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翅缀叶野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43.68 KB
- 文档页数:2
缀叶丛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作者:杨燕燕曲志霞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05期摘要介绍了缀叶丛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提出了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缀叶丛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缀叶丛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 S436.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5-01358-01缀叶丛螟(Locastra muscosalia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1]。
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北京、辽宁、河北、天津、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区。
以幼虫为害盐肤木、枫香、黄连木等[1-2]的叶片。
叶片被取食形成缺刻、焦黄,严重时叶片几乎光秃,不但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更使秋季的观叶效果明显降低。
笔者介绍了缀叶丛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1 形态特征1.1 成虫虫体黄褐色,体长14~20 mm,翅展35~50 mm。
前翅前缘中部有一个黄褐色的斑点,前翅色深,略带红褐色,有明显的黑褐色内横线及曲折的外横线,横线两侧靠近前缘处各有1个黑褐色斑点。
后翅灰褐色,接近外缘颜色变深。
1.2 卵卵球形,密集排列,鱼鳞状,每个卵块有卵200粒左右。
1.3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
头部黑色,有光泽。
前胸背板黑色,前缘有黄白色斑6个。
背中线宽,颜色为杏黄色,亚背线和气门上线为黑色,体侧各节均有黄白色斑,腹部腹面黄褐色,有短毛。
1.4 蛹蛹长16 mm左右,深褐色或黑色。
1.5 茧茧褐色,椭圆形,约20 mm长,10 mm宽。
2 生活习性2.1 生活史在青岛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根附近及距树干1 m左右范围内的土中结茧越冬,入土深度为10 cm。
翌年6月上旬为越冬代幼虫的化蛹期,盛期在6月底至7月中旬,成虫产卵于叶面。
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幼虫孵化期,盛期在7月底至8月初,初龄幼虫常群居在叶面上吐丝结网,舐食叶肉,先是缠卷1张叶片呈筒形,随着虫体的增大,二、三龄后开始分散,1头幼虫缠卷3~4片叶子为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下面将介绍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玉米螟为鳞翅目尺蛾科昆虫,成虫为灰褐色,前翅长约18-22mm,前翅中央有白色横带。
幼虫为白色体色,头部棕黑色,全长约30mm。
玉米螟卵为淡黄色,密集排列于玉米叶片上,孵化后的幼虫会钻入叶鞘并分别沿茎内倒挂或穿出叶鞘,从而进入玉米花序器官,并进行食害。
玉米螟一般有3-5代,孵化期为5-9天。
1.孵化期玉米螟的孵化期受温度、湿度、日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在气温20℃左右孵化,一般为5-9天。
2.危害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初期对玉米花序器官进行食害,造成花器官白粉样的腐烂并脱落,降低花粉活力及结实率,严重时会导致不结实或稀缺穗。
3.数量增长期幼虫在玉米花器官内繁殖生长,数量急剧增加。
4.疫情高峰期在玉米生长期间,特别是在玉米开花到吐丝期之间,玉米螟的发生高峰期也随之到来。
1.预防措施及早消灭草坪及野生杂草,降低玉米螟繁殖和适应环境的机率。
2.翻耕玉米收获后及时进行深翻耕,将玉米螟卵、幼虫及其寄生天敌全部埋入土中,减轻玉米螟对下一茬玉米的危害。
3.喷洒农药玉米螟防治中,可以采用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其中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措施。
化学防治时,适宜采用对成虫和幼虫都有较好杀效的农药,如吡虫啉、氯氟灵等,制定科学防治方案和技术措施,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流程进行喷洒。
4.培育天敌生物防治则需要培育玉米螟的天敌,如菜蛉蜂、豆蛉、捕蝇蝇、大黑蜂、天敌细蜂等。
增加天敌数量,使天敌对玉米螟进行防治,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杨树几种病虫危害及防治方法作者:范红霞闫站国祝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01期目前,危害杨树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危害最大的有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杨树黑斑病、桑天牛、杨小舟蛾、黄刺蛾、黄翅缀叶野螟等。
一、杨树叶干病害1、杨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是指枝干皮层局部坏死的一种病害。
四月初,树干、枝条上产生圆形水渍状病斑或水泡,水泡内流出的液体有臭味,失水后稍凹陷,内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色。
当病斑环绕枝干后,病斑上部即枯死。
防治方法:①选用良种壮苗造林并加强抚育管理,增强其抗病能力。
②用3-5度石硫合剂喷雾或10%碱水涂抹病斑。
2、杨树黑斑病杨树黑斑病是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
轻则引起早期落叶,影响幼苗生长;重则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可喷洒1∶1∶(125~170)的波尔多液、80%可湿性代森锌液或65%可湿性福美铁300~500倍液,以后每隔两周再喷1次,连续3~4次。
二、杨树蛀干害虫1.杨树蛀干害虫以虫种数而言,仅次于食叶害虫,但其对树木所造成的危害却远远超过食叶害虫。
我市主要以桑天牛、云斑天牛的危害为甚,杨树遭受蛀干害虫危害后,主杆千疮百孔,不仅容易引起风折,而且降低了木材的利用价值,经济价值。
调查结果表明,通常被害木每立方米价格要比健康木降低100元左右,因此杨树天牛的猖獗危害,给我市杨树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2.防治方法:2.1化学防治:(1)毒签法。
在有虫粪排出的孔道,用毒签1-3根插入并用泥封口;(2)打孔注药。
在树干距地每30cm处的不同方位上向下倾斜45°打孔,深达木质部,然后注入20%吡虫啉或40%氧化乐果原液,用药量一般为0.3—1ml/cm(胸径);(3)4月中旬至7月下旬,使用“绿色威雷”微胶囊杀虫剂200倍液,每隔30天—40天喷一次树干,可防治云斑天牛和桑天牛。
2.2人工捕杀:4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林间或林外的诱源植物野蔷薇、梨树、桑树、构树上可捕捉到正在补充营养的天牛进行捕杀。
2017年第6期现代园艺白木香()为瑞香科,沉香属多年生常绿乔木,以含树脂的木材入药,是名贵天然香料和中药沉香的基源植物。
黄野螟()是白木香种植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食叶性害虫。
该虫常年发生,具有暴发性、暴食性特点,数天内便可把被害树叶片全部吃光,甚至树干及枝条皮层也被啃食,造成白木香林光秃无叶,严重的整株死亡。
目前,对黄野螟的防治主要利用化学药剂喷施。
但是白木香枝叶繁茂、树体高,药剂防治易存在死角。
其次,化学农药的使用又常常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加、天敌数量减少、自然控制力减弱以及造成环境污染和药材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在我国,黄野螟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白木香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1]。
海南由于属热带地区,发生代数多于内地种植区,危害时间更长,防治难度更大。
1黄野螟生物学特性黄野螟为全完变态昆虫,个体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各虫期的时间和温度变化有很大关系。
1.1卵扁圆形,直径0.75~0.85mm,表面光滑。
初产的卵为浅黄色,孵化前呈现黑色,呈块状,卵粒紧粘呈鳞片状排列。
1.2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2~1.5mm,头部黑褐色,体淡黄绿色。
老熟幼虫体长24~29mm,头部红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黄色,体黄绿色,两侧有亮色黑斑,具金属光泽。
腹部1~8节背板上有2个近圆形的黑褐色斑,胸、腹部气门上方各有1个长方形黑斑,与腹部1~8节亚背线上的2个近圆形黑斑排列成品字形。
中、后胸在亚背线上有一对括弧形黑斑,腹足4对,臀足1对。
1.3蛹被蛹,体长12~14mm,圆筒形或椭圆形,光滑。
初期为淡黄色,后渐变为红褐色,接近羽化时变为黑褐色,复眼黑色。
前翅包被达腹部第5节末,接近羽化时清晰可见灰白相间条纹。
腹末端着生2对细短的钩状臀刺。
茧椭圆形,系老熟幼虫所吐丝与土壤或杂草混合而成,黄褐色,薄而松[1,2]。
1.4成虫雌蛾体长11~16mm,翅展约34~40mm;雄蛾略小,体长约11~13mm,翅展30~32mm;头部浅黄色,触角线状、黑色,复眼黑色;胸部浅黄色,有黑色条纹;腹部6节,基部背面有黑色横纹;前翅浅硫黄色,基部有2个黑点,内横线黑色,不连续,外横线倾斜宽大不伸到翅内缘,中线宽大,在翅前缘及后角扩展,翅外缘有蓝黑条纹;后翅外边缘有蓝黑色宽带,具绒毛,其余部分为白色。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作者:辛长永刘静敏都海静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7期杨树食叶害虫是指以啃食杨树叶肉,危害杨树生长的一类害虫。
主要种类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白潜蛾、黄翅缀叶野螟、春尺蠖、杨扁角叶蜂、杨柳小卷蛾、杨梢叶甲等。
杨树食叶害虫繁殖量大,暴食性强,各种食叶害虫在杨树林内混合分布、交差发生、暴发危害。
春尺蠖在杨树展叶初期即开始为害,其它杨树食叶害虫在5、6月份进入为害期,7、8月份是为害高峰期。
近几年来,杨树食叶害虫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呈逐年加重之势。
去冬以来,我省降雪量小,极端低温(-10℃以下)出现频次少,有利于杨树食叶害虫越冬。
据全省调查监测,今年越冬虫蛹基数大,活蛹比例比常年偏高,杨树食叶害虫将普遍发生,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近期春尺蠖已在我省多地暴发,发生区虫口密度普遍高于往年。
其它杨树食叶害虫将次第发生,并在部分地区可能暴发危害。
省林业厅已发文要求全省将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列入重要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促进森林健康,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一、防治对策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轻度发生区:以自然调节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控能力。
加强害虫种群动态监测,保护天敌并发挥其控制作用;中、重度发生区:采取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仿生制剂等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通过增加天敌数量,达到生物调控害虫种群密度的作用。
对虫害特别严重的林分,大面积暴发成灾要采取飞机防治,地面通过化学农药打孔注药等方式及时防治。
根本的措施是及时清理虫害木、更新树种、营造混交林等,改善其生态条件,增强林木生长势和林木抗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