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第一课《我们有精神》第一课时 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06 MB
- 文档页数:12
目mM 录lM1 我wG 们men 爱Si 整zhDng 洁jiR22 我wG 们men 有yGu 精jUng 神shen63 我wG不bM拖tuT拉lQ104 不bP 做zuH“小xiAo 马mA虎hu”14第dK一yU 单dQn 元yuWn我wG 的de 好hAo 习xI 惯guSn第dK二Fr 单dQn 元yuWn我wG 和hR 大dS自zK然rWn5 风fEng 儿er 轻qUng 轻qUng 吹chuU186 花huQ儿er草cAo儿er 真zhEn 美mDi丽lK227 可kD爱Si的de 动dHng 物wM268 大dS自zK然rWn,谢xiF谢xie您nIn309 我wG和hR我wG的de家jiQ3410 家jiQ人rRn的de爱Si3811 让rSng 我wG自zK己jJ来lWi 整zhDng 理lJ4212 干gSn 点diAn 家jiQ务wM 活huY4613 我wG 想xiAng 和hR你nJ们men一yK起qJ 玩wWn5014 请qJng 帮bQng 我wG一yI下xiS吧ba5415 分fEn 享xiAng 真zhEn 快kuSi乐lF5816 大dS家jiQ一yK起qJ来lWi合hR作zuH6217 我wG 们men 都dTu 是shK 少shSo 先xiQn 队duK 员yuWn66第dK 三sQn 单dQn 元yuWn 我wG 爱Si 我wG 家jiQ第dK四sK 单dQn 元yuWn我wG 们men 在zSi一yK起qJ镜jKng子zi里lJ的de我wG1 我wG 们men 爱Si 整zhDng 洁jiR互hM 相xiQng 看kSn 一yi 看kSn ,我wG 们men 整zhDng 洁jiR 吗ma?2这zhF 样ySng 做zuH 好hAo 不bM 好hAo书可真好看!为什么?nJ jiSn guo nA xiE bM zhDng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3保bAo 持chI 整zhDng 洁jiR 有yGu 办bSn 法fA皮皮这才红了脸,刷牙洗澡去换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2 我们有精神》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是我们国家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本课的主题是“我们有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对于道德和法律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学习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活动,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体来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精神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精神的重要性,并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有精神。
让学生初步了解精神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精神的概念和重要性。
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精神的含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精神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游戏互动:设计一个与精神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精神的力量。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和展现精神风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我们有精神”和几个关键词,如积极向上、自我表达、团队合作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2 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饱满,以及如何做到精神饱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会保持精神饱满的生活状态。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精神饱满的生活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课以“我们有精神”为主题,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精神饱满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做到精神饱满。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场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和行动,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什么是精神饱满以及如何做到精神饱满尚未完全理解。
因此,本课的教学对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精神饱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饱满,以及如何做到精神饱满。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充满活力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精神饱满的状态。
2.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3.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我们有精神。
(二)探究精神饱满的重要性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精神饱满和缺乏精神的状态,让学生对比观察并思考精神饱满的重要性。
2. 教师提问:“精神饱满的人和缺乏精神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不同?”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4.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三)如何做到精神饱满1. 教师介绍做到精神饱满的基本方法,包括早睡早起、饮食健康、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做到精神饱满的计划。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一下《我们有精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一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个人品质、人际关系和规则意识等内容。
他们对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引导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精神力量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精神力量的含义,认识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精神力量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培养积极的面对挑战的态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成功人士克服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的案例,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关注。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是如何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的,让学生认识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的体验和感受。
4.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精神力量的作用和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精神力量来克服困难。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有精神样子的具体表现,知道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逐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2.道德修养:掌握保持天天有精神的方法和技巧,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
3.责任意识:感受有精神对自我和集体的重要意义,体会人的精神面貌是由内而外自我完善的过程,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故事,在不同情境的观察体验中知道“有精神”外在和内在的具体表现,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
(重点)2.通过观察和讨论,感知有精神的样子,并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做,激发树立良好精神面貌的愿望。
(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任务卡和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什么样才有精神1小问候,有精神(1)讲述:刚才同学们和老师问好时,一个个站得可真直,问好的声音又响亮又干脆,老师要给你们点个赞,送给大家两个字。
(板书:精神)(2)提问:同学们,我们能精神饱满地上完这节课吗?……真棒!我们的声音太有精神啦!(板书:我们)2.小绘本,谁精神(1)讲述:快乐城堡开展一场活动,请大家起参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出示教材第6-9页绘本《谁精神?》o(3)提问:这些小动物认为有精神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1:孔雀认为长得漂亮有精神。
预设2:猴子认为眼睛明亮有精神。
预设3:黄莺认为唱歌响亮有精神。
预设4:大白鹅认为姿势美有精神。
预设5:猫头鹰认为夜里工作不睡觉有精神。
预设6:大公鸡认为姿势好、起得早有精神。
(4)追问:你们能想想办法,帮这些小动物变得更精神吗?预设1:有精神不只是长得漂亮,还要自信大方。
预设2:有精神不只是眼睛大又明,还要有神采。
预设3:有精神不只是声音很响亮,还要姿势标准。
预设4:有精神不只是姿势优美,还要面带微笑。
预设5:有精神不只是可以熬夜,还要及时把觉补。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一下《我们有精神》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有精神》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学生们应该具备的良好精神风貌。
课文通过实例介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对于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于什么是良好的精神风貌,可能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但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精神风貌,认识到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良好的精神风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榜样示范法:以优秀学生为榜样,让学生向他们学习,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文课件、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奖状、奖品等。
3.布置教室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年级学生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认为的积极向上的表现。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我们有精神》,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良好精神风貌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情景,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每组表演后,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们有精神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的第2课时《我们有精神》第一课时。
教材主要通过讲述什么是精神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
教材内容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呈现,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 教育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精神,以及为什么人要有精神。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精神的习惯,知道怎样才是有精神,并能在公众场合及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
3. 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愿意做一个有精神的小学生。
能在公众场合及生活中保持外貌整洁有精神。
4. 健全人格: 强调学生注重自己的仪态、仪表,知道保持身体的整洁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愿意做干净、整洁的孩子。
5. 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初步认识只有当外在精神和内在精神相结合,才是真正有精神的,对良好精神面貌有自我认同感。
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样子,学会在平时生活中保持良好精神面貌。
教学重点:理解内在的精气神。
知道良好的精神面貌的表现会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只有当外在精神和内在精神相结合,才是真正有精神的。
让学生将有精神变成一种道德行为,并形成习惯。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有限,需要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示范。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刚开始形成,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教学和实践来巩固和培养。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好习惯是什么》。
请问,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好习惯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养成好习惯?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好习惯的认知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