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说课内容: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4号参赛者一、教材分析:【必修课中】本节课是西方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之一,与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本专题中】本课的内容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里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由人性走向理性的重要一环,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的延续和后一节的铺垫,在本专题的线索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中】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人文主义的涵义和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情怀。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高二(5)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还未明显减退,参与积极性高。
但由于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历史的学习方法比较薄弱,本班学生历史成绩一般,水平好、中、差的学生大致各占1/3,成绩拔尖和学困生这两端的人数较少,处于中间和边缘的群体占主要,但这三类学生成绩的提升空间较大,尽管成绩阶梯落差不是特别别悬殊,但在教学中教师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历史自主学习的习惯,从总体上提高抽象认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初期的“三杰”以及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以问题和材料问引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讲解,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过程和性质,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和思想主张;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理解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延续。
四、教学法分析【教法】问题导学法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情景教学法 --- 身临其境于特定历史环境史料教学法 ---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学法】自主学习---培养习惯,完善知识结构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意识,促进知识深化理解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播放中世纪的欧洲的动漫视频(约3分钟)2、学生所见所感3、进入新课【内容教授】合作探究一: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分析背景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略)合作探究二:小组合作讨论,代表总结,教师完善1、文艺复兴是一场复古运动吗?2、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3、文艺复兴旗帜、矛头又是什么?总结1、背景:2、时间:3、发源地:4、性质:5、旗帜:6、矛头:7、概况:直观感悟,自主归纳总结(图片、材料展示)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填一填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高中历史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影响。
(2)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人物、改革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探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2)树立尊重多元文化、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影响。
(2)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人物、改革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历史的开端?(2)简要介绍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特点。
2.文艺复兴运动(1)分组讨论: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2)展示代表人物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艺复兴的艺术魅力。
(4)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3.宗教改革(1)讲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宗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介绍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改革内容。
(3)分组讨论: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联系与区别(1)引导学生思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2)强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6.课后作业(1)熟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在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3)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历史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辅助材料:代表人物作品、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宗教改革漫画等。
教案【一】教學準備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識記:掌握人文主義的概念;記憶“文學三傑”“人文主義之父”和達o芬奇;瞭解“九十五條論綱”。
2.理解:文藝復興和義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的關係;“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靈魂”的意義。
3.運用:運用所學知識欣賞《十日談》和拉斐爾《聖母與聖子》,理解其中的人文主義精神。
過程與方法1.故事創設情景。
2.圖片賞析。
3.問題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人文主義在歷史發展中的進步意義。
2.學習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藝術的巨人們熱愛生活、富有創造的精神。
3.用馬丁o路德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重難點重點與難點重點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思想的關係;人文主義的概念。
難點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思想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宗教改革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蒙娜麗莎》《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o芬奇的藝術成就。
畫中人物優雅,笑容微妙,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這幅作品之所以成為世界名作,最主要是因為畫中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人文主義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
新課學習一、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展示圖片15世紀的佛羅倫斯文藝復興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原因:(1)物質前提: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階級基礎:新興的資產階級形成。
(3)人才優勢:眾多博學多才的學者。
(4)文化傳統:古希臘羅馬豐富的文化遺產。
二、文藝復興展示圖片“文藝復興三傑”什麼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指的是14~17世紀,初期在意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以人文主義為核心,以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為旗號,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封建教會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
核心:追求自由和物質享受,鼓勵發財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提倡科學,追求知識,批判教會*,但不反對宗教。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说课稿)
——欧洲人走向自己内心:人的发现(人和自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师理念: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强调学习者的参与。
故而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这节课教师设计了比较丰富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活动。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三、学情定位
在初中阶段学生相对感性的认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经过在高一一学年的学习,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特别是培养思维能力。
四、教材分析。
09级历史一班韩李 2009129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材分析:教材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础知识;(2)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马丁·路德的观点。
(3)探究两大运动出现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1)学生课前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
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3)通过评选文艺复兴时“我最喜爱的人物”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2)让学生认识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3)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重点难点:重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影响;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影响难点:文艺复兴核心、实质及其影响;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法学法:根据高二学生的情况,他们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由于本课内容枯燥抽象难懂,因此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设问引导、讲述、图示法、讨论归纳等方法与手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代表人物。
2. 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3. 使学生了解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宗教改革家的主张以及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原因: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和科技状况,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
2. 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个性解放等。
3. 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领域的重要作品和代表人物。
4. 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影响: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奠定基础,推动人类思想的解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 难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艺复兴作品和宗教改革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展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艺术作品等。
2.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文献、图片等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画和雕塑,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文化的特点,引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话题。
2.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原因:简要介绍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和科技状况,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
3. 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讲解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4. 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详细介绍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领域的重要作品和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
5. 文艺复兴对后世的影响:强调文艺复兴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奠定基础,推动人类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说课稿颜佳颖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八年级历史教材,第四单元,从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的过渡中的第三课,在世界古代文化史向近代文化史转折过程中的重点课程。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德国宗教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旨在打破中世纪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运动,意大利的文学和美术领域的成就将运动推向高潮,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文化思想上做了准备。
2、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个目内容体现:文艺复兴的巨匠(文学三杰、艺术三杰),宗教改革---主要是德国的马丁路德改革。
首先讲文艺复兴,我主要思考2个问题:通常是从文学艺术作品入手,为何要从这个线索发展起来?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文艺复兴是人对自己的一个发现。
人类的自我反思。
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了之后,其实都在反思自身是怎么一回事。
原始社会对人类的命运无法把握,产生了神秘感,于是产生了宗教、图腾崇拜和神等等,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占主导地位,对于人类自身,只不过是上帝渺小的创造物罢了,一切生老病死的重大活动都是围绕着基督教会而展开的,所以不重视现实生活,到了中世纪后期,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全球扩张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这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导致了人们对自身有了新的反思,我应该怎样活着?是不是该去享受生活得美好呢?还是继续束缚人的天性?那么谁去反思呢?首先是那些知识分子,还有艺术家们这些人比较有时间,有能力去承担这个重任,他们思考的结果就是诞生了大量反映“人性”的文艺作品,虽然很多还是在宗教题材中,但是个性鲜明,所以文艺复兴是感悟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时代,是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这个大背景下呼之欲出的,而不是单纯地复兴希腊罗马艺术然后是宗教改革,这是对宗教的新发现,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我们要生活得更好”,却被基督教会的势力和教皇的贪婪所阻碍,教皇是上帝的人间代言人,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教会的权利很大,问百姓要钱也经常假借上帝的名义,其实百姓捐给上帝的钱就约等于流入教会的腰包了,百姓无法知道教义,所以无知导致了教会敛财无法无天,于是有人就要来打破这种束缚,在信仰方式上发生了改变,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否定了教会存在的意义,天主教主张上帝——教会——教徒的形式,而路德主张上帝——教徒的形式,少了这个教会的中介,打破教会在教义上的垄断地位,再也不能随便发号施令。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的×××。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根据本课内容,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对于说教材,我认为应该围绕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教材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发展这一主题,着重介绍了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背景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使人文精神在经历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
这两大运动影响深远,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课内容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关于教学目标三维度的要求和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及其心理特征(个性鲜明,参与性强),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本概念
(2)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和性质
(3)探究两大运动兴起的原因及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图片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课堂讨论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件评价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重视经济
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材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和思想主张,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对此,我将通过教师的反复强调和学生讨论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主要有(1)人文主义的内涵(2)文艺复兴的实质
这两部分知识较为抽象,我将通过对比分析材料和讨论法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
这一课我准备采用图示法,讲述法,讨论归纳法。
如在讲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作品时,我决定采取图示法结合讲述法,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讲到文艺复兴实质时,我决定采用讨论归纳法,结合集体的智慧,得出结论。
(二)学法指导方面
(1)指导学生注意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发生。
(2)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例如,对宗教改革时期不同教派、不同国家的比较,可以加深认知程度,把握历史现象的实质。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科教学方法理论,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首先,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中世纪《宝座上的圣母》图和16世纪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图。
请学生对这两幅图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点,然后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补充,点出其中的变化“人性的解放”,并提问:“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变化?”带着这些疑问导入新课。
(3分钟)第二步,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中,我将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的背景、实质和核心、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这些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合作探究,重点阐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基本概念。
以此构建知识框架;然后,用图示法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
生自主阅读课本收集重要的历史信息,以这样的形式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30分钟)
第三,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本课题知识已有所了解,我将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文艺复兴的本质即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的意义以及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分钟)第四,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结合史实具体说明,14——16世纪,欧洲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
四、板书设计背景(原因):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才
实质(性质)
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
成就
意义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
背景
序幕
宗教改革内容:“因信称义”
性质
意义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在讲述过程中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