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语言传播和扩散过程的主要特征。
[西南大学2013年研]答:(1)外延性和连续性语言“波形扩散”理论指出,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这是语言传播和扩散的外延性。
在语言向外延伸过程中,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的,所以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
语言的扩散过程也符合这个规律。
(3)层序性和阶层性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
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4)复合性复合性是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简述汉藏语系及其地区分布答:汉—藏语系分布于中国及其附近地区。
在使用人数上,属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亿人以上。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汉语汉语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加上政治、军事活动导致的移民等原因,因此汉语分化程度很深,内部方言较多。
一般认为,汉语包括有七大方言,四大官话(即次方言)。
它们是:北方方言(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
(2)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①藏缅语族在该语族中有藏语支、缅语支、彝语支和景颇语支。
a.藏语支中有藏语、嘉戎语和门巴语。
藏语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相邻四川、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还有国外与青藏高原相连接的地区;嘉戎语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门巴语分布于西藏的墨脱、林芝、错那等地。
b.缅语支主要分布于缅甸境内,有缅语、克伦语、若开语、钦语、克耶语。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学习,让学生能分析归纳语言景观的世界文字及其特点、地名景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节重点掌握:1文字的本质特征;2汉字的形成特点;3地名景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将采取板书与电子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以阅读、讨论、提问、总结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白重点,掌握要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引入(课堂导读)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语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各地区各民族呈现不同的语言景观,除不同语种发音语调不同之处,文字和地名表现尤为突出。
五、教学内容⑴文字本质特征是什么?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
这就是文字的本质特征。
和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字的结合。
其中字形是文字的特有要素。
文字需要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达,通常这些符号表达某种语言要素,如:音节、音素、词素、单词。
传统上根据文字的发展过程将文字划分为三种类型:表形文字(或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广义的拼音文字)。
⑵汉字形成特点?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字形为方块字,是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
汉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的两处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符号为其作佐证。
最早的汉字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真正比较成熟的,且经常被应用的文字体系是到商代晚期才开始出现。
汉字经过多种字体后,在秦朝得到了统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书同文”出现小篆、隶书、草书、行、楷字体都是汉字书法的变化。
汉字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造字的规律或条例,将汉字体系发展更加完善。
六种又称为“六书”,“象形”——把字画成象代表的东西的样子;“指事”——用具体的笔画表抽象的意思;“会意”——用两个以上的字或字形结构单元组成;“形声”——用两个偏旁组成一个字;“转注”——指一类意义相近的字;“假借”——对一种根据语义造不出来的字。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习得经验才可以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保留下来,历史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
有了语言记录,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华才能在共时的空间中更广泛地传播。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共同的语言被视为辨别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民族心理的寄托。
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从信息革命的角度看来,任何信息手段(如文字、印刷术、电报、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的创造和发明都是语言功能的延伸,都表现了语言在以不同的形式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语言在产生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等因素,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是与其他人文要素相比,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语言的发展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和移动而产生的。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们主要介绍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
虽然在英国说英语的只有5500万人,但在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再加上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的人数,则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1.英语的形成和统一在大不列颠岛上有史料可查的最早语言是凯尔特语,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大不列颠,并一直占领了大约500多年,因而使拉丁语进入了该地区,并称为官方语言,凯尔特语的地位下降。
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趁罗马帝国衰落入侵到大不列颠岛上。
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往日德兰半岛中部(欧洲北部的半岛,面积约25,485平方千米,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构成丹麦国土的大部分))、萨克逊人(往日德兰半岛南部)和朱特人(往日德兰半岛北部)。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习得经验才可以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保留下来,历史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
有了语言记录,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华才能在共时的空间中更广泛地传播。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共同的语言被视为辨别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民族心理的寄托。
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从信息革命的角度看来,任何信息手段(如文字、印刷术、电报、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的创造和发明都是语言功能的延伸,都表现了语言在以不同的形式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语言在产生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等因素,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是与其他人文要素相比,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语言的发展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和移动而产生的。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们主要介绍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
虽然在英国说英语的只有5500万人,但在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再加上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的人数,则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1.英语的形成和统一在大不列颠岛上有史料可查的最早语言是凯尔特语,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大不列颠,并一直占领了大约500多年,因而使拉丁语进入了该地区,并称为官方语言,凯尔特语的地位下降。
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趁罗马帝国衰落入侵到大不列颠岛上。
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往日德兰半岛中部(欧洲北部的半岛,面积约25,485平方千米,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构成丹麦国土的大部分))、萨克逊人(往日德兰半岛南部)和朱特人(往日德兰半岛北部)。
第 8 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内容提要: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本章介绍了语言的产生有一源论与多源论的对立,阐述了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性与工具性等本质属性及语言的社会功能,总结了英语的形成、统一、扩散和发展的过程及汉语“七大方言”的形成、发展历程及主要分布区;在世界语言谱系的理论基础上,概括了世界语言的分布规律;引用日本学者大岛襄二关于语言传播特性的研究,分析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引用实例分析语言扩散的影响;最后对语言景观,即文字与地名景观,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第1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没有直接的痕迹,因此只能依靠间接的证据来推测语言的起源问题,如研究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比较人与动物发声器官的区别、辨别化石头骨中留下的大脑和发声器官的痕迹,以及对人类早期祖先生活情况的推测等。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36亿年的生物史中,猿类出现后经过1800万年的进化,才产生一般认为,了人类的语言。
人类的语言经过近200万年的进化后,才出现了记录它的文字。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
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使类人猿的前肢和后肢逐渐分工,后肢直立行走使人的肺部和声带得到了发育,能够连续发出许多高低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
人的直立行走,使之可以自由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扩大了视野。
由于劳动,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增加了大脑的营养,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形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我国根据汉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1.北方方言:长江以北,长江南岸就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云贵高
原,两两湖地区、四川。
2.吴方言: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
苏州话、上海话
3.湘方言:湖南长沙话
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广东话
5.闽方言: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台湾的大部分地区
6.赣方言:江西的北部与中部
7.客家方言:粤东、粤北、闽西、赣南2
世界七大语系及其分布区:
1.印欧语系:欧洲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的西南部即印度伊朗等。
2.汉—藏语系:中国及其附近地区
3.闪—含语系:阿拉伯半岛、北非、西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西起土耳其,经高加索、中亚、新疆、内蒙古、蒙古到
西伯利亚地区。
5.非洲语言: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南非之间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西起印度洋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东边的
复活节岛。
7.其他语言: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语等
影像语言传播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受自然的地理条件、通达性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行政区划、经济条件(对外的交流程度)、人口迁移
语言扩散的结果表现为那些方面?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方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方言
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的移民人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
语言景观的含义和内容?
语言景观:是由某一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字和地名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景观文化现象。
内容:非物质文化景观和物资文化景观
1.文字及其特点
2.地名景观
语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方面:
1.传播
2.文字
3.语言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