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李茜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76 KB
- 文档页数:7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板书:赠刘景文)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1/4《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东莞市寮步镇凫山小学吴恩彤【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义务教育课程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古诗。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秋天的特点。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过古诗也背过古诗,但对于诗的意思和意境主要还是通过诵读和教师引导来感悟,教学时重点放在古诗意境的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中,我们应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十分关注培养学生古诗诵读的能力训练,以读悟情。
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古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尝试创编儿童诗。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赠、盖、橙、残”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通用格练字本、课文本。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看图猜诗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幅图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古诗的景色,让学生通过看图联想诗句。
)2.齐读古诗题目。
2/43.请一名学生介绍作者基本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古诗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二、字词检测,初读感知1.生字检测:学生范读,全班跟读2.词语检测:女生带读,男生跟读3.生字书写指导(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2)学习书写“赠、盖、橙、残”。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橙:的“登”这边的两个短撇要注意。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作者苏轼送给好友的一首勉励诗。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并以此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应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但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
教学时,重点放在古诗意境的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诗文。
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勉励。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垫,明确背景
1、出示课题:
师:在遥远的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有一位年轻人,当时他二十多岁。
有一天,王安石过来视察,他看了这位年轻人作的一首诗,读完之后称赞的不得了,视察的事情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还推荐这个年轻人做了当时的教育局局长。
王安石是谁?是当时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后来还当了北宋时期的宰相。
你一定会想,这个年轻人,王安石这么欣赏他,他一定会大有前途。
不,这个年轻人一直到五十八岁,也就是现在马上要退休的年纪,才只当了一个比年轻时大那么一点点的官。
这个人是谁呢?看老师写他的名字。
相机板书:刘景文
师:在他五十八岁时候,认识了北宋另一位大文学家苏轼,并且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苏轼知道了他的经历后,送了一首诗给他。
相机板书:赠
2、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次感知
1、借助古诗后面的拼音,生将古诗自由读两遍,争取读通读顺。
2、指名同学带读课文中的生字。
师强调易错读音。
3、生齐读生字。
4、指名同学读诗。
5、生齐读古诗。
6、古诗“对对子”游戏:
师:孩子们,读诗不仅要把古诗读通顺,我们还要有所发现。
接下来,老师要和你们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
(课件出示学生低年级时候学过的关于“对对子”的儿歌,让学生对于“对对子”有一个大概的感知。
)
师:先来关注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
“对对子”,谁知道它是指什么?(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师生互动“对对子”。
请两组同学互动“对对子”。
师:这就是古诗对偶的特点。
师:接下来,还有一首诗,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和你的同桌对一下。
(课件出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同桌互动“对对子”。
请两组同学互动“对对子”。
师:这就是古诗的一个特点,刚刚老师已经提到过,对偶。
7、诗文质疑:
师:接下来,再回到这首古诗上。
一个问题,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生回答)
师:其实这首诗里面还有一个字,最能向我们说明这首诗写的时间。
(课件出示:霜)
生观看“霜”的图片。
师补充: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看一下,霜降出现在哪个季节?(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表),它在秋天的最后,又在冬天的最开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深秋,也可以用这个词,一起看老师写。
相机板书:秋末冬初。
生齐读。
师: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植物?
(荷、菊、橙、橘)
相机板书,生齐读。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关于“荷”的教学
先看夏日荷图片,(课件出示夏日荷花荷叶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
师:孩子们,假如你在夏天来荷塘边玩,突然下起了雨,这时候,你会慌忙摘下一顶荷叶来干嘛呢?来当伞。
诗中就有这么一个词,把荷叶写成了雨伞。
哪个词呢?擎雨盖。
生齐读。
这是夏日的荷花,到了秋末冬初时候,就变成怎么样了呢?一起看图回答。
师:对啊,这就是秋末冬初的荷花,看到这样的荷花,你的心情如何?(生回答:伤心、难过、悲伤……)
师:所有的词,在诗人的心中,就化作了一声叹息。
(唉)指名学生带上“唉”字读第一句。
生带上“唉”字齐读第一句。
看老师手势,再读这一句。
(二)关于“菊”的教学
秋末冬初的菊又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秋末冬初的菊),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
师:是啊!花死了。
但是,我们对比一下,秋末冬初的荷与菊,菊还有一样东西跟荷是不一样的。
(生回答:枝),诗中也用了一个词来写我们刚刚说的。
傲霜枝。
生齐读。
师:那此时作者的心情,你想一想,他的心情肯定比刚刚的要好一点。
那你用什么词对刚刚的“唉”呢?(咦)
指名学生带上“咦”字读第二句。
生带上“咦”字齐读第二句。
生跟着老师的手势再读第二句。
(三)关于“橙、橘”的教学
师:孩子们,看到了此情此景,作为刘景文的好友,苏轼会怎样对他的好友说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下诗的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
师:现在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橙黄橘绿图)师:假如当你走进这片橘林,这片橙子树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赞叹。
(哇)
指名生带上这个“哇”字读最后两句。
生带上这个“哇”字一起读最后两句。
师:同学们,一首诗不仅有它的对偶特点,还有它的情感特
点。
有它伤心的一声(唉);有它惊喜的一声(咦);有它赞叹的一声(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