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精卫填海》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精卫填海内容分析《精卫填海》是小学四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本篇课文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围绕精卫日日夜夜填海的事,让人感受到其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帝、曰”等5个字,读准“少”这个多音字。
2.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感受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教学准备1.课前预习(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认读、理解生字。
(2)借助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3)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搜集有关《山海经》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帝、曰”等5个字,读准“少”这个多音字。
2.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看图猜故事,依次出示图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的相关信息,并与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现存18篇,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还是我国第一部描绘山川与物产、风俗与民情的大部头地理著作,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
其中有关矿物的记录,更是世界上这一类文献中最古老的类似记录。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精卫填海》,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板书:精卫填海) 【设计意图】用生动的图片、动画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
注释
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精卫填海》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围绕精卫日日夜夜填海展开,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精卫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课文原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鸟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埋]填塞。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故事出自哪部书吗?(课件出示:《山海经》)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四单元第13 课《精卫填海》重点知识归纳一、引言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册部编版中,《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复习,现在我们来对其进行重点知识归纳,方便大家随时查阅电子课本,作为复习资料使用。
二、课文基础信息1.写作背景:出自《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主题: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3.文学体裁:文言文神话故事。
4.作者信息:《山海经》的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先秦时期的多人创作。
5.主要内容: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死后化为精卫鸟。
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6.中心思想:赞扬了精卫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帝(dì):古代指帝王。
写法: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巾”。
词义:指炎帝。
●曰(yuē):说。
写法:独体字。
●溺(nì):淹没。
写法: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弱”。
●返(fǎn):回,归。
写法:半包围结构,“辶” 包围着“反”。
2.多音字:●少:shǎo(多少)、shào(少年)。
3.近义词:●溺—淹、衔—叼。
4.反义词:●出—入、生—死。
四、修辞手法文中无明显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经典语句和段落分析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写作手法:简洁明了的叙述。
●表达效果:直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让读者快速了解精卫的由来。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写作手法:动作描写。
●表达效果:生动地表现了精卫填海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六、总结《精卫填海》是一篇简短而富有深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四年级上13《精卫填海》《四年级上 13〈精卫填海〉》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充满神话色彩且寓意深刻的故事——《精卫填海》。
这篇古老的传说,以其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卷,传递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故事的开篇,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而遥远的时代。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炎帝的宠爱。
她常常在海边玩耍,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有一天,女娃独自一人乘船出海游玩。
起初,海面风平浪静,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女娃欢快地唱着歌,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海瞬间变脸。
狂风骤起,海浪汹涌,一下子就把女娃的小船掀翻了。
女娃在海水中拼命地挣扎,但最终还是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
女娃的灵魂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她化作了一只鸟。
这只鸟有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样子十分美丽,人们给它取名叫“精卫”。
精卫痛恨大海夺走了她的生命,于是立下了一个坚定的誓言:一定要把大海填平!从此以后,精卫每天都会从山上衔来石头和树枝,投入大海。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精卫从未停歇过。
她不停地飞翔着,嘴里叼着石子或树枝,一次又一次地投向大海。
大海嘲笑她:“小鸟儿,你别白费力气了,就算你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坚定地回答:“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直到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精卫填海的故事,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首先,它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精卫面对强大的大海,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而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填海的行动。
这种精神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去克服。
其次,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坚持的力量。
精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填海,她的努力或许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目标能够实现。
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卫填海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抗争。
*22、精卫填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意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能借助注释,在理解关键字词意思的基础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说清楚。
[教学时间]1.5-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知道神话故事?2、师:神话故事是在人类原始时期产生的,讲述的是关于神仙或像神仙一样有本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神话故事,名字叫《精卫填海》。
说明:也许有些同学了解一些神话故事,但到底什么才是神话,学生对此知之甚少。
实际上,对神话这一概念有界定,“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与传说、民间故事有所区别。
”但这样的表述对于学生的理解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对“神话”有一个简单但正确的认识。
3、出示课题:精卫填海,生读课题。
*板书:精卫填海*学生就课题质疑。
4、这个故事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介绍《山海经》,请学生看课后注释①。
说明:《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代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的注释,对此有所了解,也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注释的习惯。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些不同,它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原文,是文言文。
请大家轻声读读这则故事,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借助文章后的注释或字典来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说明:课文中有一些字学生因为平时接触不多,所以不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让他们圈出来,然后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在无形中教授了学生自学的方法。
2、交流。
*出示:发鸠(jiū) 柘(zhì)木喙(huì) 詨(xiào) 溺(nì) 堙(yīn)*指名读,齐读。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4、跟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读,齐读。
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首先会遇到的困难就是朗读。
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教师可以先示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带着学生朗读,直到读通顺为止,只有读得有语感了才容易了解课文的内容。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不要让学生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2)师: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的呢?*学生质疑。
①出示句子: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②指名读。
③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其:它的;乌:乌鸦;赤:红色;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④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轻声自己试一试,指名交流。
(在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说明:这篇课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在句子的理解上尽可能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自学。
但教师通过学生质疑,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要进行点拨。
课文共4句话,第二句话最长,句子中有几个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学生可能不理解,课后的注释中又没有标注,这样对学生理解句子造成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突破难点。
(3)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其它句子的意思。
*师:先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精卫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
指名互讲。
(5)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轻声准备,交流。
(6)教师小结:同学们借助注释、查阅字典自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课文共四句话,第一句写精卫鸟生活的环境;第二句写精卫鸟的外形、颜色和鸣叫声,并介绍了取名精卫的原因;第三句写精卫鸟的来历;最后一句写精卫鸟怎样填海。
同学们能不能不看课文,根据四句话的主要内容来说一说《精卫填海》的故事。
指名交流。
说明:教学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先了解有关字词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句子的意思,从句子再慢慢过渡到把整个故事讲清楚。
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语汇,使句意表达更流畅。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意志。
(1)出示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
*板书:溺而不返堙于东海(3)想象说话: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会怎么说?精卫又会怎么回答呢?*出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
(4)教师小结: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了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
一只小鸟想用这种办法填平大海。
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
它坚韧不拔的意志是让人敬佩的。
*板书:坚韧不拔(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说明:文言文言简意赅,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精卫与大海之间的对话,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意志。
通过想象,精卫的形象便生动起来,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也渗入了主体生命的活力。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1、教师总结全文: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
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交流。
3、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说明:将《精卫填海》的故事回归到中国古代神话这一大背景中,加深理解,并拓展延伸,把课前收集的神话故事进行交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时间上不允许,这一过程可以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溺而不返*22精卫填海坚韧不拔堙于东海关于说课教材分析《精卫填海》是中国的一则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全文一共4句话。
第一句写精卫鸟生活的环境;第二句写精卫鸟的外形、颜色和鸣叫声,并介绍了取名精卫的原因;第三句写精卫鸟的来历;最后一句写精卫鸟怎样填海。
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精练,读来琅琅上口。
学情简析学生能根据课后的注释、查阅字典来了解有关字词的意思,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文不同,课文中有一些字学生平时不大接触,所以学生在朗读课文上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了详细复述课文段落的能力,本文只有4句话,所以只要解决了文言文向现代文的转换,学生复述课文的目标应该能达到。
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目标二:能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借助注释在理解有关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再连起来解释。
复述课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说清楚就可以了。
目标三: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说话,帮助学生体会精卫的这种精神。
教学设计一、初识“神话”,引入新授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有所不同,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自然引出课题,了解这篇课文的出处《山海经·北山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代表,借助课文注释,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展开学习。
二、读通课文,感受韵味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朗读上有困难。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其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尤为重要。
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阶段,能先入为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也便于学生模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教师采取了三种方法:其一,组内自学。
学生先借助注释,理解句意,在小组内交流。
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帮助。
其二,教师点拨。
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句子,教师适时点拨,认真指导,真正为学生解惑。
其三,层层推进。
课文理解由字到句,由句到篇,组织形式由小组到大组,有层次,有坡度,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精卫与大海之间的对话,在学生恣意的想象中,精彩的交流里,学生充分感受到精卫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通过讲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后反思很多时候,课堂变成了教师展示的舞台,而不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圣地。
课堂的气氛是否热闹,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这些成了教师教学反思的主题。
但我想:一个真正的教师是应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为课堂关注的全部,要让课堂干干净净、本本分分,拒绝形式主义,要把每堂课都上得简洁而朴实。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
初读课文,因为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对它的语言结构不了解,朗读起来就感到十分困难。
教师就从范读开始,绘声绘色,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逐句让学生跟读,无形中指导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节奏。
接着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等,使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逐步推进。
先借助注释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它句子的意思,同桌两人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
这样层层推进,以点带面,保证每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复述了课文。
相信没有慷慨的陈词,没有迭起的高潮,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学的扎实自然,也会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我们告别华而不实的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敲响上课的铃声。
案例片断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
2、学生质疑。
1)出示句子: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2)指名读。
3)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4)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轻声自己试一试,指名交流。
3、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其它句子的意思。
*师:先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