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欧阳修诲学》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画地学书”出自《宋史·欧阳修传》画地学书是指宋朝欧阳修传所用,名为修葺,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画地学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注释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自称庐陵人。
1030年(天圣八年)。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XX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故事】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
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母亲还经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发他。
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原文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师亦非吾之所能及也,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诲学》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最终是不会解决的。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在我之前,我也跟从他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纪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效。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别人却能看到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快,但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禀赋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我的老师也不是我能比得上的,我跟从他学习。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学习;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在我之前,我也跟从他学习。
我学习的对象是道理,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纪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夫学海无涯,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
自幼习之,渐入佳境,然文言文翻译之难,亦如登天。
余尝研习之,感悟良多,遂作此文以记之。
余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积年累月,方能窥其门径。
盖文言文者,语言之瑰宝,历史之见证,文化之瑰宝也。
译之,需心领神会,字斟句酌,方能达意传神。
首先,译文言文需有深厚之古文功底。
古文者,文言文之基石也。
欲译文言文,必先通古文。
古文之辞藻华丽,意境深远,非一日之功可至。
余常读书自省,见古人之文,意境高远,辞藻典雅,心中暗自赞叹,遂下定决心,刻苦研习。
其次,译文言文需有广泛之知识储备。
文言文涉及历史、地理、天文、人事等各个方面,译者需博学多才,方能应对。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涉及许多古代官职,若非事先了解,恐难以为继。
于是,余查阅史书,遍访名师,力求知识渊博,以便在翻译中游刃有余。
再者,译文言文需有敏锐之洞察力。
文言文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译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把握文意。
余曾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日暮途穷”,若仅从字面理解,恐难达其意。
余反复揣摩,终悟其意,方知“日暮途穷”并非字面之意,而是形容困境之意。
此等洞察力,非一日之功可至,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用心感悟。
此外,译文言文还需有严谨之态度。
翻译之事,一丝不苟,方能称得上佳作。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若译为“桃花潭水深一千米”,恐失其意。
余谨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的道理,力求准确无误。
总之,译文言文之感悟,在于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余虽非翻译高手,然深知翻译之道,需严谨治学,虚心求教。
译文之优劣,在于译者之功底与态度。
余愿以勤学苦练之心,探寻文言文翻译之道,以期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译文言文亦非易事。
余尝思之,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古今之隔阂。
古人之言,虽简练典雅,然今人阅读,多有隔阂。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若译为现代汉语,恐难达其意。
余深感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如何将古人之言,转化为今人之语,而又不失其意。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注释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
了 。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注释:
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以:用...来干什么。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及:等到。
稍:稍微。
闾里:乡里、邻里。
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或:有的时候。
因:趁机,借……的机会。
抄录:抄写。
务:致力。
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原文翻译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画地学书》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国学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母郑:母亲郑氏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诲:教导,训导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辄(zhé):立即,就冠:指成人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及:到……的时候天资刚劲:生性刚直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欧阳修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
作者:北宋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注释:
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
成:成为;变成。
琢:雕刻。
器:大器,有用的东西。
道:道理,也指学问。
之:在这里意为“的”。
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
害:妨碍;影响。
性:本性。
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
迁:改变。
舍:放弃。
念:考虑;思考。
成:制成。
迁:迁徒。
道:道理。
然:但是。
原文:欧阳公诲学,汉魏之遗风,晋宋之清谈,兼儒者之气象,故其文辞瑰丽,议论宏达。
公之学,博而约,深而显,虽杂百家,而不失儒者之本色。
其教人,严而有礼,温而文雅,故其门下多英才。
译文:欧阳公的学问,继承了汉魏的遗风,融合了晋宋的清谈,兼有儒者的气象,因此他的文辞华美,议论宏大。
欧阳公的学问,广博而简约,深邃而显明,虽然涉猎百家,但并未失去儒者的本质。
他教育学生,严谨而有礼节,温和而文雅,因此他的门下弟子多才多艺。
原文:公尝言:“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可得而名,不可得而论。
故学者,必先正其心,养其气,而后可以言道。
”译文:欧阳公曾言:“学者,是为了寻求道理。
道理,宏大无边,细微无内,无法用言语命名,无法用言辞论说。
因此学者,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气质,然后才能谈论道理。
”原文:公又曰:“学贵精不贵博,博则多失,精则一得。
故学者,宜先专一,而后博采众长。
”译文:欧阳公又说:“学习贵在精深而不在广博,广博则容易失误,精深则可以有所得。
因此学者,应当先专一于某一领域,然后再广泛采纳众人的优点。
”原文:公诲学,不以辞藻为工,而以理趣为宗。
故其文虽不事雕琢,而自有一种天成之妙。
公之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成章,使人读之,心旷神怡。
译文:欧阳公教导学问,不以辞藻的华丽为追求,而是以道理的趣味为宗旨。
因此他的文章虽然不刻意雕琢,却自有一番天生的美妙。
欧阳公的文章,如同行云流水,自然而然地成章,让人阅读起来,心情舒畅,神清气爽。
原文:公之学,兼通儒、道、佛,而以儒为主。
其教人,亦不以一己之见为是,而广纳众议,故其学广博而深邃。
译文:欧阳公的学问,贯通儒、道、佛三家,以儒学为主。
他教育人,也不以自己的观点为唯一正确,而是广泛接纳各种意见,因此他的学问既广博又深邃。
综上所述,欧阳公诲学,以其博学多才、严谨治学、文辞华美而著称。
其学问之精髓,不仅为后世学者所推崇,亦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全文如是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
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
试翻译,苏子美曾经说,窗户明亮,桌案洁净,放置的笔墨纸砚,都是精工细作的,这时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能够体味到这种乐趣的人很少,而且,不因为外物改变他的喜好的人又更少了,我晚年知道练习书法的乐趣,只是悔恨字体不够工整,不能达到古人书法的奥妙,如果,将这作为一种娱乐,那么从中感受到的快乐就太多了欧阳修集卷一三○ 试笔〈计三十条〉温馨提示:善用本站搜索迅速找出符合条件的作文2011-12-13 03:55:45 本站点击31次【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
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
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
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
此砚得自今王舍人原叔。
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
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
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
”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
其贬夷陵也,折其一角。
【宣笔】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
今得此甚可用,遂深藏之。
【琴枕说】介甫尝言夏月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云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
然则真知睡者邪。
余谓夜弹琴唯石晖为佳,盖金蚌、瑟瑟之类皆有光色,灯烛照之则炫耀,非老翁夜视所宜。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