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性身份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922.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八章心境障碍(一)多选题【A型题】1.心境障碍在国内的总患病率约为A.0.83‰ B.0.37‰ C.0.311% D.3% E.0.412%2.Cotard 综合征,又名虚无妄想综合征,或否定妄想综合征。
此综合征常见于A.精神分裂症B.老年性痴呆C.老年抑郁症D.顶叶病变E.麻痹性痴呆3.隐匿性抑郁症的特点为A.以情绪抑郁为主B.以记忆障碍为主C.以思维贫乏为主D.以行为迟滞为主E.以躯体诉述为主4.心境障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A.发作一次,加重一次,残留阴性症状 B.一次发作,永不缓解C.反复发作,从无缓解期 D.反复发作,大多数能缓解E.一次发作,终生不发5.关于心境障碍的血缘关系与发病率的关系,下面哪种说法正确A.血缘关系与发病率高低无关 B.血缘关系越远,发病率越高C.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D.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低E.以上都不是6.患者男性,32岁,未婚。
近半月来自觉聪明过人,能力非凡,精力旺盛,逢人打招呼,整天喜气洋洋。
每天早起出门,很晚回家。
乱买东西送人,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结交朋友,尤其喜欢接近异性。
交谈时,滔滔不绝,自觉思维加快,脑子里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出现,写文章一挥而就。
好管闲事,做事虎头蛇尾,举止轻浮,不顾后果,情绪不稳,常为小事而勃然大怒。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A.精神分裂症B.反应性精神障碍C.人格障碍D.无病E.躁狂发作7.碳酸锂中毒的早期表现是A.发热、定向障碍 B.震颤、共济失调C.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D.癫痫大发作E.下肢水肿、多尿8.关于躁狂症的临床表现,你认为哪项说法正确A.躁狂症患者没有幻觉、妄想、思维散漫B.躁狂症患者都有幻觉、妄想、思维散漫C.部分躁狂症患者有幻觉、妄想、思维散漫,但随情感症状的好转而消失D.部分躁狂症患者有幻觉、妄想、思维散漫,但不随情感症状的好转而消失E.躁狂症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常受到病态的明显影响9.问患者几岁时,患者答:“三十三,三月初三生,三月桃花开,开花结果给猴吃,我是属猴的。
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
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
R出现时总能获得某种刺激结果S,则个体可以逐渐学会对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
conscious)指人能自觉得到的东西,是与语言(即符号系统)有关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unconscious)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二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在靠近意识附近的潜意识中,还有一前意识(preconseious)的心理活动,是曾经属于意识的观念思想,因与目前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大或无关,被逐出意识的园地,但可以较快、较容易地闯入到意识领域。
4. 生俱来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它服从于快乐原则。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它代表理性和审慎,服从于现实原则。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类似于人们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多属于意识。
超我服从于至善原则他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介有信念和信念系统B。
他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层次理论),罗杰斯等的高级功能,是个体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精神活动。
)感受性。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4)联觉。
)知觉的选择性。
指人只对自己有意义的外来刺激才选择性地对其加工的特性;(2)知觉的整体性。
指知觉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统一的、整体的反映的特性;(3)知觉的理解性。
指在感知当前事物时,能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并用概念的形式进行反映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
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知觉的恒定性。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是对事物感知觉停止后仍然保持一个很短时间的印象,典型的例子就是“视觉后象”,其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2 秒钟。
(2)短时记忆。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典型症状和表现分离性身份障碍,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一个人拥有两个或更多不同的人格状态。
每个人格状态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典型症状和表现。
1. 核心症状:人格分裂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是人格分裂。
患者经常感到自己被分裂成多个不同的人格状态,每个状态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和经历。
这些人格状态可能有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和性格特征。
患者可能会感觉自己像是多个人同时存在,而且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切换。
这种切换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由外界刺激触发的。
2. 记忆缺失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另一个典型症状是记忆缺失。
当患者处于一个人格状态时,可能无法回忆起在其他人格状态下的经历。
这种记忆缺失通常不受正常记忆遗忘规律的限制,患者可能会忘记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或曾经具有情感意义的经历。
这种记忆缺失可能造成患者对自己的身份和生活历程产生困惑。
3. 自我感知和认知的改变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人常常感到自己的个体身份难以维系。
他们可能不确定自己究竟是谁,感到自己的个体边界模糊不清。
此外,患者可能对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感受存在混乱和矛盾的认知。
不同的人格状态可能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情感反应,导致患者在不同状态之间出现冲突和矛盾。
4. 其他症状和表现除了上述核心症状外,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和表现。
例如,他们可能经历自我伤害、自杀倾向、抑郁、焦虑、间歇性爆发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身份障碍也可能伴随着其他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5. 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离性身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经历学业或工作上的困难,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家庭、社交和情感关系。
由于患者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情绪,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可能受到严重的困扰和冲突。
总结: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罕见但复杂的心理疾病,其典型症状和表现包括人格分裂、记忆缺失、自我感知和认知的改变等。
性别认同障碍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随后知道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自然而然地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男孩通常表达出男性的行为,女孩表现为女性行为,性别的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
但有些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却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disorder of gender identity,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临床表现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幼儿期就喜好穿女装、沉湎于女孩的游戏和活动,他们甚至厌恶自己的外生殖器,希望变成女孩,上学后会因此受到其他男孩的羞辱、嘲笑,并越来越被孤立。
在青春期,女性化的举止会有所减轻,但有随访研究显示,1/3~2/3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青春期中或以后表现出同性恋倾向。
有性身份障碍的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不喜欢在游戏中伴女性角色,不愿乳房发育、来月经,甚至声称自己是男孩等。
大部分在青春期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同时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逐渐显露出同性恋倾向。
在这类儿童中持续排斥本身性解剖结构的情况较少见,如:女孩声称将要长出阴茎,立位小便,或男孩反复声称自己将发育成女人,阴茎和睾丸令人讨厌、最好没有。
性别认同障碍评估与诊断DSM-4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外在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一个(1)儿童,如果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则说明这个儿童具有DSM-4所规定的性身份识别障碍: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根据ICD-10 的诊断分类框架,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类型的成人人格障碍以及性身份和性偏好障碍。
第一节人格障碍概述一、概述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同时伴有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因为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或灾难性经历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
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偏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因评定方法和调查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最低为0.1%,最高为13.0%。
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过度保护、否认拒绝型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庭、被虐待。
本节根据ICD-10 和DSM-5 对人格障碍进行讨论,两个诊断分类系统标准条目较长,基本条目和内容相近,但两者在措辞上略有差异。
ICD-10 缺乏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描述,并且没有给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因此对这两种人格障碍依据 DSM-5 进行描述和诊断。
对于下文提到的人格障碍的亚型,通常要求存在至少 3 条临床描述的特点或行为的确切证据,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做出诊断。
成人人格障碍基本分为以下类型:1.偏执型人格障碍2.分裂型人格障碍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边缘型人格障碍5.表演型人格障碍6.强迫型人格障碍7.回避型人格障碍8.依赖型人格障碍9.其他特异人格障碍10.自恋型人格障碍11.非特指的人格障碍12.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
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型提出人格障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性别认同障碍发生原因1、儿童出现性身份障碍与解剖生理异常、天生的素质和教养环境有关。
生理性因素主要是先天性的,任何一个与性别发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生殖器)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性别认同障碍,如异性的性激素水平较高,女孩睾丸激素水平高则男子气较重。
先天素质女孩天生具有男孩气质,生性好动、强壮;男孩天生具有女孩气质,性格文静、长相秀气。
后天教养环境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性角色的强化而认同自己的性身份。
虽然家庭和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和要求有差异,但有些父母是出于本人的性格和偏好,从小让孩子穿着异性服装、鼓励异性活动,直到3、4岁仍然如此,或是家庭中缺乏父性角色。
调查显示,男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数在5岁前失去父亲(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等原因),因长期与母亲生活并多与女孩玩耍,则在行为举止和心理上也倾向女孩特点。
性别角色的差异更多的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来的,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
因此,在此阶段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可以促使男女儿童在各种个性趋向上平衡发展。
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男女两种心理意向分别在人格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好坏优劣不能一概而论。
但如果能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与教养方式上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将有助于个性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形成较完美和谐的人格。
2、关于性别认同的理论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性别形成源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之间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望的结合。
其中男性生殖器的优越和重要性是一个关键性前提。
男性因阉割情结而放弃恋母情结转而与父亲认同,并将社会道德融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
而女性则因为没有阴茎而自卑,把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当其愿望最终不能实现时又转而认同母亲。
认同是孩子健康适应同性父母的特质的开始,并通过认同过程表现出性别定型。
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通过“认同”概念解释性别角色定型现象。
性身份障碍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困惑性身份障碍是指一个人在自我性别认同方面与其生理性别不符合的现象。
这种困惑可能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不确定性和疑惑。
本文将探讨性身份障碍对性别认同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性身份障碍的定义和特点性身份障碍,又称跨性别,是指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与其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情感和认同。
跨性别者可能会经历性别认同的困惑、不安和痛苦,他们认为自己的性别身份与其生理性别不一致。
二、性身份障碍与性别认同性身份障碍对性别认同产生深刻影响。
当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合时,可能会出现困惑、自我怀疑和不安。
这种不确定性和疑惑可能影响到其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形成和确认。
三、性身份障碍的影响1. 心理影响:性身份障碍可能引发心理上的困扰和焦虑。
个体常常会经历自我质疑、自我否定以及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迷茫和困惑。
2. 社会影响:性身份障碍个体在面对家人、朋友和社会他人时,可能会遭受歧视、不理解和排斥。
这种不支持和歧视的环境进一步加深了其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困惑和痛苦。
3. 身体影响:一些跨性别者可能选择进行性别转换手术或接受激素治疗,以使自己的身体更加符合其性别认同。
这种决定和过程可能对个体的身体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四、应对策略1. 寻求专业帮助:性身份障碍的个体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和专业支持来处理其性别认同的困惑。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性别专家可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个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身份。
2. 社群支持:参与跨性别群体的社群活动和支持小组可以给个体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与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感受和困惑,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3. 接受自己:个体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性别认同,尽量减少自我质疑和自我否定。
了解和接受自己的特点和感受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一步。
4. 教育他人:跨性别者可以通过教育他人,改变社会对性身份障碍的偏见和歧视。
增加公众对跨性别话题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创造更加包容和接纳的社会环境。
分离性身份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临床诊断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它是一种人格障碍的亚型。
与其他人格障碍不同的是,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特点是一个人拥有两个或更多的持续性、独立的身份或人格状态,这些身份或人格状态之间相互存在冲突或不一致。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造成个体行为、情感和记忆的不稳定和不协调。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些研究表明,这种障碍可能是由于人们在面对心理创伤时采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当个体无法应对强烈的痛苦或创伤时,他们可能会切换到另一个身份状态,以逃避痛苦的记忆或体验。
这种切换通常是突然的,无法控制和记忆,因此造成了分裂的感觉。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个体存在两个或更多的身份状态,每个身份状态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经历世界的方式。
不同身份状态之间经常有记忆和认知的断层,即一个人在一个时刻的经历和记忆可能与另一个时刻的经历和记忆相矛盾。
此外,每个身份状态的性格特点和偏好也可能迥异,个体在不同身份状态之间会出现明显的转变。
在治疗分离性身份障碍时,心理治疗是首选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和团体治疗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此类障碍。
这些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身份状态,并减少身份状态之间的冲突和不协调。
在治疗过程中,个体将逐渐学会通过内省和自我观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身份状态转变。
此外,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也被应用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中,如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等症状,但并不能解决身份状态之间的冲突。
总的来说,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通过合适的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许多人能够改善症状,并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更好的功能。
性心理障碍的诊断引言性心理障碍是指在性欲、性行为或性满足方面出现持续或再发性问题的一类心理障碍。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可以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准确地进行性心理障碍的诊断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性心理障碍的常见分类、诊断标准和诊断过程。
分类性心理障碍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性欲障碍:包括性欲减退障碍和过度性欲障碍,前者指性欲减退或消失,后者指过度或异常的性欲。
2.性身份障碍:包括性别身份障碍,即个体在性别认同方面出现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情况。
3.性取向障碍:包括同性恋倾向障碍、异性恋倾向障碍和双性恋倾向障碍,指个体在性吸引和情感吸引方面偏离常规。
4.性兴趣障碍:包括性幻想障碍、性对象选择障碍和性择偶方式障碍,指个体在性兴趣和性对象选择方面出现问题。
5.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障碍、勃起障碍、射精障碍和性高潮障碍,指个体在性生理功能方面出现问题。
诊断标准对于性心理障碍的诊断,需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估:1.标准化问卷:可以使用一些标准化的问卷来评估个体的性心理状况,如性心理问题问卷、性功能问卷等。
2.临床访谈:医生需要通过与患者进行临床访谈,了解其性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持续时间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3.生理检查:对于某些性心理障碍,可能需要进行生理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身体原因。
4.心理测评: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使用心理测评工具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功能。
诊断过程诊断性心理障碍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病史信息医生首先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其性心理问题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还应了解患者的个人背景、婚姻状况和性行为历史等。
2. 进行标准化问卷评估医生可以使用一些标准化的问卷工具来评估患者的性心理问题。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问卷进行评估。
3. 进行临床访谈和心理测评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临床访谈,了解其性心理问题的详细表现。
第一章1.性(sex):指男女两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性的差异是由性染色体的不同决定的。
两性的特征性差异是生殖系统的不同,还有其他一些解剖、生理方面的两性差异。
2.性别(sexuality):指男女两性心理学上的差异,如性格、气质、情感等等的差异。
表现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男性显得粗犷,女性显得温情;在爱恋心理上,男性一般表现为爱别人,女性一股表现为被人爱等等。
3.性角色(gender role):指男女两性社会学上的差异,“角色”一词是指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位置。
4.性科学(sexology):以性、性欲、性行为和性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
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几个学科范畴,是以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为四大支柱的复杂的、全面的和综合的理论体系。
5 性科学的学科体系:性的自然科学体系\性的人文科学体系\性的社会科学体系6.“祖”是对男根崇拜7.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性畸形现象:♥一是妓女;♥二是女子缠足;♥三是太监第二章1.男孩首次遗精,是性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2精液的组成精子(约10%)、精液精囊液(约占60-70%)前列腺液(20-30%)精液质稠,乳白色,呈碱性,pH值为7.2-8.9 一种特殊的气味3.睾丸是男性的生殖腺,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器官4.附睾是精子发育、成熟和贮藏的地方5.精囊腺主要功能是制造和分泌精囊液6.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素是精液的主要成分,使精液有特殊的气味,前列腺可增强精子的活动能力射精时,前列腺收缩,把前列腺液排到尿道里7尿道球腺分泌一种黏稠碱性液体,参与精液的组成8.老年人容易患前列腺第三章1.女性性生理开始发育的基本标志是月经初潮2.排卵是女子性成熟的重要特征,女性的性成熟是以规律性的月经为标志3.输卵管是精子与卵子会合受精的地方,输卵管给受精卵营养,通过输卵管将受精卵输送到子宫4卵巢是两个椭圆形的器官,是女性的性腺器官,卵巢内有许多卵泡,能产生并排出卵子,卵巢能分泌性激素,维持女性生理功能及第二性征,停经后,卵巢逐渐萎缩至原体积的1/2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与分泌荷尔蒙5.子宫功能:性交时,子宫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子宫为胚胎发育、成长的场所;分娩时,子宫收缩,使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6.阴道确切地应称为生殖道▲是性交时容纳阴茎的地方(性交器官)▲是接纳精液的场所▲是性生活性兴奋体验所▲是胎儿自母体娩出的通道▲阴道还是经血排出的通道7.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脱落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分为三个时期:1 月经期2 增生期3 分泌期8.初次性交时,处女膜会破裂,可能有轻微的疼痛和极少量的出血;女性可能因剧烈运动和外伤等因素,造成处女膜破裂第四章1.精子是在睾丸的生精小管中发生的;从青春期开始,生精细胞从幼稚到成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2卵子产生于卵巢;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Ⅰ双线期停留10~40多年女性青春期减数分裂Ⅰ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Ⅱ中期Ⅱ卵细胞(卵巢)3一个精原细胞,通过两次减数分裂,可以分裂增殖成四个精子细胞。
性别认同障碍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随后知道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自然而然地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男孩通常表达出男性的行为,女孩表现为女性行为,性别的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
但有些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却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disorder of gender identity,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临床表现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幼儿期就喜好穿女装、沉湎于女孩的游戏和活动,他们甚至厌恶自己的外生殖器,希望变成女孩,上学后会因此受到其他男孩的羞辱、嘲笑,并越来越被孤立。
在青春期,女性化的举止会有所减轻,但有随访研究显示,1/3~2/3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青春期中或以后表现出同性恋倾向。
有性身份障碍的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不喜欢在游戏中伴女性角色,不愿乳房发育、来月经,甚至声称自己是男孩等。
大部分在青春期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同时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逐渐显露出同性恋倾向。
在这类儿童中持续排斥本身性解剖结构的情况较少见,如:女孩声称将要长出阴茎,立位小便,或男孩反复声称自己将发育成女人,阴茎和睾丸令人讨厌、最好没有。
性别认同障碍评估与诊断DSM-4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外在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一个(1)儿童,如果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则说明这个儿童具有DSM-4所规定的性身份识别障碍: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