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植物配置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00.81 KB
- 文档页数:17
植物造景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植物造景的定义运用具有观赏价值的乔、灌、藤、花、草等作为材料,依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线条、色彩、形状、质地……等自然美,创造出优美的植物景观。
二、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
三、园林植物指在园林建设中所需要的一切植物材料,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第二节园林植物的分类一、三大基本类型1、草本、木本2、常绿、落叶3、针叶、阔叶二、依外部形态分1、乔木(1)特点:体形高大、主干明显、分枝点高(2)分类: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3)主要作用:骨干植物2、灌木(1)特点:无明显主干,多呈丛生状态,或自基部分枝。
(2)分类:大灌木中灌木小灌木(3)主要作用:下木、植篱、基础种植3、藤本(攀缘植物)(1)特点:植物不能自立,必须依靠其特殊器官(吸盘或卷须),或靠蔓延作用而依附于其他植物体上。
(2)分类:常绿落叶(3)主要用途:垂直绿化4、竹类(1)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干木质浑圆,中空而有节,皮翠绿色。
(2)特殊类型:主干方形,实心,非绿色。
5、花卉(1)特点:花色艳丽、花香郁馥、姿态优美,通常多指草本植物。
(2)分类一年生花卉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6、草坪植物(1)特点:植株低矮、草本(2)用途:用以覆盖地面;底色第二章园林植物的功能(一)生态功能(二)生理和心理功能(三)景观功能(四)防护功能(五)其他功能一、生态功能1、保护和改善环境(1)保持水土,储水调洪(2)净化空气,吸尘减尘,杀菌作用、消减噪音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粉尘(3)改善硬质地面热状况(4)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2、改善城市小气候(1)绿化对温度的影响:(2)影响物体表面的温度影响气温影响太阳辐射温度。
(3)绿化对湿度的影响(4)绿化对气流的影响二、生理和心理功能1、提高环境舒适度2、缓解紧张情绪三、景观功能形状、色彩、质地、季相变化1、主景2、背景3、季相景色四、安全防护功能1.避灾防火作用2.备战作用3.监测环境污染五、其他功能1、视线安排(1)视线引导;开辟透景线;加强焦点(2)视线遮挡: 全部遮挡;部分遮挡;漏景;框景2、围合空间(1)分割、限定空间(2)强调、改变空间3、柔化空间和边界附录:乔灌木的作用1、乔木①种植物设计中的基础和主体。
1. 配置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 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2. 季相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
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园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
在不同的气候带,植物季相表现的时间不同。
北京的春色季相比杭州来得迟,而秋色季相比杭州出现得早。
即使在同一地区,气候的正常与否,也常影响季相出现的时间和色彩。
低温和干旱会推迟草木萌芽和开花;红叶一般需日夜温差大时才能变红,如果霜期出现过早, 则叶未变红而先落,不能产生美丽的秋色。
土壤、养护管理等因素也影响季相的变化,因此季相变化可以人工控制。
为了展览的需要,甚至可以对盆栽植物采用特殊处理来催延花期或使不同花期的植物同时开花。
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
如春季山花烂熳,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
要求园林具有四季景色是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公园总的景观来说;在局部景区往往突出一季或两季特色,以采用单一种类或几种植物成片群植的方式为多。
如杭州苏堤的桃、柳是春景,曲院风荷是夏景,满觉陇桂花是秋景,孤山踏雪赏梅是冬景。
为了避免季相不明显时期的偏枯现象,可以用不同花期的树木混合配置、增加常绿树和草本花卉等方法来延长观赏期。
如无锡梅园在梅花丛中混栽桂花,春季观梅,秋季赏桂,冬天还可看到桂叶常青。
杭州花港观鱼中的牡丹园以牡丹为主,配置红枫、黄杨、紫薇、松树等,牡丹花谢后仍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配置详解植物景观配置详解翻开世界造园史,不难发现园林是以花木起家的。
尽管随着历史的推演,造园的素材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造园可以无山无水,却不能没有植物。
植物景观配置(即植物造景)是根据发挥园林综合功能的需要,在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把植物材料合理搭配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栽培群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
植物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和重要的风景资源,用于园林创作,可以造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幽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焕发精神的审美享受。
1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等。
根据这些基本要素的特征,植物被各自区分为个体或归并为类组。
这些要素从来就不会彼此独立,而是交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要素特征的表述本身就与创作手法、创作原则密不可分。
从植物要素特征出发,利用一定的组织编排手法(重复、对比、对称、变化等),将其组合成与自然或人造硬质环境相融,具有一定美感,满足一定功能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这幅画面是随时间与空间动态变换的。
1.1 植物颜色在植物的四大要素特征中,颜色是植物十分重要的标识之一。
颜色可以改变真实物体的三维视觉大小,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园林景观深度。
植物的色彩主要来源于植物的花、叶、果、枝、干皮,而植物的花、果、叶又有季节变化,持续时间短;干皮和枝条也有年龄变化,持续时间较长。
一般来说,植物的花、果、叶是植物配置和造景必须要考虑的,尤其是花果的瞬间季相变化一定要抓住。
1.2 植物大小植物大小即植物三维所占据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它直接关系着园林景观空间的占据与划分,也关系到园林景观建造的时效与经济性问题。
植物大小是一个具有变化特性的要素。
1.3 植物形状与形态植物形状具有更多美化效果。
植物可以带给园林景观丰富自然的形态,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比如说垂柳,这与垂柳比较特殊的形态有关;有的植物很容易跟别的植物搭配,如大多数松树,草类等。
1 景观植物(观赏植物)、花卉的定义凡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经过一定技艺进行栽培和养护的植物,有观花、观叶、观茎、观果和观根的植物总称。
2 景观植物配置概念就是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地将各种园林植物(乔灌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搭配组置在一起,以发挥它们的生态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3 《景观植物配置与造景》课程内容1)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2)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植物景观配置景观在形式上必须满足简单、统一与协调、平衡、重点变化、比例与尺度等原则、3)园林植物配置的常见手法及方式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手法主要有对称,重复,变化,对比,节奏,渐变配置方式: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值4)不同景观植物造景形式道路、水体、建筑、山石景观旁4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充分了解观赏植物不同类型特性基础之上,掌握其应用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结合专业特点完成系列设计。
5西方园林中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应用5。
1 西方观赏植物应用简述古代应用:古埃及的园圃-花圃-花园形式:室外装饰应用特点:花卉对称式布置;植物材料以果树、蔬菜、香料和药草为主;代表:古罗马的突斯卡姆庄园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世纪的应用特点:花卉对称布局和自然布局兼有;植物以绿篱花坛材料为主;注重花卉装饰应用背景的处理;外国园林外国园林植物配置同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迥然不同。
西欧西欧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为规则式,或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
16世纪意大利园林树木多以常绿树为主,沿着园路和园墙密植,并修剪成绿廊或绿墙,台地上还布满以黄杨或柏树修剪成一方块一方块的绿色植坛。
18世纪以后的英国,出现以开阔的草地、自然栽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征的英国自然风景园。
1 景观植物(观赏植物)、花卉的定义凡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经过一定技艺进行栽培和养护的植物,有观花、观叶、观茎、观果和观根的植物总称。
2 景观植物配置概念就是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地将各种园林植物(乔灌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搭配组置在一起,以发挥它们的生态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3 《景观植物配置与造景》课程内容1)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2)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植物景观配置景观在形式上必须满足简单、统一与协调、平衡、重点变化、比例与尺度等原则、3)园林植物配置的常见手法及方式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手法主要有对称,重复,变化,对比,节奏,渐变配置方式: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值4)不同景观植物造景形式道路、水体、建筑、山石景观旁4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充分了解观赏植物不同类型特性基础之上,掌握其应用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结合专业特点完成系列设计。
5西方园林中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应用5.1 西方观赏植物应用简述古代应用:古埃及的园圃-花圃-花园形式:室外装饰应用特点:花卉对称式布置;植物材料以果树、蔬菜、香料和药草为主;代表:古罗马的突斯卡姆庄园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世纪的应用特点:花卉对称布局和自然布局兼有;植物以绿篱花坛材料为主;注重花卉装饰应用背景的处理;外国园林外国园林植物配置同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迥然不同。
西欧西欧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为规则式,或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图形。
16世纪意大利园林树木多以常绿树为主,沿着园路和园墙密植,并修剪成绿廊或绿墙,台地上还布满以黄杨或柏树修剪成一方块一方块的绿色植坛。
18世纪以后的英国,出现以开阔的草地、自然栽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征的英国自然风景园。
现代西欧各国,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又受城市生态的要求和影响,植物配置趋向于自然,并注意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在植物选择上考虑经济效益和重视植物配置的视觉艺术效果。
日本日本庭园的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式,但也注意修剪植物。
树种选择以常绿树为多。
尤其是松树,常常被修剪成一定形状,形成日本特有的风格,还创造了一种树木整形修剪的方法──“刈込”;同时,比较重视秋色树种的配置,如成片栽植槭树林等。
树丛的配置,往往采用三对一、二对一、五对一等方式,使游人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整个树丛的每株树木。
在房屋旁,常种大叶的棕榈科植物和芭蕉等,以获得“听雨声”的园林意境。
在瀑布的泷口常常配置若干乔木或灌木,把瀑布的一部分遮挡住,增加深度感。
庭园中的地面也常以细草、小竹、蔓类、羊齿类、藓苔类等植物覆被。
苏联苏联园林比较重视植物配置,苏联园林学家首先将园林植物按其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分级,如将冠形分为椭圆形、卵形、球形、圆锥形、宝塔形、伞形、自然形、垂枝形、匍匐形等多种;绿色的叶子按色度分为青绿、黄绿、灰绿三种;将花形花序分为六类。
配置植物时,从平面、立体、色彩、树丛疏密度等方面考虑到植物的艺术构图和风格。
同时,还从林学的角度注意配置的乔、灌木比例,针、阔叶树比例,树木密度和树种比例等,形成园林植物配置理论。
5.2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与造景简述春秋时期、汉代、唐代特点:花卉布局以不对称式为主;花材以木本为主,讲究意境的营造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有关花谱、艺花一类书籍,明代的《群芳谱》、《园冶》、《长物志》中均已论及,清代的《广群芳谱》、《花镜》中有较详细的说明。
从这些文字记述和保留至今的园林、古树名木来看,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配置有如下特点:①对园林植物题材的认识比较深刻,能得乎性情,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外部形态深入到植物的内在性格,加以“拟人化”,因而有“梅花清标韵高,竹子节格刚直,兰花幽谷品逸,菊花操介清逸”之说,喻为“四君子”。
或将松、竹、梅配置在一起,称为“岁寒三友”。
或以牡丹比喻富贵,紫薇比喻和睦等。
往往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表现形态,赋予一种人格化的比拟。
因此,在园林中着重欣赏植物的个体美,以孤植方式多,且极少修剪。
②师法自然,模拟大自然植物景观入园。
即使是在面积很小的园林中,也模拟“三五成林”,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
甚至按照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述,在园林中创造“武陵春色”;或者把田园风光搬进园林,设置“稻香村”等。
③喜好集中种植某一种具有特色,或为群众所喜爱的植物,成为专类花园。
如西汉上林苑中的扶荔宫,宋代洛阳的牡丹园,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枇杷园、竹园、梨香院、芭蕉坞等。
这种形式一直流传到现在。
④植物同园林其他要素紧密结合配置,无论山石、水体、园路和建筑物,都以植物衬托,甚至以植物命名,如万松岭、樱桃沟、桃花溪、海棠坞、梅影坡、芙蓉石等,加强了景点的植物气氛。
以植物命名的建筑物如藕香榭、玉兰堂、万菊亭、十八曼陀罗馆等,建筑物是固定不变的,而植物是随季节、年代变化的,这就加强了园林景物中静与动的对比。
⑤中国古代园林以景取胜,而景名中以植物命名者甚多。
如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桐剪秋风、梧竹幽居、罗岗香雪等,极其普遍,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特色。
⑥在漫长的园林建设史中,形成了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程式,如栽梅绕屋、堤弯宜柳、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悬葛垂萝等,都反映出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特有风格。
第二章观赏植物应用基础第一节花卉的分类按园林用途分类1 花坛花卉布置在道路两侧或道路中央的种植花卉。
主要指植株低矮、高度一致、开花整齐、开花数量较多、花色鲜艳、植株枝叶繁茂、植物生长势强、抗性强、易于种子繁殖的草花。
有一年生种类:夏秋开花二年生种类:春夏开花2 花境花卉用于布置花境的花卉,多为宿根花卉.亦可用小型的观赏灌木和一二生花卉.3 室内观叶植物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能在室内散射光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有一定耐荫能力的以观赏叶色、叶形、叶质为主的一大类植物。
4 切花将植物的一部分切下来作为观赏材料使用。
可以是花茎、果枝、枝条等。
5 攀援植物植株茎干柔软,不能直立向上生长的,需要攀附其它植物才能向高处生长的种类。
有缠绕型、卷须型、吸附型之分。
6 水生花卉凡是在水中栽培和养护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浮叶、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的总称。
7 地被植物株形低矮,枝叶繁茂,能严密地覆盖地面的植物。
有木本、草本之分按观赏特性划分1 观花植物种类主要以鲜艳的花色、花香、奇特的花形或优美的花姿为观赏对象。
若按植株形态特征的划分有开花乔木、花灌木、观花草本三大类;其中又分有落叶和常绿两种类。
常见的常绿花灌木有:木槿、月季、红花檵木、夹竹桃、云南含笑、滇丁香2 观果植物种类以果色、果形为主要观赏对象。
有木本、草本之分;有常绿、落叶种类。
常见的种类有木瓜、石楠、石榴、枸骨、火棘等3 观叶植物种类以观赏植物的叶色、叶形、叶质为主的一大类植物。
起源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植物。
4 观枝干植物以奇特的干形或植物特殊的器官为观赏对象。
如特殊花序、芽形、枝条色泽。
人面竹、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紫竹、红瑞木、银芽柳第三章景观植物配置的原理第一节花卉应用设计的基本原理1 科学性原理1.1 充分了解应用花卉的生物学特性1.2 遵循生态学原理1.2.1 了解植物个体与环境的关系造景植物设计既要符合景观要求,又要注意植物的生态习性,适地适树是造景成功的关键。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光温水土1.2.2 了解植物群落特征,合理进行人工配置合理配置的意义:生态效益最大化; 保证人工植物群落的稳定性2 艺术性原理2.1 注重花卉配置的形式美原理2.1.1 个体形式美的表现: 点线面体形图案光影质感植物的美的表现:2.1.2 群体花卉布置形式美的表现原则1)协调与对比2)动势与均衡3)韵律与节奏2.2 注重花卉配置中的色彩美的原则2.2.1 注意色感与环境氛围协调2.2.2 注重色彩的意义2.2.3 注意色彩与空间尺度2.3 重视花卉配置中意境美意境美:由外在形式美反映的情意使观者触景生情产生情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1 植物配植应注意的基本问题①种植区域边缘的处理,忌出现狭窄尖削状;②散点种植忌植物等距或直线布局;③群植植物个体间林缘线连接起来,忌直线布局;④利用植物结合废空间的处理;⑤立面设计要有层次感、质感、林冠线曲线的变化第二节花卉种植设计的构图形式平面构图(外在轮廓内部纹样)1.1 形式: 规则式自然式半自然式1.1.1 规则式构图:1)常见植物布局形式:对植常用于建筑物门前,大门入口处列植植物呈行列式种植三角形种植将植物呈等边、等腰三角形种植辐射式:中心式圆形多角形多边形←对植:体量大致相等的树木按一定的轴线关系对称式种植←对植的应用:大门两边、建筑物入口、广场两边。
←列植:是对植的延伸,成行成带地种植树木。
←对植和列植的作用:配景,行道树、绿篱、防护林带等行列式种植。
对植起引导作用。
←对植注意的问题:用同一树种,体量相当,布局于构图的中轴线附近。
←列植的形式:行道树行植为单行、双行。
为同一树种按等距种植,株行距可依据种类和所需的郁闭度来决定。
大乔木株行距为5-8m,灌木为1-3m。
←树种:分枝角度高,观赏性高的乔灌皆可←绿篱:常绿的分檗性强、耐修剪的灌木,如小叶女贞、小叶黄杨、木槿、火把果、圆柏、侧柏、杜鹃等。
2)外在轮廓属于对称式布置的花卉应用形式:花坛花台花带绿篱← 1.1.2 自然式构图←1)常见形式: 孤植丛植群植组植孤植:单株种植,作空间的主景;←树种选择:体形高大、树形优美、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树种分枝点高,树冠开张,以伞、圆球形为好,枝叶繁茂,抗性好、无污染。
←植物种类:香樟、栾树、枫香、槭树、银杏、朴树、广玉兰、凤凰木、蓝花楹、黄山松、南洋杉、桂花、木棉、喜树、金钱松、大叶榕、菩提树、棕榈、槐树、合欢、榆树←配植时注意的事项:←作为构图的主景,种植地势要高,周边空旷;在较佳观赏视线内无障景;种植于草地、临水岸边、道路中央、道路转折处等。
←在转弯处、道路中央视线开阔的区域宜用树形优美、色系艳丽的树种;←在树群、建筑物前用孤植树,注意色彩的对比;丛植:同一种类或相似种类二至几十株紧密地种植在一起,植株的林冠线彼此连接。
景观要求要统一,个体美,选用树形、姿态和色系美的种类。
←丛植注意的问题:←平面布局不能对称、等距,个体大小、形态应有差异;←作主景时,种植于开阔、地势高的区域;←作配景时,一般起引导视线的作用,在道路的转折处用或种植起分隔空间的作用。
←作背景用,一般用常绿树种。
←丛植的方式:←两株配植:有对比但要协调;树种体量有大小、高矮的差别;←三株式配植:要有一株主景树,另两株为配景;←忌直线、等边三角形种植;三株树在体量、高低有别,不超过两种树,最大株与最小株种植近,中等体量的远种植,在平面构图上形成不等边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