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延安》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工具: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背景资料及“信天游"知识链接。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诗人受到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书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信天游《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感情上一般热烈奔放,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预习检查、整体感知掌握字音、字形朗读这首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注意字音准确、语速适中、包含感情,可以画出朗读符号,还可以提出朗读疑问。
【核心素养】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科目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回延安》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学情分析】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
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文化自信: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热烈的感情。
2.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思维能力:《回延安》一文涉及到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历史背景对故事的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探究文本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等。
这种思维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审美创造: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回延安的教案引言:回延安的教案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共中央和红军指导部门制定、实施的一套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干部和战士的政治觉悟、革命意识和纪律性,夯实革命军队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这些教案在延安这个红色根据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对于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1.1 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特点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国共两党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
这个时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战斗力量,延安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1.2 回延安的背景红军部队在长征中历经艰苦,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地区,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
红军的回到延安,标志着他们在斗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为延安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二、形成与发展2.1 教案的形成过程回延安之后,红军进行了休整和整编,为下一阶段的革命斗争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指导部门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以加强战士和干部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2.2 教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回延安的教案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纪律教育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教育方面,教案注重培养战士的政治觉悟、革命意识和信仰纪律,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在军事训练方面,教案注重提高红军战士的战斗技能和作战素质,加强战术和战略教育。
教案还注重加强纪律教育,强调组织纪律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三、实施与影响3.1 教案的实施方式回延安的教案在全红军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实施,通过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战士和干部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训。
3.2 教案的影响和意义回延安的教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加强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提高了红军的组织纪律和战斗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案还夯实了共产党在军队和群众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回延安的教案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部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为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延安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理解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学习和掌握延安时期的重要课程内容;3.培养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同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a.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革命根据地;b.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c.延安精神的形成与传承。
2.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a.回顾延安时期的重要课程内容;b.学习和掌握延安时期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c.培养学生对延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认知。
3.重点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a.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i.学习《实践论》等重要著作;ii.深入探讨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涵。
b.延安整风运动和维护党的纪律建设i.学习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和意义;ii.了解整风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c.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文化建设i.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目的和意义;ii.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
d.军队建设和抗日战争经验总结i.学习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ii.总结延安时期的军队建设经验。
4.教学方法a.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述和解读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b.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延安课的理解和认识;c.多媒体教学法: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延安时期的相关资料;d.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延安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延安时期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a.通过给学生看一段延安时期的历史纪录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授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5分钟)a.通过PPT和讲述,向学生介绍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重要性;b.讲解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延安精神的形成和传承。
3.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10分钟)a.解释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回延安课的重要性。
4.学习和掌握延安时期的重要课程内容(30分钟)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一个重要课程内容,并进行讨论;b.小组报告: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课程内容的汇报。
2《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回延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过对延安的热爱。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回延安》,请大家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一)预习检查小组长进行预习检查。
(二)了解大意师:请大家朗读诗歌,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生朗读。
师:请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说说是认识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生进行概括师指名学生板书。
师出示答案对照。
三、诵读诗歌,赏析语句师: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思考,小组讨论,推举代表。
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归纳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要调动想象,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
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生放声自由读。
师: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第一,互相交流诗句,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
开始吧。
生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进行展示。
师:炽烈的情感更需要独特有力的语言形式来展现,这就是民歌的生命力,这就是《回延安》震撼我们的魅力所在。
低下头,沉入字里行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现民歌情感与形式奥秘的有心人。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八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课题2.《回延安》审核人日期使用人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歌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2.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交流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在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熟悉的延安,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今天我们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份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背景链接1956年,贺敬之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贺敬之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贺敬之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贺敬之出个节目,贺敬之说他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他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贺敬之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知识链接1.信天游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
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
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
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
4、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分章节诵读诗歌,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研讨赏析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
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布置
学习信天游的形式,试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五、教学反思
民歌往往极具感染力,让学生试着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一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形式特点,并思考写家乡可用的典型意象,有助于素材积累。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五、教学反思
民歌往往极具感染力,让学生试着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一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形式特点,并思考写家乡可用的典型意象,有助于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