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在短期内尚未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

表1 2007~2011年重庆“一圈两翼”GDP总值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12》

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从表2可发现,2011年“一圈”的三次产业结构为6.35∶56.36∶37.29;渝东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5.23∶52.35∶32.42;渝东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6.88∶50.59∶32.53。主要特点为:“一圈”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非常大,尤其是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达到37.29%,这说明了“一圈”的发展水平比“两翼”高;而“两翼”的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仍然需要提升。

表2 2011年“一圈两翼”产业结构对照表

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12》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地形特点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重庆地形的多样性导致了重庆地区间发展水平的不均。“一小时经济圈”所处地形较为平缓,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下,交通便利,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而“渝东南翼”和“渝东北翼”海拔相对较高,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交通不便,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两翼”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能源资源,但由于地形的限制和交通的落后,很大程度制约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工业布局以及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不均衡。重庆是我国著名的工业集中地区,工业基础好,工业门类齐全,但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产业虽然这几年来有所增长,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突出。其中“一小时经济圈”以信息产业和制造业为主,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相对较强。而“两翼”则以农产品加工和能源加工等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投资政策是影响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合作的价值在于,区域内各个地方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区域整体利益的需要,定位自身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实现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的共赢④。在很大程度上,重庆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一圈”优于“两翼”,同时,各区(县)对经济资源的争夺,也不利于区域间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

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以规划为引领,调控区域差异。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依赖于宏观经济政策,而发展规划又是重中之重。在发展规划中要加强对“一圈两翼”发展的分类指导,相关调控必须突出重点,确保规划目标和各区域发展得到平衡。重庆都市经济区是经济核心区,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强工业结构升级改造,实施“退二进三”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渝西经济区总体上工农业生产

条件比较好、交通方便,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为目标,建设成为重庆新兴工业基地和都市经济区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三峡库区生态相对脆弱但旅游和自然资源丰富,首先应大力发展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完善各项服务机能和城市功能,建设有影响特色的经济区。

以新四化为目标,发展中小城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对于重庆“两翼”而言,受中心都市圈的影响较弱,因此需要通过城镇化适宜性地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把发展小城镇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并将有条件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当前,万州、武隆等区(县)的建设已显著提速,相应的优势产业正逐步集聚,其辐射功能正在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区域性资金、商品、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集散中心。

深化改革试点,加快城乡统筹。2007年,中央确定重庆为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全市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也是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