规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 它们来指导行动。 2、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 ①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中,如果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扭曲,从而导致错 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两次交友失败,认定自己交友能力不行) ②自动化思维使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 以反省和批判;(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又犯错误挨留了) ③在运用规则上,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 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听话的孩子) ***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思维的批判性),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观念。 3、七种认知歪曲: ①主观推断:没有根据就做结论。“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件是就形成结论。“这次考试我有一科低分,说明我不行”。 ③过度概括:仅凭一次偶然事件便得出极端信念。“这次恋爱失败了,我不具备交友的能力”。 ④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及格说明我不行,高分也不说明我聪明”。 ⑤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静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服务员对我粗暴无礼,都是因为我的错”。 ⑥贴标签或错贴标签:根据缺点或以前的过失来描述。“我是个失败者”。 ⑦极端思维: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不成功就是失败”。 5、五种认知治疗技术: ①识别自动思维—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②识别认知性错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比自动化思维更难识别 ③真实性验证—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鼓励求助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 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让求助者认识到其观念是不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 ④去中心化—让求助者改变举止,然后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变化。 ⑤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1、自我概念与群集观点 ①求助者的错误观念主要指错误的自我概念; ②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 每一种观念都有类似的句式,大多数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判断。

失眠的自助式认知行为治疗元分析_疗效_影响因素及证据评价_任志洪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2, 173–19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6.00173 173 ?元分析(Meta-Analysis)? 失眠的自助式认知行为治疗元分析: 疗效、影响因素及证据评价* 任志洪1,2,3 谢 菲1,5 余香莲4 苏文亮1 陈丽君1 赵陵波1 (1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州 350108) (2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3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4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福州 350108) (5 Department of Psychosis Studies;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Psychology & Neuroscience (IoPPN) ; King's College London, UK) 摘 要 通过元分析评估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 考察疗效影响因素, 并评价证据质量。元分析共纳入35篇文献, 研究发现:(1)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结束时对睡眠效率、入睡潜伏期、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的效果量分别为0.66、?0.52、?0.47、0.20、0.34、?0.32和?0.33。(2)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与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同等; 自助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显著优于最小化治疗和药物治疗。(3)共病情况与支持形式对疗效有显著影响。证据质量评价表明睡眠效率、入睡后醒来时长、睡眠总时间、抑郁和焦虑5项指标的证据质量为中等, 真实值可能接近于估计值; 入睡潜伏期与睡眠质量为低, 真实值与估计值可能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 失眠; 认知行为疗法; 元分析; 自助治疗 分类号 R395 1 研究背景 失眠可定义为对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了白天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Savard, Savard, Simard, & Ivers, 2005),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失眠维持困难或睡眠质量不佳(Morin, 2003)。据相关报道, 失眠的流行率大约在6%~33%之间(Ohayon, 2002)。长期失眠给失眠者带来明显的痛苦, 也影响着失眠者的身心健康(Walsh, 2004)。 心理治疗是失眠患者除了传统药物治疗之外的另一个可取选择。一直以来, 失眠的治疗以药 收稿日期:2015-07-27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2YJCZH17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130237),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积极教育研究基金(清华大学)和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基金的资助。 通讯作者:赵陵波, E-mail: zlb@https://www.doczj.com/doc/077537115.html, 物为主, 药物治疗能快速起效, 但是长期效果并不理想, 且药物耐受性、依赖性以及副作用也不容忽视(Mitchell, Gehrman, Perlis, & Umscheid, 2012)。目前也有一些非药物的失眠治疗方式, 比如包括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睡眠卫生教育、认知调节、放松等治疗技术的综合性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 (van Straten & Cuijpers, 2009)。CBTI 着眼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以及不良睡眠相关认知的调整(Montgomery & Dennis, 2004), 短期效果能够达到与药物同等的疗效(Mitchell et al., 2012), 长期疗效则优于药物(Riemann & Perlis, 2009)。近年来几项元分析也支持了CBTI 对于不同类型失眠, 包括原发性失眠(Okajima, Komada, & Inoue, 2011)与共病性失眠(Geiger-Brown et al., 2014); 不同年龄段失眠者, 包括中年与老年(Irwin, Cole, & Nicassio, 2006)、儿童与青少年(Meltzer & Mindell, 2014)都具有较好的疗效。由此来看, CBTI 不失为药物治疗之外的另一种可选疗法。然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与精神病 一、CBT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CBT)就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与行为得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得短暂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得理论基础认为,人得思维对其情感与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针对患者错误、歪曲或紊乱得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对事得瞧法与态度,可以改善她所呈现得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得目得在于修正消极得自动式思维与潜在意识或信念得混乱,从而改变患者对特定相关问题得行为模式。 在心理治疗研究领域,CBT应用最为广泛。CBT不仅就是心理疗法中最普遍得研究形式,也就是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得治疗方式,同时还就是基于心理疗法研究证据应用最为广泛得治疗技术。国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BT对健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CBT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躯体健康(慢性疼痛、癌症及帕金森病相关问题得研究等);儿童领域(孤独症、行为障碍等其她方面)。 二、CBT得实施及步骤 1、实施 CBT得基本技术包括“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 认知技术主要包括: (1)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维(运用ABC理论阐释事件与反应之间存

在信念得作用); (2)列举患者得歪曲认知,从而提高其认知水平,矫正错误思想;(3)改变患者得极端信念; (4)帮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帮助患者认清事实,发现消极得态度;(5)积极自我对话法,患者针对自己得消极思想,提出积极得想法;(6)家庭作业法,要求患者记录自己得思维并作分析; 行为技术主要有: (1)日常活动计划。安排给患者一些能完成得活动,活动要求随患者得能力与心情而改变; (2)活动难易与感受评估技术。让患者填写日常活动记录,发现自己得兴趣,同时检验认知歪曲得作用; (3)教练技术。治疗者为患者提供指导,帮助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法。按照一定顺序在音乐得配合下指导患者依次放松一定部位,体验放松感。 2、步骤 Phlippa、A、Garety等人认为,CBT得实施步骤为: (1)建立初步得友好得护患关系,全面评估患者精神状况; (2)树立治疗目标; (3)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其不合理信念; (4)消除患者得错觉与幻觉; (5)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就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与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与。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就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与/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瞧,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 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与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CBT就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就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就是,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一)怎么知道是不是失眠了? 一般情况下,人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大多数的人会出现一个反应,那就是失眠。很多来咨询的人都会表述说“因为…所以最近睡不好。”当然,也有原发性失眠或者因为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失眠。 睡不好大体有几种方式: 1、早段失眠:入睡困难,俗称在床上翻烙饼。 2、中段失眠:即睡眠维持障碍,即睡了醒,醒了睡,一晚上醒好几遍。 3、末段失眠,即比你预计的时间更早醒来,且醒来后就睡不着。 4、有无法恢复精力的睡眠,即睡了像没睡一样累。比如整晚做梦而且还能记住等。 如果以上的现象一周内有三次或以上并且持续有一个月或以上,伴随白天有“自我感觉没睡好”的苦恼或者影响社会功能(影响工作或者思维迟钝或者白天想睡、或者身体发懒发虚什么的)那么,就可以考虑你——可能患有失眠症,需要寻找专业治疗改善的办法。 如果只是偶尔的一天或几天因为有生活或社会压力事件出现,导致睡眠受到影响,那暂时只能称之为失眠,并未达到失眠症的标准。只需调整心情,解决压力事件或引发失眠的源头,一般能自行缓解。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二) 单纯性失眠(不包括非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失眠)是如何引起的? 1987年Spielman等最早提出的失眠的行为模式是目前关于慢性失眠最明确的而且被广泛引用的病因学理论。其要点是素质-应激理论,并将行为因素考虑在

内。 简而言之,就是某些个性特征的人具有失眠易患性,他们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急性失眠,再由于某些行为因素变成慢性失眠。 举个例子,亲小姐有点比较敏感,然后因为最近小孩的作业问题操碎了心,某天老公还火上浇油的不听话,亲小姐就开始睡不好了,一睡不好,第二天就没精神,就想着早点睡,结果睡不着了,睡不着更着急,精神更不好,就想白天睡会儿,这下好,晚上越来越睡不好,跟老公孩子越来越发火……就变成慢性失眠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类型其他问题,都可能引发失眠,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三) 睡眠卫生教育 关于睡眠也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经过验证的睡眠卫生标准,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组成部分,简单列举供大家学习: 1、你只需要睡到能第二天恢复精力即可。因此,如果你一周内天天在第二天起床后因为睡眠而觉得觉得很累,不管你睡了几个小时,这种睡眠都是无效的。同理,你哪怕一周每晚上只睡了五个小时,但是第二天精神抖擞,那么也不在失眠的范围内。所以,每个人的睡眠标准状态都不一样。 2、每天应在同一时刻起床,1周都是如此。能帮助建立生物钟。 3、睡前3小时不要进行体育锻炼,其他时间规律的锻炼能帮助减轻入睡困难并帮助加深睡眠。 4、其他的关于光线、声音、温度、进餐、饮水、咖啡因、饮酒、吸烟、都有可能影响睡眠。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真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22期 【摘要】失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呈现出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从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概述、具体疗法及其在失眠症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几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对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失眠;CBT-I;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2..01 失眠症是指个体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主要变现为入睡困难、入睡后易惊醒、多梦,早醒,白天精神不佳等症状。在临床上,失眠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但是在过去对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中发现,药物治疗存在许多副作用,并且患者会在使用过程中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当药物治疗的弊端显现出来时候,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开始被人们重视,虽然CBT-I相比于药物见效慢,但CBT-I治疗之后无副作用,效果持续时间长,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因此CBT-I已然成为了如今失眠症治疗中当之无愧的一线疗法。 1 CBT-I的基本概述 CBT-I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丘脑水平快速有效的神经传导以发动睡眠,降低患者的整个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认知心理“唤醒”,从而辅助诱导睡眠。因此,CBT-I主要是针对失眠症的病因,重塑失眠症患者的合理认知模式,缓解各种负性情绪,减弱“唤醒”状态,打破中介机制,最终建立条件化、程序化的睡眠行为。CBT-I由专业治疗师进行治疗,一般一周1次会谈,一次会谈大约40~60 min,治疗进行6~8次。经研究表明,若是患者配合治疗,按时治疗,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疗效一般能持续6~12个月。 2 CBT-I的具体疗法 2.1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通常运用一些认知技术帮助患者矫正自己对于睡眠的非理性认知,重新形成患者更具适应性的认知与行为,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模式,不再受情绪的困扰,从而达到改善失眠的目的。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睡眠卫生教育也被视为是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的组成部分,在CBT-I的背景下,睡眠卫生主要包括一些健康行为的养成和良好睡眠环境的营造,健康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76 更新时间:2011-5-31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这个术语,表示治疗者综合运用了行为治疗(通过调节行为本身来直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和认知治疗(通过改变个人的评价和思考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两种方法。这两类治疗干预方法都基于同样的一种假设,即先前学习导致了当前的适应不良。治疗的目的是要通过消除这种学习来减少不适当行为或提供新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的实践者们大多相信,症状的改变是伴随著认知的改变而发生的,这种认知变化是由于各种治疗干预的后果。这些干预包括了对新行为的尝试、对不适当思维模式的分析以及帮助个人学会一些更为适当的自我谈话。虽然各种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都可以附带地引起认知改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在行为治疗以及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每一步疗效改进都与认知的改变密切相关。所取得的效果在后来的维持也经常与认知评价水平有关。[1][2]尽管认知改变与认知—行为治疗具有如此高的一致性,但是对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实际作用机制的认识依然很有限,并且对于当事人经过治疗到底学到了什么以及其改变的发生机理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一、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局限 对一些心理症状的认识上,持续了比较长时间的争论,如在学习使用言语媒介时出现的相关焦虑障碍问题。传统上,行为主义者认为,这种障碍是由于学习造成了对一种恐惧刺激和一种回避反应之间建立了暂时联系的后果,并且这种条件性恐惧是不受个体意识中的信念影响的。[3]尽管看起来,焦虑障碍患者意识中的信念和愿望经常会在表面上表现出与其总的恐惧和强迫性回避经验无关。但大量的观察,尤其是对恐惧症及强迫症患者的观察,证明许多恐惧障碍的不合理性和治疗上的无效都与简单说服过程有关。[4] 在70年代的时候,西方绝大多数行为治疗者由于仅仅看到了这种强迫症状方面,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推荐患者接受进一步通过对意识中思想的改变来影响其对行为体验的认知治疗。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认知治疗者们也只是刚刚开始感受到这一问题,比较泛泛地强调对患者一般的不满意状况进行关注,而在对这些恐惧情境作出觉察、解释以及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来进行治疗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尽管当时的许多经验性研究已经证明了意识中的信念确实时常会影响

我国成人失眠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悼。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II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IV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失眠按病因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

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 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特别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物、镇痛药、镇静药、茶碱类药、类固醇以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4)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包括入睡潜伏期(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持续时间和总睡眠时间。需要注意在询问上述参数时应取用平均估计值,不宜将单夜的睡眠状况和体验作为诊断依据;(5)进行睡眠质量评估,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逐次访谈指南》

睡眠卫生教育指南 1、你只需能第二天恢复精力即可 限制在床时间是通过增加觉醒和减少在床时间来巩固睡眠。这样做能帮助整合和加深睡眠。在床上花费过多时间,会导致片段睡眠和浅睡眠。不管你睡了多久,第二天规律的起床。 2、每天同一时刻起床,1周7天全是如此 早晨同一时间起床会带来同一时刻就寝,能帮助建立“生物钟” 这是一个训练问题,令身体被训练,学会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醒。按固定计划的闹钟休息和醒来,可能导致条件反射的效果。到时身体知道“恰好在那个时间”醒来或入睡。 这个受训期限大概1到3个月,如果按照这个计划受训结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放松一些。 3、规律锻炼 制定锻炼时刻表,不要在睡前3小时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帮助减轻入睡困难并加深睡眠,使人快速进入深睡眠,促进更强烈和更多的深睡眠。 有观点认为,起作用的也许不是运动本身,而是在运动时身体温度的改变。这个观点认为身体温度增加时,一个人躺下来睡觉时发生的情绪缓和。基于这个观点,也可以用运动之外的方式增加体温,比如热水浴。而且,上床前的例行仪式也是个好事情——部分是因为暗示作用;部分是给自己一些

时间去减压和“自白天进入睡眠”,这可能帮助入睡。 4、确保你的卧室很舒适而且不受光线和声音的干扰 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能帮助减少夜间觉醒的可能性。不把人吵醒的噪声也有可能影响睡眠质量。铺上地毯、拉上窗帘及关上门可能会有所帮助。 噪音的影响可能比能意识到的作用更大。对住在机场附近的人进行睡眠监测,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人说他们睡觉时没有意识到头顶的飞机,但脑电图会显示每次飞机经过时大脑都会被唤醒。这种唤醒对白天的睡眠和疲倦都有影响。 5、确保你的卧室夜间的温度适宜 睡眠环境过冷或过热可能会影响睡眠。 有数据表明在冷的环境里睡觉可能会有助于睡眠。但不是太冷的环境,大概是在15.6-20°C,而身体需要用毛毯跟周围温度隔绝。 6、规律进餐,且不要空腹上床 饥饿可能会影响睡眠。睡前进食少量零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类)能帮助入睡,但避免过于油腻或难消化的食物。 7、夜间避免过度饮用饮料 为了避免夜间尿频而起床上厕所,避免就寝前喝太多饮料。大概的标准是睡前的4小时里只喝一杯液体。 8、减少所有咖啡类产品的摄入

认知行为疗法

第六单元认知行为疗法 一、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1.建立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1.建立咨询关系 该疗法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求助者并不是出处于被动的位置,一方面他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引导求助者主动再学习的过程。 2.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上述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应特别注意使谈话的内容基于具体的、可见的事实,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探讨。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对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的技术: (1)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是否正确。例如建议强迫洗手者减少洗手的次数,并让他自己去 检验是否真的会给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 (2)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 (3)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如果把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快的咨询效果。但有时,在当时治疗情境下所产生的效果无法扩展到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实际上,求助者在按咨询师的描述进行想象的同时,也在暗暗地把自己排除于所想象的情境之外,即她可能暗示自己这一切只是想象中的,她永远不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当问她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时,咨询师就发现了比不敢想象之类的错误观念更为基本的错误观念,即认为自己情感脆弱、与众不同等等。因此,仅仅纠正了那些表层的错误观念并不能使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的好转。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可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 要使一个跟“我”有关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语义分析和转换,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求助者把代表他深层错误观念的无意义的句子转变为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子,使他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的社会参照标准下来评价他们。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客观的认识,使他认识到他只是在某些特定行为上确实有一些问题,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与常人一样的。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首先,咨询师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被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求助者认知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及时给予强化。 另一方面,在行为矫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仅体验到什么是积极的情境,什么是成功的行为,而

失眠伴抑郁与单纯失眠患者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insomnia,CBT-i)对失眠伴抑郁患者以及单纯失眠患者的疗效。 方法 7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根据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分分为单纯失眠组(<14分,33例)和失眠伴抑郁组(≥14分,38例)。2组患者每天填写睡眠日记,并给予8周标准的CBT-i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第3个月)、治疗结束后16周(第6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BDI、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SF-36健康调查简表对2组患者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个人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时间点组内比较。 结果 与基线时比较,单纯失眠组和失眠伴抑郁组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PSQI、ISI、BDI、BAI、SF-36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眠伴抑郁组较单纯失眠组在基线、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BAI(t=-6.340、-3.301、-3.511、-2.982)、SF-36(t=4.162、3.195、2.022、3.62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组ISI评分在第6个月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4.6)分与(4.7±3.4)分,t=-2.044,P=0.048]。2组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效率以及PSQI的评分在第8周、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BAI、BDI评分在第8周与第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病例总结并文献综述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9), 2053-206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77537115.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77537115.html,/10.12677/acm.2020.109308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病例总结并文献综述 程涵蓉*,魏永莉,杨汉芸,林少芳,温申萍,郑水霞,唐玉鸣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睡眠医学中心,广东深圳 收稿日期:2020年8月31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15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2日 摘要 目的:美国医师学会(ACP)将认知行为疗法(CBT-I)确定为治疗失眠的一线疗法。探讨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应用现状。方法:对深圳市人民医院呼研所睡眠医学中心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60例失眠患者行CBTI,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综述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获取途径和利用率。结果:60例患者中55名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提高,总睡眠时间延长,ISI评分显著下降,其中5例患者中途退出CBTI治疗。结论:尽管CBT-I改善了睡眠质量并降低了安眠药依赖的风险,但目前患者很少接受这种治疗。在常规医疗环境中提供CBTI 的三种不同类别的障碍。首先,系统障碍导致接触CBT-I和行为睡眠医学(BSM)提供者的机会有限。其次,由于缺乏知识、治疗信念以及缺乏评估和治疗失眠的动机,普通医护人员没有充分筛查睡眠问题并适当转诊。最后,患者的问题:由于缺乏知识、治疗信念以及获取CBTI的途径有限,患者参与CBT-I受限。 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增加失眠患者应用CBT-I需要一个成熟的、系统的研究计划,在多个层次上开发和尝试实施干预措施。 关键词 失眠,实施,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Summary of Insomnia CBTI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Hanrong Cheng, Yongli Wei, Hanyun Yang, Shaofang Lin, Shenping Wen, Shuixia Zheng, Yuming Tang Sleep Medicine Center,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Aug. 31st, 2020; accepted: Sep. 15th, 2020; published: Sep. 22nd, 2020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