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水车——作品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5
《森林水车》教案一、说教材《森林水车》是一首二二拍的歌曲,是一首带标题的描绘性作品,是德国音乐家艾伦贝格的代表作品,是曲作者到森林里去游玩,看到森林里的水车及优美的景色而即兴写成。
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全曲的结构是引子及程式部组成,音乐清新流畅,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给人以跃跃起舞之感觉,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音乐作品。
二、说学情初一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过渡的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感知能力不断的提高,记忆方法和学习技巧也明显增强。
但由于个体的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生自觉性差,但表现欲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个体、多正面引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被关注的机会。
从而更充分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多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反复聆听、歌唱中学会唱这首歌曲以及关于本课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音乐风格,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甜美、圆润的声音、正确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充分感受到深森林的美景所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对音乐、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是:1、使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感受音乐形象,并通过体态律动、诗歌童话故事创作、愉快的情绪反映等途径表现出对《森林水车》这首音乐的理解。
2、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融合到音乐中并为之伴奏。
教学难点是:发挥音乐特殊的音响方式,并通过创编、表演活动,感受音乐形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受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等。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以审美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懂得***不是目的,要把培养情感和审美渗透到音乐之中。
本节课我将采用绘画、诗歌等途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指出一些东西的方位,如窗户在哪里等,并观察东西的颜色、数量。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早上好》《森林水车》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早上好》是一首乌干达民歌,F大调,是一首四三拍与四二拍的变换拍子歌曲,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四三拍,第二部分为四二拍,旋律在节奏上以“小附点”的节奏形式,是每个音得到强调,旋律富有动感,充分表现了热爱生活的热情。
歌曲简单上口,富有律动性。
《森林水车》是一首通俗的管弦乐作品,回旋曲式,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做。
音乐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大型灌溉工具“水车”,描绘了森林中愉快、热烈、生机盎然的场景。
二、教学评价: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识谱技能和柯尔文手势,能通过模唱较快的熟识旋律,能运用音的“高低”、“长短”、“节拍”等音乐要素欣赏音乐、分析音乐。
运用简单的线条、图形、律动表现音乐的不同情绪,并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进行简单的伴奏。
四、教学目标:的声音轻声演唱歌曲,声音自然、音色统一。
2.唱游时能够随音乐变化做相对应的动作,体会变换拍子。
3.能在教师引导下欣赏音乐。
4.能根据音乐的情绪做出相应的体态反映,积极表演。
五、教学重难点:的声音轻声、正确的音准节奏演唱歌曲。
2.能够随音乐变化做相对应的体态反应,并能跟随音乐完整表现。
六、教学过程:师:每天早上都有一位好朋友来向我问好,你们看他是谁呢?(出示公鸡打鸣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早晨报时的使者大公鸡的声音,把大家都叫醒吧!(老师唱第1、2小节,提问。
学生唱后6小节,模仿动物叫声)师:公鸡唱歌生:喔喔喔小狗唱歌生:汪汪汪......... 生:大公鸡聆听老师提问,跟随琴声演唱。
结合书上的发声练习,打开学生的嗓音,练习“WO”的口型和发音。
二、新授师:早晨起床,我们背上小书包,一起上学校。
今天有一位新同学要来,为了表示我们对他的欢迎,老师准备了一段欢迎词,让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
生:跟随老师练习两遍“欢迎词”将“小附点”特殊节奏提出,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为歌曲的快速演唱打下基础。
面向小学三年级的管弦乐教案:探索《森林水车》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引言:音乐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文化表现,也是人类文化历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表现人类的感情、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是人类身心健康和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三年级的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音乐的教学,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呢?今天,我们将会探讨如何使用独特的背景故事来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森林水车》这首管弦乐作品。
一、教材选取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
《森林水车》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创作而成的管弦乐作品,在国内外音乐界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这首曲目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配器精妙绝伦,它将自然风景和民间风情结合在一起,使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编排背景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森林水车》这首曲目,我们可以编排一个独特的背景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以四川成都的某个寒冬为背景,让学生体会到在这样的严寒气候中生存的人民的艰辛,以及为了保持生命的温暖和食物的充足而所做出的不懈奋斗。
三、教学重点1、音乐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入理解《森林水车》这首曲目的音乐语言特征和艺术魅力。
这首曲目的开头以柔美的高音长笛和长号重音打击交替出现,表现出寒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冷清而清澈。
在第二个主题中,乐曲变得更加舒畅和活泼,仿佛人们身处于一个温暖而又有趣的环境中。
而在第三个主题中,曲调突然转换,看似情感上的突然变化,但是却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好像人们在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而努力时,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无法言喻的。
2、音乐鉴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让学生听到《森林水车》这首曲目的音乐之后,再让他们想象那个严寒的冬天,感受到那些努力奋斗的人民的艰辛。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上《森林水车》说课稿(5)水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管弦乐《森林水车》,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这五大方面来讲。
一、说教材《森林水车》选自人音版第3册第一课,是一首通俗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作。
乐曲的主题旋律是4个简短的乐句,G大调,2/4拍的小快板,带着波尔卡舞曲活泼、愉快的特点,表现了作曲家看到森林美丽景色的愉快心情又使人联想到水车飞溅着水花快活旋转的情景。
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吧我多次地聆听主题脑海中会联想到这样的一幅景象:大型的水车忙碌地转着,水车上飞溅下来的小水花充满活力地跳着,仿佛跳进了孩子们的音乐课堂,于是大家一起听着、唱着,留下一串串可爱、甜美的笑声......这个主题在这首乐曲中先后出现三次,在它们之间是两个插部,一个是D大调,情绪欢乐;第二插部是C大调,结构工整,仿佛表现了水车劳作时那认真严谨的态度。
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由序奏ABACA结尾的程式构成。
有人曾将本曲与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米夏埃利斯的《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个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我认为把乐曲放在第三册的第一课中,为低段孩子自由想象力的激发与培养提供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舞台;同时也给孩子们插上了富有色彩的想象之翼。
二、说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我制订了情感目标:通过聆听、参与小水花的表演,感受大自然的音乐,表达热爱生活与的积极心态;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欣赏《森林水车》,了解回旋曲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两点:1.通过聆听、哼唱、律动来感受小水花飞着、跳着、唱着、笑着的愉快心情,初步记住并能辨别描写水车快乐转动,水花愉快飞溅的主题旋律。
2.能用图形谱与律动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水车劳作(第二插部)的音乐情景。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并初步记住主题旋律。
难点:1.能正确地用图形谱与律动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水车劳作的情景。
《森林水车》教案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森林水车》。
2、掌握顿音的唱法,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3、通过对《森林水车》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春天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轻快、活泼、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语1、打开多媒体,放映一系列山、水、森林等地带的图片。
(欣赏法)2、画面展现水车,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谈话法、提问法)师: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带领你们走出校门,投入春天的怀抱,走进森林,感受森林的窃窃私语,让我们立足于山、水、森林间,聆听和唱响《森林水车》之歌吧!二、导入新课发声练习1=C--F 4/41 2 3 4 5 - | 5 4 3 2 1 -||师:春天来到了。
生:啦……教师示范。
要求:学生用优美、流畅、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学生跟琴练唱,体会顿音的演唱技巧。
(通过发声练习,使学生掌握顿音的演唱方法,为歌曲的教学进行初步的铺垫。
)三、新课教学1、歌曲简介这是一首由日本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部分描写了宁静的森林,第二部分速度转快,并用了象声词“咕噜咕噜咕隆”来描绘水车轮子磨盘的转动,在欢快的气氛中歌唱劳动,歌唱春天。
1979年日本的黑鸭子四重唱团到我国访问后,这首歌在我国传唱。
2、初听《森林水车》结合歌曲内容,学习音乐知识。
顿音要唱(奏)得短促而有弹性。
升记号在这个基本音级的基础上升高半个音。
(师示范,了解一下即可,不作掌握要求。
)学生对照教材,找出有顿音记号和升记号的地方,掌握音乐理论知识。
3、复听歌曲放录音,结合多媒体的森林和森林水车的动感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回忆: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的景象?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听完歌曲后,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联想,讨论与发言甲:在我们家乡有,我到桂林旅游时也看到有。
乙:欢快、兴奋、高兴。
丙:仿佛看到了一排排森林水车不分昼夜的欢乐的工作着。
艾伦贝格的管弦乐代表作
森林水车
清晨,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照在森林的大地上,森林中伴随着水车“吱呀吱呀”转动的歌声,哗哗的水声引来了无数的小动物,一只只鸟儿从树林中飞了出来,围着“森林水车”又唱又跳的,好快乐呀!早晨的森林多美好啊!坐在水车旁,闭上眼睛,静静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听着水车发出阵阵和谐悦耳的音乐,享受森林中的鸟语花香,自己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让人不禁陶醉在其中,这是大自然的乐章。
艾伦贝格的代表作为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作品《森林水车》。
这是一首世界著名的轻音乐曲,它旋律优美而活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整个乐曲采用回旋曲曲式,序奏段落中,随着伴奏声部中模仿小溪潺潺流水和小鸟啁啾鸣叫声,徐缓如歌的主题以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森林美景。
随后乐曲进入回旋曲主题。
在模仿水车转动的声响后,第一个回旋曲主题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呈现出来,它让人联想到水车轮飞溅着水花快活旋转时的情景;乐曲的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同样明快,结尾加快速度,在愉快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据说,作者有一次在乡间森林中漫步,听到水车那富节奏的声音,忽发灵感,于是谱下了这首著名的轻音乐曲。
有人曾将本曲与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米夏埃利斯的《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首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管弦乐《森林水车》是一首通俗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作。
有人曾将本曲与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米夏埃利斯的《森林中的铁匠》并列为三个著名的描绘性标题乐曲。
艾伦贝格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德国喜歌剧作曲家。
1848年1月13日出生在梅泽堡,1925年12月26日逝世于柏林。
艾伦贝格的代表作有喜歌剧《库里科伯爵夫人》、《米达斯王》、《玛里埃特》,舞剧《西勒斯的玫瑰》,管弦乐《森林水车》等。
艾伦贝格写过很多作品,只有这首《森林水车》流传最广。
水车是欧洲农村里最常见的大型灌溉工具,它整体为圆形,周围装有许多水斗,用水力或风力牵引。
在我国南方农村里也有这种水车。
曲作者一日到森林游玩,看到水车后萌发了创作欲望,即兴写成。
这首乐曲的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日本歌曲《森林水车》的引子即采用本曲的主题写成。
?
《森林水车》采用回旋曲式,G大调,2/4拍。
前面有一个较长的6/8拍序奏段落。
随着模仿小溪潺潺流水声和小鸟啁瞅鸣叫的伴奏声部,流畅优美的旋律缓缓如歌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森林晨景。
人们仿佛听到轻风吹拂着树叶,小鸟雀跃枝头,用歌声迎接黎明;山水流成的瀑布水花飞溅,推动着古老的水车唱着吱吱呀呀的歌。
主题出现,仍是G大调,2/4拍的小快板,带着波尔卡舞曲活泼、愉快的特点,表现了作曲家看到森林美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又使人联想到水车飞溅着水花快活旋转的情景。
这个主题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三遍,在它们之间是两个插部,一个是D 大调,情绪欢乐。
第一插部:
第二插部是C大调,结构工整,富于幽默感:
乐曲以序奏“A B A C A”加结尾的程式构成。
结尾速度加快,在愉快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聆听《森林水车》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不加任何引导,让学生注意听音乐。
聆听后回答: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
2.教师可结合图片、幻灯介绍欧洲古老的水车,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3.复听音乐,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画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自由想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再谈一谈为什么。
编创与活动
这是一段歌谣。
可以按课本上的节奏读,可以编创读歌谣的节奏,还可以加入打击乐伴奏、表情、动作。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组编创,然后各组表演自己编制的不同节奏的歌谣。
▲歌谣可以处理成渐强、渐弱,表现孩子的走近又走远。
▲歌谣可以读成这样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