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舒张性心力衰竭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7
舒张性心力衰竭定义:定义:有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以及舒张功能减低而EF值正常的临床综合征。
很少数情况下心排血量正常,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淤血。
见于肥厚性心肌病、高心病或高心病早期。
病因:DHF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女性比男性发病率和患病率更高,最常发生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严重心室肥厚的患者,少数见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由于一过性缺血发作造成的可逆性损伤,导致心肌顺应性急剧下降。
舒张功能损害。
DHF还可见于肥厚性心肌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等。
多数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心房颤动、肾脏疾病患者中,DHF和SHF的发生率非常接近。
DHF与SHF常常合并存在,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心衰,既可以由以往的心肌梗死造成的心肌丧失或急性缺血发作导致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而致SHF,也可以由非扩张性的纤维瘢痕替代了正常的可舒张心肌组织,心室的顺应性下降而引起DHF。
病理生理特点:心脏的舒张功能取决于其被动弹性和主动松弛的特性。
被动弹性特性异常通常是由心脏的质量增加和心肌内的胶原网络变化共同导致的,主动心肌松弛的异常能够进一步增强心肌的僵硬度,其结果是心肌的顺应性下降,左心室充盈时间变化,舒张压增加,表现为左心室舒张末压与容量的关系曲线变的更加陡直。
在这种情况下,中心血容量、静脉张力或心房僵硬度的轻度增加,或它们共同增加即可导致左心房或肺静脉压力骤然增加轻度增加,或它们共同增加即可导致左心房或肺静脉压力骤然增加,甚或引起急性肺水肿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论有无严重的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其劳动耐力均是下降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左心室舒张压和肺静脉压升高,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这可以引起呼吸做功增加或呼吸困难的症状。
二是运动时心输出量不能充分代偿,结果导致下肢和辅助呼吸肌的显著乏力,这机制解释了较低的运动耐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变化之间的关系。
临床表现: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缩性心力衰竭近似,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淤血的症状,表现为:劳动耐力下降,劳力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淤血性肝肿大和下肢水肿等。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分析52例摘要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所有52例患者均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休息、限制钠盐摄入、利尿扩血管等减轻心脏负荷措施。
本组25例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4例、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分别给予个体化治疗。
结果:经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dhf临床特点是心肌显著肥厚,心脏大小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及左室舒张期充盈减少,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降低病死率为主。
关键词舒张性心衰治疗分析临床诊治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04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室松弛性和顺应性减低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和充盈压升高,从而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的一种综合征,舒张性心力衰竭成为临床独立的疾病,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1/3[1],临床上一般发生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之前,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52例患者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除外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ⅱ级33例,ⅲ级15例,ⅳ级4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累性呼吸困难等。
其中男6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9.4岁,其中冠心病患者25例,高血压患者1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2例。
心脏超声多普勒显示,52例均有不同程度左房扩大左室内径正常,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25%。
患者胸部x线表现双肺门增大模糊,肺纹理增粗模糊31例,52例中心胸比例均<0,51。
其中合并kerleyb线9例。
临床体征检查中心脏听诊闻及第四心音11例,第三心音奔马律7例,肺部听诊中两中下肺湿啰音24例,两侧少量胸腔积液5例。
治疗方法:所有52例患者均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休息、限制钠盐摄入、利尿、扩血管等减轻心脏负荷措施。
舒张期心力衰竭(HFPEF)临床表现的新认识及其发病机理的探索和处理的新概念•舒张期功能障碍和舒张期心力衰竭的相关性•HFPEF的认识过程•HFPEF临床病因•HFPEF的临床转归特点•HFPEF的发病机理的探讨•HFPEF的处理理念舒张期功能障碍和舒张期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左室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降低或处于顿抑状态,不能相应的增加心容量。
•机体运动与日常活动需要增加心排量时不能满足需要,心排量下降构成发生心力衰竭的基本条件。
•休息条件下心脏彩超及其他检查可以表现舒张功能异常或者正常•何时发生心力衰竭决定于病人的活动状态,其真正原因还不清楚。
感染、血压增高、精神及体力负荷增加均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诱因。
舒张期心力衰竭的认识过程•90年代已发现此类型的心力衰竭,但认为少见,死亡率不高。
•近年来才认识到其发病率占所有心衰的50%左右,死亡率与收缩期心力衰竭相似。
•这是近年来一个重大的新认识,其病情、病理、处理方法与收缩期心力衰竭有显著不同,低估其发病率后果是严重的。
HFPEF的临床病因•常见病因:女性,老年人多见。
房颤、高血压、心肌肥厚、主动脉瓣狭窄、肝肾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等。
•少见病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减、中枢神经的功能障碍如抑郁症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贫血、糖尿病在两型心衰中均可成为病因。
HFPEF少见冠心病。
•收缩期心力衰竭(HFrEF)以冠心病、心梗后最多。
心梗后心衰发病率为3-6%/年。
心电图有异常所见。
其他如酒精性心肌病、地方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
HFPEF的临床转归特点•引用最新的国外文献Hamaguchi研究了2675例住院的心衰病人,分为HFPEF组(P组)和HFrEF组(r组),随访了2.1年。
其中死于心血管病63%,两型心力衰竭的死亡率相似(37%:35%)。
但非心血管疾病死亡P组显著高于r组(28%:18%)。
猝死率r组显著高于P组(23%:11%)。
Hamaguchi S et al.Cire J 2012;76:1662-1669这些资料说明:1.HFPEF发病率及死亡率与HFrEF相似。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一、D HF的病因及病理生理1.DHF的病因DHF常见于老年人(≥65岁)、绝经后女性、肥胖(BMI>30 kg/m2)、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糖尿病、微血管性心肌缺血等危险因素。
DHF常见疾病:特异性心肌疾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和慢性炎症性心肌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非浸润和浸润性心肌病、特发性或获得性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沉积性疾病、肌营养不良心肌病早期;罕见病因包括药物或重金属中毒性心肌病、放射性心肌损害、代谢性疾病。
有研究显示,超过90%的心衰患者存在与LVEF 无关的舒张功能障碍。
2.DHF的病理生理DHF以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为特征,表现为舒张末压容积曲线向上和向左的移动。
传统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机制包括细胞内钙调控异常、β肾上腺素能受体脱敏、肌联蛋白的功能和结构异常、由于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相关通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紊乱引起心肌间质纤维化加剧。
肺动脉高压合并HFpEF患者血浆C端前内皮素-1(CT-proET-1)和中段前肾上腺髓质素(MR-proADM)水平升高,展现了内皮素和肾上腺髓质素激活的神经激素通路。
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在DHF发病机制中发挥部分作用。
DHF患者微血管功能障碍表现为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异常,心室-动脉僵硬度是DHF 病理生理的重要部分,心室僵硬表现为低收缩和低搏出量,可以理解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0]。
动脉僵硬增加心脏后负荷和减少舒张期冠脉血流灌注,有效的动脉弹性(Ea)反映动脉僵硬度,二尖瓣E/e′比率反映心室僵硬度。
老年DHF患者随着年龄增加,生理储备能力减少。
左心房扩大是左心室充盈压缓慢增加的标志,升高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导致左心房压增加、肺静脉压和肺动脉压增加,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定义为平均肺动脉压≥25 mmHg(1 mmHg=0.133 kPa)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15 mmHg,大约30%的DHF患者会有肺动脉高压。
细说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篇北京协和医院朱文玲定义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衰)又被称为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或收缩功能保留的心衰。
过去,人们认为慢性心衰主要由收缩功能不全引起,而近十年的调查显示,不少心衰患者保留了正常的心脏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或接近正常。
有学者称这类心衰为舒张性心衰(DHF),也有学者称之为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HF-NEF)或收缩功能保留的心衰(HF-PSF)。
当高血压引起左室向心性重构和左室肥厚时,左室舒张特性发生变化,左室松弛和充盈受损,即发生舒张功能不全。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常发生在收缩功能改变之前,患者初期可能无症状,但一旦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则称之为舒张性心衰。
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单纯舒张性心衰,因为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定左室壁心肌纵向运动时发现,所谓单纯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已存在左室壁心肌纵向运动异常,因此,他们认为将舒张性心衰命名为HF-NEF或HF-PSF为妥。
流行病学舒张性心衰在心衰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0%~71%。
1999年发表的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显示,LVEF≥50%的心衰占所有心衰的51%。
2003年欧洲心衰调查显示,在因心衰入院患者中,49%的男性和72%的女性LVEF≥40%。
总体而言,舒张性心衰常见于老年患者,女性多见,病因以高血压和心房颤动为多(多于冠心病)。
调查人群年龄、性别不同,研究所定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的LVEF范围不同,这可能是舒张性心衰流调结果各异或相差甚远的原因。
诊断舒张性心衰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心导管检查依然是诊断舒张功能不全最有价值的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常用无创的超声检查,当超声检查存在技术困难时,可应用核素或心室造影等方法。
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乏力、呼吸困难、水肿、颈静脉充盈、肝大等心衰症状时,我们很难区分是收缩性还是舒张性心衰,因此需要进行临床鉴别(见上表)。
超声心动图多普勒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与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A)的比值(E/A)和E峰减速时间(DT)二尖瓣血流频谱由舒张性早期快速充盈E峰和舒张晚期充盈A峰组成。
正常情况下E/A>1,左室松弛异常时,E降低而A代偿性增高,E/A<1,E峰DT延长。
如果左室顺应性降低或左心房压力明显增高,则快速充盈DT缩短。
DT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DT<130 ms提示PCWP>20 mmHg。
等容舒张时间(IVRT)IVRT是主动脉瓣关闭至二尖瓣开放的间期,其变化一般和DT平行,在左室松弛异常时延长,在充盈压力增加时缩短。
三种异常的左室充盈模式①松弛受损(DD Ⅰ型,轻度舒张功能不全):E峰下降,A峰增高,E/A减小,IVRT 延长,DT延长;②假性正常化充盈(DD Ⅱ型,中度舒张功能不全):E/A和DT正常,IVRT较DD Ⅰ型时缩短;③限制型充盈(DD Ⅲ、Ⅳ型,重度舒张功能不全):E/A显著增加(2∶1),IVRT和DT缩短。
提示E和A受年龄、心脏前后负荷、血容量、心率及二尖瓣解剖结构和功能影响。
由于存在假性正常化类型,二尖瓣血流频谱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有一定局限性。
肺静脉血流速度正常肺静脉血流的脉冲式多普勒可记录到正向收缩期血流速度(PVs)和舒张期血流速度(PVd)。
在舒张晚期记录到逆向血流峰值速度(PVa)。
PVa和间期(PVa dur)是重要的测量参数,当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增加时,两者均增加。
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瓣环速度舒张早期速度(E’)和舒张晚期速度(A’)舒张功能不全时,二尖瓣环E’/A’<1。
对于心肌松弛受损的患者,基础状态时E’减低,且不像正常人一样随前负荷增加而增高。
因而,E’降低是舒张功能不全的最早期表现之一,并存在于其后所有阶段。
E’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甚至比二尖瓣流入道血流速度E降低更早出现。
在充盈压增加时,E’仍降低而E增高,因此E/E’比值与左心室充盈压及PCWP相关性良好。
从内侧瓣环记录E’,E/E’≥15时表明PCWP≥20 mmHg。
其他辅助诊断心电图舒张性心衰的心电图可能显示左室肥厚、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房颤动心律。
血浆钠尿肽(BNP)和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浆BNP和NT-proBNP的正常值为<100 pg/ml和<400 pg/ml。
舒张性心衰时,BNP和NT-proBNP水平均增高。
胸片舒张性心衰患者胸片可见肺淤血、肺水肿。
心脏大小正常或略扩大。
诊断标准综合国内外指南建议,舒张性心衰的诊断须满足以下条件:①有心衰症状和体征;②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即LVEF>50%,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97 ml/m2;③具有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即有创评价显示LVEDP>16 mmHg或PCWP>12 mmHg或无创组织多普勒显示E/E’>15。
当E/E’为8~15时,需要另一个无创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证据,如DT、二尖瓣或肺静脉血流频谱、左室质量指数等。
细说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篇北京协和医院朱文玲治疗舒张性心衰经药物治疗改善预后的临床试验不多,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指南也缺乏,现有治疗往往是经验性的。
预防舒张性心衰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控制血压,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和糖尿病。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控制饮食、限制酒精摄入、减轻体重及运动对预防舒张性心衰和收缩性心衰同样有效。
另外,舒张性心衰患者在出现心衰临床症状和心衰证据前数年可能存在舒张功能不全。
舒张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心脏结构改变和收缩功能不全十分重要。
药物治疗ESC建议对舒张性心衰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维拉帕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利尿剂治疗。
美国ACC/AHA指南推荐治疗舒张性心衰应控制血压、心率,减轻容量负荷及缓解心肌缺血,并应关注治疗基本病因和改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
改善左室功能控制心率可保证较长的舒张充盈期,改善左室充盈。
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减慢心率,但并无直接松弛心肌的功能。
此外,β受体阻滞剂还能降低血压,减轻心肌缺血,促进左室肥厚的逆转,拮抗心衰时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过度激活。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可提高舒张性心衰患者生存率。
总之,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舒张性心衰,尤其是当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或心房颤动时。
保持最佳血流动力学状况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达到最佳血流动力学状态。
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有直接松弛心肌和改善心肌顺应性的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及阻断其受体,减少间质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起到优化血流动力学的间接作用,包括改善左室充盈和降低血压,并能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ACEI可改善舒张性心衰患者的生存情况。
利尿剂对降低心脏前负荷、维持最佳血容量有效。
使用利尿剂能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预防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利尿剂也有降压作用,可逆转左室肥厚,减轻左室僵硬。
注意事项有些舒张性心衰患者对前负荷减轻较敏感,可发生低血压或严重肾前性氮质血症,利尿治疗时需避免过度利尿。
静脉注射利尿剂仅用于减轻急性心衰症状。
醛固酮拮抗剂螺内脂用于收缩性心衰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可降低心衰死亡率,但其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是否有特异作用尚不清楚。
CCB 通过直接降低心肌细胞钙浓度而使心肌松弛,并通过降低血压,减轻、缓解和预防心肌缺血,促进左室肥厚逆转。
注意事项非二氢吡啶类CCB地尔硫和维拉帕米可减慢心率,有利于左室舒张功能改善,但是它们不能用于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的患者。
另外,由于CCB存在负性肌力作用,不宜用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免引起心衰或使心衰加重。
当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或无效时,非二氢吡啶类CCB可替代β受体阻滞剂用于控制心率和心绞痛。
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肼苯哒嗪)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及抗缺血作用,可能对舒张性心衰有用,尤其是在不能应用ACEI时。
然而,一项研究显示,血管扩张剂未能改善舒张性心衰患者的生存。
由于血管扩张剂降低前负荷,可能使心输出量减少,加重病情,因此应谨慎使用。
血管扩张剂对左室肥厚无逆转作用。
地高辛对舒张性心衰的确切治疗作用不清。
对老年患者、合并左室肥厚和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地高辛可能有害。
因此,地高辛只适用于舒张性心衰伴心房颤动的患者。
预后弗雷明汉荟萃分析提示,舒张性心衰患者年死亡率为1.3%~17.5%。
多普勒舒张功能参数对其似有预后预测价值。
2000年一项纳入1291例住院心衰患者的研究显示,LVEF正常(≥50%)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LVEF<39%的患者。
而2004年霍洛(Hogg)等和巴达诺(Badano)等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随访5年后舒张性心衰和收缩性心衰患者死亡率相似。
舒张性心衰患者预后研究结果差异大,其影响因素很多,如LVEF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定义,患者的年龄及随诊时间等。
2002年发表的两项研究(PIUMA和SHS研究)提示,多普勒舒张功能参数对舒张性心衰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特别是二尖瓣血流频谱和E/A比值。
PIUMA研究显示,左室松弛异常(E/A<1)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显著增加57%。
SHS研究的3年随访结果显示,二尖瓣血流E/A<0.6的松弛异常患者死亡危险增加2倍,E/A>1.5的假性正常或限制性充盈受损患者心源性死亡率增加3倍。
临床试验迄今为止仍无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有药物能改善舒张性心衰患者预后。
醛固酮拮抗剂可能有益,人们期待正在进行的一项临床试验(TOPCAT研究)的结果。
2003年CHARM-Preserved研究ARB坎地沙坦并不能降低LVEF>40%的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但可降低其心衰住院率。
2004年SWEDIC研究卡维地洛治疗可使舒张性心衰患者的二尖瓣血流E/A比值增加,但未减少事件。
2005年SENIORS研究β受体阻滞剂奈必洛尔(nobivolol)治疗老年心衰患者,可使由全因死亡和心血管原因住院组成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显著降低,但LVEF>35%的患者全因死亡率与安慰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2006年PEP-CHF研究ACEI培哚普利治疗老年舒张性心衰患者,不能降低由全因死亡和心衰住院组成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但可减少心衰住院,改善患者症状。
2007年VALIDD研究ARB缬沙坦治疗有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证据的高血压患者,与使用非ARB药物同等降压(收缩压<135 mmHg,舒张压<80 mmHg)的安慰剂组相比,并不能改善二尖瓣瓣环心肌运动舒张速度E’,但两组治疗后与基线比较E’均有显著改善,说明降压可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与所用降压药物的种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