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67.17 KB
- 文档页数:6
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标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
估腹腔积液程度。
腹腔积液是指在腹腔内积聚的液体,可能是由于
多种疾病引起的。
在CT图像中,医生可以通过密度值和分布来判断
腹腔积液的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的标准:
1. 少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少量液体影像,通常在腹膜后隐窝、膈下、肠系膜和腹膜后腔有轻度积液。
2. 中等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中等量的液体影像,涉及到腹
腔多个区域,但腹膜后隐窝和膈下区积液较为显著。
3. 大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大量的液体影像,涉及到腹腔的
多个区域,腹膜后隐窝和膈下区积液非常显著,可能会造成脏器移
位和压迫。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CT图像中腹腔积液的密度、分布情况以及
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积液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
供参考,具体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CT在评估腹腔积液程度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医生会根据CT图像上的表现来判断积液的程度,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管理。
腹水量评估标准
腹水量评估标准通常采用腹水程度来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三度,具体如下:
1. 一度腹水:以肚脐为标准,肚脐以上腹水超过2厘米,但未达到肚脐以下;
2. 二度腹水:以肚脐以下腹水超过2厘米,但未达到脐部以下;
3. 三度腹水:腹水超过肚脐以下10厘米。
另外,临床评估中,还可以通过移动性浊音来划分腹水量。
具体标准如下:
1. 移动性浊音低于腋中线者为一度。
2. 在锁骨中线和腋中线之间为二度。
3. 超出锁骨中线为三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腹水腹水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过多游离液体的积聚。
正常腹腔内有少量液体,对腹腔脏器起润滑作用。
当病理状态下腹腔液体超过200ml时,称为腹水。
腹水超过500ml时,可通过物理检查(叩浊、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发现。
但一般超过1000ml才易确定其存在。
少数腹水可通过膝胸位叩诊确定。
B 超检查更为灵敏,也可通过CT检查发现。
确定腹水须通过物理检查和器械检查排除其他腹大、腹胀的原因或疾病,如肥胖、胃肠胀气、巨大卵巢囊肿、巨大肾盂积水、巨大胰腺囊肿等。
腹水一般分为漏出液、渗出液,并有混合性和渗、漏不典型性腹水。
从外观看,还有血性腹水和乳糜性腹水。
第一节腹水的病因腹水是一种病征,可由许多原因引起,涉及多个脏器和许多疾病。
其中80%以上病因为肝硬化,其次为腹膜炎症及腹膜癌病(Carcinomatosis),此外,还有其他少见病因。
腹水的病因一、肝脏疾病肝硬化暴发性肝衰原发性肝癌二、心血管疾病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心包炎(渗出性、缩窄性)心肌疾病(充血性、限制性)痨型克山病布-加(Budd-Chiari)综合征(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阻塞)肝小静脉闭塞病门静脉阻塞(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外压性阻塞)三、恶性病原发:间皮瘤继发:腹膜转移瘤四、感染结核性腹膜炎Fitz-Hugh-Curtis综合征﹡HIV感染病人之感染性腹膜炎五、肾性慢性肾炎肾病型肾病综合征血透病人之腹水六、营养不良性七、内分泌粘液性水肿Meigs,综合征甲状腺肿样卵巢瘤卵巢刺激综合征八、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九、其他胰性胆汁性尿性十、混合性*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肝周围炎伴肝周纤维素性渗出第二节肝硬化腹水一、形成机理肝硬化腹水形成机理比较复杂,有些方面看法不尽一致。
一般认为,由于硬化肝脏肝内组织学变化,造成经肝血液回流障碍。
肝静脉回流障碍,肝窦静水压增高,致Disse腔组织液生成增多;门静脉回流障碍,门脉静水压增高,门脉床组织液生成增多。
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的参考意见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制定良性和恶性腹水的诊疗和预后不同,对两者进行鉴别极为重要。
恶性腹水多为渗出液,血性腹水高度提示为恶性腹水。
但其他原因也可引起,如乳糜腹水约半数由肿瘤所致。
腹水中找到癌细胞对诊断恶性腹水有决定意义,但阳性率仅40%—75%,且可出现假阳性。
腹水生化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腹水有参考价值。
根据各单位的条件。
可选用以下检查:1、比重:恶性腹水的比重常>1.018。
但无法与感染性腹水鉴别。
且约有40%的癌性腹水比重<1.016。
2、蛋白定量:恶性腹水中蛋白含量常在30g/L以上。
腹水/血清白蛋白的比值>0.5,但感染性腹水中蛋白含量也可较高。
且少数肝硬化单纯性腹水蛋白含量可>30g/L。
因此,腹水蛋白含量对鉴别良性腹水的意义不大。
3、乳酸脱氢酶(LDH):癌肿和感染引起的渗出性腹水中LDH3.34μmol/sL。
腹水/血清LDH 的比值>0.6;如LDH>8.35μmol/sL,腹水/血清LDH>1.0,则高度提示癌性腹水。
但若腹水为血性,则失去诊断意义。
腹水LDH同工酶分析也有一定价值,恶性腹水中以LDH3、4、5为主,而肝硬化腹水中以LDH2为主。
4、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为一种高分子糖蛋白,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外间隙中。
分为可溶性(血液中)和不溶性(组织中)两型。
FN在恶性腹水中浓度较高,而在肝硬化腹水中处于低水平。
恶性腹水中FN多超过75μg/L,而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时低于此值,但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FN也升高,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肝癌的腹水FN也可较低。
5、脂质:腹水脂质中,以胆固醇测定对鉴别良、恶性腹水最有价值。
腹水胆固醇>1.24mmol/L则肿瘤可能性大。
但某些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结核性腹膜炎腹水胆固醇水平也可较高,应注意鉴别。
6、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良性腹水中CEA<15μg/L,而在恶性腹水中大于此值。
腹水常见症状与体征【考纲要求】腹水的常见原因、发生机制、诊断方法与步骤、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考点纵览】掌握腹水的常见病因。
腹水的最常见病因为肝硬化,腹水量超过1000ml可发现移动性浊音。
掌握腹水的检查方法与步骤。
注意腹水应与其他原因所致腹部膨隆鉴别。
要依据病史、伴随症状、体征、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对引起腹水的常见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常见原因,发生机制1.腹水的概念及常见病因正常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不超过200ml,腹腔内积聚过量液体即称为腹水。
它可由多种不同性质疾病引起,亦可能为全身水肿的突出表现。
腹水一般达1000~1500ml才能经腹部检查发现移动性浊音。
它的病因包括:(1)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充血性心衰、心包炎、心脏压塞、肝静脉以上的下腔静脉梗阻等。
(2)肝脏及门脉系统疾病:如各种肝硬化、肝癌、门静脉炎和门脉血栓形成、肝脓肿破裂等。
肝脏病是引起腹水最常见的病因。
(3)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病变、肾癌等。
(4)腹膜疾病:如各种腹膜炎、腹膜恶心肿瘤(绝大多数为继发性肿瘤)。
(5)营养缺乏:低蛋白性水肿、维生素B1缺乏等。
(6)淋巴系统疾病:如丝虫病、腹腔淋巴瘤、胸导管或乳糜池梗阻。
(7)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宫外孕破裂、女性生殖系肿瘤。
(8)腹腔脏器破裂:如胃肠、肝脾、胆囊破裂等。
(9)其他:粘液性水肿、Meig综合征(卵巢纤维瘤伴有腹水和/或胸水)。
2.腹水的发生机制腹水的机制与产生不肿的各种机制相同,涉及液体静水压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淋巴循环受阻、肾脏因素的影响等,其中以前三者最为重要。
如门静脉阻塞或门脉系统血管内压增高可以形成腹水;清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因此各种引起血浆清蛋白下降的疾病,无论是摄入减少、吸收障碍抑或合成下降与分解增加均可致清蛋白下降;淋巴回流可因淋巴瘤或转移性肿瘤、丝虫病等引起胸导管或乳糜池梗阻,使淋巴回流受阻。
肝硬化时肝内血管阻塞,肝淋巴液生成增多,亦可外溢进入腹腔,引起腹水。
腹水鉴别诊断腹水:正常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不超过200毫升,当腹腔内积聚过量的游离液体,称为腹水。
腹腔内积液一般在1500毫升以上,才能经腹部检查发现有移动性浊音。
腹水可为全身水肿的表现之一,以腹水为主要表现者,可由不同性质的疾病引起。
[机制]在正常情况下,门静脉毛细血管循环,组织间隙及腹腔之间的体液交换,取决于血管内外的流体静力压和胶体渗透压。
以公式表示为:血浆胶体渗透压-腹水胶体渗透压=门静脉毛细血管压力-腹内流体静脉压力正常门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压力为4kPa,可促使血管内液体溢入组织间隙。
而在静脉端压力则降至血浆渗透压以下,于是液体回流至血管内。
如肝硬化引起肝细胞减损,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和胶体渗透压降低,破坏血管内外静脉压和渗透压之间的平衡,促使血浆从血管内渗入腹腔,形成腹水。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由于门静脉毛细血管压升高,促使血管内液体溢入腹腔,加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更易渗入腹腔,形成腹水。
正常人体液虽不断进入腹腔,但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回流,两者保持动态平衡。
腹水属于组织间液,但不同于一般的组织间液,因此它处于“分隔腔”内。
研究指出腹水的吸收速度是有限的,正常腹膜每天最多只能吸收约900毫升进入腹腔的组织间液,如果后者的量超过腹膜能吸收的速度,即可形成腹水。
各种疾病发生腹水的有关机制常不是单一的,往往有多种因素参与,现分述如下。
一、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将体液从组织间隙吸收到血管内,而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靠血浆白蛋白来维持。
由于白蛋白的相对分子量较小,它形成的渗透压远较球蛋白为大,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白蛋白的浓度。
一般当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25g/l时,因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导致毛细血管内液体漏入腹腔或组织间隙,出现腹水与水肿。
低白蛋白症形成的原因包括摄入不足、蛋白质吸收障碍、肝细胞损害影响白蛋白合成及肾病综合症从尿中丢失大量白蛋白等,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随之降低。
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良性腹水与恶性腹水
腹水(ascites)是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聚积。
正常人腹腔内仅有少量液体,一般不超过200ml,直到润滑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的作用。
当腹腔内积液超过500ml时,才能经腹部检查发现有移动性浊音。
腹水为全身水肿的表现之一,是一种常见临床表现,可由多种不同性质疾病引起。
一、病因
根据腹水的性状、特点,可分为漏出性腹水、渗出性腹水、乳糜性腹水和混合性腹水。
关于腹水的病因,现有资料表明以肝炎后肝硬化多见(40%~50%);其次是恶性肿瘤,依次为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胃癌等转移癌(%~%);结核性腹膜炎居第三位(%~%);其他原因有卵巢癌、Budd-Chiari综合征、结肠癌和腹膜间皮瘤等。
乳糜性腹水、嗜酸性腹水和胰源性腹水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有关报道有逐渐增多趋势。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液进入腹腔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回流进入血液循环,两者保持动态平衡。
正常腹膜每天最多只能吸收约900ml进入腹腔的体液,如果腹腔内液体的产生速度超过腹膜能吸收的限度,则体液就会在腹腔内积聚形成
腹水[2]。
各种疾病腹水的发生机制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肝硬化最为常见,故对其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
其机制如: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
2、液体静水压增高
3、肝脏淋巴液外漏与回流受阻
(过量的淋巴液由肝被膜进入腹腔,形成腹水)。
4、腹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腹腔内脏破裂
5、钠水潴留
三、腹水诊断
通过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诊断性穿刺等容易诊断腹水。
但要确切其性质就要对腹水检查
1)、漏出液与渗出液
传统将总蛋白小于25克每升为漏出,大于等于为渗出。
但进来资料显示有50%不能明确。
如心源性腹水可大于,但它是漏出液、肝硬化腹水可大于50克,而自发性腹膜炎可小于25克。
SAAG--高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血清白蛋白浓度减去腹水白蛋白浓度大于等于11克每升。
如小于10克易发SBP。
通过多核细胞计数。
2)、良性腹水与恶性腹水
近年发现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及肿瘤标志物,使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取得了重要进展。
只靠常规化验对鉴
别良、恶性腹水并不可靠。
为提高良、恶性腹水的鉴别效能,当前趋向于同时联合检测几种标志物。
乳酸脱氢酶(LDH)测定已广泛用于临床,如腹水与血清LDH比值>1时,应怀疑为癌肿,但需排除血性腹水的影响。
腹水淀粉酶同工酶测定时,如唾液部分增加为主,则提示卵巢癌及肺癌,如胰腺部分增加为主,则提示胰腺癌。
结核性腹膜炎中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显着增高,10倍于其他腹水和癌性腹水,因结核性腥膜炎腹水和癌性腹水有不少相似之处,因而进行ADA活性测定对它们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铁蛋白与溶菌酶,ASLR(腹水-血清乳酸脱氢酶比率)与SAAG等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腹水鉴别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一般均在80%~90%。
铁蛋白于恶性腹水时升高,而溶菌酶则降低,两者呈分离关系,结核性腹水时则呈平行关系。
肝硬化腹水SAAG增高,恶性腹水时降低,结合ASLR测定,可提高鉴别率。
腹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是诊断恶性腹水近年发展较快者,对恶性腹水诊断敏感性约80%。
有人认为胸腹水超4倍体异常,可单独作出恶性腹水的诊断[2],当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腹水而细胞学检查阴性或难以肯定为肿瘤时,本检查可弥补其不足。
Alexandrakis等[25]提出恶性腹水的患者腹水与血清的总蛋白、白蛋白、乳酸盐、铁蛋白、IgG、血浆铜蓝蛋白、a2-巨球蛋白、结合珠蛋白、a1-抗糜蛋白酶、a1-酸性糖蛋白、转铁蛋白和白介素-8
(IL-8)的比值明显高于肝硬化腹水,指出白蛋白、IL-1a 的腹水/血清比值对腹水分型准确率高达100%。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提出腹水端粒酶的检测有助于癌性腹水的诊断。
当前,在判断腹水的病因上,SAAG虽然较传统的渗、漏出液的概念更合理和准确,但仍不能达到完全准确,尤其不能取代多核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及细胞学等检查在诊断结核性及恶性腹水中的地位,所以仍需与其他指标共同使用,以最大限度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四、鉴别诊断
1、肝硬化腹水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
2、Budd-Chiari综合征
3、结核性腹膜炎
4、心源性腹水
5、肾源性腹水
6、癌性腹水
7、胰源性腹水
8、胆汁性腹水
9、血性腹水与血腹
10、乳糜性腹水
11、乳糜样或假乳糜性腹水
12、化脓性腹水
13、多发性浆膜炎
14、黏液性水肿所致腹水
15、蛋白质-热量不足
16、嗜酸性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