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述补短语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短语1(谓词性短语)目录:1、述宾短语:1)受动述宾短语;2)致动述宾短语;3)双宾述宾短语;4)宾语前置。
(1)2、述补短语:1)介宾补语;2)谓词性补语。
(12)3、状中短语:1)实词性状语;2)介宾性状语。
(17)4、连谓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1)连谓短语;2)谓词性联合短语。
(26)文言文短语,是构成文言文句子的重要语素。
文言文短语由谓词性短语、体词性短语、介宾短语、计数短语等组成。
其中:谓词性短语又分为:述宾短语、述补短语、状中短语、连谓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
一、述宾短语在谓词性短语中,述宾短语是前中心短语。
通常,普通宾语可以分为:受动宾语和致动宾语两大类。
这里,主要以这两类宾语为基础,来介绍述宾短语。
以下分为四个问题说明:1)受动述宾短语;2)致动述宾短语;3)双宾述宾短语;4)宾语前置。
(一)受动述宾短语受动述宾短语中,常见五种短语:1)受事述宾短语;2)处所述宾短语;3)对象述宾短语;4)原因述宾短语;5)“以为”类述宾短语。
以上五种短语中,受事述宾(受事述宾短语简称受事述宾,下同)最常见,通常由及物动词,尤其是真他动...动词构成;处所、对象和原因述宾则常常由不及物动词构成,其中有少量由及物动词构成;而“以为”类述宾则主要由动词“以为”构成。
1、受事述宾短语受事述宾中的宾语表示受事。
在行为活动中,承受某种行为并相对消极、被动的一方是受事。
受事述宾中的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常见的受事宾语主要有以下四种。
1)无生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通常是消极、被动承受行为的一方,所以它们常充当受事宾语。
生活动词、支配动词常带无生名词做宾语,并构成受事述宾。
例如:○《礼记·曲礼上二》:有疾则饮酒.食肉.。
本例中的“饮”、“食”是生活动词,其后分别带无生名词“酒”、“肉”作受事宾语。
○《左传·昭公元所》:后子享晋侯,造舟.于河。
本例中的“造”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无生名词“舟”作受事宾语。
文言文双宾述宾短语目录:1、间接宾语类: (1)2、直接宾语类: (3)3、使动宾语类: (3)双宾述宾短语根据近宾语的不同,带双宾语的述宾短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间接宾语类、直接宾语类和使动宾语类。
1、间接宾语类在双宾语类的述宾短语中,近宾语属于间接宾语的最为常见,也比较复杂。
常带这类双宾语的是赐予动词、祈令动词和引语动词中的“谓”、“问”等。
在这类双宾语中,近宾语一般是体词性词语,而远宾语则有两种类型,其一远宾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即:“体+体”类双宾语;另一种宾语则是谓词性宾语,即:“体+谓”类双宾语。
1)赐予动词通常只带“体+体”类双宾语。
在赐予动词中的与夺类动词作述语时,近宾语和远宾语分别是对象和与物。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本例中的“授”是赐予动词,宾语“孟子”是对象,由于离动较词近,所以是近宾语;但“孟子”不是动词的承受者,所以是间接宾语。
宾语“室”是与物,由于离动词较远,所以是远宾语;但“室”是动词的承受者,所以是直接宾语。
由此可见,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并非是按所带宾语与动词间的距离而划分的,而是按是否是动词的承受者而划分。
近宾语和远宾语,才是按双宾语与动词的距离远近而划分。
○《孟子·滕文公下》:汤使遗之牛羊...。
(汤派人送给他牛羊。
)本例中的“遗”是赐予动词,而间接宾语“之”是对象,直接宾语“牛羊”是与物。
注意1:作为类的赐予动词带双宾语时,近宾语常表示服务的对象,而远宾语则表示受事:“立”等个别状态动词有时也可以这样用。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一人)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一个人夺取了他的酒杯说:“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画上脚呢?”)本例中“为”是赐予动词,而间接宾语“之”表示服务对象,直接宾语“足”表示受事。
○《公羊传·文公二年》:作僖公主...何者?为僖公作主也。
常见文言文固定短语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何可胜道也哉?(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何以……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一、句式结构1. 主谓句型主谓句型是最基本的句型,用于陈述一个动作或状态。
主谓句型的结构为“主语+谓语”。
例如:君子无伤人之心,有战国之志。
汉高祖谢天下,天下皆为汉。
2. 主谓宾句型主谓宾句型是在主谓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等。
例如:为人民服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主谓补句型主谓补句型在主谓宾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补语,用于补充说明主语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图书馆静悄悄地坐落在郊外。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连词句型连接词句型使用连词连接两个主谓句型的句子,用于表达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5. 并列句型并列句型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用于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含义或补充说明。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条件句型条件句型由一个条件句和一个主句组成,用于表示某种条件下会发生的结果。
例如:如有困难,可尽快与我联系。
吾愿群公以毛遂自荐。
7. 定语从句句型定语从句句型用于修饰名词,由一个引导词和一个从句组成。
例如:山明水净,石矗云霞。
夫子常诵《诗经》,而不进于《易》。
8. 独立主格句型独立主格句型由一个名词或代词和一个动词短语组成,用于表示伴随、目的、结局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9. 半倒装句型半倒装句型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一般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或表示条件。
例如:黄花山中卧鸟,白马照夜鸣。
得天下英才,当尽量予以重用。
二、句式用法1. 平淡句式平淡句式是指句子结构简单,词语朴实无华,用于表达简单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推而广之,哲人亦不得不慎独。
2. 衔接句式衔接句式是指通过各种连接词将各个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用于表达因果、递进、并列关系等。
例如:不明者以为鸿案鸿案,参以古人之智,旋蒙其诛也。
文言文述补短语目录:1、介宾补语:1)处所补语、对象补语;2)其他介词补语。
(1)2、谓词性补语:1)动词性词语作补语;2)形容词作补语。
(5)述补短语述补短语也是中心词在前的、另一种谓词性的后加短语。
在这种短语中,述语表示行为、变化等,而补语则对述语加以补充、说明。
补语可以直接用在动词之后,也可以用在述宾短语的后面。
补语最常由介宾短语充当,有时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
一、介宾补语介宾补语是由介宾短语充当的补语,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补语;经常表示处所、对象,此外还可以表示原因、施事、与事、工具等。
在介宾补语中,最常用的介词是“于”(於、乎),此外还有“自”、“以”等。
1、处所补语、对象补语处所补语、对象补语是最常见的补语,主要用“于”来表示,有时也可以用“自”。
1)处所补语这里所说的“处所”是广义的,可以是具体的处所,也可以是抽象的“处所”,如范围、方面等。
处所补语前的述语最常由动词充当,经常直接带处所补语的动词主要是居止和运动动词;其他类别的动词,尤其是及物动词和状态动词大多可以在带有宾语之后再带..处所补语。
由于补语前动词意义的不同,于字补语所表示的处所,可以是所在、所至,有时也可以是所从。
注意1:当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通常总是局限在某一个处所之内时,“于”常表示所在。
在表示所在时,不管在于字补语之前是动词,还是述宾,主语和宾语所表示的人、物,一般总是处在同一个处所之内。
例如:○《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
本例中的“巢”是居止动词不带宾语,只是主语所表示鸟处在某个处所之内。
○《战国策·赵策四》:魏.败楚.于陉山。
本例中的“败”是运动动词并带有宾语,主语和宾语所表示的人都在同一个处所内。
注意2:当动词包含有使施事者自己或使他人移动的意义时,于字补语还可以表示所至或所从。
在“于”表示所至和所从时,前边是动词,不是述宾,情况又有些不同。
当前边是单个动词时,一般地说,总是施事主语在移动。
文言文里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的用法与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用法和特点。
它以古代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发展出了独特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见的用法,并附上例句加以说明。
二、动词短语的使用在文言文中,动词短语是表达动作或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由主谓组成,形式较为简洁明快。
例如,“行役”表示“征兵出征”,“乘舆”表示“坐车出行”。
下面是一些例句:1. 世实强盛则民康,“世实强盛”的意思是世道十分太平繁荣,“民康”的意思是人民幸福安康。
2. 君子问于禽兽则恶知哉?“君子问于禽兽”表示君子与禽兽进行问答,“恶知哉?”意思是不知道。
三、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使用形容词在文言文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修饰名词或代词,并赋予其特定的属性或状态。
形容词短语的使用则可以进一步加强表达的程度。
以下是一些例句:1. 乱离人事,殷鉴不远。
“乱离人事”的意思是社会动荡、人心涣散,“殷鉴不远”表示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2. 金戈铁马,气势磅礴。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的武力和战争,“气势磅礴”表示非常庞大且威风凛凛。
四、成语和典故的运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成语和典故,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意义。
这些成语和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以下是一些例句:1. 青山一道同云雨,这句诗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青山一道同云雨”的比喻,表达了人们情感上彼此相通。
2. 潇湘何事?笙箫默默无闻,这是宋代辛弃疾《水龙吟·滩头风》的诗句,通过“潇湘何事?笙箫默默无闻”的反问,抒发了作者对时局不满的情绪。
五、动词补语的使用动词补语能够进一步说明或补充动作的结果或性质。
它通常位于动词之后,并与主谓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例句:1.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表示每当过节时,“倍思亲”的意思是思念亲人。
2.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表示福气多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意思是长生不老。
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释例及译文高中文言文固定短语释例及译文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
文言文句型归纳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具有一些独特的句型。
以下是对文言文句型的归纳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正副句式:1. 主谓式:主语+谓语,表示事物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宾语补语式:动宾结构+宾语补语,表示对主语的补充说明。
例如:往事不堪回首,凭栏惆怅。
3. 同主句式:以“因为”、“所以”等引导的主从句结构,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鱼跃此时海,君别意偏暗。
4. 比拟式:以“如”、“若”等引导的主从句结构,用来进行比较。
例如:人生如梦,一尽万年空。
二、连词句式:1. 并列并行式:使用“与”、“或”等词连接并列或并行的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风绕院空,竹怜堂暖;阳光明媚,花朵绽放。
2. 递进式:使用“不但……而且”、“不仅……而且”等引导的结构,表示逐步加深或扩展的意义。
例如:不但贫苦,而且饥寒交迫。
3. 转折式:使用“然而”、“但是”等引导的结构,表示与前一句相反的意义。
例如:杯盘狼籍,然而心情依旧。
4. 让步式:使用“虽然”、“尽管”等引导的结构,表示让步或条件的关系。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尽管勇往直前。
三、倒装句式:1. 全倒装: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以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或时间、地点等的信息。
例如:冲冠一怒为红颜,依依惜别离人间。
2. 部分倒装:将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以表示强调或疑问的语气。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四、省略句式:1. 动词省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省略动词,以达到简明的表达。
例如:天时人事皆有分。
2. 主语省略:在上下文明确的情况下,省略主语,使句子更加简洁。
例如:生活只有奋斗才能有意义。
以上是对文言文句型的简要归纳,仅供参考。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学习并灵活运用这些句型,进一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切、直、补、调、誉(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介绍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二、翻译方法:切、直、补、调、誉1.切:划分句子成分2.直:直接翻译3.补:补充省略的成分4.调:调整语序5.誉:意译三、总结:翻译文言文的关键在于掌握方法,灵活运用正文一、引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和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切、直、补、调、誉。
二、翻译方法1.切:划分句子成分切是指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对句子进行成分划分,明确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为接下来的翻译奠定基础。
2.直:直接翻译直是指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翻译的词语和句子,应尽量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不做过多的修饰和改动。
这样可以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3.补:补充省略的成分补是指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应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结构进行补充。
这样可以使翻译更加完整和通顺,便于读者理解。
4.调:调整语序调是指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原文中的语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样可以使翻译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便于理解和接受。
5.誉:意译誉是指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词语和句子,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即用现代汉语表达原文的含义。
这样可以使翻译更加通俗易懂,同时又能保留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总结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灵活运用切、直、补、调、誉等方法,才能使翻译更加准确、通顺和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述补短语目录:1、介宾补语:1)处所补语、对象补语;2)其他介词补语。
(1)2、谓词性补语:1)动词性词语作补语;2)形容词作补语。
(5)述补短语述补短语也是中心词在前的、另一种谓词性的后加短语。
在这种短语中,述语表示行为、变化等,而补语则对述语加以补充、说明。
补语可以直接用在动词之后,也可以用在述宾短语的后面。
补语最常由介宾短语充当,有时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
一、介宾补语介宾补语是由介宾短语充当的补语,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补语;经常表示处所、对象,此外还可以表示原因、施事、与事、工具等。
在介宾补语中,最常用的介词是“于”(於、乎),此外还有“自”、“以”等。
1、处所补语、对象补语处所补语、对象补语是最常见的补语,主要用“于”来表示,有时也可以用“自”。
1)处所补语这里所说的“处所”是广义的,可以是具体的处所,也可以是抽象的“处所”,如范围、方面等。
处所补语前的述语最常由动词充当,经常直接带处所补语的动词主要是居止和运动动词;其他类别的动词,尤其是及物动词和状态动词大多可以在带有宾语之后再带..处所补语。
由于补语前动词意义的不同,于字补语所表示的处所,可以是所在、所至,有时也可以是所从。
注意1:当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通常总是局限在某一个处所之内时,“于”常表示所在。
在表示所在时,不管在于字补语之前是动词,还是述宾,主语和宾语所表示的人、物,一般总是处在同一个处所之内。
例如:○《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
本例中的“巢”是居止动词不带宾语,只是主语所表示鸟处在某个处所之内。
○《战国策·赵策四》:魏.败楚.于陉山。
本例中的“败”是运动动词并带有宾语,主语和宾语所表示的人都在同一个处所内。
注意2:当动词包含有使施事者自己或使他人移动的意义时,于字补语还可以表示所至或所从。
在“于”表示所至和所从时,前边是动词,不是述宾,情况又有些不同。
当前边是单个动词时,一般地说,总是施事主语在移动。
例如:○《左传·成公十年》:公.惧,入于室。
(晋景公害怕,躲到内室)本例中述补短语表示所至。
施事主语在移动。
述补短语中动词不带宾语。
○《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墨子听说这件事,就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本例中述补短语表示所从,而后表示所至。
施事主语在移动。
述补短语中的动词不带宾语。
注意3:当述宾短语带有宾语时,到底主语是表示的人在移动,还是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在移动就并不一律。
例如:○《左传·襄公三年》:晋侯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吴子不至。
(晋悼公派遣荀会到淮水边上迎接吴子,吴子没有来。
)本例中是施事主语“荀会”在移动,而宾语“吴子”则没有向同一处所移动。
○《左传·成公十五年》: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
(十一月初三日,楚国公子申把许国迁到叶地。
)本例中受事宾语“许”在移动,而施事主语“楚公子申”没有向同一处移动。
○《战国策·齐策二》:明日张子行,犀首..送之,至于齐疆。
(第二天张仪出发了,犀首送他一直到齐国边境。
)本例中施事主语“犀首”和受事宾语“之”(指代张子)都在移动。
注意4:当处所补语表示范围、方面等时,不但可以用于动词之后,有时还可以用在形容词之后。
例如:○《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
)本例中“志”是动词,用在其后的“于”字补语表示范围。
○《史记·商君列传》: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
)本例中“勇”和“怯”是形容词,用在其后的“于”字补语表示范围。
注意5:除了“于”字补语之外,介词“自”构成的介宾短语,也可以表示处所,通常表示所从,但远不及“于”常见。
例如:○《左传·成公十七年》:秋,公至.自会。
(秋天,鲁成公由会盟的地点回到鲁国。
)本例中介宾短语“自会”表示处所,介词“自”表示所从,可译为“从”、“由”。
○《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之迹,见.自张骞。
(大宛这个地方,是由张骞发现的。
)本例中介宾短语“自张骞”表示所从,介词“由”表示所从,可译为“从”、“由”。
2)对象补语常见的对象补语有三种:交际对象、给予对象和比较对象。
前两种对象经常由人名、国名及其他有生名词充当。
注意1:“于”字补语表示交际对象时,主语和对象之间时常有卑尊,或相对被动的一方对相对主动一方的关系。
例如:○《礼记·内则》: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
(媳妇如果有事,大小事都要向舅姑请教)本例中的对象补语表示交际对象,主语与对象之间有卑对尊的关系,介词“于”译为“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不庄重又没有礼貌,一定失败。
”)本例中的对象补语表示交际对象,主语与对象之间的卑对尊的关系。
介词“于”可译为“对”。
○《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
)本例中的对象补语表示交际对象,主语对于对象有所求。
其存在相对被动与相对主动的关系。
○《左传·隐公元年》:(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本例中的对象补语表示交际对象,主语对于对象有所求。
其存在相对被对与相对主动的关系。
注意2:“于”字补语表示给予的对象时,补语大多是有所得的一方,有时正相反,主语是有所得的一方。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
(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让给狐毛指挥并且辅助他。
)本例中的补语是有所得的一方,介词“于”可译为“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
(从前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本例中的的补语是有所得的一方。
○《战国策·东周策》: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
(景翠得到了秦国的城池,得到了韩国的财宝。
)本例中的是主语是有所得的一方。
注意3:“于”字补语表示比较的对象时,主要用在形容词之后,“于”才有“比”的意思。
这种形式是说:主语所表示的人、物、事,在某种性质、特征的程度上超出补语所表示的人、物、事。
例如:○《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
○《荀子·劝学》: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形容词带有这种补语时,通常可以作如下变换:把“于”的宾语变换为“于”前形容词的主语,再在形容词原来的主语之后加“愈”,然后把以上二者组成一个复句。
如例1可以变换为:周公富,季氏愈富。
有时形容词前面主语没有出现,这里就要把相应的主语补出来再作变换。
例2中的“青于蓝”前主语没有出来,但实际是前面的“青”,如果把字补出来就是“青青于蓝”。
这句话可以变换为:蓝青,青愈青。
“于”字补语表示比较对象一般都可以作同样的变换。
而其他的于字补语,如表示处所及表示交际对象和给予对象的补语都不能作类似的变换。
注意4:个别形容词带有于字补语后并不表示比较的对象,而是表示在主语和补语所表示的事体之间,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关系,这样的“于”可以理解为“与”。
例如:○《左传·庄公十九年》:边伯之宫近.....于王宫。
(边伯之宫与王宫离得很近。
)本例中的于字补语不表示比较对象,而表示主语和补语的事体间存在形容词“近”的关系。
○《论语·子路》: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我们那里梗直的人跟这种人不同)本例中的于字补语不表示比较关系,而表示主语和补语的事体间存在形容词“异”的关系。
2、其他介宾补语介宾补语除了表示处所、对象之外,还可以表示原因、施事、与事、工具、与物、时间等。
1)原因、施事、与事补语原因、施事、与事补语通常也是由“于”字补语来表示。
注意1:于字补语表示原因时(“于”字补语表示原因应该是从表示范围引申出来的),“于”的宾语常是谓词性词语,述语大多是状态动词。
这种句子主要是说,某种状态、变化的出现是由于“于”的宾语所表示的内容造成的。
例如:○《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疲.于奔命以死。
(我一定要让你们由于奔命疲而死。
)本例中的述语是状态动词“疲”,而“疲”的原因是由介宾短语中的“奔命”所致。
○《左传·昭公四年》:恃此三者而不修正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依仗这三条而不去修明政事和德行,由于对各种麻烦应接不睱而亡,又怎么能够成功呢?)本例中的述语是状态动词“亡”,而“亡”的原因是由介宾短语中的“不暇”所致。
注意2:于字补语表示施事时,述语常是及物的行为动词,有时也可以是状态动词,而“于”的宾语常是有生名词。
例如:○《史记·张仪列传》:前大王见欺.于张仪。
(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本例中的述语“欺”是及物动词,“于”的宾语“张仪”是有生名词,于字补语表示施事。
○《榖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其称人以败,何也?不以师败.于人也。
(败了称“人”,为什么?不愿说军队被人打败了)本例中的述语“败”是状态动词,“于”的宾语“人”是有生名词,于字补语表示施事。
同时“以败”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注意3:于字补语表示与事时,通常表示双方都要参与活动的动词,可以带与事补语,但并不常见。
例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陆浑氏甚睦.于楚。
(陆浑氏和楚国很友好。
)本例中的“睦”是要双方参与才能完成的动词,其后于字补语表示与事。
可用使动用法。
○《左传·隐公六年》: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夏季,在艾地结盟,(鲁国)开始与齐国和好。
)本例中的“平”是要双方参与才能完成的动词,其后于字补语表示与事。
可用使动用法。
2)工具、与物补语工具和与物补语主要用“以”字补语来表示。
注意1:“以”字补语表示工具、材料、凭借和标准时,“以”字补语所表示的工具是广义的,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材料、凭借之物和遵循的标准等。
例如:○《左传·昭公九年》: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
(公孙楚知道他的企图,拿着戈追赶他,到达交叉路口,用戈敲击他。
)本例中“以戈”介宾短语作补语,表示工具,介词“以”可译为:“用”。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苕。
..以发,系之本例中的“以发”、“以苕”等介宾短语,均表示为材料。
介词“以”可译为:“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何不试之..以足?(怎么不用脚试试鞋呢?)本例中的“以足”介宾短语,表示凭借之物。
介词“以”可译为:“用”○《吕氏春秋·察传》: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哪些对于人的传闻一定要用事理来验证它。
)本例中的“以理”介宾短语,表示应遵循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