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折叠问题解题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12.23 KB
- 文档页数:1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问题类型,涉及到几何和代数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下面是一些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
1. 观察折叠过程,提取关键信息。
在折叠问题中,通常会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图形的折叠,需要观察折叠过程,并提取关键信息。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关键信息可能是矩形的长和宽,或者是正方形的边长。
2. 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折叠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例如面积、周长、角等。
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利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矩形的面积和周长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进而计算出折叠后的形状。
3. 利用代数知识,进行化简和求解。
折叠问题还可以利用代数知识进行化简和求解。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矩形的面积和周长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并将它们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代数式的方法求解答案。
4. 寻找规律,构建模型。
有些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寻找规律,构建模型来解决。
例如,在将一个正多边形折叠成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正多边形的边数来构建模型。
通过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问题类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
的几何和代数知识,并学会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折叠问题。
FD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折叠可以带来全等图形,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把它分成全等的三角形,因此在四边形中经常会遇到折叠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观察折叠前后的图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边、角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寻找全等三角形,同时还会经常综合运用到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一、例题讲解例1 如图,将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先沿EF 折叠,点A 、B 分别落在'A 、'B 处,线段FB '与AD 交于点M ,再将纸条的另一部分CFMD 沿MN 折叠,点C 、D 分别落在'C 、'D 处,且使MD '经过点F .(1)求证:四边形MNFE 是平行四边形; (2)当翻折角BFE =∠ 度时,四边形MNFE 是菱形.(将答案直接 填写在横线上)(1)证明:由题意可知21∠=∠,∵AD ∥BC , ∴31∠=∠. ∴32∠=∠. ∴MF ME = 同理 FM FN =. ∴FN ME =. 又∵ME ∥FN ,∴四边形MNFE 是平行四边形.(2)60例2 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AC 折叠,点B 落在点E 处,EC 与AD 相交于点F.(1)求证:△FAC 是等腰三角形;(2)若AB=4,BC=6,求△FAC 的周长和面积.(1)证明:由题意可知△AB C ≌△ACD ≌△ACE, 所以∠DAC=∠ACE,所以△FAC 是等腰三角形; (2)解:设CF=AF=x ,且AD=BC=6,CD=AB=4 Rt △CDF 中,DF=AD-AF=6-x 由勾股定理得,2224(6)x x +-= 133x =NEFMD'A'B'C'ABC DNE F MD'A'B'C'ABC D 12 36-x=53Rt △ABC 中,AC=213 △FAC 的周长=263+213 △FAC 的面积=△ACD 的面积-△CDF 的面积=263例3如图,将矩形ABCD 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F 点处,已知cm CE 6=,cm AB 16=,求BF 的长. 解:由题意可知△ADE ≌△AFE . ∴AF AD =,FE DE =.在矩形ABCD 中,16==AB CD ,CB AD =,︒=∠=∠=∠90D C B ,∵6=CE ,∴10=-==CE CD DE EF .在Rt △CEF 中,822=-=CE EF FC .设x BF =,则x BF FC BC +=+=8, ∴x BC AD AF +===8.在Rt △ABF 中,222AF BF AB =+, 即222)8(16x x +=+,解得 12=x ,即12=BF (cm ).例4 在梯形纸片ABCD 中,AD BC ∥,AD CD >,将纸片沿过点D 的直线折叠,使点C 落在AD 上的点C '处,折痕DE 交BC 于点E ,连结C E '. (1)求证:四边形CDC E '是菱形;(2)若BC CD AD =+,试判断四边形ABED 的形状, 并加以证明.(1)证明:根据题意可知CDE C DE '△≌△,CD C DC DE CDE CE C E '''∴===,,∠∠. AD BC ∥,C DE CED '∴=∠∠.CDE CED ∴=∠∠.CD CE ∴=. CD C D C E CE ''∴===.∴四边形CDC E '为菱形.(2)解:当BC CD AD =+时,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由(1)知CE CD =.又BC CD AD =+,BE AD ∴=.又AD BE ∥,∴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FEDCB A。
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初中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折叠问题则是初中几何中常见的一种问题。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初中几何折叠问题。
方法一:手工模拟法手工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
它通过将纸张折叠成所需形状来解决问题。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将纸张按照比例剪成相应大小。
3. 按照题目要求,将纸张进行折叠,直到得到所需形状。
4. 计算所需参数并得出答案。
优点:手工模拟法操作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使用。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折叠问题的本质。
缺点:手工模拟法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并且需要精确测量和折叠。
同时也容易出现误差和偏差。
方法二:平面几何法平面几何法是一种基于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利用图形相似性和对称性来计算所需参数。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根据平面几何知识,计算所需参数,如角度、长度等。
3. 得出答案。
优点:平面几何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
缺点:平面几何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对图形相似性和对称性有深入理解。
同时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漏算情况。
方法三:三维几何法三维几何法是一种基于立体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利用立体图形的投影和相似性来计算所需参数。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利用三维几何知识,将立体图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并计算所需参数,如角度、长度等。
3. 得出答案。
优点:三维几何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的应用。
缺点:三维几何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对立体图形的投影和相似性有深入理解。
同时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漏算情况。
结论:初中几何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其中手工模拟法、平面几何法和三维几何法是常见的三种方法。
专题八折叠问题学习要点与方法点拨:出题位置:选择、填空压轴题或压轴题倒数第二题折叠问题中,常出现的知识时轴对称。
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的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
基本图形:中,将△ABF沿FBE,可得何结论?BE折叠至△在矩形ABCD2)垂直。
结论:(1)全等;()基本图形练习:(1A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再次折叠,使得沿过点如图,将三角形纸片ABC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 是等腰三角形,对吗?则△和D点重合,折痕为EF,展开纸片后得到△AEF,AEF)折叠中角的考法与做法:(2的直线);再沿过点E1FAABCD 将矩形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得落在BC边上的点处,折痕为BE(图的大小。
再展开纸片,求图(,3)中角a)(图',折痕为边上的点落在折叠,使点DBEDEG21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折叠中边的考法与做法:(3D落在AB边中点E处,如图,将边长为 6cm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点 EBG的周长是多少?交于点G,则△落在折痕为FH,点CQ处,EQ与BC★解题步骤:第一步:将已知条件标在图上第二步:设未知数,将未知数标在图上;第三步:列方程,多数情况可通过勾股定理解决。
模块精讲1.例点处.落在的一条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CD边上的P 扬州)已知矩形(2014?ABCDO,连结.、OAAP、OP1()如图1,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PDA;△①求证:OCP∽△的长;:4,求边ABOCP②若△与△PDA的面积比为1 边的中点,求∠OAB的度数;中的点(2)若图1P恰好是CD不重P、AMMOP,(3)如图2,擦去折痕AO、线段,连结BP.动点在线段AP上(点与点在移动MN交PBM、N.试问当点⊥,作于点FMEBP于点E,连结的延长线上,且在线段合),动点NABBN=PM EF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的长度.2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2.例在矩F沿AE折叠后得到△AFE,且点2013?(苏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CD的中点,将△ADEk的代数式表示)..若=,则=用含于点形ABCD内部.将AF延长交边BCG三CA、B、BC=12cm,点E、F、G分别从,(例3、2013?苏州)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的运动G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E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关于直线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即点F到达点CF与点C速度为1.5cm/s,当点s).、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EF的对称图形是△EB′F.设点E、为正方形;s时,四边形EBFB′(1)当t=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F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C,GB2()若以点E、、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OB′与点重合?若存在,求出tt(3)是否存在实数,使得点3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CD分别与AB,上的点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AD=2,AB=4.将纸片折叠,使顶点A与边CDE 重合,折痕FG例4、 O.交于点交于点G,F,AE与FG F四点围成的四边形是菱形;(1)如图1,求证:A,G,E,的中点;,当△AED的外接圆与BC相切于点N时,求证:点N是线段BC(2)如图2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求折痕FG的长.F对称,点E与点EE⊥AD,点,点F分别在射线AD,射线BC上.若点与点B关于ACABAD 例5、已知∥BC,G关于BD对称,AC与BD相交于点,则()22BC=5CF . B .A1+tan∠ADB=6 AGB= D.4cos∠∠.∠CAEB+22°=DEF4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课堂练习、1,展开后再折叠一次,2CD重合,折痕为EF.如图对折,使2、(2014连云港)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AB与.ANE=_________EM交AB于N,则tan∠B使点C 与点E重合,折痕为GH,点的对应点为点M,4 图图3处,折痕B,折叠该纸片,使点A落在点,∠3、(2014?徐州)如图3,在等腰三角形纸片ABC 中,AB=ACA=50°._________°为DE,则∠CBE=、处,若A沿△ABCDE折叠,使点A落在边BC上的点F,4、(2014?扬州)如图4△ABC的中位线DE=5cm,把2 ABC,则△的面积为_________cm.F两点间的距离是8cm上的一动点,,BC=m,P为线段BC,,在梯形5、(2013?扬州)如图1ABCD中,AB∥CD,∠B=90°AB=2,CD=1 ,CE=y.CD,过P作PE⊥PA交所在直线于E.设BP=xPAB且和、C不重合,连接x的函数关系式;(1)求y与EBC上运动时,点总在线段CD上,求m的取值范围;P(2)若点在线段长.BPPEG沿m=4)如图2,若,将△PECPE翻折至△位置,∠BAG=90°,求3(5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课后巩固习题重合,展开后折痕D△ABC折叠,使点A与点平分∠1、(2014?淮安)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ADBAC,将是菱形.、DF.求证:四边形AEDF、分别交AB、AC于点EF,连接DEBC出发沿从点B,且AB=10,BC=6,CD=2.点E中,2、(2013?宿迁)如图,在梯形ABCDAB ∥DC,∠B=90°AD分别交△GEF,直线FG、EGEF交边方向运动,过点E作EF∥ADAB于点F.将△BEF沿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ABCD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GEF过点,当EGD时,点E即停止运动.设BE=x,△与梯形、于点MN 是等腰三角形;△AMF1()证明x的值;)当2EG过点D时(如图(3)),求(的函数,并求y表示成xy的最大值.)将(36专题精讲〗讲8第〖九年级.C'DG,E,F,分别是落在C'处,BC交AD于点C,AB=6,BC=8,3、如图,在矩形ABCD中把△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 重合,点D'恰好与点AD'于点H,把△FDE沿着EF折叠,使点D落在处EFBD和上的点,线段交ADC'DG ≌△)求证:三角形ABG(1 ∠ABG的值;(2)求tan )求EF的长。
八年级复习专题1:折叠问题一、折叠问题 如图所示,将长方形纸片ABCD 的一边AD 向下折叠,点D 落在BC 边的F 处。
已知AB=CD=8cm ,BC=AD=10cm ,求EC 的长。
解题步骤归纳: 1、标已知,标问题,明确目标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设适当的未知数x ; 2、利用折叠,找全等。
3、将已知边和未知边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转化到同一直角三角形中表示出来。
4、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得解。
练习1、 如图,将矩形ABCD 纸片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边BC 的F 处,已知3,CE cm =8AB cm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 如图,已知矩形ABCD 沿着直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C'处,BC'交AD 于E ,AD=8,AB=4,求DE 的长3、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BC=8,将三角形ABC 折叠,使AB 落在斜边AC 上得到线段AB ’,折痕为AD ,求BD 的长.4、如图所示,在∆ABC 中,AB=20,AC=12,BC=16,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直线AC 上,求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5、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长AD=9 cm ,宽AB=3 cm ,将其折叠,使点D 与点B 重合,那么折叠后DE 的长是多少? (你会求折痕EF 长吗?)FCDB A EB'DCB A6、如图,将边长为8 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求线段CN的长.(你会AM,折痕MN长吗?MN=DE吗?)8.如图,已知△ABC中,△ACB=90°,△CAB=30°,△ABD是等边三角形,AB=8,如果将四边形ACBD折叠,使点D与点C重合,EF为折痕,则AE= .9.(2016年金华中考15题)如图,Rt△ABC纸片中,∠C=90°,AC=6,BC=8,点D在边BC 上,以AD为折痕将△ABD折叠得到△AB′D,AB′与边BC交于点E.若△DEB′为直角三角形,则BD的长是.10.(2015•无锡)如图,Rt△ABC中,∠ACB=90°,AC=3,BC=4,将边AC沿CE翻折,使点A落在AB上的点D处;再将边BC沿CF翻折,使点B落在CD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两条折痕与斜边AB分别交于点E、F,则线段B′F的长为.。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刘光杰折叠问题(对称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型,学生往往由于对折叠的实质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这类中档问题失分严重。
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初中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几种折叠的典型问题的剖析,从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规方法。
其实对于折叠问题,我们要明白:1、折叠问题(翻折变换)实质上就是轴对称变换.2、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对称轴是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在画图时,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这样便于找到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4、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重合部分一般会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5、利用折叠所得到的直角和相等的边或角,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BD为折痕,折叠后BG和BH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BC、BD是折痕,所以有∠ABC = ∠GBC,∠EBD = ∠HBD则∠CBD = 90°折叠前后的对应角相等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折叠,顶点A落在点A′处,再过点A′折叠使折痕DE∥BC,若AB=4,AC=3,则△ADE的面积是.沿BC折叠,顶点落在点A’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BC垂直平分AA’,即AF = 12AA’,又DE∥BC,得到△ABC ∽△ADE,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求出三角形ADE的面积= 24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BD = 5,由对称的性质得△ADG ≌ △A ’DG ,由A ’D = AD = 3,AG ’ = AG ,则A ’B = 5 – 3 = 2,在Rt △A ’BG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以求出AG 的值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ABE=∠CBE ,∠EBF=∠CBF ,据此即可求出∠FBC 的度数,又知道∠C=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即可求出∠DFB = 112.5°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 ∵点C 与点E 关于直线BD 对称,∴∠1 = ∠2 ∵AD ∥BC ,∴∠1 = ∠3∴∠2 = ∠3 ∴FB = FD设FD = x ,则FB = x ,FA = 8 – x在Rt △BAF 中,BA 2 + AF 2 = BF 2∴62 + (8 - x)2 = x 2 解得x = 254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S △FBD = 12 FD ×AB = 12 ×254 ×6 = 754cm2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四边形CDFE 与四边形C ’D ’FE 关于直线EF 对称∴∠2 = ∠3 = 64°321F E D C B A1G D‘FC‘DAGA'CA B D∴∠4 = 180°- 2 ×64°= 52°∵AD∥BC∴∠1 = ∠4 = 52°∠2 = ∠5又∵∠2 = ∠3∴∠3 = ∠5∴GE = GF∴△EFG是等腰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如图①);延CG折叠,使点B落在EF上的点B′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如图③);沿GH折叠,使点C落在DH上的点C′处,(如图④);沿GC′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GH(如图⑥).(1)求图②中∠BCB′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由对称的性质可知:B’C=BC,然后在Rt△B′FC中,求得cos∠B’CF= 12,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知识即可求得∠BCB’= 60°;(2)首先根据题意得:GC平分∠BCB’,即可求得∠GCC’= 60°,然后由对称的性质知:GH是线段CC’的对称轴,可得GC’= GC,即可得△GCC’是正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将其沿EF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四边形BCFE与四边形B′C′FE关于直线EF对称,则①②③④这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等于正方形ABCD的周长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沿着折痕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的中点G处,求四边形BCFE的面积设AE = x,则BE = GE = 4 - x,在Rt△AEG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E2 + AG2 = GE2即:x2 + 4 = (4 - x)2解得x = 1.5,BE = EG = 4 – 1.5 = 2.5∵∠1 + ∠2 = 90°,∠2 + ∠3 = 90°∴∠1 = ∠3又∵∠A = ∠D = 90°∴△AEG ∽△DGP∴AEDG=EGGP,则1.52=2.5GP,解得GP =103PH = GH – GP = 4 - 103=23∵∠3 = ∠4,tan∠3 = tan∠1 = 3 4∴tan∠4 = 34,FHPH=34,FH =34×PH =34×23=12∴CF = FH = 1 2∴S梯形BCFE = 12(12+52)×4 = 6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不与A、D 重合.MN为折痕,折叠后B’C’与DN交于P.(1)连接BB’,那么BB’与MN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2)设BM=y,AB’=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猜想当B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B’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1)BB’ = MN过点N作NH∥BC交AB于点H),证△ABB’≌△HNM(2)MB’ = MB = y,AM = 1 – y,AB’ = x在Rt△ABB’中BB’ = AB2 + AB'2= 1 + x2因为点B与点B’关于MN对称,所以BQ = B’Q,则BQ = 12 1 + x2由△BMQ∽△BB’A得BM×BA = BQ×BB’∴y = 12 1 + x2× 1 + x2=12(1 + x2)(3) 梯形MNC′B′的面积与梯形MNCB的面积相等PC'NB CA DMB'QPA DMB'由(1)可知,HM = AB’ = x,BH = BM – HM = y – x,则CN = y - x ∴梯形MNCB的面积为:12(y – x + y) ×1 = 12(2y - x)= 12(2×12(1 + x2) – x)= 12(x -12)2 +38当x = 12时,即B点落在AD的中点时,梯形MNC’B’的面积有最小值,且最小值是38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α= ∠1,∠2 = ∠1∴∠α= ∠2∴2∠α+∠ABE=180°,即2∠α+30°=180°,解得∠α=75°.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作CD⊥AB,∵CE∥AB,∴∠1=∠2,根据翻折不变性,∠1=∠BCA,故∠2=∠BCA.∴AB=AC.又∵∠CAB=45°,∴在Rt△ADC中,AC = 2 2 ,AB = 2 2S△ABC=12AB×CD = 2 2a2130°BEFACD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如图,作QH ⊥PA ,垂足为H ,则QH=2cm ,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DPA=∠PAQ=60° 由折叠的性质,得∠DPA =∠PAQ , ∴∠APQ=60°,又∵∠PAQ=∠APQ=60°, ∴△APQ 为等边三角形, 在Rt △PQH 中,sin ∠HPQ = HQPQ∴32 = 2PQ ,则PQ = 433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B∵AD ∥BC ,∴∠DEF=∠EFB=20°,在图b 中,GE = GF ,∠GFC=180°-2∠EFG=140°, 在图c 中∠CFE=∠GFC-∠EFG=120°,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设AB=xcm .右图中,AF = CE = 35,EF = x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AE=CF=35-x (cm ). 则有2(35-x )+x=60, x=10.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将折叠这条展开如图,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两个梯形的上底等于纸条宽,即3cm , 下底等于纸条宽的2倍,即6cm , 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斜边为纸条宽的2倍,即6cm ,故超出点P 的长度为(30-15)÷2=7.5, AM=7.5+6=13.5GEFD AE FD B C A B C 60cm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 .(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 (1)∵CD = 12 AB∴∠ACB = 90°∵AB = 2a ,BC = a ,∴AC = 3a ∴S △ABC = 12 ×AC ×BC = 32a 2∴重叠部分的面积为:14×32a 2 = 38a 2(2)若AC = a ,如右图∵AD = a ,∴∠2 = 180°- 30°2 = 75°∠BDC = 180°- 75°= 105° ∴∠B'DC = 105°∴∠3 = 105°- 75°= 30° ∴∠1 = ∠3 ∴AC ∥B'D∴四边形AB'DC 是平行四边形∴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的14若折叠前△ABC 的面积等于32a 2 过点C 作CH ⊥AB 于点H ,则 12 ×AB ×CH = 32a 2 B'CDAB231EB'CDBACH =32a 又tan ∠1 =CH AH∴AH = 32a∴BH = 12a则tan ∠B =CHBH,得∠B = 60° ∴△CBD 是等边三角形 ∴∠2 = ∠4∴∠3 = ∠4,AD ∥CB 2又CB 2 = BC = BD = a ,∴CB 2 = AD ∴四边形ADCB 2是平行四边形则重叠部分△CDE 的面积是△ABC 面积的14(3)如右图,由对称的性质得,∠3 = ∠4,DA = DB 3 ∴∠1 = ∠2又∵∠3 + ∠4 = ∠1 +∠2 ∴∠4 = ∠1 ∴AB 3∥CD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241EHB 2DABC3412B 3DA BC(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 解:(1)如图(1)∠1+∠2=180°- 2∠CDE +180°- 2∠CED =360°- 2(∠CDE+∠CED ) =360°-2(180°- ∠C ) =2∠C =60°;(2)如图(2) 连接DG ,∠1+∠2=180°- ∠C ′-(∠ADG +∠AGD ) =180°-30°-(180°-80°) =50°;(3)如图(3)∠2-∠1=180°- 2∠CED -(2∠CDE - 180°) =360°- 2(∠CDE + ∠CED ) =360°- 2(180°- ∠C ) =2∠C所以:∠2 - ∠1=2∠C .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 (AB >AC )沿过点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②).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 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折痕为BE (如图③);再沿过点E 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BE 上的点D ’处,折痕为EG (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21图(1)C'ACBD E12图(3)C'ABCDE21图(2)GC'A BCDE在第一次折叠中可得到∠EAD = ∠FAD在第二次折叠中可得到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则AD⊥EF∴∠AEF = ∠AFE∴△AEF是等腰三角形(1)由折叠可知∠AEB = ∠FEB,∠DEG = ∠BEG而∠BEG = 45°+ ∠α因为∠AEB + ∠BEG + ∠DEG = 180°所以 45°+ 2(45°+∠α)= 180°∠α = 22.5°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 .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21FEDCBAGA'C A B D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图①);延CG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 ′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 (如图③);沿GH 折叠,使点C 落在DH 上的点C ′处,(如图④);沿GC ′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 ′,GH (如图 ⑥).(1)求图 ②中∠BCB ′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 ′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54132G D‘F C‘DB CA E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 是以折痕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 的纸条,沿BC ,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 Ba 2130°B EF AC D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GEFD AEF DBC A B C 60cm(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B'C DA B 231E B'CDB A 21图(1)C'ACBDE12C'ABCDE21GC'A BC DE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首先分析题目
通过阅读题目,了解题目的大致意思,从中抽出关键词,弄清楚题目问的到底是什么。
2、判断条件
根据题目内容,设置好条件,以便在继续解答题目之前,先将条件判断清楚。
3、运用初中数学知识
依据所判断的条件,运用基本的初中数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4、完善解题
根据给出的条件,完善解题。
二、解题技巧
1、把折叠图当成二维坐标,运用初中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来求解。
2、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图形之间的差异,避免将不同图形混为一谈。
3、把折叠模型画出来,用几何图形思维观察几何位置关系,得出结果。
4、对题目进行分解,从而将整体折叠模型的问题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直角坐标系,以此类推,进行下一步的解答。
5、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折叠的类型,例如横折叠、竖折叠、对折、三折等,要根据不同的类型,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 .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21FEDCBAGA'C A B D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图①);延CG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 ′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 (如图③);沿GH 折叠,使点C 落在DH 上的点C ′处,(如图④);沿GC ′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 ′,GH (如图 ⑥).(1)求图 ②中∠BCB ′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 ′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54132G D‘F C‘DB CA E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 是以折痕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 的纸条,沿BC ,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 Ba 2130°B EF AC D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GEFD AEF DBC A B C 60cm(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B'C DA B 231E B'CDB A 21图(1)C'ACBDE12C'ABCDE21GC'A BC DE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几何问题,涉及到对图形的折叠、展开或转化等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1. 观察特殊图形法:直接观察题目所给出的目标图形中的特殊面,或者特殊图形连接的位置,然后对比选项,与之不符的直接排除。
2. 相对面不相邻法:空间折叠类题目要结合排除法解题,最常用的排除技巧是相对面不相邻原则。
即一定要抓住某两个相邻面或对立面的图形特征,从而可以利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违背这些特征的,便是错误选项。
3. 初中数学坐标系里折叠的问题:对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解决。
一般来说,需要根据折叠前后的形状及坐标变化关系,画出折叠后的图形,然后根据题意找到对应的坐标值。
4. 长方形折叠问题:对于长方形的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对折将长方形变成长方体,然后根据长方体的面积公式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求解。
另外,也可以利用折叠的性质:折叠后的图形与图形全等,来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对于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进行理解和应用。
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折叠问题。
勾股定理处理折叠4种模型及求最值3种方法模型1 折叠构造直角三角形1.(2019•保定二模)如图,Rt△ABC中,AB=9,BC=6,∠B=90°,将△ABC折叠,使点A与BC的中点D重合,折痕为MN,则线段BN的长为()A.4B.3C.2D.5【分析】设BN=x,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3,在Rt△BND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析】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NBD中,x2+32=(9﹣x)2,解得x=4.即BN=4,选A模型2 折叠构造三垂直图形2.(2019秋•青岛期中)已知,如图,点E是长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将△ADE沿着AE对折,点D 恰好折叠到边BC上的F点,若AD=10,AB=8,那么AE=5√5.【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BC=AD=10,CD=AB=8,∠B=C=∠D=90°∵将△ADE沿着AE对折,点D恰好折叠到边BC上的F点∴AF=AD=10,∠AFE=∠D=90°,∴BF=√AF2−AB2=√102−82=6,∴CF=4∵EF=DE=8﹣CE,∴(8﹣CE)2=42+CE2,∴CE=3,∴EF=5∴AE=√AF2+EF2=√102+52=5√53.(2020春•西城区校级期中)如图,长方形ABCD中,AB=8,BC=10,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 折叠后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处(1)求CE的长;(2)在(1)的条件下,BC边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 A+PE值最小?若存在,请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先判断出AF=AD=8,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F=6,最后在Rt△ECF,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先作出点E关于BC的对称点E,进而求出DE',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析】(1)长方形ABCD中,AB=8,BC=10∴∠B=∠BCD=90°,CD=AB=8,AD=BC=10由折叠知,EF=DE,AF=AD=8在Rt△AB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F=√AF2−AB2=6∴CF=BC﹣BF=4设CE=x,则EF=DE=CD﹣CE=8﹣x在Rt△ECF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F2+CE2=EF2∴16+x2=(8﹣x)2,∴x=3,∴CE=3(2)如图,延长EC至E'使CE'=CE=3,连接AE'交BC于P此时,P A+PE最小,最小值为AE'∵CD=8,∴DE'=CD+CE'=8+3=11在Rt△A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E'=√AD2+DE′2=√221模型3 折叠构造全等三角形4.(2019春•思明区校级期中)如图,四边形OABC是矩形,点A的坐标为(8,0),点C的坐标为(0,4),把矩形OABC沿OB折叠,点C落在点D处,则点D的纵坐标为()A.﹣2B.﹣2.4C.−2√2D.−2√3【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得出证出∠DBO=∠BOA,证出BE=OE,得到DE=AE,过D作DF⊥OE于F,利用勾股定理及面积法求出DF的长即可.【解析】∵点A的坐标为(8,0),点C的坐标为(0,4),∴OA=8,OC=4由折叠得:∠CBO=∠DBO,OD=OC=4,BD=BC,∠ODB=∠OCB∵四边形ABCO是矩形∴BC∥OA,OC=AB=4,∠OCB=∠BAO=90°,BC=OA=8∴∠CBO=∠BOA,∠ODE=90°,BD=OA,∴∠DBO=∠BOA∴BE=OE,∴DE=AE设AE=x,则BE=OE=8﹣x在Rt△AB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42+x2=(8﹣x)2,解得:x=3即OE=5,DE=AE=3过D作DF⊥OA于F∵S△OED=12OD•DE=12OE•DF,∴DF=3×45=125=2.4∴点D的纵坐标为﹣2.4,选B5.(2019春•红河州期末)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C=90°,AC=8cm,BC=6cm,将斜边AB翻折,使点B落在直角边AC的延长线上的点E处,折痕为AD,则BD的长为103.【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将斜边AB的长求出,根据折叠的性质知,AE=AB,已知AC的长,可将CE的长求出,再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D的长.【解析】在Rt△ABC中,AB=√AC2+BC2=10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AE=AB=10,DE=BD∵AC=8,∴CE=AE﹣AC=2在Rt△CDE中,DE2=CD2+CE2,∴BD2=(BC﹣BD)2+CE2,∴BD2=(6﹣BD)2+4∴BD=10 36.(2017秋•成华区期末)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所在直线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B′处,连接CB′,则CB′的长为185.【分析】连接BB′,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H,得到BB′,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得到∠BB′C=9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答案.【解析】连接BB′交AE于H∵BC=6,点E为BC的中点,∴BE=3又∵AB=4,∴AE=√AB2+BE2=√42+32=5,∴BH=125,则BB′=2BH=245∵B′E=BE=EC∴∠BB ′C =90°,根据勾股定理得,CB ′=√BC 2−BB′2=√62+(245)2=1857.(2020•张家港市期末)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 中,E 是边CD 的中点,将△ADE 沿AE 对折至△AFE ,延长EF 交边BC 于点G ,连接AG (1)求证:△ABG ≌△AFG (2)求∠EAG 的度数 (3)求BG 的长【分析】(1)利用翻折变换对应边关系得出AB =AF ,∠B =∠AFG =90°,利用HL 得△ABG ≌△AFG (2)由(1)可得∠F AG =12∠BAF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EAF =12∠DAF ,继而可得∠EAG =12∠BAD =45° (3)首先设BG =x ,则可得CG =6﹣x ,GE =EF +FG =x +3,然后利用勾股定理GE 2=CG 2+CE 2,得方程:(x +3)2=(6﹣x )2+32,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解析】(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AD =AB =BC =CD ,∠D =∠B =∠BCD =90° ∵将△ADE 沿AE 对折至△AFE∴AD =AF ,DE =EF ,∠D =∠AFE =90°,∴AB =AF ,∠B =∠AFG =90° 又∵AG =AG在Rt △ABG 和Rt △AFG 中,{AG =AGAB =AF ,∴△ABG ≌△AFG (HL )(2)∵△ABG ≌△AFG ,∴∠BAG =∠F AG ,∴∠F AG =12∠BAF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EAF =∠∠DAE ,∴∠EAF =12∠DAF∴∠EAG =∠EAF +∠F AG =12(∠DAF +∠BAF )=12∠DAB =12×90°=45°(3)∵E是CD的中点,∴DE=CE=12CD=12×6设BG=x,则CG=6﹣x,GE=EF+FG=x+3∵GE2=CG2+CE2,∴(x+3)2=(6﹣x)2+32,解得x=2∴BG=2模型4 折叠构造等腰三角形8.(2020•碑林区校级月考)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边AD上的点B′处,点A 落在点A′处(1)试说明:B′E=BF(2)若AE=3,AB=4,求BF的长【分析】(1)由折叠可得BF=B'F,∠B'FE=∠EFB,由AD∥BC可得∠DEF=∠EFB,则∠B'EF=∠B'FE,即结论可得(2)由折叠可得AE=A'E=3,AB=A'B'=4,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E的长,即可起BF的长【解析】(1)∵折叠,∴∠B'FE=∠EFB,BF=B'F∵AD∥BC∴∠B'EF=∠BFE,∴∠B'EF=∠B'FE∴B'E=B'F,∴BF=B'E(2)∵折叠,∴AE=A'E=3,AB=A'B'=4,∠A=∠A'=9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E=5∵B'E=BF,∴BF=59.(2019•潮南区一模)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使得点D落在点H的位置上,点C恰好落在边AD上的点G处,连接EG.(1)△GEF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2)若CD=4,GD=8,求HF的长度.【分析】(1)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GFE=∠GEF,进而得出△GEF是等腰三角形(2)设HF长为x,则GF长为(8﹣x),在Rt△FGH中,依据勾股定理可得x2+42=(8﹣x)2,即可得到HF的长度【解析】(1)∵长方形纸片ABCD∴AD∥BC∴∠GFE=∠FEC∵∠FEC=∠GEF∴∠GFE=∠GEF∴△GEF是等腰三角形(2)∵∠C=∠H=90°,HF=DF,GD=8设HF长为x,则GF长为(8﹣x)在Rt△FGH中,x2+42=(8﹣x)2解得x=3∴HF的长为3利用勾股定理求最值方法1化曲为直求最值1.(2020•历下区期中)葛藤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获得更多的雨露和阳光,其茎蔓常绕着附近的树干沿最短路线盘旋而上.如果把树干看成圆柱体,它的底面周长是50cm,当一段葛藤绕树干盘旋2圈升高为2.4m时,这段葛藤的长是()m.A.3B.2.6C.2.8D.2.5【分析】先把树干当作圆柱体从侧面展开,求出葛藤绕树干盘旋1圈时上升的高度,进而可得出结论.【解析】∵葛藤绕树干盘旋2圈升高为2.4m,∴葛藤绕树干盘旋1圈升高为1.2m,如图所示:AC=√AB2+BC2=1.3m,∴这段葛藤的长=2×1.3=2.6m,选B2.(2020•福田区校级期中)如图,一圆柱高BC为20cm,底面周长是10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P处吃食,且PC=35BC,则最短路线长为()A.20cm B.13cm C.14cm D.18cm【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连接AP,则AP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P即可【解析】如图展开,连接AP,则AP就是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则∠C=90°,AC=12×10cm=5cm∵BC=20cm,PC=35BC,∴CP=12cm由勾股定理得:AP=√AC2+CP2=√52+122=13(cm)即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是13cm,选B方法2化折为直求最值3.(2020•市北区期中)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cm,宽为10cm,高为20cm,点B离点C5cm,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去吃一滴蜜糖,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cm.A.25B.20C.24D.10√5【分析】分三种情况:把左侧面展开到水平面上,连结AB,如图1;把右侧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2;把向上的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3,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分别计算各情况下AB,再进行比较.【解析】把左侧面展开到水平面上,连结AB,如图1,AB=√(10+20)2+52=√925=5√37(cm)把右侧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2,AB=√202+(10+5)2=25(cm)把向上的面展开到正面上,连结AB,如图3,AB=√102+(20+5)2=√725=5√29(cm)∵√925>√725>25所以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25cm,选A4.(2020•开福区校级期末)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dm、3dm和1dm,A 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13dm.【分析】此类题目只需要将其展开便可直观的得出解题思路.将台阶展开得到的是一个矩形,蚂蚁要从B 点到A点的最短距离,便是矩形的对角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出答案【解析】将台阶展开,如图,因为AC=3×3+1×3=12,BC=5所以AB2=AC2+BC2=169,所以AB=13(dm),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线路为13dm5.(2020•盐城期末)有一个如图示的长方体的透明玻璃鱼缸,假设其长AD=80cm,高AB=60cm,水深为AE=40cm,在水面上紧贴内壁G处有一鱼饵,G在水面线EF上,且EG=60cm;一小虫想从鱼缸外的A 点沿壁爬进鱼缸内G处吃鱼饵.(1)小动物应该走怎样的路线才使爬的路线最短呢?请你在图中画出它爬行的路线,并用箭头标注.(2)求小动物爬行的最短路线长?【分析】(1)做出A关于BC的对称点A′,连接A′G,与BC交于点Q,此时AQ+QG最短;(2)A′G为直角△A′EG的斜边,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解析】(1)如图所示,AQ+QG为最短路程(2)∵在直角△AEG中,AE=40cm,AA′=120∴A′E=80cm又EG=60cm∴AQ+QG=A′Q+QG=A′G=√A′E2+EG2=100cm∴最短路线长为100cm方法3 利用对称求最值6.(2019秋•秦淮区期中)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C =6,BC =8,AD 是∠BAC 的平分线.若P ,Q 分别是AD 和AC 上的动点,则PC +PQ 的最小值是( )A .125B .4C .5D .245【分析】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过点E 作EQ ⊥AC 于点Q ,EQ 交AD 于点P ,连接CP ,此时PC +PQ =EQ 取最小值,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AB 的长度,再根据EQ ⊥AC 、∠ACB =90°即可得出EQ ∥BC ,进而可得出AE AB=AQ AC=EQ BC,代入数据即可得出EQ 的长度,此题得解【解析】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过点E 作EQ ⊥AC 于点Q ,EQ 交AD 于点P ,连接CP ,此时PC +PQ =EQ 取最小值,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ACB =90°,AC =6,BC =8 ∴AB =√AC 2+BC 2=10 ∵AD 是∠BAC 的平分线 ∴∠CAD =∠EAD在△ACD 和△AED 中,{∠CAD =∠EAD∠ACD =∠AED =90°AD =AD ,∴△ACD ≌△AED (AAS ),∴AE =AC =6∵EQ ⊥AC ,∠ACB =90° ∴EQ ∥BC ∴AE AB=AQ AC=EQ BC∴EQ =245 选D7.(2019春•渝中区校级期末)如图,△ABC 中,AC =BC =5,AB =6,CD =4,CD 为△ABC 的中线,点E 、点F 分别为线段CD 、CA 上的动点,连接AE 、EF ,则AE +EF 的最小值为245.【分析】过B 作BF ⊥AC 于F ,交CD 于E ,则BF 的长即为AE +EF 的最小值,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 =12AB =3,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解析】过B 作BF ⊥AC 于F ,交CD 于E则BF 的长即为AE +EF 的最小值 ∵AC =BC =5,CD 为△ABC 的中线 ∴AD =12AB =3∵S △ABC =12AB •CD =12AC •BF ∴BF =6×45=245 ∴AE +EF 的最小值为2458.(2020•清江浦区期中)如图,E为正方形ABCD边AB上一点,BE=3,AE=1,P为对角线BD上一个动点,则P A+PE的最小值是5.【分析】连接EC交BD于点P,此时P A+PE最小,在RT△EBC中求出EC即可解决问题【解析】连接EC交BD于点P,此时P A+PE最小理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关于直线BD对称∴P A+PE=PC+PE=EC∴此时P A+PE最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 A+PE最小值=EC=√BC2+BE2=√42+32=5故答案为5.9.(2019秋•攀枝花期末)已知:如图Rt△ABC中,∠B=90°,AB=BC=8,M在BC上,且BM=2,N 是AC上一动点,则BN+MN的最小值为10.【分析】根据平面内线段最短,构建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析】过点B作BO⊥AC于O,延长BO到B',使OB'=OB,连接MB',交AC于N此时MB'=MN+NB'=MN+BN的值最小连接CB'∵BO⊥AC,AB=BC,∠ABC=90°∴∠CBO=12×90°=45°∵BO=OB',BO⊥AC∴CB'=CB∴∠CB'B=∠OBC=45°∴∠B'CB=90°∴CB'⊥BC根据勾股定理可得MB′=1O,MB'的长度就是BN+MN的最小值.。
初二数学: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技巧四边形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图形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应用。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四边形相关的问题。
其中一个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就是四边形的折叠问题。
本文将介绍四边形折叠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什么是四边形的折叠问题?四边形的折叠问题是指给定一个四边形,在保持边长不变的情况下,把它折叠成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或一条线段。
常见的四边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
这类问题常常涉及如何折叠和旋转四边形,并要求计算折叠后的形状、面积、体积等数值。
基本概念在解决四边形的折叠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1.边长:四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通常用a、b、c和d表示。
2.对角线:连接四边形的两个非相邻顶点的线段,通常用e和f表示。
3.高度:以顶点为基点,垂直于底边或顶边的线段的长度,通常用h表示。
4.面积:四边形所围成的区域的大小,通常用S表示。
折叠技巧解决四边形折叠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形状的变化和如何利用对称性质。
下面将介绍常见四边形的折叠技巧。
正方形折叠技巧正方形是最简单的四边形之一,它的所有边长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当折叠一个正方形时,我们可以沿着对角线折叠,从而使正方形折叠成一个边长等于对角线长度的等边三角形。
长方形折叠技巧长方形是另一种常见的四边形,它拥有两组相等的边长,且相邻边互相垂直。
当折叠一个长方形时,我们可以沿着较短的一组边折叠,从而使长方形折叠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折叠技巧平行四边形具有两对平行边,对角线互相交叉,但长度不相等。
当折叠一个平行四边形时,我们可以选择沿着任意一条对角线折叠。
如果选择沿着短对角线折叠,平行四边形会折叠成一个与原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的直角梯形;如果选择沿着长对角线折叠,平行四边形会折叠成一个与原平行四边形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梯形折叠技巧梯形的特点是两边平行,而另外两边不平行。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中的折叠问题解题思路折叠问题中的背景图形通常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梯形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一定要灵活运用轴对称和背景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典型例题:例题1、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B=10,AC=8,E、F 分别为 AB、BC 上的点,沿线段 EF 将∠B 折叠,使点 B 恰好落在AC 上的点 D 处,试问当△ADE 恰好为直角三角形时,此时 BE 的长度为多少?解题思路:△ADE 为直角三角形分两种情况:①∠ADE = 90°,②∠AED = 90°,此题需要分类讨论,结合三角形的相似、折叠的性质,来求折叠中线段的长度,关键是能画出折叠后的图形。
解答过程:当∠ADE = 90°时,如下图所示:证明:先来证明四边形 DEBF 为棱形:∵在 Rt△ABC 中,∠ACB=90°,∠ADE = 90°,∴ DE∥BC ,∴∠DEF = ∠EFB ,又∵沿线段 EF 将∠B 折叠,∴ DE = BE ,DF = BF ,∠DFE = ∠BFE ,∴∠DEF = ∠DFE ,DE = DF = BF ,∴四边形 DEBF 为棱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棱形)。
再来证明Rt△ADE ∽Rt△ACB (相似三角形判断图形中的“A”字型)∵在三角形 ACB 中,DE∥BC ,∴ Rt△ADE ∽ Rt△ACB ,设棱形 DEBF 的边长为 x , 则有 DE = x , AE = 10 - x ,在 Rt△ACB 中,AB = 10 , AC = 8 ,由勾股定理得:BC = 6 。
∴ DE : BC = AE : AB , 即 x : 6 = (10-x) : 10 ,解得 x = 15/4 ,∴ BE = 15/4 ;当∠AED = 90°时,如下图所示:易证 Rt△AED ∽ Rt△ACB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 DE = BE ,设 DE = BE = x ,则 AE = 10 - x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 : BC = AE : AC , 即 x : 6 = ( 10 -x ) : 8 ,解得 x = 30/7,∴ BE = 30/7 。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模型(实用版)目录1.初中数学折叠问题的概念和背景2.折叠问题的基本模型3.折叠问题的解题方法4.折叠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5.总结正文一、初中数学折叠问题的概念和背景初中数学折叠问题是指,将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折叠,使得它与另一个平面图形重合,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图形。
这种问题在初中数学中非常常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折叠问题的基本模型折叠问题的基本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折叠线:折叠线是指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那条线。
在折叠过程中,折叠线两侧的部分会互相重合。
2.折叠角:折叠角是指折叠线上的两个相邻角度,它们在折叠过程中会互相重合。
3.折叠距离:折叠距离是指折叠线上某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
在折叠过程中,折叠距离保持不变。
三、折叠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折叠问题,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题目,理解题意,找到折叠线、折叠角和折叠距离。
2.根据题目要求,找到需要折叠的图形,并画出折叠线。
3.利用折叠线的性质,找到折叠线上的相应角度和距离。
4.利用数学知识,列方程求解,找到折叠线上的未知量。
5.将求得的未知量代入方程,求解得到最终答案。
四、折叠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折叠问题在初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折叠问题还可以与其他数学知识点相结合,如与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总结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决折叠问题时,需要找到折叠线、折叠角和折叠距离,利用数学知识列方程求解。
初中数学由折叠问题引出的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折叠问题的本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折叠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2. 折叠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折叠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2. 难点:灵活运用折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折叠问题的解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折叠现象,如折纸、折衣服等,引发学生对折叠问题的兴趣。
2. 新课:介绍折叠问题的定义及分类,讲解折叠问题的解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折叠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折叠实验,观察和分析折叠现象,总结规律。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折叠问题的解法及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折叠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折叠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将折叠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寻找更多的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深入研究折叠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教具:准备一些折叠纸张、剪刀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解题思路
一、先了解内容,掌握题意
1、折叠问题是指利用解题方法对题目中的数据、公式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以解出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一种问题。
2、此类问题的解答,应首先熟悉和了解题目中的信息,然后正确地把握一些解题方法,根据定理、推论、例题、练习等,应用到解题中,然后根据解题方法,分析归纳出解题步骤,最后得出结论。
二、展开解题步骤
1、分析题目: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逐项分析,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
2、确定问题类型:结合题目中的信息,确定问题类型,比如初中数学折叠问题中存在的比例、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等。
3、查找常用公式:比如面积的公式、角度的公式等,以及在此类问题中常用的数学定理,并根据它们来计算和推算。
4、分析步骤:分析题目,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相关定理,画出分析图,看清问题的解法。
5、综合结论:根据步骤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和解答。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