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社会热点最新预测:中国北方大旱
- 格式:doc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5
2011高考地理热点素材之二十一——2011年春中国北方地区持续干旱原因2011年春,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山东、河南等省大部出现中到重旱,河南中部部分地区和山东局地达特旱等级。
冬季抗旱形势较为严峻。
华北、黄淮等地为何却持续干旱少雨?专家解释,南方近期降水较多缘于从孟加拉湾过来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而北方两块相对多雨的区域东北和新疆的水汽来源分别为日本海和中亚地区。
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两边都挨不着。
这些地区在冷空气入侵时受到西北气流控制,比较干燥,水汽条件很差,而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势力还不足以深入到更北的区域。
这样的大气环流形势长期维持,导致华北、黄淮地区干旱少雨。
我国“南冻北旱”有三方面原因□北方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输送至北方的水汽异常偏弱□输送至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人民日报》(2011年02月01日09 版)本报北京1月31日电(记者武卫政)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介绍,近期我国出现“南冻北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北方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二是输送至北方的水汽异常偏弱,三是输送至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
陈振林说,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与水汽异常偏弱,是目前正处于成熟期的拉尼娜事件间接影响的结果。
北方水汽异常偏弱,直接导致冷暖空气长期无法在华北、黄淮等地形成有效的交汇,致使这些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形成干旱。
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水汽多,使我国南方形成有利于冷暖空气有效交汇的形势,造成较强的低温雨雪天气,特别是在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的特定地理环境下,对流层的中下层形成“上下冷、中间暖”的空气层结,容易出现低温冻雨。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剧的干旱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干旱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了解年代际干旱趋势的变化以及对未来进行预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因此不同地区的干旱状况也存在着差异。
近些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干旱问题日益突出,而西部地区(如新疆和青海)则面临着长期干旱的困扰。
首先,我们来探讨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的转折。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频率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的趋势。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的干旱频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一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逐渐逆转,即干旱频率开始减少。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干旱频率再次开始上升,尤其是在东部地区。
这种年代际的干旱趋势转折使得我们在应对干旱问题时需更加关注长期变化和趋势。
接着,我们来预测中国未来的干旱趋势。
根据一些模式和指标的预测结果,中国未来的干旱状况可能会继续加剧。
气候变化是导致干旱问题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温度将进一步上升,而降水量分布和季节性也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和干旱时期的延长。
除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也对干旱问题产生了影响。
过度开发水资源、不合理使用水资源以及土地退化等因素都会增加干旱的风险。
因此,未来在解决干旱问题上,不仅需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也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
为了应对未来的干旱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型生产方式已成为重要的任务。
其次,加快建设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改善水资源的供应情况。
此外,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预知干旱的发生,为抗旱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也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的年代际干旱趋势已经发生了转折,未来的干旱问题有望进一步加剧。
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危机事件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危机事件,感谢您的阅读!1,水资源危机中国历来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更是缺水,缺到严重的程度。
所以才有了运河漕运,不但丰富了北方的资源还改善了北方的水系,滋润了北方的土地。
但是自从黄河断流之后,运河漕运也成了消失的迷梦一般。
而且几年南方干旱,北方干旱,紧接着就是南方大水,北方洪水。
自古以来就有的:旱田修水利,水天存水的道理。
都被荒废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农村的水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将水打到1000米以下了,有些地方不是形成漏斗区,就是已经几近干涸;再加上陆地水系遭到严重污染,中国13亿人口的可饮用水已经岌岌可危了。
人可三日无食,但是不能一日无水。
一旦水资源成为问题,就会引发国家的大灾难,生灵涂炭!所以要想保护水资源,就要下狠招,比如在水源周边十公里之内不能有污染的工业等等。
最近传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不惜在长江和黄河边,建立大型的化工厂,一方面运输方便,另一方面排污方便。
这种拿着人民生命当儿戏换GDP的做法,必须制止。
水资源必须得到净化,人民的生命依赖的环境必须得到净化!2,粮食危机耕地质量之忧,18亿亩红线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大问题。
早先我了解了一些地方的粮库,基本上都成为空的了,要不就已经被挪作他用。
上次陪一个朋友到河北唐山乐亭县地方的一个仓库,已经被地方当作招商引资的土地卖给了朋友。
据说仓库的道路三十年前通坦克都没有问题,现在已经荒芜了。
粮食危机,往往是天灾人祸在先,而后就是粮食危机。
旱灾,水灾,地震等等,都可能引发灾难,而一旦灾难来临,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势必造成饥民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
今年已经给中国提了个小醒了,先是天灾,紧接着就是商人哄抬物价,已经出现了物价飞涨,穷人生活逐渐艰辛的现象。
而且纵观历史,中国粮食危机,往往是大事件的发生的前兆!3,外交危机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但是对于怎样的国家是弱国呢?没有一个标准。
2011年发生干旱地区与分析
一、干旱情况
进入5月份以来,长江中下游的南方旱情声声告急。
江西、湖北这两个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等美誉的水乡泽国,正承受着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剧痛。
鄱阳湖、洪湖、斧头湖、长湖,湖湖干涸,田地龟裂,鱼尸遍地,呈现出渔船搁滩、湖底跑车的罕见镜头。
“六十年不遇”、“百年不遇”的评估,不断刷新着这里的干旱记录。
这一幕,令人不由想起去年春天西南大旱的景象。
温总理手抓着干枯的稻苗忧心凝神的镜头,还清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再往前一点,2009年的北方大旱的景象同样恍如昨日。
年年干旱,年年告急,成了共和国“春天的故事”。
天不下雨,娘要嫁人,是老天爷在作怪,怨不得别人。
气候异常,环境恶化,全球同此凉热,也不能说光与我们作对。
但是,既然这些年大旱年年发生,东西南北中旱了个遍,为何每一次都没有任何预警、任何防范,任凭焦渴的在延?
据新华社电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截至5月26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251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033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甘肃等省;待播耕地缺水缺墒面积6218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等省区;有507万人、34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湖北、甘肃、内蒙古、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区。
二、干旱图片
(一)湖南省
洞庭湖水面锐减洪湖
麦苗点火就能烧得着。
2011高考预测压轴卷-语文-新课标板(一)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并不狂野的未来瘦驼……生生死死,在我们这个宇宙一隅的最近的几十亿年里,不断循环往复,展现着一种寻常的姿态。
既然我们自信地认为审视过了如此之多的生死故事,为何不以史为鉴,把眼光从过去投向未来,大胆做一个不用负责任的预言者呢?频发的气象灾难在新媒体的助推下一次次提醒我们,不管这是不是一个“不便告人的秘密”,全球变暖的脚步正迅速而踏实地向前行进。
100年后,两极冰盖将大幅度缩小,海平面上升,大气、海洋环流将发生显著变化。
直面挑战的,将是北极熊。
北极地区本就是一片大陆拱卫的海洋冰盖,冰盖的瓦解,使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大大减小。
大型食肉动物处在生物链的顶端,生存需要的领地面积相当可观,如果北极熊被迫向南方的亚寒带和北温带迁移,将直接面对它们的兄弟——棕熊和黑熊的竞争,穿着白大衣的冰原来客能否在本已拥挤的客乡拼得一席之地?听说英国一家博彩公司设赌未来几十年北极熊会不会灭绝,我准备变卖家产下注它们会灭绝。
至于地球的另一端,南极是被海洋拱卫的大陆,即使冰盖消融,南极的企鹅也不会无家可归,而且也不用担心其他大陆的大型动物来南极与它们争夺地盘。
海洋里,海水温度的上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都给生物链底层的浮游植物提供了一个发达的机会,同时,那些同在海洋食物链底层的浮游动物和腔肠动物也会受益(它们基本不用担心人类的捕捞问题)。
前些日子,一艘美国的航空母舰被一大群黏糊糊的水母堵塞了水循环系统,这是一个鲜明的信号。
至于在陆地上,这次不可告人的“发烧”还不至于根本上改变陆地的面貌。
(选自《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气候变暖将使得海洋拱卫的北极地区逐渐消融,因此北极熊将无立锥之地,最后灭绝。
B.南极企鹅不会因气候变暖产生任何物种衰减问题,相反它们会由此获得一个发达机会。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西南地区干旱带给我的思考
2010年初,我国的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
土地裂成了一块一块地,庄稼也都枯死了,河水也一直在减少。
西南地区的同胞们连吃饭喝水都成了难题,那个地区的人民是多么可怜啊!一滴水都喝不上,可想想自己,我做到节约水资源了吗?没有,我的脸不禁红了起来。
平时,我浪费了多少水啊!在洗碗的时候,不关水龙头;在喝水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吧一大杯水全洒了;在洗澡之前把凉水全都冲在地上,等水热了还不紧不慢的……在我脑海中闪过一幅又一幅西南地区的人喝不到水而渴死的画面,再想想我自己,我真是无地自容。
晚上,该睡觉了,可我的脑子里总是浮现出那些可怕的画面……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哨声,不知是谁用扩音器喊着:“明天起将永远停水!"我一听,吓坏了,赶紧告诉爸爸妈妈,妈妈拿出所有的大桶小桶去打水,我刚打好一盆水,邻居家不懂事的小弟弟一下把我手里的水盆打翻在地,吵着要玩水枪大战。
我失声痛哭,趴在地上吸那些水……我惊醒了,原来只是一个梦,可是梦中的情景是多么可怕啊,如果我们再不节水,那梦中的情景就会变成现实,那我们到那时该怎么办呢?
如果人们再不意识要节约用水,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为什么2011年老出现极端天气2011年普通老百姓感受到天气与往年有些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是暴雨、干旱等天气情况成为常态。
而且反常的是往年较为干旱的北方今年下暴雨的频率增加。
而往年发洪水的南方今年反而出现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
目前,气象学研究主要应用范围是天气预报,还没有达到天气预测的程度。
这是很让人感到奇怪的,很多人热衷于讨论未来1天或1周的天气情况,但是从来没人会考虑未来1年,或数年的天气情况。
也许是因为四季的更替、24节气变化、民间谚语等等常识,等让人感觉这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没人愿意研究吧。
(但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是简单的四季更替,也是古人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的,如果进一步准确预测的话将是现代科学史上重大的突破。
)本文仅仅开个头,希望若干年后会有更多的人研究天气1年或数年后的变化,而不是1天或数天后的变化。
我们对于雨和风的形成原理都是非常清楚的。
然而我们对于什么时间下,下多少等等问题却是一团糊涂。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1、我们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
2、我们没有精细的量化研究这个问题。
下面我谈谈2011年中国极端天气的原因。
1、第一个问题是下多少雨?影响降水的主要对象是太阳,次要对象是地表水。
过程是太阳能导致地表水蒸发,水蒸气遇冷形成云,当云得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形成降水。
而太阳能基本是恒定的,因此地表水的面积,将是影响1年降水总量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地表水面积是在不断缩小的,这是因为地下资源的过度开采、蓄水发电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可以肯定中国近些年来全国的总降水量是减小的。
当然气候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其它周边国家的云会飘到中国境内形成降水,所以这种减小可能并不是很明显,但毋庸置疑,整个世界的年降水总量是在减少的。
因此,可以预测,这种状况不改变的话,未来干旱将会成为主要灾害。
2、第二个问题是在哪下?这就要研究风,风是一种空气流动,原理也很清楚,基本上空气是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的(当然还要考虑到地球自转等其他因素,但这是主要因素)。
2011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综合预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3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l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处的时代运输工具主要为马车。
读图1,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影响农作物布局的唯一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交通条件C.市场距离 D.技术条件2.各圈层农产品布局正确的是 ( )A.自由农业区——鲜奶和蔬菜B.林业区——卫生防护带C.作物轮作带——谷物、牧草为主D.谷草轮作带——谷物、马铃薯、苜蓿等3.现代农业类型与产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 B.市场C.国家政策 D.交通读某岛屿图(图2),完成4~6题。
4.该岛为 (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5.下列有关该岛的正确叙述是 ( )A.该岛气候有利于种植水稻B.该岛没有在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上C.冬季,该岛降水量东多西少D.该岛植被以常绿硬叶林为主6.下面哪一幅图为该岛上夏季等压面示意图读我国某区域图(图3),分析回答7~8题。
7.关于图示地区国土整治的正确说法是 ( )①山区大量种植茶树、马尾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②保塬、护坡、固沟是该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方法之一③平原地区大力发展鱼塘台田模式,可防止低地易涝的问题④增施有机肥、添加熟石灰是有效改良当地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8.关于图示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该湖边有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滕王阁 B.甲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该湖边有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岳阳楼 C.由于图中两河流都是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容易产生凌汛D.甲、乙两湖周边均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读图4,回答9~11题。
9.此时,太阳直射在 ( )A.90°W,15°S B.90°E,15°SC.90°W,23.5°S D.90°E,15°N10.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 ( )A.90°W一135°W一180° B.O°一l20°E一180°C.90°E一120°E一180° D.90°W一180°一90°E11.此刻 ( )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B.北半球白昼变长C.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D.塔里木河可能处于断流的季节12.明太祖时大臣钱宰曾写有“四鼓(四更之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2011高考语文社会热点最新预测:中国北方大旱一、背景材料:天灾的魔影总是不期而至,它不断地变幻着形态,或是以台风的狂暴,或是以暴雨的凶猛,或是以高温的酷热,或是以地震的惨烈。
现在,它又以干旱的形态,带来家园的凋敝、财产的侵蚀、民生的苦难。
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消息显示,二00八年十一月以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
这些地区的气象干旱已对当地冬小麦生长造成较大影响。
节后突闻抗旱声,北方久已未下雨。
旱情之重,被谓为历史罕见,甚至致使一些地区将陷于绝收之境。
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其他一些中央高层,纷纷批示要求全力抗旱,以期夏粮能有好收成。
这场抗旱,注定又是一次全民关注的救灾工程。
1、秋冬连旱: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
2、受旱面积大:截至2月2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41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320多万亩。
3、受旱程度重:由于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大风天气较多,土壤失墒严重,旱情仍在持续发展。
4、旱冻叠加: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去年12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
5、出现冬春旱:2月份华北、黄淮大部、江南东南部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旱情还将进一步发展,一些地区将出现冬春连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
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亦有人祸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河南汝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
像这种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只一例。
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里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但我国农业仍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
上述情况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
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是体制型缺水。
体制型缺水有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冰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种“公地悲剧”(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特性的商品,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猴,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
对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来解决,但是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
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如果在谁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很难说。
要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政府管制,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
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
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
关键在于确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
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关概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青年报》2009.2.11,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水资源的“公地悲剧”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带来的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
B.因水资源稀缺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
C.因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产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开春我国北方大旱。
D.由于水资源稀缺和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人们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后果。
2.以下不属于体制型缺水表现的一项是()A.耗费巨资修建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
B.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旱情,便很难解决。
C.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被大气蒸发,浪费严重。
D.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没有使农民建立起水资源商品观念,灌溉效率低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可以解决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
B.如果在水的分配上能够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后定能收到预期效果C.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是解决水资源“公地悲剧”最易推广的办法。
D.甘肃张掖虽然严重缺水,但通过确立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1.答案:D解析:A“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不是水资源“悲剧”,B、C理解片面。
2.答案:B解析:“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是资源型缺水。
3.答案:A解析:B逻辑推理错误;C原文为“比较可行”,与“最易推广”意思不同;D“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错误,原文为“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的程度”。
三、写作:材料多向立意举隅话题1、环保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农业虽被寄予关系到经济全局和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至少在水资源这方面,它远没有获得像城市和工业那样的话语权。
姑且不论此次大旱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多大关系,我们从中看到了自然环境之于我们的重要性。
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话题2、关注焦点北方大旱怎么会成了突发新闻?我不厌其烦地回溯干旱在媒体中出现的过程,是想说对一场大面积严重干旱的发生,人们何以会不明所以。
新闻是现代社会的空气,我们每天打开报纸、电视和网页,以为与世界实现了无缝连接,然而实际上我们甚至可能跟自己生活的所在地都远远隔离,那些没被报道,没有被当成一件认真的事报道的新闻,如同没有发生一样。
干旱如果不被报道,就只有那些干旱中的人们去独力面对。
北方大旱从发生到形成,从形成到历史罕见,至少有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中间,人们的眼球只在最近两天才注意到它的存在。
这是信息时代的一个讽刺。
为什么会如此,是媒体疏于关心这场旱情,还是因为旱情还没有抵达大部分人的生活,或者是因为一些地方的干旱信息发布受到了限制?我现在无法判定。
我只能说,一场大旱不紧不慢地步步进逼,而人们是直到它变成“历史罕见”时才被获知,这是十分诡异的事情。
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猴,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
关注什么,什么也是焦点,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话题3、责任在受灾严重的河南汝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
像这种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只一例。
面对干旱中那一块块裂开的土地,面对在灾难中苦苦挣扎的苍凉背影,人们不禁要叩问,我们的水利设施到底利用得如何?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之命脉。
然而,这些年,媒体多有报道,许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处于吃老本境地,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效益衰减,造成“涝不能排旱不能浇”。
而且,许多地方水利设施上缺乏创新,投入不足,致使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所谓天灾常伴于人祸,大旱之下,应该催发我们去审视,在水利建设上,我们到底有多少失职行为。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目前中央投入巨资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必需抓住这个机会,还清历史上的水利建设欠账,完善抗击旱涝灾害的水利设施,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话题4、民生(或忧患)天下粮仓,民生福祉。
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不禁令人再次忧心起粮食安全问题来。
许多年以前,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专著《谁来养活中国》,质疑21世纪初中国的粮食安全。
去年全球出现粮价猛涨甚至产生“粮荒”的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再次遭到诘问。
毕竟,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并没有扔掉进口拐杖。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这场罕见大旱,自然让人忧心粮食缺口放大,带来粮食安全隐忧。
话题5、理性干旱与其他灾害性天气又所不同,现在,如何以最大的科学与理性,来让民生不至于在这场灾难中付出过多的苦难与代价,值得思索。
抗旱需要尊重自然,需要依靠科学。
需要我们集纳智慧,以理性的力量,果断地做出科学决策,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少,使每一个受灾的生命都真切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
这本身也是在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我们期待,政府部门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比如,相关灾害信息的及时通报;公共资源是如何最大程度向民生倾斜的;相关部门有没有尽早承诺与落实对灾害损失进行补偿问题。
四、时文佳作北方大旱警示我们需要偿还欠账华商报马九器一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的冬旱正肆虐北方冬麦区,一些省市遭遇数十年一遇的旱灾,其中陕西遭遇20年一遇的旱灾。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抗旱。
一场波及半个中国的抗旱大战已经拉开帷幕。
由于这场旱灾波及地带多为冬小麦主产地,因而对今年全国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民以食为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而“无粮不稳”也是中国的历史经验,因而,这场旱灾的威胁程度不亚于去年的雨雪冰冻灾害。
从权威气象和农业部门的分析看,此轮北方大范围干旱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大幅偏少,可是如果以历史的眼光观察,旱灾的间隔缩短、灾情的来而复往,仍然可见环境恶化后的自然报复规律。
大自然的规律人力难抗,多年的环境掠夺和生态破坏,冰冻三尺非一日所能融,在环境保护日益关注与强化的当下,也亟需从更多的领域探寻遏制天灾的对策,尤其是人类自身的抗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