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2.遥感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种地质现象,形象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地质找矿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和灾害地质

3. 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水资源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海洋调查等。

(2)环境监测评价

1. 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污染物位置、性质、动态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制图

➢长江三峡库区环境本底调查、环境演变分析、动态监测等

2. 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灾害性天气的预报

✓旱情、洪水、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

✓森林火灾

(3)区域分析规划

1.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2.腾冲、长春、三北防护林等都是遥感区域分析的典范。

3.城市化和城市遥感的兴起:城市土地利用、环境监测、道路交通分析、环境地质、

城市规划等

(4)全球宏观研究

1.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

2.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

3.利用GPS监测和研究板快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全球性气候研究和灾情预报;世

界冰川的进退。

(5)其它方面

1.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

➢卫星遥感可以覆盖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不再有资料的空白区

➢重复探测,为动态制图和利用地图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了信息保障

➢可以缩短成图周期,降低制图成本

➢数字卫星遥感信息可直接进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省去了图像扫描数字化的过程

➢改变了传统的从大比例尺逐级缩编小比例尺地图的逻辑程序

2.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

3.在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名】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名】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

3、书第15页的表2.1以及17页的图很重要

4、【名】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5、【名】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的辐射能量,单位是瓦(W),表示为:Φ=d w/dt

6、【名】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E= dΦ/dS

7、【名】辐射照度I: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接收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W/m2)。

表示为I=dΦ/dS

8、【名】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W/m2)。表示为M=dΦ/dS

9、【名】辐射亮度L: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表面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球面度(W/(m2·Sr))。

10、【名】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辐射,都全部吸收,反射率和透射率都等于0的物体。黑体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自然界没有真正的黑体。

11、书25页图2.11,很重要

12、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书28页):

➢氧气:小于0.2 μm;0.155为峰值。高空遥感很少使用紫外波段的原因。

➢臭氧:数量极少,但吸收很强。两个吸收带;对航空遥感影响不大。

➢水: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到处都是吸收带。主要的吸收带处在红外和可见光的红光部分。因此,水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

➢二氧化碳:量少;主要在红外区。1.35-2.85μm 之间有3个弱吸收带,2.7,4.3,

14.5 μm 为强吸收带。可以忽略不计。

13、大气散射: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

➢米氏散射: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程反比。主要是大气中的气溶胶引起的散射。云、雾等的悬浮粒子的直径和0.76-15 μm之

间的红外线波长差不多,需要注意。

➢无选择性散射:当质点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d >λ), 散射率与波长没有关系。

人看到的云和雾是白色的,就是非选择性散射的结果。

14、大气窗口

定义: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常用大气窗口:

1)0.3-1.3μm:包括全部可见光(95%),部分紫外光(70%),部分近红外光(80%)。

摄影和扫描成像的方式在白天感测和记录目标电磁波辐射信息。

2)1.5-2.8μm和2.0—3.5μm:近、中红外窗口,60%-95%,扫描成像,白天记录3)3.5-5.5μm:中红外窗口,60%-70%,白天夜间,扫描成像记录

4)8-14 μm:远红外窗口,超过80%,白天夜间,扫描记录

5)0.8—2.5cm:微波窗口,白天夜间,扫描记录。

15、【名】反射率: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16、【名】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17、漫反射定律(朗伯定律):当目标物的表面足够粗糙,以至于它对太阳短波辐射的散射辐射亮度在以目标物的中心的2π空间中呈常数,即散射辐射亮度不随观测角度而变,称该物体为漫反射体,亦称朗伯体。严格讲自然界中只存在近似意义下的朗伯体。只有黑体才是真正的朗伯体。

18、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紫外线(UV):0.05-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可见光:0.38-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线(IR) :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

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

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19、电磁辐射源

1.自然辐射源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常用5900K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极大;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 μ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大于6 μm的波长,主要是地物本身的热辐射;3-6 μm之间,太阳和地球的热辐射都要考虑。

2.人工辐射源: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雷达探测。分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微波辐射源:0.8-30cm

➢激光辐射源:激光雷达—测定卫星的位置、高度、速度、测量地形等。

20、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综合题):

几种典型地物的光谱特性(如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等)见书38-41页

(1)矿物的光谱特性

在0.4~1.3 µ m的光谱特性主要取决于矿物晶格结构中存在的铁、铜、镍、锰等过渡性金属元素的电子跃迁;

1.3~

2.5 µ m的光谱特性是由矿物组成中的碳酸根(CO32 −)、羟基(OH−)及可能存在的水分子(H2O)决定的;

3~5 µ m的光谱特性是由Si-O,Al-O 等分子键的振动模式决定的。

(2)城市人工目标的光谱特性

城市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沥青、油毡、水泥、瓦和各种颜色的涂料。

城市中的道路主要铺面材料为水泥和沥青两大类。

灰白色石棉瓦屋顶反射率最高;

沥青粘砂屋顶由于其表面铺着反射率较高的沙石而决定了其发射率高于灰色的水泥平顶;铁皮屋顶表面呈灰黑色,反射率低且起伏小,曲线平坦;

绿色塑料棚顶的波谱曲线在绿波段处有一个反射峰值,与植被相似,但它没有0.68 µ m处的吸收谷和近红外波段的“高反射坪”;

人工建筑物热红外的发射特征取决于建筑材料的热特性;

(3)水体光谱特性

地表较纯洁的自然水体对0.4~2.5 波段的电磁波吸收明显高于绝大多数其它地物。

在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内,水体中的能量-物质相互作用比较复杂,光谱反射特性可能包括来自三方面的贡献:

水的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的反射和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

光谱吸收和透射特性不仅与水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明显地受到水中各种不同类型和大小的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影响。

在光谱的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水几乎吸收了其全部的能量,即纯净的自然水体在近红外波段更近似于一个“黑体”,因此,在1.1~2.5 波段,较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航天遥感平台可以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

2、气象卫星的特点:

a)轨道

分为低轨和高轨,其特性分别为(书48页):

低轨:150km-300km, 高分辨率图象,寿命比较短,几天-几周;用途:军事侦察

高轨:35860km, 地球静止卫星;用途:通讯,气象

b)短周期重复观测:静止气象卫星30分钟一次;极轨卫星半天一次。利于动态监测。

c)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d)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3、主要的陆地卫星系列有:陆地卫星(Landsat)、斯波特卫星(SPOT)、中国资源一号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Landsat 轨道特点:南北纬70度之间,陆地卫星由北往南运行中,地方时大约在上午9时多至11时多。这样就保证了卫星传感器能在较为一致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

进行探测,以获得质量较高的图像。

✓SPOT 系列卫星轨道:近极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近圆形轨道;可重复轨道

SPOT卫星的特色:

➢在不同的轨道以不同角度拍摄地面上的同一点。有利于大面积的测图;

➢立体观测能力: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地区的摄影构成立体像对,提供了立体观测地面、描绘等高线或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可能性。

4、海洋卫星系列:

✓海洋遥感的特点:

a)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b)以微波遥感为主;

c)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是扩大海洋遥感探测手段的一条新路。

d)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美国的海洋卫星(Seasat1):1978年发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扫描覆盖海洋的宽度1900km;五种传感器,以微波为主。

➢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系列(MOS-1):获取大陆架浅海的海洋数据。

➢欧洲海洋卫星系列(ERS):主要用于海洋学、海冰学、海洋污染监测等领域。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RADARSAT):加、美、德、英共同设计,1995年发射。

5、摄影成像的方式:

分幅式、全景式、多光谱摄影机

6、摄影成像的原理:

7、摄影成像的几何特征:

➢像片的投影:垂直投影、倾斜投影

➢像片的比例尺

➢像点位移

8、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a)投影距离的影响:正射投影: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中心投影:焦距固定,航高改

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投影面倾斜的影响:正射投影: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中心投影,若投影

面倾斜,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c)地形起伏的影响: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对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

的比例尺不同

9、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

a)点的像仍然是点。

b)与像面平行的直线的像还是直线;如果直线垂直于地面,有两种情况:第一:当直

线与像片垂直并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在像片上的像为一个点;第二:直线的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这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和变形情况则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c)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一般仍为曲线。

d)面状物体的中心投影相对于各种线的投影的组合。

10、像片的比例尺:

航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水平距离之比,称之为摄影比例尺1/m。平坦地区、摄影时像片处于水平状态(垂直摄影),则像片比例尺等于像机焦距(f)与航高(H)之比。

11、【名】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

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12、【名】扫描成像:依靠机械传动装置使光学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

描。探测元件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能转换成电信号,在磁介质上记录或再经电/光转换成为光能量,在设置于焦平面的胶片上形成影像。

13、【名】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

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14、【名】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

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

15、光机扫描仪可以分为单波段和多波谱两种。

16、“谱像合一”技术: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

17、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18、微波遥感的特点:书72-73页

19、微波遥感的方式:

分为有源(主动)和无源(被动)两大类:

a)主动微波遥感的类型:雷达、测试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侧视雷达的分辨力:一般表示为:距离分辨率(指沿距离向可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方位分辨率(指沿一条航向线(方位线)可以分辨的两点间的最小距

离),可称为面分辨率。它代表地面分辨单元的大小。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书78页“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中1、2段重点看):为了加大雷达天线孔径,发展了“合成天线”技术。即通过线性调频调制的“方位

压缩技术”,构成“合成天线”——它如同一个运动着的线列天线,通过处理相

当于组成一个比实际天线大得多的合成天线,以获得高的方位分辨率。

b)被动微波遥感: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发射的微波,而达到探测目的的遥

感方式。其传感器分为:微波辐射计和微波散射计。

20、遥感图像的特征:(喔亲,这里的内容不好整理,最好把书80-83页都看一下吧~)

a)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

能分辨的最小单元。空间分辨率三种表示方法:(1)像元(2)线对数(3)瞬时视

b)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

分辨率愈高。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c)辐射分辨率表征遥感器的辐射灵敏程度,是指遥感器的探测器件在接受电磁波辐射

信号时能够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d)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

期。

21、开普勒定律

➢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均为一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二焦点之一上。卫星

轨道也为一椭圆(圆形轨道只是椭圆轨道的一个特例)。这时位于椭圆两焦点之一的是地球。轨道离地最近的点叫近地点,反之为远地点。

➢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的向径(行星至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

积。

➢ 卫星的向径(卫星至地心的连线)也遵循这一规律。也就是说,卫星在离地近的地

方经过时速度要快些,在离地远的地方运行的速度要慢些。

➢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它的轨道平均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同样,

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的平均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 开普勒常数C=2.7573×10-8min 2/km 3

1)升交点赤经(Longitude of ascending node)

升交点赤经:卫星轨道升交点与离春分点的之间角距。

升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点;反之与赤道平面的另一个交点为“降交点”。

春分点:为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天球上的交点。可理解为太阳从南向北半球运动时,跟地球赤道平面的交点。

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延伸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即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

2)近地点角距(Argument of perigee)

近地点角距: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与升交点之间的角距,即地心与升交点连线和地心与近地点连线之间的夹角。

由于入轨后其升交点和近地点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近地点角距通常是不变的,它可以决定轨道在轨道平面内的方位。

3)轨道倾角(Orbital inclination )

轨道倾角: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两面角,即从升交点一侧的轨道量至赤道面。 当0︒

当90︒

当i=90︒时,卫星绕过两极运行,叫极轨卫星;

当i=0︒或180︒时,卫星绕赤道上空运行,叫“赤道卫星”

4)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ime of passage of the perigee )

23

()i i T R H +=C

5)轨道半长轴(Orbital semimajor axis)

卫星轨道远地点到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标志卫星轨道的大小。

6)轨道偏心率(Orbital eccentricity)

卫星椭圆轨道焦点与半长轴的比值,用以表示轨道的形状。轨道偏心率越小轨道接近圆形,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影像比例尺趋于一致。

➢星下点——卫星与地心的连线与地面的交点

➢星下点轨迹——同一轨道星下点的连线

➢卫星运行周期T——卫星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升交点—下一升交点)

➢重复周期D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1、颜色的性质: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a)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物体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

b)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c)饱和度:是色彩纯洁的程度,即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2、颜色相加原理:书87页

3、减色法:

减色过程:白色光线先后通过两块滤光片的过程

4、【名】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黄和蓝、

红和青、绿和品红。

5、【名】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

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红、绿、蓝。6、颜色相减原理:当两块滤光片组合产生颜色混合时,入射光通过每一滤光片时都减掉一

部分辐射,最后通过的光是经过多次减法的结果。

7、加色法、减色法色彩合成:书91、92页

8、光学增强处理的方法:

相关掩膜处理方法、改变对比度、显示动态变化、边缘突出

9、【名】数字图像:遥感数据的表示光学图像和数据图像之分。数字图像是能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用数字表示的图像。

10、【名】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11、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

a)传感器本身的特性,

b)大气对于电磁辐射的衰减;(散射、反射和吸收)

c)地形因子的影响——阴影

d)其它生态环境因子

12、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

a)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以红外波段最低值校正可见光波段):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

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使图像亮度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

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

b)回归分析法:根据波段间的相关性,由一已知波段的程辐射推断其余波段程辐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将波段b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减去α,来改善图像,去掉程辐

射。

13、遥感图像变形的原因:

a)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b)地形起伏的影响

c)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d)大气折射的影响

e)地球自转的影响

14、几何校正的具体步骤:书107页

15、灰度重采样的计算方法(109页):

a)最近邻法:距离实际位置最近的像元的灰度值作为输出图像像元的灰度值

b)双线性内插法:以实际位置临近的4个像元值,确定输出像元的灰度值

c)三次卷积内插法:以实际位置临近的16个像元值,确定输出像元的灰度值

16、控制点的选取:

✓数目的确定:数量应当超过多项式系数的个数((n+1)*(n+2)/2)。当控制点的个数超过多项式的系数个数时,采用最小2乘法进行系数的确定,使得到的系数最佳。

✓选择的原则:①在几何精校正中,GCP点的选择是最重要,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对于一个精确的校正必须使用精确的地面控制点,图像中所有其它点的校正坐标均由

地面控制点外推所得。被定位的地面控制点必须散布在整幅图像上,GCP点分布越

均匀,数量越多,校正的可靠性越高。②所选的点在图像上要容易辨认,地面可以

实测,具有较固定的特征;要便于实行和可重复操作。③低精度图像应与高精度图

像配准(在高精度图像上选GCP)。④影像分辨率与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配准。

17、对比度变换:

✓线性变换:为了改善图像的对比度,必须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并且这种改变需符合一定的数学规律,即在运算过程中有一个变换函数。如果变换函数是线性的或

分段线性的,这种变换就是线性变换。线性变换是图像增强处理最常用的方法。

✓非线性变换:当变换函数是非线性时,即为非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的函数很多,常用的有指数变换和对数变换。

18、“空间滤波”:对比度扩展的辐射增强是通过单个像元的运算从整体上改善图像的质量。而空间滤波则是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如突出边缘或纹理等,因此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它仍属于一种几何增强处理,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19、平滑的方法:图像中出现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噪声”)时,采用平滑的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噪声”点。具体方法有:均值平滑、中值滤波。

a)均值平滑:是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区域内取平均值来代替该像元值,以达到

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目的的。

b)中值平滑:对一个滑动窗口的所有像元的灰度值排序,用序号中间的那个像元的灰

度值赋给中心像元,是一种非线性的的平滑方法。

20、锐化的方法: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有时可通过锐化,直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锐化后的图像已不再具有原遥感图像的特征而成为边缘图像。

常用的几种锐化方法: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21、彩色变换的过程:120-121页

✓单波段彩色变换: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又叫密度分割,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

每一层

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多波段彩色变换:根据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影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就可以合成彩色影像。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

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做

假彩色合成。/多波段影像合成时,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决定了彩色影像能否

显示较丰富的地物信息或突出某一方面的信息。以陆地卫星Landsat的TM影像为

例,TM的7个波段中,第2波段是绿色波段(0.52~0.60μm),第4段波段是

近红外波段(0.76~0.90μmp,当4,3,2波段被分别赋予红、绿、蓝色时,

即绿波段赋蓝,红波段赋绿,红外波段赋红时,这一合成方案被称为标准假彩色合

成,是一种最常用的合成方案

22、图像运算: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

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信息的目的。

a)差值运算:即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

b)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

23、图像运算的作用、特点、优势:

书122-123页

24、多光谱变换中K-L变换的特点:书124页

1)从几何意义来看,变换后的主分量空间坐标系与变换前的多光谱空间坐标系相比旋

转了一个角度。而且新坐标系的坐标轴一定指向数据信息量较大的方向。以二维空

间为例,假定某图像像元的分布呈椭圆状,那么经过旋转后,新坐标系的坐标轴一

定分别指向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方向——主分量方向,因为长半轴这一方向的信

息量最大;

2)就变换后的新波段主分量而言,它们所包括的信息量不同,呈逐渐减少趋势。事实

上,第一主分量集中了最大的信息量,常常占80%以上。第二、三主分量的信息

量依次很快递减,到了第n分量,信息几乎为零。由于K—L变换对不相关的噪声

没有影响,所以信息减少时,便突出了噪声,最后的分量几乎全是噪声。所以这种

变换又可分离出噪声。

25、遥感信息的复合分为几种?(书128-129页)

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复合、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复

26、遥感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步骤:

书130-131页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名】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

1)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

物信息的过程。

2)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

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

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

感图像的解译。

2、目标地物特征:

1)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目标地物的色调、颜色和阴影等;

2)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包括目标地物的形状、纹理、大小、图形等;

3)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包括目标地物的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3、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颜色(color):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阴影(shadow):是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据此可判读物体性质或高度。

✓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纹理(texture):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细部结构以一定频率重复出现造成的影像结构。它是一种单一细小特征的组合。

✓大小(size):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它是遥感图像上测量目标地物最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

✓位置(site):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图型(pattern):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相关布局(association):指某些目标的特殊表现和空间组合关系。即物体间一定的位置关系和排列方式——空间配置和布局。

4、遥感图像的认知过程(142页):

1)自下向上的信息获取、特征提取与识别证据选取过程

2)自上向下的特征匹配、提出假设与目标辨识过程

5、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144页):

包括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黑白红外像片、彩色像片、彩红外像片、多波段摄影像片和热红外摄影像片。

6、遥感摄影像片特点:书145页

7、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

➢直接解译标志: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影像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

a)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嘴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

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

b)地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可以根据有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

断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

c)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了解成像时间,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

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8、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各种方法的解译标志):149页

9、常见的遥感扫描影像的类型(掌握3个:MSS,TM,SPOT):

➢MSS的光谱效应:

•MSS4:0.5~0.6μm,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能判读出水下地形

•MSS5:0.6~0.7μm,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对海水中的泥沙流、河流中的悬浮物有明显的反映;能区分死树和活树,活树色调较深。

•MSS6:0.7~0.8μm,水体为暗色,对地物的湿度有明显反映;能反映植物的健康状况。

•MSS7:0.8~1.1μm,与MSS6相似,但水体更黑,湿地色调更黑;能明显区分植物的健康状况。

•MSS8:10.4~12.6μm,反映地物的热辐射性质。地表温度高,热辐射就强,色调就浅。

➢TM的光谱效应(书156页表5.5很重要):

•TM2-TM4与MSS4-MSS6相似。

•TM5,TM7属于近红外波段,对岩石有明显的区分能力,对植物也有明显的反映,属于反射峰值。

•TM6与MSS8相同。

➢SPOT:书157页

10、遥感影像主要解译方法:(书161页)

遵循“先图外、后图内,先整体、后局部,勤对比,多分析”的原则。(要理解各个原则哦~)

11、自学书176页“遥感制图”这一节。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不考。

【第七章】遥感应用

本章内容最好主动看看,可以帮助理解前面几章的内容哦~亲!

【第八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不考。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王洁--遥感导论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遥感导论》考试题-网考 使用教材:梅安新主编《遥感导论》适用班级:地理0801 命题人:李晓刚审题人:王高建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是( A )年发射的。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2、下列波段中不属于无线电波的是( D )。 A、中波 B、短波 C、微波 D、红外 3、遥感中较多地使用以下三个波段,而不常用的是( A )。 A、紫外 B、可见光 C、红外 D、微波 4、下列波段中,频率最高的是( B )。 A、X射线 B、γ射线 C、紫外线 D、可见光 5、下列波段中,( A)有最小散射,最大投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 雾的能力。 A、紫外 B、可见光 C、红外 D、微波 6、植被在( D )波段,反射率最高。 A、远红外 B、近红外 C、红光 D、绿光 7、在遥感影像上,特别是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现( A )。 A、黑色 B、白色 C、蓝色 D、都有可能 8、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是由( A )发射的。 A、美国 B、法国 C、中国巴西合作 D、日本 9、实验证明,( C )三种颜色是最优的三原色。 A、红黄蓝 B、黄绿蓝 C、红绿蓝 D、青黄品 10、下列影像中,( D )是中国参与研制的卫星获取的。 A、MSS影像 B、TM影像 C、SPOT影像 D、CBERS影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遥感系统包括目标物的地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 收、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从 0.38μm 到 0.76μm 。 3、800km以上的散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已对遥感产生不了影响,因此 真正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平流层和对流层。 4、大气散射包含三种: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无选择性散射。 5、大气散射中,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大或小)。 6、主动微波遥感的主要传感器是雷达。 7、颜色的性质是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种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3、大气窗口: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4、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以遥感数字图像为研究对象,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综合运用地学分析、遥感图像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地学专题信息的智能化获取。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答:(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2、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答:(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直方图均衡、直方图匹配

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直方图均衡、直方图匹配 2 图像滤波 图像卷积运算 平滑:均值平滑、中值滤波平滑 锐化:梯度检测、边缘检测、定向检测 3 彩色增强 单波段彩色变换和多波段彩色合成 4图像运算 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比值运算:两幅相同行列数的图像, 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就是比值运算。 5多光谱变换 其变换的本质:对遥感图像实行线性变换,使光谱空间的坐标按一定规律进行旋转。 K-L变换 K-T变换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五节遥感数据的融合 图像融合是指把多源遥感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或算法进行处理, 生成一幅具有新的空间、光谱和时间特征的合成图像。图像融合并不是数据间的简单复合, 其目的是: 突出有用信息, 消除或抑制无关信息; 增加解泽的可靠性, 减少识别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为快捷、准确地识别和提取目标信息奠定基础。 1 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基本过程包括图像选择、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三个关键环节。 图像融合时,需根据融合图像的类型、特点以及融合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融合方法。常用的融合方法主要有:基于加减乘除运算的融合,基于相关分析、主成分变换、小波分析以及基于IHS变换的融合等。 2 遥感数据与地学信息的融合 地学信息与遥感数据的结合和相互印证, 则有助于对遥感图像特征的综合

分析, 提高图像解译的科学性。 (1) 地学信息的预处理 地学信息主要指各种专题地图和专题数据, 前者包括土地利用图、植被图、土壤图、等值线图等, 后者包括各种采样分析数据、野外测量数据、调查统计数据、 DEM数据等。 地学信息的预处理包括专题地图的数字化和专题数据的图像化。 地学信息的预处理实现了地学信息到数字图像的转换,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空间配准和融合处理了。空间配准包括地学数据之间及地学与遥感数据之间的空间配准, 即运用图像处理技术, 将不同地学数据集配准到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上, 形成以图像为基础的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便可进行遥感数据与地学数据多种形式的融合。 第七章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解译; (2)掌握摄影像片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重点掌握热红外像片的判读; (3)掌握扫描影像(MSS,TM.SPOT)的特征、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4)掌握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5)了解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目视解译的方法与程序(2学时) 第三节不同类型遥感图像的解译(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感图像目标地物识别特征、摄影像片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扫描影像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目视解译的基本步骤、遥感影像制图。 难点: 扫描影像的种类、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微波影像的特点、解译标志及判读方法。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利用ENVI软件和Landsat数据、雷达影像进行演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遥感导论》教案.doc

1 单波段摄影像片的解译 (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的解译 (2) 彩色像片与彩红外像片的解译 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 (1)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特点 (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方法 3 热红外图像的解译 4 雷达图像的解译 (1) 雷达图像的解译要素及其特点 (2) 雷达图像的处理3 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 (3) 典型地物的散射特征与图像解译 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回顾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 (2)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 (3)了解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4)了解基于知识的分类、面向对象的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糊分类等分类方法的原理与过程; (5)掌握遥感图形分类结果的误差与精度评价方法。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监督分类(2学时) 第三节非监督分类(2学时) 第四节其他分类方法(2学时) 第五节误差与精度评价(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遥感图像分类的其他先进方法。 难点: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利用ENVI软件和Landsat数据进行演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重培养从的软件操作能力。 6.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张安定等,科学出版社,2014。 《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遥感概论》,彭望碌主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遥感概论》修订版,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思考题和习题 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是对给定的遥感图像上所有像元的地表属性进行识别归类的过程。 1.图像分类的物理基础 遥感图像是传感器记录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结果,遥感图像中像元的亮度是地物发射或反射光谱特征的反映。 同一类地物在同一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应该表现为相同的亮度,在同一图像的多个波段上呈现出相同的亮度变化规律。 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图像上一般表现出互不相同的亮度,在同一图像的多个波段上呈现出各异的亮度变化规律。 在特征空间中?同一地物将会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点簇?多类地物会形成多个点簇。 2.特征变量与特征提取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 遥感是一门研究利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学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是通过感知和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获取地物信息的科学方法。遥感技术利用电磁波在地球与航空器、卫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等信息,来推断地球表面的地物类型、分布和变化。遥感技术具有非接触、全球性、实时性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地球。 二、遥感的原理 遥感技术基于光、热、微波等电磁辐射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不同地物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推断地物的类型和性质。遥感技术主要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被动遥感是利用自然光源(如太阳)的辐射,通过接收地球表面的反射光来获取信息。主动遥感则是通过向地球表面发射电磁波,测量其回波来获取信息。不同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信息,从而提供多种角度的地球观测。 三、遥感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地理学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制作地图、研究地貌和地形,监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等。在环境科学领域,遥感技

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在农业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城市扩张、交通状况,优化城市布局等。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资源勘探、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首先,遥感技术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可以获取更精细的地物信息。其次,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多尺度的遥感观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地球观测。第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自动化和精确化。最后,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可以实现更多领域的应用。 总结起来,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遥感知识。通过学习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它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遥感导论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导论实验教学大纲 附件一:遥感导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1407224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 18 学分:0.5 开课学期: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课程简介: 《遥感导论》课是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技能课,《遥感导论》实验是遥感导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它目的和主要任务是配合遥感导论课的教学,传授遥感导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遥感像对立体观察和图像判读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 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1:遥感图像增强——对比度变化 1、教学内容 基于Titan软件对TM影像进行对比度变换,包括:线性变换,指数变换,对数变 换,直方图均衡化 2、教学目标

(1)认识遥感图像的基本结构,了解数字图像; (2)学习掌握图像直方图变化与图像亮度变化的关系; (3)掌握图像对比度变化的方法和过程 实验项目2:遥感图像增强——彩色合成 1、教学内容 使用Titan软件对TM图像进行彩色变换,主要包括RGB to HSV 和RGB合成显示。 ENVI支持的彩色空间包括“色度、饱和度、颜色亮度值(HSV)(USGS Munsell)”。 其中色度(Hue)代表像元颜色,取值范围0-360,饱和度(Saturation)代表颜色的纯度,取值范围0-1,颜色亮度值(Value)代表颜色的亮度,取值范围0-1. 2、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中彩色合成的演示,了解加色法原理; (2)了解遥感图像彩色合成的基本原理; (3)掌握选用不同方案产生不同合成效果的方法,从而达到突出不同目标地物的目的。实验项目3:遥感图像变换——滤波 1、教学内容 空间滤波是指在图像空间(x ,y)或空间频率域(ε,η)对输入图像应用若干滤波函数而获得改进的输出图像技术,即对图像中某些空间、频率特征信息增强或抑制,如增强高频信息,抑制低频信息,即突出边缘、纹理、线条等。本次实习进行高通滤波、低通滤波、中值滤波、均值滤波的操作. 2、教学目标 (1)掌握空间滤波的操作方法; (2)了解空间滤波的操作过程和空间滤波对图像产生的效果; 实验项目4:遥感图像校正——几何校正 1、教学内容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图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即建立遥感图像的像元坐标(图像坐标)与目标物的地理坐标(地图坐标)间的对应关系。ENVI针对不同的数据源和辅助数据,提供(1)

(完整版)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 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 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空间增强:针对像元极其周围像元运算,单波段。光谱增强:对多图像,多波段。 高通滤波:高频过去,低频滤掉,用于边缘增强;低通滤波:低频过去,高频滤掉,用于内部特征增强。(滤波是把某种信号处理成为另一种信号的过程。) 光谱模式识别:根据像元到像元之间的光谱信息自动划分土地类型的分类过程,监督、非监督分类都属于光谱识别模式。空间模式识别:根据像元与周围像元的空间关系进行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对象和区域,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做标准,而是利用图像数据本身能在特征测量空间中聚集成群的特点,先形成各个数据集,然后再核对这些数据集所代表的地物类别。 混合像元:指像元内包含的覆被类型,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它的确定取决于地面目标,当地面目标无限小,都是混合像元。(混合像元指在一个像元内存在不同的地物,主要出现在地类的边界处。) 最临近像元重采样:直接将与某像元位置最临近的像元值作为该像元的新值。 优点:算法简单,计算速度快,当图像变形不大时,辐射保真度较好。 缺点:几何精度较差,没有考虑周围其他临近元素的影响,采样后精度有明显的不续性,图像质量会受影响,产生马赛克,边缘性产生锯齿状。

河北自学考试遥感导论(梅安新版)名词解释

1. 黑体: 2. 邻域增强 1.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黑体。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黑体具有最大发射能力。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的黑体,黑色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2. 邻域增强:根据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改变各像元的数值,获得新图像,从而突出某些信息的方法。像元的亮度值不再由它自己决定,而是由它和周围像元共同决定。 1、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2、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比值植被指数 3、辐照度与辐射出射度 4、加色法与减色法 5、全球定位系统 1.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 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2.归一化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查处一它两之和。比值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比。 3.辅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4. 加色法:调节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比例,形成各种彩色。减色法:从白光中间去一种或几种光,形成彩色。 5.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1、遥感2辐射亮度3加色法4高光谱遥感 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3.加色法:调节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比例,形成各种彩色。 4. 高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2、数字地球 3、电磁波谱 4、大气窗口6、航空相片比例尺7、红移” 2、数字地球: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 3、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4、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6、航空相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7、“红移”:当光源远离观测者时,接受的光波频率比其固有频率低,即向红端偏移。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1、遥感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地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底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组成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的数据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7、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进行递增/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8、遥感机理: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地物的目的。 9、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d<<λ)、米氏散射(d≈λ)、非选择性散射(d>>λ)。 10、自然辐射源是被动遥感的辐射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 11、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电磁辐射的总称。 12、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13、人工辐射源是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15、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6、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100%。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17、地物反射类型根据地表目标物体表面性质的不同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的反射三种类型。 18、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表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19、遥感平台的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类型)可分为:地面平台(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和遥感船等与地面接触的平台称为地面平台或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飞艇。飞机按高度可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航天平台(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20、气象卫星特点:①轨道:低轨和高轨;②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③短周期重复观测;④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21、气象卫星观测的优势和特点:时间取样优势、资料一致性估计、综合参数观测优势。 22、陆地卫星系列:①地球资源卫星即陆地卫星(Landsat)②斯波特卫星(SPOT)③中国资源一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④其他陆地卫星:Skylab,Bnaskara,Spacelab。 23、根据摄影机主光轴与地面的关系可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 24、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像片的投影、像片的比例尺、像点位移。

《遥感概论》新第1章

《遥感概论》新第1章 遥感概论:地理专业理论学时24 上机学时32 课程特点、教材、内容体系要求:预习、认真听讲、复习 遥感原理与方法:资环、环境专业理论学时24 上机学时16 课程特点、教材、内容体系要求:预习、认真听讲、复习 前言: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遥感概述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第三章遥感光学基础第四章传感器第五章航空遥感第六章航天遥感第七章微波遥感第八章图像校正与增强第九章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十章计算机信息提取第十一章遥感技术应用 前言:参考书目彭望琭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胡著智等.遥感技术与地学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遥感学报(2022~2022) 遥感信息(2022~2022) 国土资源遥感(2022~2022) 遥感图片与资料下载 第一章 遥感概述 167;1.1 遥感概念本章主要介绍 167;1.2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概念、遥一、遥感过程感的特点、遥二、传感器及遥感平台感数据、遥感三、遥感探测的特点四、遥感的分类数据类型、遥五、遥感卫星地面站感数据的应用 167;1.3 遥感技术的简史与发展以及遥感技术一、遥感技术的发展简史的发展、3技二、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术。三、遥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67;1.4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一、地理信息系统简介二、全球定位系统简介三、RS、GIS和GPs的结合四、RS、GIS和GPS综合应用的实例 1.1 遥感概念遥感的产生背景、学科特点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技术与现代物理学、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成为地球环境资源的调查和规划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167;1遥感概念遥感( Remote Sensing )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遥感数据采集获取原理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遥感数据示例)。 遥感数据采集获取原理 分析结果、图表输出 接收 预处理

遥感导论教学总结

2015~2016学年第已学期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总结 一、授课年级和使用的教材 1、授课年级:2014级地理信息科学班,共48人。 2、授课时间:每周3课时,共54学时,其中安排12学时的实验观察。 3、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选用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和刘慧平编著的《遥感导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该教材现为全国绝大部分师范类院校地理专业的首选教材。《遥感导论》体系科学、基础宽厚,不仅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还及时增补了反映遥感发展方向的新内容。该书视野开阔,兼容并蓄。内容安排具有弹性和选择性,并注意到了与地理有关课程的联系,能很好地适用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习。 配合使用的主要参考书有: 1. 彭望琭,白振平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年 3. 日本遥感协会,《遥感精解》,测绘出版社,1993年 4. 孙家柄等《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测绘出版社,1999年 5. 吕国楷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6. 张永生等《遥感图像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0年 7. 秦其明,《遥感概论网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该课程系统介绍了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中地理学类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之一。通过该课程教学与实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和影像解译原理;(2)了解遥感技术系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3)了解并掌握航空照片、多光谱遥感图像、热红外遥感图像、雷达图像(SAR)和高光谱遥感图像等不同类型遥感图像

遥感概论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遥感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遥感概论》课程以本科生为主要对象,主要介绍遥感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遥感应用的基本技能。 2、教学目标及要求: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一定的实验技能与遥感软件应用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先行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光学和热学),计算机知识和高等数学知识,以及自然地理的相关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表: 5、使用教材: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刘慧平、秦其明、彭望琭、梅安新,《遥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配合遥感图象处理与解译实习;每章习题和不同阶段测验相结合,旨在加强对每个知识单元的掌握。 7、考核方式: 考试采用闭卷。题目要全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不出难题、怪题。 8、主要参考书目: [1]、彭望琭、白振平、刘湘南等编著。《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2]、闾国楷、洪启旺、郝允冲、王文明编著。《遥感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3月 [3]、杨凯、卢健、林楷禹、蓝云超、孙家柄编著。《遥感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测绘出版社,1988年11月 [4]、Thomas M.Lillesand、Ralph W.Kiefer著,彭望琭、余先川等译。《遥感与图像解译(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 2、掌握遥感的分类; 3、与常规方法相比,掌握遥感的主要特点; 4、了解遥感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教学内容 1.1遥感的基本概念 1.1.1广义的遥感 1.1.2狭义的遥感 1.2遥感系统 1.2.1目标物体的电磁波特性 1.2.2信息的获取 1.2.3信息的接收 1.2.4信息的处理 1.2.5信息的应用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XXX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XXX新版) 第一章】遥感导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而狭义上是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名】信息源 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 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 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 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 遥感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等特点。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XXX的提出:美国学者XXX于1960年提出,61 年正式通过。遥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1839年,XXX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XXX兄弟发明飞机,创造 了条件;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一

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 航空摄影测量;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卫星遥感包括Landsat、Spot、NOAA、EO-1等。 XXX used in China's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In the 1950s。aerial photography and n work began。In the 1960s。aerial photography work began to scale up。and the n scope XXX。In the 1970s。the XXX great success。On April 24.1970.China launched its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The 1980s were a d of great development。Currently。XXX。XXX。XXX。Sino-XXX。 and environmental XXX. Remote sensing has us ns。including resource survey and n。XXX。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global macro-research。and more。In resource survey and n。remote XXX。disease and pest monitoring。XXX。land use type n。n agriculture。and XXX。remote XXX。In water resources。remote sensing is used for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_梅安新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①瑞利散射(大气中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0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红外、微波 3、地物光谱特征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5、温度 6、减色法 7、配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X 2、√3、√4、X 5、√ 6、X 7、√ 8、√ 9、X 10、X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有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同步性强、有利于动态监测;TM----信息丰富、几何性能好、空间分辨率高、有利于

遥感概论考研试题整理

遥感概论考研试题整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等。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1、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 2、常用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 3、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 (四)遥感信息提取 1、遥感图像(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3、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五)遥感的应用

1、了解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2、3S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了解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 了解遥感的发展与前景。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三)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 了解遥感平台;理解并掌握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了解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熟悉遥感图像的特征。 (四)遥感信息提取 掌握光学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了解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理解并基本掌握遥感图像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分类过程及主要方法。 (五)遥感的应用 对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及3S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参考书目 1.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吕国楷,洪启旺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遥感概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汇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