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对民族志的理解
- 格式:ppt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32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1. 引言1.1 什么是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实地走访,生活在研究对象中的人群,通过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信息和素材。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观,并揭示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
民族志则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民族或社会群体。
民族志的研究内容包括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民族志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人类学研究中,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为人类学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拓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 正文2.1 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调查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研究结论。
田野调查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
这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田野调查还可以为普遍性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和问题所在,研究者可以为解决当地或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田野调查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学家发现新的问题,还有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2 田野调查的方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民族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和信息。
而要进行有效的田野调查,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田野调查的方法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
世界民族志民族志,即关于民族的记述,是记述和介绍世界各民族基本情况的学科。
民族志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第一步2.民族志是民族学、人类学的资料基础3.民族志在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4.民族志还兼备方志的存史、资政和教化作用民族志遵循的原则有:1.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原则2.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不搞先入为主的调查3.坚持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不给被考察研究对象增添麻烦的原则4.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民族志的田野考察指的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亲自深入实地,进行系统考察研究。
它要求研究人员尽可能与被考察对象生活在一起,参与他们的活动,观察、体验他们的生活,结合访问调查,并做好详细记录。
田野考察方法: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人员与被考察对象比较长时间(一般以一个工作年度计算)地完全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会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仪式、集会活动,亲身体验,仔细观察他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直到变成他们中的一份子。
以求排除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干扰和影响,尽可能客观公正的、仔细入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
社区调查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透过一个或几个社区的调查而了解全盘情况,做出较客观合理的概推。
个案调查法:在田野工作中为求得对某一问题(如婚姻、家庭、犯罪、宗教)的更为翔实的资料,而进行个案调查,如某一家庭几代人的婚姻史。
翔实的个案资料是定量、定性分析的可靠证据。
开调查会: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情况下,调查者可邀集几位熟悉情况的人开座谈会,就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调查采访。
谱牒追踪法:在氏族、部落史、民族史、家族家庭史、村社史、王朝史、地区行政制度史(我国土司制度史、山官制度史亦是)、宗教派系史等调查中,为了弄清来龙去脉,往往有必要进行谱牒追踪。
历史残余搜集: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既以人类及其社会与文化研究为己任,即应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高度敏锐的眼光捕捉新事物与旧残迹。
民族志讲义第一章绪论一、民族学、民族志、民族志学、民族志资料1、传统上理解:民族学是学科,民族志指材料。
另一种理解就是,民族志等于民族志学,都是指一种研究方法、过程。
之所以用民族志学这个词,是避免对“民族志”产生误解,怕误解为“民族志资料”。
所以有人(如景军)干脆主张用“田野志”代替“民族志”。
而让中文的“民族志”这个词汇保留中文的愿意。
而且,“田野志”这样的词汇只有人类学才有。
2、“民族志资料”是“民族志”用法的解释性叠加,为的是专指资料的那部分。
其用法类似“民族志学”,想让人一目了然,知道它是一门学问。
所以理解“民族志”这个词,要加进时间观念。
(1)传统上,指的是资料,所谓中文的“史”、“志”、“论”。
“志,同积、集、记也”。
(2)现代的转向(实际上仍是继承,将内容更加确认而已),即民族志乃专指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视角。
所以《民族志》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学问。
民族志已被应用到其它各个领域:民族志电影、民族志诗学、民族志传播学……民族志是人类学中的一种工作过程,或研究过程。
二、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田野研究、质的研究1、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研究,但它又特指那种研究者亲身进行的田野工作的一种研究。
因为有许多人类学研究,并不是研究者直接到田野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与被研究者互动的。
所以:人类学研究要广泛一些。
有许多非专业人员也在做所谓的“人类学研究”。
而“民族志研究”是专指某一种类的人类学研究。
2、“人类学田野研究”这个词汇也经常出现。
中文的多。
一则,听起来比较好听,象一门学问,也不会产生误解。
二则,其实很多人关不知道或弄得很清楚上述的那些词汇的含义。
3、关于质的研究民族志研究属于一种质的研究。
其实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的研究都属于质的研究。
但质的研究还是不同于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更宽泛,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的,如哲学研究、个人反思、政策分析等属于定性研究,但却不属于质的研究。
(陈向明)但也有人认为,遵循概念经济原则,还是让它们相同。
民族志研究浅议陈一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经济2008级)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的成果,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族志,研究对象,方法论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民族志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参与性观察,即所谓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马氏民族志被称之为“科学民族志”或“传统民族志”,成为了标准人类学实践和书写民族志的原型。
科学民族志既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记录、描述的“志”,也有对事实、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论”,是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文体。
民族志的人文性(艺术性)使得用建立在虚构艺术基础上的叙述理论来分析解释它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当前西方主流的“认知人类学”(congnitive anthropology)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之一。
一、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民族志研究重视结构的动态过程之整体分析,而非游离的个别事实,是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间的互动性研究,研究者需要实地参与、观察、纪录、描述,这有助於了解社会过程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化约式的实证主义研究切入点不同。
综合而言,民族志研究是一项产品,也是一个过程。
就产品而言,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长度呈现;就过程而言,它是在团体中长期的观察,经研究者日复一日地观察人们的生活或与团体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行为的意图和文化共享团体的互动关系。
民族志(Ethnography)David M.Fetterman民族志是描写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艺术和科学。
它的长处在于描述。
民族志从特定文化的本土人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正在进行的事情的详细图像。
对于一些导致特定结果的项目实施过程,它还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过程的洞见。
它是涉及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学手段之一。
民族志学者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文化中,以便在其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
用于观察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的信度(Reliability)。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学者试图在田野中得出局内人或主位的(emic)现实观(参见主位/客位之分(Emic/Etic Distinction))。
民族志学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位局内人的观点,或者认可它是对现实的客观观点。
民族志的目标就是不做主观判断,它承认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无论其是否具有科学价值,都会对现实有所影响。
民族志学者承认,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存在多重现实或者多种现实观。
比如说,一位中上阶层的老年妇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美国黑人男性,对同一位警官的看法可能就不同。
民族志学者记录了多种多样、时常互相矛盾的主位或局内人观点。
大多数民族志学者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并采用外部或客位的(etic)观点来解释这些现实的主位观之间的关系。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比其他形式的研究更花时间,因为需要田野工作——要和人们一起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度一段时间。
民族志学者在田野待上一段时间,以便把他们收集的数据置于情境之中。
花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适应,但花在田野上的时间和数据的质量直接相关。
有讽刺意味的是,更高的效率常常却是没有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田野上,将会在调查完成之后节省为修正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种沉浸在其他人生活中的民族志,使民族志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解读人们的行为。
民族志的概念
民族志的概念
一、定义和来源
民族志是指针对某一民族而作的描述、记录、分析、阐释的学术文献。
它源于人类学的发展,是研究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特点和内容
1.重视实证。
民族志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方法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事实,重在客观描述,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
2.涵盖广泛。
民族志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民族的史志、地理、语言、风俗、宗教、艺术等领域。
3.深入剖析。
民族志不仅仅是记录和描述,还包括对各种现象的分析和理解,探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意义和作用
1.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民族志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其他地区、民族的学者借鉴,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
2.维护文化多样性。
民族志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尊重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在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民族志是传统文化的记录和继承,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四、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1.由于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其研究结果对于其他民族的适用性有限。
2.对于民族志的纪录和存储,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以防止文物的流失和毁灭。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民族志的研究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总之,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重视其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家乡风情——记贵州铜仁地区的部分社会实况前言这是第一次写民族志。
在我的理解,民族志即是对一个种族,地域或团体的生活的描述和对其中人,事,物之间的影响和渗透的解析,而这些种族或群体必定也是一种文明或是文化,所以也可以将民族志说成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我们读过的张承志的《草地十张画》。
因为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当然也是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就一些专业的话题进行深刻地阐释和剖析,所以只能就自己家乡——贵州铜仁的一些社会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当是为它做次宣传。
说到这,其实对家乡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它闭塞,落后,贫穷,满足不了一个理想远大的人的要求,所以曾一度执着地要把它迫切的甩在身后。
但像人类一般定律一样,一旦离开了便开始怀念,对于现在身处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我来说也是一样,一样爱上了自己的根。
这里我要说明一个问题,因为一般用词上的铜仁地区包括了八县一市一特区,即1个县级市(铜仁市)、4个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4个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个特区(万山特区),而题目中的铜仁地区仅指铜仁市的城区和农村,也就是我的家乡,这点特以申明。
此外,撰写民族志前搜集资料的途径是通过网上搜索,询问自己的亲人和同学,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完成。
正文: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市,东与湖南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重庆秀山相邻,一条乌江连接两地。
城区分河西、环北、谢桥、市中、灯塔5个街道办事处,周边有云场坪、川硐、坝黄、茶店、漾头5镇,并设桐木坪、鱼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龙山7乡和150个自治村,我的祖辈居住的地方就在和平乡一个叫水源头村的地方。
整个铜仁市居住着土家、苗、侗、仡佬等29 个少数民族,实为一民族聚居区。
2008年,铜仁市总人口达38万,其中市区人口2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一半以上。
铜仁的老城一面倚山,三面临水,一条锦江发源于梵净,为地区的母亲河,遂有一桥为“锦江大桥”,锦江绕城半周,然后向东流入湖南沅水。
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民族志学和教育民族志学一、民族志学民族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般用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的艺术与科学。
民族志学家的特色是要对他们所研究的族群或文化保持开放的心灵。
(一)民族志中的指导概念 1,文化唯物论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团体中一切可观察现象的总和,包括行为、习俗及生活方式。
唯心论文化定义(认知定义):文化包含了想法、信仰和认知,以形成特定团体的特质。
民族志学家需要了解文化行为和知识以合适地描述文化和次文化。
文化诠释是民族志学家的主要贡献,文化诠释牵涉到研究者在社会团体现实观的架构下,描述所见闻的能力。
文化诠释奠定在仔细收集民族志的资料基础上,再加上民族志研究方法与技巧、文化诠释以及各种基本概念共同形塑了民族志研究的本质。
2,整体观民族志学家研究时要以整体的观点来获得社会团体全面且完整的图像。
他们要尽可能的描述一个文化或社会团体。
这样的描述可能包括群体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环境。
3,脉络化脉络化的资料牵涉到使用更大的视野来观察,脉络化协助提供一种更全面和精确的资料。
4,内在观点内在观点,也就是内部人或当地人的现实观,是大多数民族志研究的重心。
内部人的现实观有助于了解和准确地描述状况和行为。
当地人的观点也许不符合“客观”的真实性,但却能帮助田野调查者了解社会成员从事工作的原因。
5,外在观点外在观点是外人的、社会科学的现实观点。
一个好的民族志学家需要同时具备内在和外在两种观点。
6,无主观判断的方向无主观判断的方向需要民族志学家保留有关既有文化行为的个人价值批判。
民族志学家在探讨另一个文化时必须摒除对陌生行为的价值评判,但又不能完全中立。
我们都是所属文化的产物。
我们有个人的信仰、偏见和喜好。
社会化已经深植人心。
但民族志学家却能借由详述和尝试公平地看待另一个文化来消除许多明显的偏见。
7,文化间和文化内的多样性文化间的多样性指的是两个文化间的差异,而文化内的多样性是指一个文化内次文化间的差异。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一、我的学术经历促使我思考民俗志与民族志的规范十几年来,我在民族志和民俗志方面一直很困惑,每一次都因挫折而产生下一个选择。
我在北师大念博士学位,去一个村里做田野,做完了搜集了一些资料,回来准备写一份民俗志,当然会有一些想法怎么写,但我想写的这种方式与当时的学术预期有一个距离,这样的话,我就觉得写这个东西可能通不过博士学位,于是想着先把这样写民俗志的道理和它的正当性说出来。
所以我的博士论文写了一篇理论性的文章,算是为我想写的民俗志做正当性辩护。
算是为自己准备一个台阶,可是台阶准备好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个民俗志也一直没做出来。
博士毕业后,我转向文化人类学,先后在做满族和土族的实地调查研究中见习民族志的方法和文体。
2000年我又去原来那个村做了一年田野调查。
规范的田野调查做了,理论准备也有了,那就该写出这个民族志,可是最后还是没有写出来。
那个时候我思考的是,研究我群的话,我们做一个民族志,它有没有正当性?这个时候又是民族志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后来几年,一些同仁也浏览到,我发了几篇关于民族志的历史发展与规范的文章。
离我做田野又有六年了,我还是一个字也没写过。
因为我还没有想清楚该怎样把它写出来或者说把它写成什么样子。
这段时间,我成为博导了,指导学生做研究,按照人类学通常的规范,派学生到国外的异国他乡去做民族志。
他们这样做民族志是合适的,合的是人类学的国际规范。
那我如何在自己的家乡做民族志呢?问题就在这里。
正好刘老师要我来开这个研讨会,我把自己的经历,多年的困惑、挫折以及念书的体会融合在一起,有一些想法,想讲一讲民族志与民俗志在我们中国当代学术中如何分工和合作,这种分工与合作如何可能,现在如何是这样一个时机。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我想说明的是,我的想法都是从自己的苦处和痛处挤压出来的。
二、中国的民俗志传统:古典的与现代的类型一个社会的知识界总是在迎合、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评价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你尽可以把它跟谁比,说它水平怎么样,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难说的事情。
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自我民族志写作是一种通过记录和分享个人与民族身份相关的经历、观点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它是一种个人的反思和表达,在其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认识自我,同时也能够展望未来。
通过自我民族志写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属于的民族群体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的认知。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自我民族志写作的模板,以便读者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和方法。
通过这个模板,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自己的写作内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关注我们的故事。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个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的各个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背景介绍和自我认知这两个主要的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身份。
最后,我们将总结回顾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一些思考。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民族志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个清晰的写作模板,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自我民族志写作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模板进行撰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清晰地组织和呈现文章的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信息。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概述:本节将简要介绍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通过概述,读者可以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背景介绍:本节将详细介绍与自我民族志相关的背景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历史背景等。
通过背景介绍,读者可以对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打下基础。
3. 自我认知:本节将介绍作者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和理解。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成长经历、文化认同、价值观等方面。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摘要】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深入到实地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
而民族志则是对某一民族文化、社会和生活的全面描述和分析。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相辅相成,田野调查是获取民族志所需数据的重要途径。
田野调查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参与观察、访谈、记录等技术,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探讨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原理。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拓展了人类文化研究的视野。
未来,人类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人类学, 田野调查, 民族志, 研究方法, 重要性, 关系, 价值, 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学派,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美国的文化人类学、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以及法国的结构人类学。
这些学派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人类学的发展。
人类学的发展离不开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实践,这些实践方法使人类学家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运用使人类学得以从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实证支持和理论基础。
1.2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定义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深入到实地进行田野工作,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和记录,以获取关于特定文化群体的详细信息和数据。
田野调查的过程包括参与式观察、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了解当地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内容。
而民族志则是对特定民族或文化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的学科,民族志内容包括民族的起源、语言、宗教、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等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