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复位手法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16.28 MB
- 文档页数:31
中医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中医采用手法复位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复位是指将断裂的骨片准确地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手法复位方法。
1. 手法按摩:通过按摩和揉捏的手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并有助于促进骨折位置的复位。
在复位过程中,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片的位置,采用适宜的按摩手法进行复位。
2. 轻柔拉伸:在一些骨折情况下,患者的肌肉和韧带可能会受到拉伸,阻碍骨折位置的复位。
中医师会使用轻柔的手法进行拉伸,以松弛肌肉和韧带,有助于更好地复位骨折片。
3. 中医拨正:中医认为,通过骨折断端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牵引,可以实现骨折片的复位。
中医师使用特定的拨正手法,通过施力的方向和力度,帮助断端复位,从而促进愈合。
4. 骨力复位:骨力复位是一种直接的手法复位方法。
中医师会根据骨折的情况,使用手指或特殊的刺激器对骨折位置施加压力,以帮助骨折片复位。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确保复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手法复位方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或骨伤科医师进行操作。
在进行复位治疗之前,医生会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最合适的复位方法。
此外,复位过程需要注意对患者的疼痛控制和安全性,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中医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方法包括手法按摩、轻柔拉伸、中医拨正和骨力复位。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恢复骨折的正确位置,促进愈合和功能恢复。
在接受治疗时,建议与专业医生进行沟通并注意安全和舒适度。
复位基本手法: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
旋转回绕端挤按提
屈曲伸展成角折顶
夹挤分骨摇摆触碰
1、手摸心会
术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再与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2、拔伸牵引
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3、旋转回绕
旋转法:肢体有旋转畸形时,术者手握其远端,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回绕法: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段,另一手持骨折远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
回绕时,两骨折段应紧密相贴,以免缠绕软组织,遇有阻力,说明系回绕方向判断不准,应及时改变方向,切不可施行暴力强行复位。
4、屈伸收展
先在拔伸牵引下配合推移按捺手法使骨折块基本复位,对断端间残留小的移位,通过屈伸活动踝关节数次,利用距骨外形磨塑作用,将残留移位纠正。
5、成角折顶法
用于骨折部肌肉丰厚,断端重叠移位较多,横断或骨折线不整齐的锯齿形骨干骨折,用一般的牵引力量极难拉开其重叠移位。
6、端挤按提法
用于骨干骨折的前后,内外侧移位,当骨折重叠、旋转及成角移位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了骨折的主要畸形。
如前臂尺桡骨骨折。
7、夹挤分骨
用于两个并列的骨干骨折,如前臂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等。
8、摇摆触碰法
一是在整复骨折时,用触碰寻找断端,以远侧断端触碰寻找近侧断端,使之复位。
二是经牵引提按等多种手法整复后,术者一手固定骨折部,一手握住远侧断端轻轻左右上下摇摆,检查断端对位对线情况是否稳定。
骨折复位技术操作规程一、定义复位就是将移位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解剖关系,重建骨骼和支架作用。
骨折诊疗包含复位、固定、药品和功效锻炼四个方面。
在诊疗中应遵守四个标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二、骨折复位要求骨折复位有非手术(闭合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之分。
非手术诊疗包含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手法复位加牵引固定(有时可结合局部外固定)和连续牵引复位。
临床上绝大多数骨折全部可用手法复位,能取得满意效果。
手法复位要求立即、稳妥、正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努力争取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三、复位准备麻醉:采取麻醉止痛方便于复位操作。
通常对于简单骨折可不用麻醉。
但对于部分老年人或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可用2%普鲁卡因10毫升~20毫升注入血肿内,通常10分钟后即可开始整复。
四、基础手法骨折复位必需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标准。
手摸心会:为施用手法前必需步骤,即在整复前必需先用手触摸骨折部,触摸时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近到远,两头相对,确定骨折断端在肢体内方位,达成“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目标。
拔伸牵引:目标是为了克服肌力,矫正重合移位,恢复肢体长度。
根据“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标准,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位置,然后沿着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折段对抗牵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围软组织内骨折断端,慢慢地拔伸出来。
以后再根据整复步骤,改变肢体方位,用力牵引。
牵引力大小应依据病人而定,要连续稳准。
旋转屈伸:关键是矫正骨折断端间旋转及成角移位,因为有些近关节部位骨折,牵引越重,成角畸形就越大。
端挤提按:当旋转、成角及重合移位得到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关键畸形。
以指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迫使复位。
以人体中轴线来讲,前后侧移位(上下侧)用提按手法;内外侧(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
即上提下按,外端内挤。
摇摆触碰:以上手法,通常骨折即可基础复位,但横断或锯齿型骨折断端间可能有间隙,则采取摇摆触碰法。
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第九章手法第二节骨折复位手法提要尽管在我国正骨手法流派众多,分支各异,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手摸心会,术者通过对伤部的细致触摸,探明骨折的具体部位和移位特点,结合影象学分析,形成对骨折的立体印象;拔伸牵引用于克服骨折的重叠移位;旋转屈伸可纠正旋转和成角畸形;提按端挤主要用于纠正骨折的侧方移位;摇摆触碰可使横断或锯齿样骨折趋于稳定;夹挤分骨主要用于手足、前臂和小腿部位的整复;折顶回旋是对拔伸牵引手法的补充,折顶可纠正不能为单纯牵引所纠正的重叠移位,而回旋手法可以纠正骨折的背靠背移位;按摩推拿主要用于整复后的软组织的理顺。
在整个手法治疗过程中,要求给病人提供一个无痛或基本无痛的环境。
具体的操作方法应遵守手法应用的四项基本原则,即早、稳、准、巧。
可以借助影象器材手法复位骨折,但不宜提倡,即便要使,也要作好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
手法整复骨折的X线标准非常重要。
对每一骨折原则上都要争取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因为骨折在解剖位置上可以获得最佳的愈合机会和功能康复可能。
病人的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不同,复位的最后接受标准可有差异。
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其他部位骨折最低也应达到功能对位,即骨折复位后无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肢体力线正常,长度相等。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可以完全或几近完全程度,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上的基本要求。
教材原文发挥一、应用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一)合理应用正骨手法可以解决许多临床问题试行手法复位。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的不解努力,传统的正骨方法已经得到了发扬光大。
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医生已不再是传统上的正骨拿环郎中,他们即可以应用手法对一般骨伤进行闭合整复,也可以通过手术实行对骨折的开放复位,并在手术中进一步地发挥中医手法的优势,缩短复位时间,减少病人痛苦。
(二)应用手法整复骨折应严格掌握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按照手法原则进行正规操作。
手法虽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但是它是靠医生来实现的,并且受许多条件的限制。
骨折手法复位技术操作规范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
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
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
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
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
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
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
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图74-17)。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手法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复位手术。
在手术中,复位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功能恢复程度。
以下是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手法的介绍。
1. 桡侧切开法
桡侧切开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复位手法。
在手术中,医生首先会进行桡侧切开,然后通过切开口将桡侧肌腱暴露出来。
接着,医生会使用各种工具将断裂的骨头进行复位,并固定好。
2. 背侧切开法
背侧切开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复位手法。
在这种方法中,医生会在患者的背部进行切开,并将桡骨暴露出来。
接着,医生会使用特殊工具将断裂的骨头进行复位,并固定好。
3. 关节镜下操作
关节镜下操作是一种比较新颖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医生会通过小孔径进入患者体内,在显微镜下对断裂的骨头进行复位。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恢复时间也更短。
无论采用哪种复位手法,都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此外,在手术后,患者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以帮助骨头更好地愈合。
总之,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在手术中,采用不
同的复位手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医生
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并且患者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
中医伤科复位手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复位手法是医者用指、掌、腕、臂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劲力,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作用于病人的患部,整复移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复位手法的作用及原则复位手法的作用是整复移位,是整复骨折或脱位移位的主要方法。
在施行复位手法时充分了解病情,有目的的施行手法,严格掌握适应症。
主要原则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争取一次复位成功而不增加新的损伤。
(二)复位手法复位手法可分为正骨手法和上骨介手法两种。
1.正骨手法(I)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先轻后重,由浅入深,由远到近,两端相对,主要目的是了解骨折部的移位情况,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形象,指导其他正骨手法的施行,是施行正骨手法的首要步骤。
(2)拔伸牵引是沿着肢体的纵轴线进行对抗牵引,克服肌肉拉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的复位手法(图2-51)。
也是整复骨折、脱位的基本手法。
图2.51拔伸牵引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3页图2-51拔伸牵引)【适应证】(1)骨折的重叠移位。
(2)按手法复位中“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本手法是各种手法复位时的基础手法。
【操作方法】先按肢体所在的体位沿肢体的纵轴方向顺势拔伸牵引,再逐渐调整至复位所需位置,借牵引力矫正患肢的缩短、成角畸形,并达到“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目的,为其它手法的施行创造条件。
拔伸牵引一般拟手法进行,但遇筋肉丰富、肌力强大的部位,如下肢骨折,亦可利用器械(如复位床、软绳)辅助,或以手法拔伸与器械配合进行。
在牵引中手法用力应由轻到重,稳定而持久,使移位的骨断端分离,常须持续数分钟之久。
拔伸手法作为基础手法时,应贯彻在复位过程的始终,直至夹板夹缚妥善后方可停止。
(3)旋转屈伸旋转是手握其患肢远段,绕肢体纵轴向内或向外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的复位手法。
【适应证】肢体的旋转畸形(螺旋形骨折)。
【操作方法】由术者手握其患肢远段,在适当拔伸牵引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内或向外旋转,纠正肢体旋转畸形,使骨折断面扣紧。
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关于手法复位,其属于骨伤科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医生徒手将患者骨折或脱位的关节恢复到原位。
另外,手法复位属于中医治疗法,通过该种方法治疗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却需要注意一些相关事项,以此确保骨折患者能够在手法复位后更好地恢复,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那么关于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手法复位的基本手法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的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手法主要有八种:1.拔伸;2.旋转;3.折顶;4.回旋;5.端提;6.捺正;7.分骨;8.屈伸。
注意,如果是脱位,那么手法复位的基本手法还有很多种,但是总理论基础是一致的,都是先顺着畸形的方向进行牵拉,然后再通过旋转、屈伸、端提、挤按等手法,将患者脱位/骨折的骨端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的过程中,医生一定要采用规范化的徒手操作,并且手法要轻柔,在用力时要稳缓,一定要逐渐加大牵引力,切不可粗暴对待患者,避免导致患者的关节囊或肌腱发生撕裂及血管神经损伤等问题。
另外,如果手法复位不当,还可能导致患者骨折加重,甚至其他关节骨折。
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关于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相关人员主要将其归纳为10大点:1.在进行骨折手法复位之前,一定要对诊断进行明确。
2.要对骨折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密切、全面的观察。
3.在进行骨折手法复位时,一定要掌握手法复位的标准,即力求解剖复位、低功能复位。
4.在进行骨折手法复位时,一定要抓住复位时机,即要确保在骨折后4h-6h 完成手法复位。
5.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时,需要使用麻醉,而麻醉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选用0.5%-2%普鲁卡因进行局麻。
6.在正式进行骨折手法复位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所需药品、患者体位等。
7.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时,相关医务人员一定要确保精力集中。
8.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时,相关医务人员一定不可以使用暴力,手法要轻柔。
骨折手法复位总结1. 引言骨折是指骨组织在外力作用下断裂或断裂不全的状态,是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损伤之一。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正确的骨折手法复位可以使骨折断端恢复正常的位置和形态,为骨折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对常用的骨折手法复位技术进行总结。
2. 骨折手法复位技术2.1 手工复位手工复位是最常见的骨折复位技术之一,常用于简单骨折或中轻度骨折。
手工复位需要医生经验和技巧,并且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适当的牵引和压迫,以实现骨折端的正确对位。
手工复位操作步骤如下:1.保持患者在舒适的姿势下,可以给患者镇痛药物以减轻疼痛。
2.用消毒纱布或手套包裹住医生的手指,避免交叉感染。
3.对骨折部位进行适当的牵拉和按压,将骨折端复位到正常位置。
4.在复位后,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固定骨折部位,如石膏绷带或外固定器。
手工复位技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手术技巧,对于复杂骨折或需要特殊器械辅助的情况,可能需要其他复位技术的配合。
2.2 引导复位引导复位是一种通过适当牵引和引导骨折部位恢复正常位置的复位技术。
引导复位常用于颈椎骨折或脊椎骨折等需要精确操作的情况。
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需要保持适当的姿势,以便医生进行引导复位。
2.通过适当的牵引和压迫,将骨折端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3.使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固定骨折部位,如颈颈固定器或颈椎外固定器。
引导复位需要医生具备精确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解剖知识,以确保复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3 关节镜辅助复位关节镜辅助复位是一种通过关节镜技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的技术。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复杂骨折或关节骨折,如膝关节骨折或踝关节骨折。
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医生通过小切口将关节镜引入关节腔。
2.观察骨折断端的位置和形态,确定需要复位的方式和方向。
3.使用特殊的骨折复位器械,通过关节镜引导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
4.复位后,通过关节镜观察复位结果,并进行必要的固定和修复。
关节镜辅助复位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关节镜操作技巧和结构解剖知识,是一种微创和精确的复位技术。
DXY有很多争论中医,西医治疗方法的帖子。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在研究手法,我发一贴--Co lles骨折手法复位图解,用意有二:有兴趣的通道给予指导,是为抛砖引玉;想学习的同道可以学习--如果有用的话。
觉得有价值,可以跟贴,我逐步完善其他部位的图解。
1,牵引。
关键在于复位者两手握住病人大小鱼际,这样很省力。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2,折顶。
复位者右拇指定在骨折线处,向背侧用力折顶--纠正骨折背侧移位,这很关键。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2,折顶侧位。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4,另一个角度看尺偏这个动作。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固定前的石膏条。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稳定性骨折的功能位固定。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石膏的近端没有图片,应该是在肘关节以下4-6厘米1989kk wrote:按这个步骤做复位骨折的稳定性不好,其实首先在于牵引:要求身体后倾,用身体的力量,牵一分钟左右,再纠正尺偏,最后掌曲复位.一般无须用到折顶手法.按楼上的复法固然复的上,但复位过程中骨折面也将近磨平,不利于骨折咬合稳定.终于等到有人技术性的回复这个贴子,Colles骨折是临床上最普通的骨折,但我觉得越是普通的病越能反映一个骨科医生的基本素养。
对于Colles骨折来说,单就复位这一点来说,高手和普通医生的区别就在于折顶和尺偏这两个动作上,不兴你再试试,仔细体会一下?!我有些建议,供大家讨论.1.楼主所展示的手法,有以下缺点:此手法折顶暴力有引起骨折远端骨折(尤其老年人),肌腱损伤加重的可能.对骨折远端粉碎者尤其不适宜.对肌肉发达的壮汉在牵引同时进行折顶,易顾此失彼.2.楼主建议复位时先纠正背侧移位再通过尺偏手法纠正桡侧移位,但实践中此复位顺序易造成纠正桡偏困难,因为背移复位后骨折断端的咬合可阻碍桡偏的复位,所以应先纠正桡偏,再纠正背侧移位.3.colles骨折使用石膏固定和夹板固定的优缺点已如楼上所述,我赞成夹板固定,夹板质轻,石膏的重量对病人也是负担.4.我建议三人复位法,即两助手分持前臂近端和手大小鱼际处,患臂中立位,作相对牵引,术者双手拇食指感知骨折端的变化,先纠正桡偏,再推顶骨折远段纠正背移(操作中术者无须费力即可完成),术后小夹板固定.。
·健康科学·159恢复至肢体的正常长度。
开始牵引后,患者的肢体应该始终保持原位,医师会进行骨折远近端的对抗牵引操作。
之后按照早期复位的方法变换患者的肢体方向,并持续进行牵引操作。
牵引所使用的力量需要参照患者的肌肉强度,既不会让患者感受到强烈拉伸感,也能够起到牵引效果。
对于青壮年患者来说,由于自身的肌肉较为发达,因此在牵引过程中使用的力量较大;对于儿童或老年患者来说,牵引力度应适当减小。
此外,如果患者肢体的肌群丰厚,那么在治疗股骨干端会合在一起。
如果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股骨髁上,属于伸直型骨折,就需要在胫骨结节处进行穿针操作,然后进行膝关节牵引;如果患者的骨折部位在股骨髁上,但属于屈曲型骨折,那么就应该在股骨髁处进行穿针操作,并对膝关节进行半体位拉伸,使骨折 复位。
四、提按端挤提按端挤是为了纠正侧方移位状态。
具体来讲,侧方移位包括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160作者单位德昌县人民医院骨一科四川 德昌 615500先将手掌和手指分别放在骨折断端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然后用力挤压骨折部位使骨折复位。
对于前后侧移位骨折,医师应采用提按手法,先用两只手的拇指按压在骨折的一端,然后用其他手指按在另一端背面,通过反向发力使骨折两端最终能够对合在一起。
对于内外侧移位骨折,医师应采用端挤手法,也就是两只手分别握住骨折的远近两端,然后四指发力,指向医师所在位置,将这种发力方式称为“端”;用拇指进行反向发力,将这种方式称为“挤”。
在实施该手法时,要用合理的发力方式,不仅力道要适中,而且方向不能产生偏差。
五、摇摆触碰该手法可治疗横断型和锯齿型骨折。
为了使骨折端能够紧密接触在一起,提升整体稳定性,可以在双手固定的情况下对骨折远段进行摇摆和牵拉操作,直至骨摩擦音消失。
如果干骺端发生横形骨折,则需要采用触碰手法,在完成固定后,还可以通过叩击骨折远端的方式使断端紧密嵌插在其中,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六、夹挤分骨该手法可以矫正骨并列位置的侧方移位。
桡骨柯氏骨折手法复位方法柯莱氏骨折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最常见,多为间接暴力致伤。
跌倒时腕背屈掌心触地,前臂旋前肘屈曲。
骨折线多为横形。
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常为粉碎骨折。
骨折远段向背侧,桡侧移位,近段向掌侧移位,可影响掌侧肌腱活动。
暴力轻时可发生嵌入骨折无移位。
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或合并下桡尺关节韧带断裂,下尺桡关节脱位,分离,或造成尺骨茎突撕脱。
一、手法复位方法:整复前先了解受伤原因、肿胀情况,结合X片认清骨折移位方向及程度。
可先抽出血肿,后注入2%普鲁卡因5~10ml作局麻,必要时可采取臂丛阻滞麻醉。
方法一牵抖复位法用于骨折断端向掌成角或远断向背侧移位,但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骨折未粉碎者。
患者坐位即可,老年以平卧位较妥。
肘部屈曲90°,前臂置于中立位。
助手把住上臂。
术者两手紧握手掌,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的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掌部,扣紧大小鱼际肌。
沿着原移位方向牵引2~3分钟。
待重叠移位矫正后,在牵引下矫正旋转移位,稍旋后10°~16°而后猛力牵拌.牵抖时仍用力牵引,利用牵引力,顺纵轴方向骤然猛拌,使之加大牵引力而对位,同时迅速尺偏掌屈。
尺偏掌屈时不要旋转,骨折即可复位。
方法二三人复位法适用于老年骨折,骨折线已进入关节,骨折粉碎者。
牵引:患者取坐位或仰位,将肩关节、肘关节屈曲各90°,前臂置于中立位。
一助手持握患者手掌,另一助手紧握患者患肢上臂(肱骨下端),两助手对抗牵引,持续2~3分钟,使骨折断端间的嵌插完全解脱,同时应注意矫正旋转移位,一般骨折远端容易旋前移位。
矫正移位:术者站于患者的外侧方,一手握住前臂下1/3,将骨折近端向桡侧推挤;另手握掌腕部,将骨折远段向尺侧推挤,矫正骨折远端的桡侧移位。
然后术者两手示、中、环三指置于骨折近端的掌侧,向上端提骨折近段;两拇指并列顶住骨折远端的背侧,向掌侧挤按,使之向掌侧复位,矫正骨折的掌背侧移位。
舒筋:待骨折移位完全矫正,腕部外形恢复正常后,术者一手托住手腕,另手拇指沿腕部伸、屈肌腱由近端向远端推挤,舒理肌腱,使之恢复正常位置。
骨折手法复位是一种治疗骨折的方法,主要涉及在透视下或者不使用透视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手法复位。
其核心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首先,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步骤。
医生需要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恢复肢体的长度。
具体操作中,医生会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时肢体保持在原位,然后沿肢体的纵轴作对抗牵引,再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牵引力的大小依据患者的肌肉强度,需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如小儿、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牵引力不能太大;而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牵引力应加大。
其次,固定是在复位成功后使用一些外固定的方式,如石膏、甲板、支具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这样可以保持骨折部位的位置,帮助愈合过程。
最后,功能锻炼是在整个骨折治疗过程中,医生指导患者进行充足的功能锻炼。
这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医生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要领。
拔伸是重要步骤之一,主要用于克服肌肉拮抗力。
旋转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
屈伸则是通过固定关节的近端和远端,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
提按则是在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矫正后,用于矫正侧方移位。
总结来说,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是遵从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原则,并按照一定的操作要领进行复位操作。
这些原则和要领对于成功治疗骨折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骨折复位手法(一)施行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要求医生在实施手法治疗之前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注意患者局部与整体关系,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同时注意掌握复位标准。
当发生骨折后,实施正骨手法须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
一般而言,骨折复位的最佳状态是解剖对位。
在临床上,若某些骨折的复位不能达到解剖对位,也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的不同,达到功能对位。
所谓功能对位,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能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骨折后4~6小时之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是实施手法复位的良好良好时机。
受伤后7~10天内均可手法复位,但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
同时,依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止痛或麻醉措施,作好整复前的人员与器材准备,参加整复人员要集中精力,切忌使用暴力,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
(二)(二)正骨八法操作应用1.手摸心会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拔伸牵引主要引用是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
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
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
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若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3.旋转屈伸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
这种手法弥补了单纯拔牵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