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收入与分配
- 格式:pdf
- 大小:245.87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政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速来围观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活动。
国民收入分配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国民收人分配决定个人收入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分配原则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之上的:因此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按劳分配作为分配方式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所决定的。
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不是为了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其他分配方式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做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
经济学上的效率,可以用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来衡量。
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机会均等。
第二,规则平等。
第三,差距适度,共同富裕。
3、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人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4、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
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实现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首先,劳动者之问劳动存在着差别,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根本原因。
其次,经济条件的差别也必然造成劳动者的富裕有先有后。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收益不平衡,必然造成富裕程度的不同。
高一政治收入与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为了实现收入公平,下图中组合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提高国家扶贫标准是在再分配环节实现收入公平,并不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故①不入选,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实现这一目标,③入选;对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可以减轻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力,但并不能缩小贫富差距,而对垄断行业高管人员限薪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故②不入选,④入选。
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收入公平和社会分配相关知识2.合理解决分配问题,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③效率提高有助于增加社会财富④公平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因此,①②符合题意;效率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但是这句话并未描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公平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没有描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
3.材料一:收入分配改革事关各方切身利益,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10月21日,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国经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表示,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制定的收入分配调节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财富增长很快,然而长期来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偏低、国民收入分配向国家和资本倾斜等问题仍较突出,因此而积蓄的社会矛盾与风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基尼系数从1982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
因此,改革分配制度、调整利益失衡已成为社会共识。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1、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必要性)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2)按生产要素分配A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C(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a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b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5、效率:(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A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发展;B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3)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3.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其社会问题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2.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中个人所获得的收入在各个层面上的分布情况。
个人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
2. 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劳动收入: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资本收入:个人通过资本(如股票、房产等)所获得的收益;•转移收入:个人通过政府或其他组织的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非货币收入:个人通过非货币形式(如食物、住房等)所获得的收入。
3. 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个人收入的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影响其获得的收入水平;•职业选择:不同职业的报酬水平有所差异,个人的职业选择直接关系到其收入;•工作经验:个人的工作经验对其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影响,经验丰富的个人通常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性别差异:在一些社会中,性别差异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不均衡;•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的差异。
4.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差异是正常的,体现了个人努力和能力的不同。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制度问题,一部分人的收入过低,而少数人的收入过高,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5. 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
个人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高一政治收入与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1.(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到2012年我国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材料二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
就《决定》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有专家做出以下评论:《决定》延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有利于未来不同阶层消费需求的平衡增长。
对于收入分配的改革,有网友指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一定要务实!但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高收入人群的税收问题,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1)概况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4分)(2)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对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6分)(3)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观点进行评析。
(16分)【答案】(1)材料一反映2002年到2012年我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分)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分)。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1分)。
(2)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分)不利于刺激消费,影响社会再生产。
(3分)(3)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分)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还要做到:①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
(2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分)③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A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财政支出(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A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C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E债务支出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4、我国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情景导入学习目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改善民生。
什么是财政?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如何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国家财政》。
1.了解财政收入与支出、国家预算与决算。
2.理解财政的重大作用。
[重点]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难点]4.了解财政收支关系。
一、财政及其作用1.财政的含义和实现过程(1)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实现①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②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财政的巨大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教材P64“探究问题”提示 (1)不能,因为地铁建设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个人无力出资修建。
(2)政府,通过国家财政支持。
(3)修建学校、医院、广场等。
教材P65“探究问题”提示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材P66“探究问题1”提示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反之,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1.(1)人民生活的改善要完全依靠国家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