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与多民族的国家认同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23.01 KB
- 文档页数:9
国家治理与多民族的国家认同详解
治理体系视角下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了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这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将要从治理体系视角分析我国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文章将会对学者们的已有研究进行简要回顾,提出提升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最后将结合治理体系的内容分析我国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治理体系;民族认同
一、关于国家认同理论的研究综述
(一)国家认同理论的概念
“认同”是由英文单词identity及其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的,因此同时具备“认同感”与“认同行为”之意。“认同”原本是一个哲学与逻辑问题,由弗洛伊德移植到心理学领域。①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认同”概念逐渐进入到社会学科研究领域中,由此引发出了许多关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的民族主义浪潮冲击传统国家认同的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普遍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于国家认同概念,很多学者都进行了阐释,从政治学视角分析,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是国民认同。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自居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②在国际关系视角上,国家认同表现为一个民族国家不同于别国的差异或特性③,是个人对其所处政治共同体合法性的主动认同并愿意为维护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在民族文化的视角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的归宿感。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我国的国家认同面临着复杂的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多样性的民族认同。我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结构关系并且受到民族认同的影响。④很多学者就指出了,我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现状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国的民族国家与西欧的民族国家不同,封建王朝虽然重视把各个民族统一到统治中去,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
①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引自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③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④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
民族共同体,没有形成一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概念。在对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进行分析时,一些学者认为两者存在着冲突。徐黎丽认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形成了民族认同强化和国家认同弱化的现象,两者冲突的根源在与边疆地区的阶层矛盾、区域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与转化,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民族关系、各民族对地方政府认同弱化、暴力事件频出和分裂势力的活动四方面。①高永久则批判了冲突论,他认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共存的时空场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可以转化为民族异质性要素和差异性要素与国家统一性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从性质上看民族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②周平指出国家认同建设是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是各个民族对自己与国家关系的确认,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国的民族国家的构建也是一个巩固和提成国家认同的过程。③一些学者都认为在现阶段中国要加强从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 国家认同问题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为重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不仅在地理意义上处于国家版图的边缘地带,在政治和文化上也容易被边缘化。很多学者都梳理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周平认为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同一性关系认定,是少数民族成员于民族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过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少数民族成员对自己与国家共同体统一性关系的确认。④在现阶段,加强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一些边疆地区出现了错位,一方面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开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使得在边疆地区的居民更加容易与邻国进行交流,一些民族模糊了与邻国的国籍差异,更有一些民族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忽略国民身份,这些都需要都两者进行梳理并在边疆治理中形成认同的整合。
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示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十分重要。虽然国民的身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但是国家认同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需要长时间的获得和培养。青少年正是获得和培养的这种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最佳时期。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将会是民族地区非常重要的人才,他们的国家认同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会对边境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贾志彬、陈达云等学者都有关于加强少数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
二、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必要性
①徐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②高永久:《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③周平:《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学术研究》,2009年第6期
④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民族认同的增强和国家认同的削弱会发生民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只有当两种认同形成良好整合,才能为国家的稳定统一建立良好的基础。因此,就现阶段我国情况看,无论是从国家认同的积极意义还是国家认同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家认同的积极意义
1.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秩序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内各民族的认同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且稳定的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基础。各民族只有将对国家的认同置于对自己民族的认同之上才能为国家的稳定提供基础的保障。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将民族利益和其他冲突相联系,在没有国家认同的至高性之下,会将许多问题复杂化。如果没有了国家认同的基础,多民族国家会受到威胁,甚至出现瓦解。中华民族所有归属的成分具有高一层级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高层次的。因此,国家认同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可以形成一个稳定有秩序的社会环境从而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保障。
2.保证国家政策的实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顺利实施是中央权威的体现。在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的环境下,可以使国家的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避免发生曲解以及因曲解政策增加的行政成不。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顺利推行可以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的利益。反之,国家的政策不但不能很好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推行,还会消解国家权威,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国家权力的真空。最终,不仅可对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完整造成破坏,还会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促进各民族之间形成良好关系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共同体,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得到各民族认可的。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碰撞更加具有包容性。以国家认同作为前提,各民族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民族间关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在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上使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否则,各民族缺乏对国家认同,会滋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会破坏各民主之间的关系。
(二)认同危机的消极影响
认同危机是发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失衡时,国家认同下降被民族认同所取代,这时会影响国家权威,进而给整个国家带来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包含国家政策难以在少数民
族地区推行、民族间关系的破坏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更有可能是,过分滋长的民族认同被分裂分子或敌对分子利用进而对整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造成影响。
我国的一些民族地区在历史上就和一些世界文化交融,有一些跨界民族,虽然有些民族远离祖籍地,但是对族群有着很深的认同甚至不认同国家,以达到“民族自决”。尤其在受到一些外来文化以及第三波民族主义浪潮的印象下,会激发出一些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发生在边疆地区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正是被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思想所蛊惑的,这些都对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稳定产生了影响。
因此,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问题十分重要,如果掉以轻心会产生难以想象的政治后果。避免国家认同危机,需要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将国家认同维持在较高层次和水平上,形成认同的整合。
三、治理体系下的国家认同问题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①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治理的概念与含义
治理理论是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分析框架,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代表搬用西方的国家体制,而是指政府与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共同治理,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持续互动过程。治理不同于管理。首先,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等国家权力机构,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公共权力机构也可以使市场和社会组织。其次,适用的范围不同,管理体现国家意志职能适用于政府权力及其领域,治理则适用于全社会。再次,手段不同,管理以政府命令、控制和规制为主,强调权力的自上而下运行,治理则强调协商,强调权力的自上而下或平行运行。在治理体系下,讲求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相互互动和协调,在治理体系下,既有法治也有德治,两者有机统一。
(二)治理体系与国家认同
笔者认为,治理体系是主张多元主体的互动和协调,在国家认同问题上,也不是单纯依靠国家政府的命令和要求的,要实现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进行互动来实现的。
1.政府
①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全文)》,2013年11月12日,/doc/e717a97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f.html /house/suzhou/2013-11- 12/c_118113773.htm,2014年6月1日
政府在治理体系下主要承担着掌舵的作用,而要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首先要制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因此,需要将国家认同提升到国家核心价值的层面,形成国家认同的建设战略,形成国家认同建设的目标、思路和步骤,同时加强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政策的推行,避免出台有损与国家认同的政策和措施。在此过程中政府要进行宏观的掌控和调节,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政治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经济环境以及对于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
除此之外,在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过程中,还要警惕分裂分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坚决捍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在这一方方面,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机构要有强硬的态度和手段对待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分裂分子在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中产生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