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5
个人所得税汇总一、工资薪金:(只有雇主支付的工资才减扣除标准)1、华侨界定:居住权、2年(>18个月);无居住权、已居住5年以上2、应纳税额=(每月收入-3500/48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雇佣单位与派遣单位工资薪金支付:雇佣单位扣除了后,派遣单位就不再扣除;(1)雇主:应纳税额=(雇主支付—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派遣单位:应纳税额=派遣单位支付*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总的应纳税额=(雇主支付+派遣单位支付-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4、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取得的可按月预缴应纳税所得额=[(全年工资/12-费用扣除标准)*税率-速算扣除数]*125、雇主为雇员工资负担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定额:应纳税所得额=雇员所得工资(不含税)+负担数额-扣除标准(3500/4800)定率:应纳税所得额=(雇员不含税工资A-扣除标准B-速算扣除数C*负担比例)/(1-税率D*负担比例)税率D=不含税收入-费用扣除标准(3500/4800)——不含税级距表6、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前置:比较每月工资A与扣除标准B之间大小A大于B——全年奖金就不再-扣除标准, A小于B——全年奖金就-扣除标准分步法:找税率:全年一次性奖金/12 [全年奖金-(B-A)]/12 找税额:雇主为雇员负担全年一次性奖金部分税款定额:应纳税所得额=全年+雇主负担税款-(扣除标准-当月工资)(高于就不减)定率:应纳税所得额=[全年A-扣除标准与当月工资差额B-扣除数(不含税级距表)C*负担比例]/(1-适用税率(不含税级距表)D*负担比例)——进入分步法CD的确定:为含税一次性全年奖金/12——不含税级距表7、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应纳税额={[(经济补偿金-3*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工作年限(<12)-扣除标准3500/4800]*税率-速算扣除数}*工作年限8、非居90/183日:应纳税额=(境内外工资总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90/183--1年:应纳税额=(境内外工资总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1--5年:应纳税额=(境内外工资总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当月境内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外支付工资总额*当月境内工作天数/当月天数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1、个体工商户从事草、猪、鸭、鱼不征收;2、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民不征收3、上述要单独核算,不单独核算的要征收4、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个人以企业的资本金为个人及家庭支付的无关生产经营的,视为对个人投资者的利润分配,并入投资者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5、生产与经营难以分开的,40%视为与生产经营无关,准予扣除;6、亏损可结转,5年7、可扣除:摊位费、行政收费、协会会费;开办费,可以选择一次性扣除也可经营期起不少于三年分摊扣除,一经选定,不得扣除;捐赠:不超过30%个人独资合伙应纳税所得额=收入*应税所得率=成本费用支出/(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按照个体工商户;不改变企业性质的:对成果有所有权的按照本项,无所有权的,按照工资薪金。
个人所得税教案1个人所得税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的确定。
3.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并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和财务规划能力。
教学重点:1.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的确定。
教学难点:1.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的讨论和分析。
教学准备:1.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2.案例分析材料和计算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即个人从各种经营与劳务所得中按一定比例缴纳的税款。
2.教师介绍个人所得税的适用范围,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人劳务报酬等。
三、税率和计算方法(20分钟)1.教师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计算方法,包括起征点、阶段性递增税率和综合计算方法等。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演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税率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个人所得税的案例分析材料。
2.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汇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和国际比较。
六、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练习,加深对税率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自己家庭的个人所得税情况,并制定合理的财务规划。
教学反思:个人所得税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将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个人所得税的知识,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和财务规划能力。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电子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计税依据、税率、扣除项目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纳税意识,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2. 掌握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税率、扣除项目等。
3. 学会计算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
4. 提高纳税意识,培养依法纳税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1.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2.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3.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4.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
5.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计税依据、税率、扣除项目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参与计算实例,加深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提高纳税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计算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探讨纳税问题时的参与程度及观点阐述。
4.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税收基础知识》、《个人所得税实务》等。
2. 课件: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计算示例等。
3. 案例材料:涉及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案例。
4. 网络资源:税务局官方网站、税收相关政策解读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3. 阐述计税依据:介绍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4. 讲解税率:阐述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5. 说明扣除项目:讲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
6. 演示计算方法:示例讲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征收范围。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3. 培养学生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1.1 个人所得税的定义1.2 个人所得税的性质和作用2. 个人所得税的分类2.1 工资、薪金所得2.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2.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2.4 稿酬所得2.5 劳务报酬所得2.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2.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2.8 财产租赁所得2.9 财产转让所得2.10 偶然所得3.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3.1 居民纳税人的征税范围3.2 非居民纳税人的征税范围4.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4.1 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算方法4.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计算方法4.3 其他各类所得的计算方法5.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5.1 免税项目5.2 减免税项目5.3 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分类、征收范围、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2.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分类、征收范围、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具体计算和优惠政策适用。
3.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案例和教学课件。
2. 收集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法规。
3. 准备税收calculator 或相关软件,以便进行个人所得税计算演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性质和作用,使学生明确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含义。
3. 分类讲解:分别讲解各种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稿酬所得等,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所得的征税规定。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电子教案第一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概述1.1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定义1.2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性质1.3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背景1.4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2.1 纳税人的定义和范围2.2 纳税义务人的确定2.3 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2.4 纳税人的申报和缴纳义务第三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3.1 征税对象的定义和范围3.2 工资薪金的构成要素3.3 工资薪金与非工资薪金的区分3.4 特殊收入项目的处理第四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计税方法4.1 税率的概念和种类4.2 累进税率的应用4.3 计税方法的定义和种类4.4 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方法第五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5.1 优惠政策的概念和作用5.2 税收优惠的形式5.3 常见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5.4 优惠政策的申请和享受程序第六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6.1 征收管理的概念和意义6.2 税务登记和信息报告6.3 税款征收与缴纳6.4 税务检查与争议处理第七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税务筹划7.1 税务筹划的概念和原则7.2 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务筹划方法7.3 税收筹划的风险与合规性7.4 案例分析:税务筹划的成功与失败第八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案例分析8.1 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意义8.2 工资薪金所得的典型案例解析8.3 案例分析的启示与建议8.4 案例讨论: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务处理第九章:国际视野中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9.1 国际个人所得税制度概述9.2 各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制度比较9.3 国际税收协定与跨国工资薪金所得的税务处理9.4 跨国企业员工的国际税务规划第十章: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趋势10.2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10.3 科技进步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影响10.4 未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制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定义与性质难点解析:理解和区分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不同点。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
2.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工资薪金所得的定义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税率表2.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税前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款的计算3.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免税项目减免税项目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4.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纳申报期限申报方式缴纳税款的方式5.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监管与处罚税务机关的监管措施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处罚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优惠政策、申报与缴纳以及监管与处罚等内容。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参与具体案例的计算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动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 准备计算器等辅助教学工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计算和分析,检查学生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生活中的工资薪金所得案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模拟申报:让学生模拟进行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了解申报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的教案教案标题:个人所得税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3. 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教学难点:1. 税率表的理解和运用。
2. 运用个人所得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讲义或教材:包括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标记工具。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 解释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包括不同收入水平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3. 通过示例演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个人所得税。
2. 引导学生讨论个人所得税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和作用。
3. 鼓励学生提出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个人收入,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负担。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税收制度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式:1. 教师讲解和示范。
2. 学生练习和讨论。
3. 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2. 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3. 学生在拓展应用环节中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税种和税收制度。
2. 组织学生参观税务机关或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税收实践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