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5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我国根据汉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1.北方方言:长江以北,长江南岸就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云贵高原,两两湖地区、四川。
2.吴方言: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
苏州话、上海话3.湘方言:湖南长沙话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广东话5.闽方言: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台湾的大部分地区6.赣方言:江西的北部与中部7.客家方言:粤东、粤北、闽西、赣南2世界七大语系及其分布区:1.印欧语系:欧洲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的西南部即印度伊朗等。
2.汉—藏语系:中国及其附近地区3.闪—含语系:阿拉伯半岛、北非、西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西起土耳其,经高加索、中亚、新疆、内蒙古、蒙古到西伯利亚地区。
5.非洲语言: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南非之间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西起印度洋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
7.其他语言: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语等影像语言传播的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受自然的地理条件、通达性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行政区划、经济条件(对外的交流程度)、人口迁移语言扩散的结果表现为那些方面?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方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方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的移民人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语言景观的含义和内容?语言景观:是由某一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字和地名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景观文化现象。
内容:非物质文化景观和物资文化景观1.文字及其特点2.地名景观语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方面:1.传播2.文字3.语言的发音。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一)教学计划: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目标•了解语言类型的定义及特点•掌握不同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及不同景观的特点•掌握不同语言景观下的交流方式教学内容语言类型•定义•类型分类•特点与表达方式•实例分析语言景观•定义•不同景观特点•景观控制•实例分析教学方法•讲解授课•互动讨论•分组研讨•情景模拟教学时长•2课时,共计100分钟课程安排第一课时1.引入(10分钟)•了解学生对“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概念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程目标和重点2.语言类型(40分钟)•讲解语言类型的定义及分类•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以实例分析不同语言类型的应用3.互动讨论(10分钟)•由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与交流4.概念复习与小结(10分钟)•复习已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总结语言类型部分的知识点第二课时1.复习(10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语言类型的理解2.语言景观(40分钟)•讲解语言景观的定义以及不同景观的特点和控制方式•以实例分析不同语言景观的规范和有效交流方式3.情景模拟(30分钟)•通过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景观下进行交流,加深对景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4.小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程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的运用场景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材料,总结不同语言类型及语言景观下的典型表达方式•模拟情景交流,制定交流策略和技巧•精选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学评估•通过情景模拟活动来评估学生对不同语言景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备注•本节课程所选择的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应与学生所学的学科有相关性,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
教学计划: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续)课程素材•《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ppt课件•语言类型的相关文章和例句•语言景观的相关文章和例句•情景模拟活动相关材料和提纲•课堂笔记和作业本教学资源•课堂黑板、彩笔•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视听教学设备•教学参考书籍教学评价方式•学生现场表现•课堂笔记、报告•课后作业•测验或考试教学媒体形式•面授模式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生动案例分析•答疑、解惑互动讨论•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板书、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组合教学过程设计1.介绍语言类型概念及分类2.讲解不同类型下的表达方式和特点3.协助学生理解各类型的区别以及定义4.分析语言类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5.介绍语言景观概念及分析不同景观的特点6.讲解不同景观下的交流方式,注意交流方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7.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景观下进行交流练习8.总结所学内容,思考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重要性9.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教学效果预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语言类型的定义及特点•理解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方式•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及掌握不同景观的交流方式•培养在不同场合应用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能力•提升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能力参考文献王尧著. (2014). 语言、语境与交际教学.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翁勋著. (2016).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当代语言学中的语言理论与教学实践.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刘冰. (2017).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外语学习, 06, 1-5.张玲. (2018). 当前语言景观与综合素质教育. 外语教育视窗, 4, 94-97.。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语言类型的特点;
2.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和意义;
3.能够分析不同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语言类型。
1.1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区别;
1.2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区别;
1.3标准语言和方言的区别。
2.语言景观。
2.1语言景观的定义和概念;
2.2语言景观的影响因素;
2.3语言景观的变化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课堂讨论法;
3.图片展示法;
4.观摩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语言景观,询问学生对语言景观的认识和理解。
2.学习。
2.1语言类型。
讲解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书面语言和口语、标准语言和方言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语言类型的影响。
2.2语言景观。
讲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变化演变,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语言景观的意义和影响。
3.拓展。
通过课堂讨论和观摩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变化和应用。
4.总结。
通过讨论和总结,检验学生对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否理解不同语言类型的特点,以及不同语言类型对语言应用的影响。
2.学生能否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变化演变,以及在不同背景下应用语言。
3.总结学生课堂表现,检验学生对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理解掌握。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是一种用于分析和描述语言使用情况的方法,它主要关注在特定场景中语言的使用方式和特点。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语言景观分类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类型:根据使用的语言种类,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单语、双语或多语等不同类型。
例如,一个地区的主要语言是英语,那么这个地区的语言景观就可以被认为是单语的;如果一个地区的主要语言是英语,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说法语、德语等其他语言,那么这个地区的语言景观就是双语的。
2. 语言功能:根据语言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功能,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家庭场合、工作场合等不同类型。
例如,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更规范、更正式的语言;而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可能会使用更随意、更口语化的语言。
3. 语言风格:根据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等不同类型。
例如,书面语通常更正式、更规范,而口语则更随意、更自然;方言和俚语则是特定地区或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4. 语言使用者:根据使用语言的人群特征,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儿童语言、成人语言、老年人语言等不同类型。
这些类型的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汇、语法和发音特点,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5. 语言变化:根据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将语言景观分为传统语言、现代语言、网络语言等不同类型。
这些类型的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总之,语言景观分类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描述语言使用情况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第 8 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内容提要: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本章介绍了语言的产生有一源论与多源论的对立,阐述了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性与工具性等本质属性及语言的社会功能,总结了英语的形成、统一、扩散和发展的过程及汉语“七大方言”的形成、发展历程及主要分布区;在世界语言谱系的理论基础上,概括了世界语言的分布规律;引用日本学者大岛襄二关于语言传播特性的研究,分析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引用实例分析语言扩散的影响;最后对语言景观,即文字与地名景观,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第1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没有直接的痕迹,因此只能依靠间接的证据来推测语言的起源问题,如研究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比较人与动物发声器官的区别、辨别化石头骨中留下的大脑和发声器官的痕迹,以及对人类早期祖先生活情况的推测等。
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36亿年的生物史中,猿类出现后经过1800万年的进化,才产生一般认为,了人类的语言。
人类的语言经过近200万年的进化后,才出现了记录它的文字。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
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使类人猿的前肢和后肢逐渐分工,后肢直立行走使人的肺部和声带得到了发育,能够连续发出许多高低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
人的直立行走,使之可以自由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扩大了视野。
由于劳动,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增加了大脑的营养,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形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
人文地理学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环境与词汇在语言词汇中,不少是反映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集团所生活的环境的。
(二)环境对语言的保护作用1、环境对语言起着明显的保护作用2、山地语言避难作用非常明显(三)环境在语言传播中作用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二、人文因素与语言的关系(一)语言与政治的关系1、对语言传播的影响2、对目前语言政治问题影响(如非洲国家边界) 3、地位较低的少数民族语言常被忽视。
(二)移民与语言的关系移民对语言的分布的影响,除了该语言的分布范围之外,还由于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其他效果。
1、移民人数不多,形成“语言岛”,与原语言脱离,形成“化石”语言2、在当地语言格局已基本定型,如果移民不多,移民与当地居民杂居,被当地语言所取代。
另外民族与社会等与语言关系也十分密切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三、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1、地理集团的影响2、行政区划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4、经济条件的影响语言生态学,语言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语言的词汇,语言的保存以及语言传播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四、语言景观指的文字。
文字景观在城市中明显地反映在商业性广告中,但对地理学家来说,重要的反映在地名上。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习得经验才可以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保留下来,历史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
有了语言记录,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华才能在共时的空间中更广泛地传播。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共同的语言被视为辨别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民族心理的寄托。
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从信息革命的角度看来,任何信息手段(如文字、印刷术、电报、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的创造和发明都是语言功能的延伸,都表现了语言在以不同的形式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语言在产生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等因素,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是与其他人文要素相比,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语言的发展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和移动而产生的。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们主要介绍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
虽然在英国说英语的只有5500万人,但在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再加上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的人数,则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1.英语的形成和统一在大不列颠岛上有史料可查的最早语言是凯尔特语,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大不列颠,并一直占领了大约500多年,因而使拉丁语进入了该地区,并称为官方语言,凯尔特语的地位下降。
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趁罗马帝国衰落入侵到大不列颠岛上。
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往日德兰半岛中部(欧洲北部的半岛,面积约25,485平方千米,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构成丹麦国土的大部分))、萨克逊人(往日德兰半岛南部)和朱特人(往日德兰半岛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