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闪击波兰的感想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观《钢琴师》有感《钢琴师》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作品。
影片的背景就发生在战时期的波兰。
波兰历史上曾经被俄国和德国瓜分,一战结束后,波兰独立。
二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希特勒闪击波兰。
在进攻波兰前,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意在重新划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在闪击波兰两周后苏军出兵波兰东部。
并在其东部复制亲苏的波共组织。
1941年,德国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出兵波兰东部攻入苏联,波共组织成立波兰军团,与苏军并肩作战,到1944年苏军又打回波兰,在苏联的扶持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电影开始,钢琴师瓦拉迪斯洛•席皮尔曼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手指灵动的跳动在黑白键之间。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因为是犹太人,他们一步步地地被逼到绝境。
先是每个犹太家庭所有的钱不能超过2000波币,大家开始为藏钱而展开争论。
再后来,他们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钢琴师的钢琴事业不能继续,爱情事业也随之冰冻了。
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只能无奈的叹气。
那个在街上不停地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些明明很沉重却被警察逼迫跳舞的行人,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楼上扔下去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枪毙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母亲,那二十元买来分给大家的一块糖......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触目心惊。
长达150分钟的《钢琴师》,始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
导演波兰斯基总是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故事情节一点比一点凄惨。
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后来终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
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
就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一个替纳粹干活的犹太人救了他,让他去找地方躲起来。
希特勒闪击波兰作文有人将1939 年9 月的战事视为一次实弹演习,认为一支现代化的德军在演习中运用一种革命性的理念,迅速击败了一个用过时方式战斗的对手。
这种看法带有极大的误导性,德军并非没有大量流血就取得了胜利。
早期的报告显示,德军的减员人数达到8082 人阵亡、27278 人负伤和5029人失踪。
大部分失踪人员再也找不回来,一些伤员最终也会死去,这意味着后来的报告会将死亡人数提高到15450 人。
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总伤亡人数相比,这个数字几乎微不足道,但与持续时间类似的大多数其他战争相比,德军在波兰的伤亡并非不值一提。
波兰武装部队顽强战斗的事实也能用他们蒙受的伤亡来证明。
准确的数字很难得出,但给出的估计数字为7 万人死亡、大约13 万人负伤,当然还有大量人员被俘。
德军擒获大量俘虏,部分当然是波军战败的结果,但事实上大约20 万名波军战士阵亡或负伤,证明波兰人确实在努力阻击侵略者。
1939 年9 月的波兰战事不是演习。
德军的装备损失同样也说明这是一场艰苦的战事。
坦克和飞机的损失特别严重。
最初的报告表明,德军的819 辆坦克被击毁,其中轻型坦克为703 辆。
虽然后来的报告显示,损失的大部分坦克实际上在修复后再度服役,但有244 辆还是彻底损失了。
飞机的损失也很大,德国空军不得不注销285 架飞机,另有279架飞机严重受损。
波兰空军的435 架飞机损失了327 架,剩余的飞机主要都撤到罗马尼亚去了。
更多的资源,诸如更多的战士、坦克、飞机和枪炮,让德军几乎不可能失败。
德军付出的代价说明,他们并没有让一种革命性的新战争模式,即以坦克和飞机协同作战赢得一场轻松的胜利付诸实践。
大多数德军机械化部队隶属于4个军——第15 军、16 军、19 军和22 军。
这几个军的作战日志中,鲜有对跨军种协同作战事例的记录,却有许多对友军火力误伤事故的抱怨。
轰炸机和坦克紧密协同作战的看法看来是一个神话,这可能是德国宣传机构造成的。
德国入侵波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德国波兰英国考察报告德国波兰英国考察见闻与感想王彦娟2016年3月18日,本人有幸参加由吴纯举书记、林方亮总工带队一行8人组团前往德国、英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欧洲影视基地考察,经过的城市有德国的法兰克福、汉诺威、柏林,波兰的首府华沙和英国的伦敦。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在考察欧洲在几个城市期间,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这几个城市的街景、建筑、商店。
这期间重点考察了柏林的巴贝尔斯博格电影制片厂,英国的松林电影制片厂,华沙的影视商业综合体。
下面就这几个城市的考察见闻和感想简单的介绍一下。
3月18日下午到达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随后入住RAMADA酒店,因为时差的原因,我们几个没有困意的同事就在酒店周围走走,因酒店远离市区,路上行人不多,周边比较安静。
不远处发现有个小镇,由于是当地时间9点多,商店基本都关门,不过在德国路旁有很多的商店橱窗即使是关门后灯也是亮着,可以看到里面商品和海报,每一家商店的橱窗灯光颜色也不同,汇集在一起给街道的夜晚带来了绚丽的夜景。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又到小镇上,虽然不是很大,但环境非常整洁,每个建筑立面都有不同的颜色,屋顶的材料和颜色基本上是一致,所以整体上还是很协调。
另外德国的行车文明也是世界公认的,比如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斑马线上准备过马路的时候,车基本都会停下来等行人通过,很少有车鸣笛,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制度的真实体现。
图片13月19日主要考察法兰克福市中心金融区、美因河畔和罗马广场。
印象最深的是罗马广场的传统建筑和教堂,虽然周围也有些新商业建筑,但古建筑保存非常完整。
他们的建筑特点底层采用砖石,上面采用木构架和草泥等材料填充缝隙,外露木构件表面刷深红色的漆,安排得疏密有致,木构架以外的空隙则涂成白色,色彩对比明显,特点非常鲜明,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屋顶材料应该是一种瓦,颜色多数是深灰色,整体看上去非常和谐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观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观后感篇1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读后感年12月24日,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制主义的出版政策,以取代威廉三世颁布于年10月18日的“旧”书报检查令。
此“新”法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论、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
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就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
书报检查令明显地印刻着“官方的容颜”,代表官方的立场。
无论是这项法律本身还是执行它的检察官都不可避免的披着虚伪的面纱。
检察机关“不仅调整个别公民的行为,而且调整社会精神的行为。
”因此,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在检察官的掌控下,公民得不到应有的自由权利。
他进一步分析得出,检察官纵然是行使法律指令的工具,但法律本身存在更多的问题。
检察官也就成了专制法律的牺牲品。
而法律本身也在玩弄文字游戏。
马克思辛辣地嘲弄道:“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
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
”从年到年是马克思从康德主义向黑格尔主义的转变时期。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哲学观,即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
在资产阶级激进政治的运动的发展,争取民主反对专制、崇尚理性摒弃神性、追求自由否定强权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抨击专制法律并深入分析了法与自由的关系。
人类的各种自由从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有时表现为特权。
马克思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其专制,他强调人的自由,尤其是精神的自由,他认为人的精神存在的样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这种自由的精神扼杀,最终只能滋长专制和愚昧,世界最终会变得黑暗。
但是检查令却指定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来表现精神,即严肃和谦逊的态度,这种规定本身就是对自由创作的一种抹杀和限制。
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自由观的解读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此新闻出版自由就同时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
敦刻尔克观后感
观《敦刻尔克》有感
文\慕心
昨日应好友邀请随机买了两张当下评分还不错的电影票,电影的名字是《敦刻尔克》。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因为在德国战场上的一次军事失误引发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
当然,撤退的地点就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事件的起因源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向德国宣战。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英、法联军躲在自己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后,并没有对波兰国家给予实际的军事支援。
在对德国宣战期间,法国曾象征性的发动过一场萨尔攻势。
当然这场象征性的攻势取得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战线仅仅向前推进了5英里,法国军队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
这种胜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为零。
与此相反的是德军的进攻可不是游戏,9月7日,德国军队迅速占领华沙,波兰至此彻底沦陷。
德国军队对于英、法联军的这种奇怪的战争也是大惑不解。
希特勒很清楚英、法两国的谴责无疑于作作势而已。
这就好比受困的羔羊对着饿狼装腔作势的空吼,最终只会暴露自己的恐惧。
该是战争解决的还得靠战争。
德国军队的进攻丝毫不受任何影响。
英、法联军的不战和假战反而让德军率先占得有利先机。
德军在战场上的连胜导致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进攻西欧。
希特勒将大量的军力投入西欧战场,这与英、法联军的消极应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史料记载,当时德军共出动了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
封面故事COVER STORY与虎谋皮终噬己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波兰与德国文I 郭晔旻66波兰的存连是不可歩■的,是I 司穗国的切身需要不可调和旳。
波兰必须灭亡,而R —定会灭亡。
” ——德国国防军总司令:X.斯•冯•家老特,1922年凡尔赛的噩梦汉斯-冯-塞克特是魏玛德国早期军队的实际主持者,他的这番话,实 际上反映了当时整个德国军界对于东方邻国波兰的极端敌视。
这种态度的 根源,则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处置战败德国的巴黎和会上。
波兰的新生是巴黎和会的重大事 件之一,也引发了没完没了的麻烦。
负责波兰国界的委员会比其他委员会的会议都多。
波兰人拥有与其国力极不相称的领土野心。
在西面,他们要 求从德国获得波兹南、上西里西亚、西普鲁士等地。
当然,就像波兰当时的国家元首毕苏斯基自己也意识到的那样,"我们能从西方得到什么取决于 协约国及其压榨德国的程度。
”协约国并没有让他太过失望。
在《凡尔赛和约》里,波兰人得到了他们向德国要求的大部分土地:波兹南尼亚、波美拉尼亚以及一条通向波罗的海而把东普鲁士与德国分隔幵的走廊。
在众多的领土变更中,波兰人所珍视的莫过于这最后一条。
他们相信,如果波兰被陆地边界锁住,它将彻底 “无法呼吸”。
位于维斯杜拉河河口的56 |国家人文历史■闪击波兰■但泽(格但斯克)看起来是建立港口的良好选择。
它拥有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络,背靠广阔的波兰腹地;在德国的众多波罗的海港口中,但泽是唯一一座拥有一定数量的波兰少数民族的城市。
巴黎和会因此规定,这个港口成为“国际联盟”管辖下的自由市,通过关税联盟与波兰联系在一起,其对外关系由波兰人负责。
然而,这也是德国人最不能接受的。
从18世纪90年代起,但泽便处于普鲁士(德国)统治下。
到了1919年,90%的但泽城市人口是德意志人,虽然周边乡村的居民大都是波兰人。
但泽地方当局因此坚决反对将但泽让给波兰,“德意志文化的力量铸就了这座汉萨同盟古城并使它茁壮成长。
鲁迅闪击波兰的作文English:Lu Xun'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Shandong Bandits" is a powerful and evocative piece of writing that vividly conveys the brutality and suffering experienc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The essay provides a detailed and graphic account of the atrocities committed by the Japanese invad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courageous resistance put up by the Chinese villagers. Lu Xun's literary prowess is evident in hi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raw emotions of fear, anger, and despair experienced by the victims, as well as the resolute determi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their oppressors. Through his unflinching portrayal of the horrors of war, Lu Xun exposes the inhumanity of the Japanese forces and compels his readers to confront the harsh reality of the conflict. The essay serves as a powerful indictment of war and imperialism, as well as a testament to the resilience and indomitabl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中文翻译:鲁迅的《闪击波兰》是一篇充满力量和感染力的作品,生动地传达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所经历的残酷和苦难。
闪击波兰读后感
读完“闪击波兰”这事儿啊,那感觉就像是看了一场超级疯狂又超级残酷的大戏。
首先呢,德国那闪击战就像一阵超级龙卷风,“嗖”的一下就冲进了波兰。
波兰呢,感觉就像个还没反应过来咋回事儿的倒霉蛋。
德国人的坦克啊、飞机啊,就像一群张牙舞爪的钢铁怪兽,轰隆隆地就碾过去了。
那速度快得,波兰军队可能刚把枪拿起来,敌人就已经冲到眼前了。
从这事儿里能看出来,战争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德国这一招儿那是把“出其不意”发挥到了极致。
就好比你在那慢悠悠地走路呢,突然一个拳击冠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给了你一拳,你不懵才怪呢。
而且这闪击波兰,也是希特勒那疯狂扩张计划的重要一步,就像他下一盘大棋先下了个超级狠的子儿。
不过这波兰也挺可怜的,自己被打得七零八落。
波兰的老百姓那肯定是陷入了巨大的灾难,家园被破坏,亲人离散。
这战争啊,不管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德国虽然一开始占了上风,可后面也被卷入了更大的战争漩涡里,最后也是落得个惨兮兮的下场。
这事儿也让我明白,和平是多么的珍贵啊。
要是大家都能好好说话,好好商量事儿,而不是动不动就像德国那样靠武力去抢地盘,这世界得多美好。
可历史就是这样,有这些残酷的事儿给我们当教训,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别让战争这头恶魔再出来兴风作浪啦。
《二战风云》读后感
《二战风云》是我最爱看的图书之一,这本书非常好看,我都已经看了十几遍了呢!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重点记录了一些著名的战役,比如:诺曼底登陆、阿拉曼战役、阿登反击战等等。
揭开二战序幕的战役——“闪击波兰”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场战争,留给我的印象也是最深刻。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国突然对波兰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国总计有58个师、近150万人、2800辆坦克、6000多门火炮、2000架飞机投入了战斗。
面对实力强大的德军,波兰军民虽拼死,但实力过于悬殊,波兰十几天后就被德军占领。
“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因为德军是不宣而战,并且战争结束的速度快,因此也被成为“闪电战”。
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全世界61个国家,19亿人卷入长达六年的战争。
我之所以会对这场战争铭记于心,一是因为它是二战的开端,二是因为波兰的同盟国英国和法国在德国进攻波兰时,并没有根据事先与波兰的联盟条约规定,对德国实施打击,而是眼看波兰沦陷。
他们没有打击的原因,无非是“不想多管闲事”,保留自己的实力。
可是一个小小的波兰怎会满足虎狼之心的德国呢?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波兰的邻国--法国,然后再是整个欧洲、世界。
我常想如果英国、法国当时不是这么“目光短浅”,能联合阻止德国的进攻,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或许即使爆发也会让德国付出更大的代价。
可是历史终究不能逆转,读完整本书我深深感到战争的残酷,每场战役都记录了战争的惨烈,巨大的伤亡触目惊心。
希望不要再有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关于闪击波兰的有感
对于二战的历史我还是有点研究的,德国在战争中运用闪击战的理论轻而易举的打败了波兰,整个战争持续了一个月,对于当时的各军事大国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说波兰在整体实力上赶不上德国,但是波兰当时也拥有100万人的的正规军,至少也要抵抗更长的时间。
但是事实就是相反,波兰败了,败得的是那样快。
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吧。
1.波兰陆军在战术思想上严重落后,仍然以传统的战争观念来应对德军的进攻,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波德边界,以传统的阵地战理论应对德军的进攻,结果损失惨重,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作为先导很快在几个关键部位突破波军的防线,以每天五六十公里的推进速度向波兰腹地推进,很快就将波军分割包围,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很快就溃散了。
如果波军将主力部队部署在纵深地带,情况要好得多。
2.波军没有将现有的兵器充分的运用,而是各个兵种独立的作战,形不成合力,无法遏制德军的攻势,在站在场上竟然出现这种情况,波军用骑兵对阵德军的坦克,结果成了悲剧。
波军完全可以发挥骑兵对步兵的优势,而不是和德军的装甲部队去火拼。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波军的战术思想是多么死板。
3波军整体缺乏拼死抵抗的人意识,所有城市的抵抗都没有超过一个星期的这样的国家不亡才怪呢。
在战场上只有你死我活,如果不抱着必死的信念去战斗,肯定会要失败的。
投降是失败者的表现。
4波兰过分的依赖英法,结果英法在战争中竟然按兵不动,只是宣战,历史学家成这样的战争为奇怪的战争和静坐战争。
国与国之间只有丛林法则,实力决定一切。
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波兰政治家的幼稚在一定程度上断送了国家的命运。
5.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战争是公平的只有准备充分的一方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波军没有充分的预备队和准军事人员。
这样一旦主力被包围或者被消灭国家将丧失抵抗能力,藏兵于民对于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才是应对战争的好办法。
终上所述波兰的教训值得深思,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以吸取几点教训,如下:
1.保持先进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个社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了解这个社会的最先进的文化,并且为我所用,保持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
善于发现机会利用别人获得的教训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同时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惕性。
2.要在生活上,学习上装备最为先进的装备,即使达不到最先进的,我们也不能落后于别人,装备先进装备的同时要尽最大的可能使装备处于良好的作战的状态,注意各种装备的同时运用,让其发挥最大的合力。
3.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你自己,时刻战备。
利益决定一切。
认识到了以上几点,也算是没白研究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