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要注意的东西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
注意的引起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主要取决于刺激本身的性质。
比如:学生们正在认真听讲,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比如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产生有意注意。
以上就是注意的含义及其分类,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1.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它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被阻止进而消失。
是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种实验是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
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没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2.衰减理论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没有通过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以上两个理论的提出者的共同点:A。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加以调节。
B。
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3.后期选择理论在进入过滤装置之前,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已经接受到充分的分析,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1.认知资源理论A.把注意看作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
B.刺激越复杂,占用的资源越多,当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了.C.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谢夫林等人提出A.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和受意识控制加工两类B.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进行;后者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可以解释的现象: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多项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就不需要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可把注意放到其他认知过程中。
认知⼼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第五章注意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2、普通⼼理学:注意是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样,是以⼀定阈限为边界的⼀个有限领域,任何⼼理内容只有进⼊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
在该领域内有⼀个范围狭⼩的中⼼区域,任何⼼理内容只有进⼊这个中⼼区域,才会获得最⼤的清晰性和鲜明性。
这个中⼼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理学教科书》⼀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
(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有⼈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5、过滤器模型:英国⼼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为主义⼼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重新回到⼼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意图:实验验证:1 刺激呈现是双⽿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734,右⽿=215。
任务是,被试⾃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式(⼤多数被试先左⽿后右⽿。
注意的认知研究述评注意是人类认知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感知、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对某些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和加强的过程。
注意的认知研究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注意的认知研究进行述评,从注意的定义、注意的类型、注意的脑机制和注意的训练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对某些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和加强的过程。
注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持续注意、转换注意等不同类型。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众多信息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进行加工和加强,分配注意是指在多个任务中分配注意力资源,持续注意是指对某个信息进行持续的加工和加强,转换注意是指在多个任务之间转换注意力资源。
二、注意的类型注意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加工内容分类。
注意可以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外部注意是指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加强,如听觉、视觉等;内部注意是指对来自内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加强,如思考、回忆等。
2.按照加工方式分类。
注意可以分为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众多信息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进行加工和加强,分配注意是指在多个任务中分配注意力资源。
3.按照加工时间分类。
注意可以分为持续注意和转换注意。
持续注意是指对某个信息进行持续的加工和加强,转换注意是指在多个任务之间转换注意力资源。
三、注意的脑机制注意的脑机制是指注意的加工和加强在大脑中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脑机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主要包括前额皮层、顶叶、颞叶和枕叶等脑区。
2.注意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注意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主要包括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等方面。
3.注意的神经调控机制。
注意的神经调控机制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方面。
4.注意的神经成像研究。
注意的神经成像研究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中选择性注意的三个经典理论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号检测、搜索和选择,大师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最基本的3个经典理论是以下3种:一、过滤器理论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
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
但是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ray认为即使被试忽视非注意信息的高级层面,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
(3) 对于此,过滤器模型显然无法合理解释,Broadbent将其称为注意的偶然转移。
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
过滤器模型只是一个单信道模型。
二、衰减器理论Treisman在1960年从她给被试做的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如果被试注意耳与非注意耳对换,那幺被试会在新注意耳听到旧信息的几个其实单词,这表明语境会使被试复述本应当忽视的信息。
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又发现复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后1.5秒时,被试通常把两个信息看作同一个,也就是说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后信息更容易被识别。
注意的理论共有五种:过滤器模型、衰减器模型、创造性综合选择说、后期选择理论、资源限制说。
1.过滤器模型,这是彻里用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得出的一个模型,这个实验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耳朵听不一样的声音,让你大声重复一只耳朵里的内容,于是就发现另一只耳朵听到的内容你根本听不到。
于是彻里说,是因为你的注意就像一个保安,他把不需要的刺激统统挡在了认知的大门之外。
2.衰减模型,莫瑞进一步使用了这个实验,他发现好像不是这样,他觉得其实两只耳朵的内容你都听到了,只是受到注意的那只耳朵的内容被加工,不注意的那只耳朵的内容虽然进入了你的大脑,但是由于没有受到照顾,很快就走丢了。
但是他指出,如果有的信息很重要,比如你的名字,就算是在非追随耳依然能够受到良好的加工。
(鸡尾酒效应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3.创造性综合选择说。
奈瑟。
他认为,注意是人们对刺激知觉结果的积极、主动的预料,这种积极、主动的预料必将导致个体在内部图式上对感觉材料的综合。
奈瑟把认知过程分为两个水平:一种是粗糙的、平行的和迅速的前注意加工水平;另一种是精细的、序列的和缓慢的加工水平。
听着很难理解是吧,我来举个例子,你看魔术师变魔术,一刀下去你觉得绳子肯定断了,这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预料,但是呢,绳子完好无损,你就开始纳闷了,哎呀他怎么就没断呢?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就是精细的序列的缓慢地加工。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化的,只有你的钥匙打不开门的时候,你才回去细细思考拧钥匙这个动作是怎么做的。
4.后期选择理论,特雷斯。
他认为,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进入了你的认知,都进行了加工,你的注意只是去选择你对谁进行反应。
5.资源限制说(这种学说最受到认可)卡尼曼,他认为,注意到没注意到完全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你来处理信息,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你能买多少东西取决于你蚂蚁花呗有多少额度。
也就是说我们处理信息取决于你有多少的资源。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定义注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认知加工的概念,注意可以指定专注在特定事物上,也可以指定在某个感官/知觉、情绪、记忆、思维和行为等维度上。
在一般意义上,注意意味着:集中力量去做某一件事情,同时也会有去过滤外界没有关联的信息和内部不相关的思维强度。
最一般的情况下,注意的动作是通过倒计时的方式完成的,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话,就会影响到最终的表现水平。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认知理论是一种从认知过程中,对于事物和信息如何被处理和注意到进行探索的一种理论。
它旨在填补研究领域中,对潜在注意力处理模式的真正机制知识的空缺。
它不仅研究了在任务处理过程中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怎样因此影响加工记忆等方面。
认知理论着眼于了解注意如何影响认知加工的整个流程:从一般的定位/目标选择计划性的行为,到寻求特定部件的精细加工,以及资源分配的协调瓶颈。
为了揭示注意力在众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认知理论提出了三种加工层次来解释注意力的作用:当前加工,转换处理和加工输出。
当前加工是指注意选择时所做的定向加工,例如从多个领域中识别出要求的特征来提取信息;转换处理指的是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提取新的信息;最后,加工输出是指从被处理的信息中产生的最终输出行为,比如决策环节。
三、注意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在心理学中,注意理论在认知加工、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行为控制,以及在认知重构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思维的良性循环或思维的恶性循环会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注意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处理每一种情景。
它有助于揭示不良情绪模式的发展流程,涉及社会性,认知性和行为性方面,以及人们在身心健康有所恢复时,会重新构建心理机制,恰到好处地实现个体变化。
总之,注意理论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体从生理上、认知上、情绪上及健康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工作及生活的能力,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特定挑战。
因此,学习注意理论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对于广大学习者是非常有价值的,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果,这是一张无价的“宝贝”,是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
心理学注意的概念1. 概念定义注意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关注某一刺激或信息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性的、有控制性的过程,通过对外界刺激的筛选和集中,使得个体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并处理重要的信息。
2. 重要性注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1 认知过程注意对认知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感知阶段,注意决定了我们选择关注哪些感觉输入,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
在记忆阶段,注意决定了我们将哪些信息编码并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在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控制着我们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2.2 行为表现注意对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当我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能够更好地筛选外界干扰,并提高任务执行效率。
而分散注意力则会导致错误和疏漏。
2.3 情绪调节注意对情绪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当我们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事物上时,可以提升积极情绪,降低负面情绪。
相反,注意力过度关注负面刺激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2.4 学习和记忆注意是学习和记忆的前提条件。
只有将注意集中在学习任务上,才能有效地获取和加工信息,并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
3. 注意的类型3.1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选择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能力。
人们往往会选择关注与自己目标相关或者更加显著的刺激,而忽略其他无关或不显著的刺激。
3.2 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个体将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到多个任务或多个刺激上。
当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分配注意决定了我们如何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和平衡。
3.3 持续注意持续注意是指个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某一刺激或任务的持续关注能力。
持续注意对于完成需要长时间连续集中的任务非常重要,如长时间的学习、工作或驾驶等。
3.4 注意转移注意转移是指个体从一个刺激或任务向另一个刺激或任务转移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转移在处理多任务、灵活应对环境变化时起到重要作用。
4. 注意的应用4.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了解和应用注意的原理有助于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注意的认知理论与神经机制一、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选择功能:①过滤器理论(filter theory)——把注意看成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这一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②衰减理论(attenuation theory)——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特瑞斯曼Treisman)③后期选择理论——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
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
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④多阶段选择理论——在前面几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灵活的主张: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①认知资源(cognitive capacity)理论——试图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②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自动化加工是自动化进行的、不受认知资源限制和不需要注意的加工;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注意的生理机制包括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协同活动。
朝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使大脑维持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引言:注意是我们的心灵的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注意进行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注意实现其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和相对行为的调节。
下面我将分别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几个经典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看法和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由布鲁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正如他所提出理论的名字一样,假想人们在同时接收到许多信息的时候,注意好比是一个过滤器的装置,它为人们筛选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余不必要的信息通通过滤掉。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听觉注意现象,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它的内容是: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被称为听觉注意现象。
比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
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过滤器理论。
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此理论的一些缺陷,还是拿鸡尾酒会举例。
我们在酒会上与人畅谈的时候,音乐在播放是客观发生了的,那么音乐就一定引起了我们鼓膜的震动,大脑就一定接收到了这个音乐信号,有时可能一段旋律很优美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竖起耳朵仔细的去聆听这段音乐。
请问,此时我们凭什么说除了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外其他信息就被完全阻隔了呢?(二)衰减器理论正如我刚才所提出的疑问,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理论虽曾一度获得理论界不少掌声;但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受到了不少非议。
一、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3)过滤器是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一)早期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的。
这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
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
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被识别或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
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
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
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
(二)中期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
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但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
显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
注意概述。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功能。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保证了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准确的反映,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二,注意的特征。
注意有两个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第一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
第二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
,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三,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功能。
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第二,保持功能。
使注意对象的影像和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第三,调节和监督功能。
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引言:注意是我们的心灵的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注意进行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注意实现其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和相对行为的调节。
下面我将分别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几个经典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看法和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过滤器理论
该理论由布鲁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正如他所提出理论的名字一样,假想人们在同时接收到许多信息的时候,注意好比是一个过滤器的装置,它为人们筛选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余不必要的信息通通过滤掉。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听觉注意现象,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它的内容是: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被称为听觉注意现象。
比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
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过滤器理论。
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此理论的一些缺陷,还是拿鸡尾酒会举例。
我们在酒会上与人畅谈的时候,音乐在播放是客观发生了的,那么音乐就一定引起了我们鼓膜的震动,大脑就一定接收到了这个音乐信号,有时可能一段旋律很优美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竖起耳朵仔细的去聆听这段音乐。
请问,此时我们凭什么说除了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外其他信息就被完全阻隔了呢?
(二)衰减器理论
正如我刚才所提出的疑问,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理论虽曾一度获得理论界不少掌声;但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受到了不少非议。
反对这一模型的学者们认为,生活实际和实验结果都表明,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假定的那些被过滤的刺激信息,实际上也被加工处理了。
基于上述的考虑,在长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特雷斯曼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减器理论。
这一理论承认存在过滤器,但并不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如果非追随耳的信息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很低,虽然通过过滤装置衰减了,仍然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需要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且它们过滤器位置相同,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而衰
减器理论将原本过滤器单通道“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方式,允许信息由多通道通过,认为未受到注意的信息不是完全丧失而是只是减弱了。
它根据实际对过滤器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和完善,但是这种理论依旧存在着它的缺陷,仍存在些它无法解释的现象。
(三)注意的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
心理学工作者在日后的发展中又提出了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此种理论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和衰减理论又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冲突,他们为了调和这两种学说,为了能保证它们最大限度的正确性,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
注意的智源限制任务是指,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所以执行了这项任务,分配给其较多的资源,另一项任务就会受到智源限制。
这就好比我们平常下载常用的迅雷软件一样。
若是我们要同时下载多个材料,那么每个软件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流量,可是如果我们迫切的需要一项材料,那么我们会适当的去调整它的下载速度,一旦它的下载速度变化了势必会影响到其它材料的下载速度,智源限制也就是这个道理。
资料限制任务是指任务的执行不是受智源的限制,而是受到资料治疗问题的影响。
完成此任务时,如果输入的资料较差,,即使再加上一些智源,也不能改观作业成绩。
仍拿迅雷来举例,我们有时下载的时候会下载到一些0kb/s的文件,此时它就是一个无法下载的文件,无论我们给它提升多少的网速也无法将这个资源下载下来。
一个更靠近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便是超声波和次声波:
众所周知,人耳的音调接收范围是20Hz~20000Hz,可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是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的。
此时无论我们花费怎样的注意去听都不可能能听到它们。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声波对人是存在很大的影响的,但是我们仅凭人耳是完全不可能注意到他们的。
(四)注意的认知理论之我见
在对注意的认知理论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也有了一点个人对注意看法,在这里进行一番简单的总结:
首先,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它伴随于心理过程,那么必须由心理过程来引导其发生。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认识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而这些都可以产生注意。
比如我们正在看那部经典老电影《地道战》的最精彩部分,电视里播响了《地道战》的主题曲,我们可能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后面哼唱起来。
看电视是一个视觉注意的过程,而听到主题曲后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来又是一个听觉注意的过程。
这正是因为我们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众多,所以可以同时注意多个信息。
其次,关于注意的方向和程度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来看。
主动方面就可以联系到我们刚学的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因为兴趣、需要、性格,意志品质和过去经验等主动去注意某些事务。
比如我们在自习的时候,窗外可能会刮风下雨,有虫鸣鸟叫,但是我们一心一意在看书,即便能注意到这些干扰,但因为我们的主要注意放在看书上,所以这些干扰就并没能反映到意识中。
被动方面就可以联系到无意注意上。
仍是这个例子,若此时背后有一人重重的拍了一下我们的肩膀,我们基本上都会回头去看看到底是哪个人做了这件事。
此时的拍肩膀也是一个外界干扰,但是由于它对我们本身产生了足够强烈的刺激,导致我们被迫将注意从看书上放到回头寻找拍打我们肩膀的人上。
而关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它们应该是属于一种平行的关系。
没有谁在前或者谁在后,也没有谁依附于谁的关系。
真正决定主动还是被动仍取决于外界的信息本身的强烈、新颖程度和实验者本身对外界信息的兴趣、感觉等共同决定。
比如一个喜欢绿色的人让他去看一幅由许多绿色圆圈和一个红色圆圈组成的画面时,大多数人注意的仍旧还是那个特例独行的红色圆圈。
俗语也有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兴趣和经验不同,个性不同:有的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有的人听到点风吹草动就诚惶诚恐等等都决定了注意的方向和程度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上便是我近日学习中对注意的认知理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因为水平和浏览的资源有限,还不能很系统的说明我自己的想法,很多地方阐述的不够明确,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通过日后不断地学习,阅读其他理论进一步去领悟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真谛。
汪瞻
2011/10/14 2:55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