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 力第2节《重力__力的示意图》参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苏科版8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二、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8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主要包括两部分:重力及其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重力的作用效果,如使物体形状改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3. 力的示意图的概念、绘制方法以及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利用力的示意图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悬挂重物的绳子、力的示意图示例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出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知识点讲解: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3. 重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展示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通过分析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改变,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力的示意图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概念、绘制方法以及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中的应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利用力的示意图进行展示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个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重力和力的示意图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解答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课题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
3. 通过探究知道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知道g=9.8N/kg。
4. 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
5.渗透十九大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通过实验和自制教具分析判断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小球、铁架台、线、水槽、水、剪刀、苹果,自制水平仪。
教学程序设计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教学过程观看“牛顿和苹果”图片,请学生讲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牛顿认为,宇宙中任何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并把它叫做万有引力。
思考:(1)动图月亮绕地球转而不跑掉?(2)用细线拉住小球做圆周运动,小球为什么不跑掉?(3)瀑布、雨滴、还有万物失去支撑的时候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一、重力的产生: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常用符号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是谁?受力物又是谁?2.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注意: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物体重并不是物理学上的物重。
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教师示范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的方法。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重力。
)2. 想一想: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探究: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
设计实验表格:回忆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观察图片和视频,展开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地球对物体有吸引作用地球物体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3:……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吴娟妮。
重力力的示意图课题重力力的示意图课时 1 授课时间主备课人课型新授授课人教学目标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经历探究过程,得到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4、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对实际问题作出分析。
5、知道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能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
6、知道力的三要素。
7、通过观察,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并能对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重力的方向;(2)重力的概念。
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教、学具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重锤线、铁架台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初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1.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A.在空中自由下落的苹果B.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子C.沿光滑斜坡滚动的小球D.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的跳伞运动员【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什么状态是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
【详解】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能保持平衡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的跳伞运动。
A、在空中自由下落的苹果,下落速度越来越快,不是平衡状态;B、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子,上升速度越来越小,不是平衡状态;C、沿光滑斜坡滚动的小球,速度越来越快,不是平衡状态;D、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和掌握。
判断方法: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如图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铁轨下铺枕木B.坦克装有履带C.刀刃磨得很薄D.书包背带很宽【答案】C【解析】【分析】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1)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2)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详解】A. 铁轨下铺枕木,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铁轨对路基的压强。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会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
●知道重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由实验探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得到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重力现象的兴趣和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重力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社会中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和道理。
1 / 7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 / 75 / 7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六、想象世界失去重力,人类将会怎样?七、比赛保持上身不前倾,双脚不后缩,比一比谁能站起来?八、课后作业继续探究重力与其它各个量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于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
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并交流认识。
用重力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乐中教、在玩中学!教后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设计了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例,使学生体会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所科学的精神。
6 / 7板书设计:8.2重力力的示意图一.重力的概念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用G表示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2.物体的质量越大,可能受到的重力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三.重力的方向1.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应用:重垂线四.力的示意图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7 / 7。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8.2 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一、课题:苏科版第八章第2节重力力的示意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4.知道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知识迁移和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有趣的学习过程,体会生活和物理的联系。
2.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初体验,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3.加入人文情感教育,通过学习重力方向再次认识“高空抛物”,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探究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认识重力方向四、教学难点: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五、设计理念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
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逐步形成知识网络,然后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本节课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着力构筑高效课堂。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展开的,而学生的学习体验又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学习通常被置于各种问题情境中。
八年级物理学科电子教案教材: 苏科版物理1 / 3【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提出猜想:重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形状、质量、体积等……(2)设计实验:学生设计验证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方案.学生自行尝试设计;小组交流探究方案;形成完善实验方案。
回答以下问题:A.你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B.要用到的器材有哪些?C.如何进行实验?D.如何进行实验数据记录?(3)进行实验、记录数据A、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泥过程: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橡皮泥所受的重力。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B、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
过程:改变钩码的数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钩码所受的重力,并将各钩码的质量和所受重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相应的栏目中。
设计实验表格:次数钩码质量(kg) 钩码重力(N)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N/kg)123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对错误的数据,分析出错的原因,要求出错小组再实验一次。
(4)结论: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 = mgG—重力(N) g = 9.8 牛/千克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粗略计算时取10 N/kg)3、重力的方向(1)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两次对比实验,静止和运动时)(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应用?【学生实验】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等(重垂线)。
O B 图53 / 3。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2重力力的示意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
本节主要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地心的高度成反比。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F = mg 表示,其中 F 是重力的大小,m 是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3.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和大小的一种图示方法。
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要确定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然后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在箭头上标注力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的能力。
3. 通过对重力和力的示意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方法、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难点:重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幻灯片。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幻灯片讲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3.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幻灯片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4.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幻灯片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5.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重力和力的示意图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重力和力的示意图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 计算公式:F = mg力的示意图1. 绘制方法:确定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在箭头上标注力的大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质量为 2 kg 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大小。
8.2重力力的示意图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2、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3、知道重力势能及应用4、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二、预习引导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____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简称____________。
2、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_,其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_。
其中G表示_____________;m表示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航天员从地球到月球上时,他的质量____________,他所受的重力___________。
4、熟透了的苹果会落向地面,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用一根线的下端挂上一个重物做成____________,在建筑房屋时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三、教师精讲提问:河水为什么总是向低处流?跳伞的人为什么会落向地面?抛出的物体为什么总会下落?【板书】一、重力: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二、重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测量方法P48 图8-16【活动8.3】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实验结论】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______比。
【板书】三、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 = mgg 约等于9.8N/kg ,粗略计算中可取10N/kg。
g 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注意:单位的选取。
【活动8.4】判断重力的方向【方法】剪断细线,观察小球下落的方向从而得出重力的方向。
【板书】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或垂直水平面向下。
人们常在一根线的下端挂上一个重物做成重锤线,来判断墙壁是否竖直。
【生活物理社会】观察图8-21【板书】五、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6.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掌握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培养学生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的大小、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重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提问: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到地面上?(2)学生回答:因为地球的吸引。
2. 重力的概念:(1)教师提问:重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哪一端的?(2)学生回答:重心。
3. 重力的方向:(1)教师提问:重力的方向是什么?(2)学生回答:竖直向下。
4. 重力的大小:(1)教师提问: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学生回答: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无关。
5. 力的示意图:(1)教师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学生练习画力的示意图。
6. 重力的作用点:(1)教师提问: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2)学生回答: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8.2重力力的示意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势能.(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2)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所挂重物质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加,从而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3.情感态度价值观:介绍“生活·物理·社会”中人类征服自然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教育.二、教学重点1.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2.重力的方向三、教学资源1.弹簧测力计、三只相同的钩码、橡皮泥、剪刀、线(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2.小球、铁架台、线、剪刀(探究重力的方向)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活动: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2.提出猜想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3:……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5.交流与评价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g=9.8N/kg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已知:m=450g=0.45kg求:G=?解G=mg=0.45kg×9.8N/kg=4.41N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二)判断重力的方向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三)重力势能1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2. 列举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事例(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五、教学反思。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糸。
3、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探究方案,能收集实验信息。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然后放手,老师分别以平抛和上抛粉笔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1:这三次以不同方向抛出去的粉笔和手中的笔运动去向有什么共同特点?问题2:产生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物理课堂——重力
(二)、新授
1、重力的产生
通过类比的方法,以磁铁吸引铁钉类比地球吸引物体说明重力产生的原因。
(1)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施物体:地球
注意:①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②物体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重力的方向
通过演示课本图8-18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应用?
3、重力的大小
让学生分别测出一个、两个钩码的重力,提出谁的重力大?为什么?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有关
(活动)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
过程:改变钩码的数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钩码所受的重力,并将各钩码的质量和所受重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设计实验表格:
实验数据处理:
注意:如果比值不一,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从误差的角度)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的大小:G = mg g = 9.8 牛/千克
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粗略计算时取10 N/kg)
例题见课件
4、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1)利用PPT展示规则物体的重心是该物体的几何中心。
(2)我们把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力无法直观看到,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末端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同一个图中,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短不同来表示。
例:用力的示意图表示98N的物体在
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知识要点,并加以强调说明。
知识扩展:当物体不受重力作用,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四)、板书设计
重力力的示意图
一、重力的产生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施力物体:地球
3、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方向
1、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水平仪、重垂线等
三、重力的大小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2、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
3、g值的意义: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四、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重力作用点:重心
3、画法:找点、画向、标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