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作者 优化唐)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糖尿病的原因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由于胰岛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而发生。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糖尿病的原因。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研究还发现,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然而,虽然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2.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的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因素。
高糖高脂的饮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长期下去会使胰岛素受损,进而引发糖尿病。
缺乏运动导致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下降,容易导致体重增加,从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肥胖也会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使得胰岛素的作用降低。
3. 高血压和高胆固醇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高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胰岛素的传递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4. 胰岛功能损伤胰岛功能障碍也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佳,都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胰岛功能损伤可以由多个因素引起,包括长期的高血糖、自身免疫疾病、胰腺炎等。
5. 疾病和药物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例如,胰腺炎、肾上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遗传性疾病等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激素类药物等,也可以引起糖尿病。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胰岛功能损伤以及一些疾病和药物都是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在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规律的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并遵医嘱合理用药,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糖病的发病原因你知道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糖病”这个词,它通常指的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健康隐患。
那么,你是否真正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呢?首先,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你的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这并不是说一定会患病,只是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遗传因素会影响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以及身体的代谢功能等。
其次,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饮食方面,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而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摄入不足,也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之一。
比如,经常大量食用糖果、饮料、油炸食品等,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
而肥胖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缺乏运动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很多都习惯了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运动量严重不足。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细胞更好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而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代谢能力下降,血糖就容易出现问题。
年龄的增长也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能力。
因此,中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另外,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引发糖尿病。
例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血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
还有,病毒感染也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有些病毒感染可能会损伤胰岛细胞,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引发糖尿病。
怀孕期间的女性也容易出现血糖异常。
孕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很大变化,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佳,就可能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普遍西医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
中医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2、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温馨提示: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正在日趋年轻化,逐渐走入白领阶层,研究表明,3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4-5%,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因此白领人群在以后的生活中应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做运动、少吃零食,病情稳定后更要注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第1期《中国临床康复》2003第18期】原文链接:/tnb/2013/1113/147857.html。
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的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1. 遗传因素:糖尿病可具有遗传倾向,家族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较高。
根据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患病风险相比一般人群明显升高。
遗传因素可导致胰岛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2. 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过量的脂肪积累会导致脂肪组织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这些细胞因子可干扰体内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葡萄糖运输。
此外,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 饮食因素:高糖饮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高糖摄入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
此外,高脂饮食和高盐饮食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4.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的生物学功能降低。
胰岛素抵抗可以由肥胖、缺乏运动、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
5. 胰岛细胞功能不全:胰岛细胞功能不全是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之一。
胰岛细胞功能不全主要包括β细胞负荷不足和β细胞功能异常两方面。
β细胞负荷不足是指胰岛细胞数量不足,分泌的胰岛素无法满足机体需要。
β细胞功能异常是指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质量和活性下降。
6. 高血压和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但同时也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高血脂可引起动脉硬化和血管损伤,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7. 神经内分泌紊乱:神经内分泌紊乱也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和代谢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紊乱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
8. 某些疾病和药物:一些疾病如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中医对糖尿病的解释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4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对糖尿病进行解释。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脾胃功能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弱,就会导致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到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的代谢。
同时,脾胃功能弱还会导致湿气和痰湿的滞留,进一步影响到血液的循环和代谢。
因此,中医认为调理脾胃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中医还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即以多饮、多尿、口干咽渴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体内的津液无法正常运行而引起的。
津液在人体中起着润泽和滋养组织的作用,如果津液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水液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出现多饮多尿的现象。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调理津液。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等综合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血糖药、补脾益气药和清热解毒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脾胃功能、促进津液运行和改善血液循环等方式来治疗糖尿病。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即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来调理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少吃高糖、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提倡适量进食一些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山药、黄豆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和津液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等手段外,中医还强调调节情志和锻炼身体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到脾胃功能和津液运行。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也不相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1、种族与遗传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不相同的,例如:美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6%-8%,而我国为3.21%,太平洋岛国瑙鲁以及美国土著Pima印第安人分别高达30%和50%。
2、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常常会出现营养过剩,而且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导致原有潜在功能低下的胰岛B细胞负担过重,最终引发糖尿病。
3、目前很多人认为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约有60%-8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都是肥胖者,糖尿病的病人与肥胖的程度以及类型有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力活越来越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都在改变。
尤其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也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4、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容易冲动的一些朋友也会引起糖尿病,因为一些过激反应容易提高高血糖的激素的大量分泌。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
胃转流手术,副作用小,效果好,不伤肝肾。
经过济南糖尿病医院治疗案例的长期随访中,接受胃转流术治疗后无一人复发。
术后半个月内,大部分患者的血糖下降至正常水平,98.5%的患者,术前明显的2型糖尿病并发症等明显消失或缓解。
使用胃转流术一般是不会有副作用的,而且治疗零复发,能摆脱终身服药,术后饮食、营养吸收不受任何影响。
糖尿病的形成原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形成是由于胰岛素功能异常或胰岛素产生不足,导致血糖调节失衡而引起的。
糖尿病的形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胰岛素抵抗:当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称为胰岛素抵抗。
这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将血糖从血液中转运到细胞内,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胰岛细胞的功能受损或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时,胰岛素的产生减少,无法适应正常的胰岛素需求。
3. β细胞自身免疫:胰岛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胰岛的
破坏,减少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数目,从而引发糖尿病。
4. 遗传因素:糖尿病往往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某些基因的变异能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合成、分泌和功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5. 高血糖饮食和肥胖: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和高卡路里的饮食,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危险因素。
6. 缺乏身体活动:缺乏体育锻炼和运动,使得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有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
7. 其他因素: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慢性应激、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妊娠期糖尿病等,也可能对
糖尿病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因素通常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糖尿病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理和病理因素的累积效应。
对于患者来说,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监测血糖,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或者胰岛素作用受阻,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虽然糖尿病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多种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介绍糖尿病是如何引起的。
首先,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即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患有糖尿病的人,那么患病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
这表明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多个基因位点与糖尿病发生有关,如TCF7L2、PPARG、INS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或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代谢异常。
其次,生活方式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不规律饮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都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高糖高脂的饮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胰岛素抵抗。
此外,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肥胖、肌肉耐糖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控制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等,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也对糖尿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毒素和污染物,如苯并芘、二甲基亚砜等,均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会导致胰岛细胞损伤,影响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从而引发糖尿病。
此外,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压力、乳糖不耐症等也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
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外,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某些疾病,如胰腺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受阻,从而引起糖尿病。
此外,一些药物,如某些抗精神病药、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等,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了解糖尿病的病因,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避免遗传因素的影响、改善生活方式、减少暴露于有害物质的环境等,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是怎么得病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会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升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4亿人,其中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和发展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家族史、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体重控制以及遗传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第一章:家族史与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病的风险远高于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这主要是由于相关基因的遗传导致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内糖代谢发生异常。
特别是对于1型糖尿病,它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确切的遗传突变还没有确定。
第二章: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糖尿病的高发。
缺乏体育锻炼和长时间的久坐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肥胖是与糖尿病发病高度相关的,肥胖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阻抗加剧。
此外,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饮食结构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这种饮食结构会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阻抗和血糖异常。
第三章:体重控制与糖尿病预防有效的体重控制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重和肥胖都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因为多余的脂肪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
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第四章: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然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导致胰岛素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胰岛素抵抗通常与肥胖有关,脂肪组织释放的脂肪酸和激素能够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和胰岛素受体的活性。
此外,胰岛素分泌不足也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原因,胰岛β细胞的损伤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完全中断。
第五章: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糖尿病的发病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与糖尿病有着导致相互影响。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糖尿病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4.22亿糖尿病患者,而每年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达到了140万人。
那么,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本文将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一、生活方式现代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压力。
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 饮食不健康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血糖水平。
高糖高脂饮食、过量摄入糖分和饱和脂肪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使得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现代人普遍更喜欢选择快餐和加工食品,这类食物高热量、高油脂,长期摄入容易导致肥胖,从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2. 缺乏运动现代人习惯了久坐不动、沉迷于电子产品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长时间的久坐会导致肌肉松弛、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身体的能量代谢受到影响。
缺乏适当的运动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血糖无法得到有效降低。
研究还发现,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减少胰岛素的抵抗,帮助维持血糖平衡。
二、遗传因素糖尿病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个体患病风险更高。
遗传因素对于糖尿病患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1. 基因突变研究证实,一些基因突变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人类胰岛素基因的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缺陷,都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发生异常,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些基因变异会增加个体对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相关因素的敏感性,使得患病风险增加。
2.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外,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有遗传倾向的个体中,不良的环境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基因对糖尿病的易感性。
反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可以减轻基因带来的患病风险。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中国人易得糖尿病1992年有学者预言中国人由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糖尿病将引发公共健康问题,而今一言成谶。
糖尿病罪魁祸首是不合理的饮食——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
医学专家李光伟称,糖尿病教育主旨,是让人们回归到过去的简朴生活,吃得更少,体力活动更多。
富足的生活来得太匆匆,而饥馑的记忆还留在身体里。
一种慢性疾病的蔓延,是生活方式与遗传素质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给我们的身体留下的印痕。
一直到今天,周明(化名)还在为没能搞清自己患糖尿病的原因而耿耿于怀。
1992年,在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时候,39岁的他意外发现血糖偏高。
虽然生活在北京,但当时糖尿病病人还不算很多,医生除了给他开降糖药、让他复查血糖,也没有更多的解释和叮嘱。
在大学同学里,周明是第一个与糖尿病“亲密接触”的人。
出于科技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他经常搜集各种与糖尿病相关的资料,研究起这个对他来说还很陌生的疾病。
就在周明被确诊为糖尿病的那一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戴蒙德的这个预言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还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科普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
如今,“戴蒙德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周明也发现,自己的同学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糖尿病患者的大军。
和当初不同,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有关糖尿病的无法分辨对错的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糖尿病“之友”“联盟”“群”之类的网站,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糖友”,周明还是常常向别人传授控制糖尿病的经验。
“如果你得了糖尿病,那应当是你的体质与生活出现了一个或几个问题。
”这是周明自己的体会。
但他没有想过,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一个社会的流行病。
我们的“可口可乐化”的生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时,周明被分配在某中央国家机关工作。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中医将糖尿病归类为“消渴”病,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热毒内蕴”和“津液亏损”。
热毒内蕴指的是体内热量过高,导致体内津液消耗过多,从而引发糖尿病的症状。
津液亏损则是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尿量增多、口渴等症状的出现。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点是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1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
这种疾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它不仅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眼部疾病,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医经典。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调、脾胃功能失调和肝肾阴虚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糖尿病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失调表现,而不仅仅是胰岛素的问题。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糖尿病,以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理和运动疗法等。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对糖尿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治疗的选择。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为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中医理论与糖尿病2.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糖尿病的关系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为什么人们会得糖尿病呢?糖尿病病因是什么呢?糖尿病从古至今,每个人的发病原因都是各异的,为什么糖尿病治不好呢,然而至今糖尿病尚未完全阐明,但经专家指出,与下列因素有关联。
一、肥胖:它不是IDDM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因素,然而导致肥胖者是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合力降低,肥胖的程度与肥胖持续时间均能影响高血糖的出现。
肥胖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则越易发生糖尿病。
二、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会的糖尿病的人几率是非常大的,不管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存在,然而糖尿病本身是不会遗传的,而外界的环境因素存在促成其发病。
但是糖尿病到底通过什么基因、什么方式遗传的,也要经过时间的见证和研究。
三、自身免疫:自身免疫主要与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因素有关。
糖尿病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甲亢、桥本氏甲状腺炎及重症肌无力等;
四、神经因素:经过很多专家研究发现,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幅度比加大等,都是引发高血糖激素分泌的增加。
这些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因此使血糖升高。
另外,各种应激,感染、手术、外伤、心肌梗塞等;以及分娩、缺少体力活动及年龄增高等都可能导致糖尿病。
总而言之,上面就是引发糖尿病病因的一些知识,同时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产生了糖尿病的,那么对于预防糖尿病也要从这几方面入手,要告诉病人虽然不能根治,但也不是绝症,只要坚持日常的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相信一定有可以治愈的一天,祝早日康复。
(责任编辑:糖尿病百科网)
本文由糖尿病百科网提供。
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近年来,糖尿病的流行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以下是糖尿病流行趋势的一些重要因素:
1. 饮食习惯:现代社会高度加工和高糖饮食的普及导致了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高糖饮食、高脂饮食和大量摄入加工食品都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2. 身体活动水平: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们的身体活动水平下降,缺乏运动成为糖尿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随着全球肥胖率的上升,糖尿病的流行率也在增加。
4. 年龄:糖尿病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患病率也相应上升。
5. 遗传因素:糖尿病有着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有亲属患有糖尿病,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6. 环境因素:一些环境污染物、毒素和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水平,控制体重,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1、先天遗传因素(1)家族遗传史在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中,遗传因素是主要的一种,假如患者朋友有家族史,的确是比较容易得上此病的。
糖尿病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别是母系遗传性更强,我国人种属于易发病人种。
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
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2)自身免疫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
其机制主要在于,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物质。
这些抗体物质,可直接造成胰岛β-细胞损害,造成胰岛素分泌缺乏,导致糖尿病。
2、后天环境因素(1)饮食结构人们的饮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
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
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
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
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2)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
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造成胰岛素作用受阻,诱发胰岛素抵抗。
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
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诱发2型糖尿病。
(3)运动不足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哪些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一直是全世界糖尿病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尽管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染因素:1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
感染本身虽然不会诱发糖尿病,却可以使隐性的糖尿病得以对外显现出来。
(二)肥胖因素: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肥胖有家族遗传倾向,也与生活富裕、饮食不合理、体力劳动减少有关。
肥胖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从而易于发生糖尿病。
(三)饮食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嗜食肥甘,长期饮酒等,不仅可导致肥胖,也是促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妊娠因素: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较弱者或具有易感体质者发生糖尿病。
妊娠过程中血糖异常升高及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孕妇以后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高。
(五)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性,有调查发现,40岁以前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单卵双生的糖尿病的患病一致率达30%~50%,而双卵双生的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较单卵双生的发病率低。
糖尿病患者的亲属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的亲属高4~10倍,以上均说明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有关。
(六)体力活动:体力劳动不足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生命在于运动,缺乏必要的运动,必然容易导致肥胖,使患糖尿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七)其他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各种应激的机会增多,情绪紧张、波动,长期过度的心理压力,突然发生的创伤、不合理的用药等原因都能诱发糖尿病。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
——优化唐
世界上除了瑙鲁人和印第安人外,我们中国人恐怕最容易得糖尿病。
南太平洋岛国瑙鲁人十个有九个胖,百分之三十的人有糖尿病,一度发病率曾经高达60%,是世界之最。
美洲皮玛印第安人曾经一半人患上糖尿病,非洲毛里求斯华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0%。
统计显示,美洲印第安人和华人糖尿病发病率平均是白人的两倍以上。
这些瑙鲁人、印第安人和华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为主。
瑙鲁人喜欢吃糯米、喝可乐;我们中国人今天爱吃的土豆和玉米,就是从印第安人那里传来的。
如今中国又引进了西方的甜食,这使我们胰腺(特别是胰岛)的负担大大加重,发生退化和增生。
大致来说,我们人均吃的粮食是西方人的一到两倍,胰腺增生得比西方人大一到两倍,糖尿病发病率比西方人高出一到两倍。
不过,如果饮食以天然碳水化合物或粗粮为主,糖尿病并不会大规模爆发。
粗粮的血糖指数并不过高,而且营养较丰富。
真正的杀手是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糖、精粉和白米。
瑙鲁人在过去没有糖尿病,但在二战结束时,引进可乐等垃圾食品后不到二十年,糖尿病大规模爆发,发病率曾经高达60%。
美洲皮玛印第安人在过去基本上没有糖尿病,但在大量食用高糖高碳垃圾食品后,糖尿病如期而至。
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淀粉加工日益精细,并引入高糖垃圾食品和包装饮料,到2000年代糖尿病开始层出不穷。
二十年前,中国人几乎没有肥胖和糖尿病,何以今天迅速泛滥成灾?难道我们的基因变了?不可能,一个种的基因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发生根本变化!是生活方式变了。
事实上,肥胖和糖尿病基本上是生活方式病,主要是饮食方式病!
为什么你母亲有(2型)糖尿病,你容易得糖尿病呢?是因为你们的饮食结构相似,她吃什么,就给你吃什么,吃出来的!科学家发现,只要给老鼠吃足够多的糖,它就会得糖尿病。
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摄入过量的精制糖和淀粉,一二十年后都可以得糖尿病;这个现象叫做“克理威20年法则”。
它告诉我们,糖尿病实质上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病。
据估计,中国目前至少一亿以上糖尿病人,为全球之最,发病率已经赶上美国(约8%)。
我们的高血糖(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更是超过一亿五千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中国大陆及香港的报告发现,中国人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居世界前列,高达10%,是世界平均值(5%)的两倍。
中国大城市的糖尿病发病率与日俱增,例如,上海的糖尿病发病率从1980年的1%猛增到今天的10%以上。
未来二十年,中国糖尿病将迅速向城镇扩散,并最终到广大农村大规模蔓延。
如果不进行干预,2030年整个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将可能高达20%,糖尿病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亿。
中国糖尿病人每三个不到一个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如果你确诊得了糖尿病,你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