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白粉虱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一、白粉虱的危害特点温室白粉虱对作物及花卉蔬菜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①直接为害,连续吸吮使植物生长缺乏碳水化合物,产量降低。
②注射毒素,吸食汁液时把毒素注入植物中。
③引发霉菌,其分泌的蜜露适于霉菌生长,污染叶片与果实。
④影响产品质量,真菌导致一般果实变黑。
⑤传播病毒病,白粉虱是各种作物病毒病的介体白粉虱成虫排泄物不仅影响植株的呼吸,也能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
白粉虱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蔬菜果实质量,影响其商品价值。
二、白粉虱的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在白粉虱发生猖撅的地区。
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种类应选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2、根除虫源:育苗或定植时,清除基地内的残株杂草,熏杀或喷杀残余成虫。
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3、诱杀及趋避:白粉虱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30~40厘米的方板,其上涂抹10号机油插于行间高于菜株,诱杀成虫,当机油不具钻性时及时擦拭更换。
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镀铝反光幕,可驱避白粉虱,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生物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一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蛹3一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
也可人工释放草岭,一头草岭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粉虱壳抱粉防治。
5、药荆防治: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每株有成虫2一3头时进行,尤其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①白粉虱发生初期用10%吡虫威400一600倍液,或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25%扑虱灵乳油1500倍喷雾。
能杀死卵、若虫、成虫,当虫量较多时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
一般5一7天1次,连喷2一3次。
②选用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50%克蚜宁乳油1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21%灭杀毙3000倍液,每隔5一7天1次,连喷3一4次。
白粉虱爆发不好治?高手防治用技巧,看细节,根除白粉虱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在各种作物上都有发生,不管是茄子、西红柿,还是辣椒、黄瓜,叶片上都爬满了白粉虱!不仅吸食我们作物的营养,而且会携带病菌,易引发病害!轻则减产10%~30%,重则减产70%以上!当下8月初,各地种植的蔬菜上爬满了白粉虱,多次用药,效果都不好!问题出在哪?我们又该如何“根治”白粉虱?白粉虱简介白粉虱,同翅目,粉虱科,成虫体长1mm,白色,翅透明具白色细小粉状物,产卵期2~18天,每次产卵120粒左右,通常产在植株中部的嫩叶上。
喜欢无风温暖的天气,趋黄性!若虫、成虫刺吸植物汁液,受害叶褪绿、萎蔫或枯死!常携带病菌,传播病害!在温室中可全年发生,于4月中旬~5月下旬,7月底~9月下旬两个爆发时期!白粉虱的防治方法一、物理防治1、如果是温室种植,那不管是暖棚还是冷棚,都需要悬挂防虫网,使用40目~100目的防虫网即可,不仅能够防止白粉虱进棚,也能防止潜叶蝇、蚜虫、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进棚。
一般防效有10%以上。
防虫网2、利用白粉虱的趋黄性,在大棚内张挂黄板,能够起到诱杀白粉虱的作用,降低虫孔密度。
黄板可自制,把纸板用黄色颜料涂匀,再涂抹上10号机油,悬挂于种植行间。
悬挂黄板二、生物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发生前期,成虫平均每株有0.5一1头时,我们可以通过释放白粉虱的天敌来防治白粉虱。
1、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成虫或蛹3一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
2、释放草岭,一头草岭一生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0多头。
草岭三、化学防治1、使用药剂灌根,像使用内吸性比较好的药剂像25%的噻虫嗪稀释2500倍,灌根处理,每株40~45毫升,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2、使用药剂喷施,联苯菊酯乳油10ml加有机硅助剂兑水15kg 喷施;吡丙·吡虫啉悬浮剂20ml加有机硅助剂兑水15kg喷施;有效成分22%的氟啶虫酰胺悬浮剂5ml~7ml加有机硅助兑水15kg喷施。
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白粉虱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的白粉虱俗名小白蛾,属同翅目、粉虱科,多见于茄子、烟草、花卉等类植物上,危害作物生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白粉虱的防治方法,以及白粉虱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的。
一、白粉虱的危害方式白粉虱主要危害,是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被害叶片褪绿、变黄、黄菊,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甚至全株枯死,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二、白粉虱的防治方法1、提前预防温室要尽量彻底消除前茬作物的残株、杂草,并带出室外处理,随后对温室进行熏蒸灭虫,力争做到定植温室干净。
2、释放丽蚜小蝉人工培养和释放丽蚜小蝉,控制白粉虱效果极好。
3、黄板诱杀利用白粉虱对黄色的趋向性,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当诱虫板沾满扬虱虫体和尘土时,重新再涂上一层重复使用。
4、药物杀除用25%灭满适乳油1000倍掖,对粉虱成虫、卵和若虫皆有效。
也可用2.5%联苯菊菌乳油3000倍液,或2.5%氯氖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20%甲氰菊畴乳油2000倍掖,连续施用,可杀死成虫、若虫、假蛹。
三、白粉虱的危害规律白粉虱成虫体长0.9~1.5毫米,翅面有白蜡粉。
休息时双翅呈屋脊状盖于体背,卵有酣,产卵时以卵柄从叶背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
当若虫口针刺入叶组织后即不再移动,固定生活,足和触角退化。
若虫和伪蛹被天敌昆虫丽蚜小蝉寄生后,虫体发黑,死亡。
1年发生10余代。
冬季在室外不能越冬,但可在温室、花房内繁殖。
春、夏季可在温室外不断扩散为害。
成虫不善迁飞,高度密集,进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7~9月份为害最重。
温室白粉虱的病害防治方法温室白粉虱的病害防治方法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应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同时应合理使用高效、安全药剂,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兼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会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农业防治:首先要培育栽植“无虫苗”育苗时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对苗房彻底清除残虫、杂草、残株,用高浓度药剂熏蒸,通风口增设尼龙纱网防止外来虫源。
其次注意温室内合理轮换蔬菜的种植种类。
生物防治:有条件的温室、大棚,可释放的丽蚜小蜂。
当温室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0.5—1头时,每株放丽蚜小峰成蜂3头或黑蛹5头,每隔2—3周放一次,自第2次起可根据当时白粉虱数量适当增加放蜂量达每株5头成蜂或8头黑蛹。
一般每株放蜂总数15头左右,连续放3次即可。
另外,也可放瘿蚊科昆虫和草蛉科昆虫,也可用白粉虱寄生菌轮枝菌进行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温室白粉虱有极强的趋黄习性,在大棚温室内设置1米×0.1米大小的橙黄色板,在板上蒙塑料膜涂上10号机油,每亩设32—34块。
板置于行间,与植物高度相平,隔7—10天重涂1次机油,与丽蚜小蜂结合使用更好。
化学防治:应注意针对温室白粉虱各虫态均可同一时间危害作物的特点有选择的用药,对同一类药剂应轮换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发生。
同时,在采取化学防治时应考虑到一些防治指标。
如番茄每片叶上温室白粉虱10头开始防治,黄瓜每片叶上50—60头开始防治。
具体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2.5%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亦可与扑虱灵混用。
2.5天王星具有驱避、击倒、毒杀作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可控制卵、若虫和成虫;2.5%保得乳油,2500—3000倍,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
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白粉虱,即我们常说的小白蛾子,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白粉虱是蔬菜和观赏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寄主范围非常广。
黄瓜的生长过程中及其容易受到白粉虱的袭击。
那么大棚黄瓜白粉虱应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白粉虱又名温室白粉虱、白飞虱,其群居于番茄植株的叶背吸食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并传播某些植物病毒,加重病毒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于白粉虱发生初期,可采取黄板诱杀的办法;可用灭蚜宁烟雾剂(每亩330克)、或22%敌敌畏烟剂(每亩400克)、或蚜虱一熏净烟剂(每亩300~400克)、或蚜虱克烟剂(每亩300~400克)进行熏杀,每7~8天熏1次,连熏2~3次。
可喷洒10%吡虫威乳油400~600倍液或25%扑虱灵1500倍液
等,先熏后喷效果更好;也可采用50%克蚜宁乳油1500倍液、或10%除尽乳油2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洒。
以上就是大棚黄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的相关解答了,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
温室害虫“白粉虱”曹国平白粉虱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同翅目、粉虱亚目、粉虱科,小型昆虫,属不完全变态,刺吸式口器,具刺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背上。
白粉虱又叫小白蛾子,成虫和若虫吸取植物汁液,使叶片褪色、变黄、萎蔫。
白粉虱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果实和叶子,引起煤污病,不仅影响果实质量,而且能减产20%——30%,严重者可绝收。
温室白粉虱,是近几年来新发展的害虫,对蔬菜、花卉及其它农作物影响很大,尤其对黄瓜、番茄、辣椒、草莓的危害严重。
白粉虱在温室,一年可繁殖十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持续危害。
成虫有趋嫩性。
白粉虱的种群数量有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到高峰。
在北方,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此虫害,世代重叠繁衍,持续危害。
白粉虱的寄主很多,繁殖很快,抗药性强,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1、严格执行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主动积极防预,系统用药,使生物农药苦参碱的药效发挥到极致。
2、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来系统使用苦参碱农药。
第一步,用苦参碱干粉杀虫剂进行土壤处理和潙根;第二步,用苦参碱浸种;第三步,在植物生长期间按使用方法喷洒苦参碱0.3%液体杀虫剂,每隔15天喷雾一次。
3、堵绝传染源。
温室门窗应没有防虫网。
杂草及时拔掉集中销毁。
生产中打下的枝杈、枯枝败叶、病残体及时集中烧掉。
把草木灰埋于土中以减少种群数量。
4、把好育苗关,培育无虫苗。
进行土壤处理和浸种。
5、尽量避免混栽,特别是黄瓜、西红柿、菜豆、辣椒等蔬菜。
调整生产茬口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即头茬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危害轻的蔬菜,二茬再种黄瓜、西红柿。
6、释放丽蚜小蜂和草蛉,当白粉虱成虫在每株0.5头时,每隔两周3次释放丽蚜小蜂15头/株。
7、轮枝菌能寄生白粉虱,并致使种群病害流行。
白粉虱种群密度越大,就越利于轮枝菌的浸种、传播及流行。
轮枝菌属真菌侵染所致林木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目前尚缺乏有效地防治手段。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是温室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给温室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物理防治技术1. 温室通风:保持温室内外空气流通,提高温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均匀性,减少白粉虱滋生的环境。
2. 温室清洁:定期清除温室内的落叶、残枝和病虫害植株,减少白粉虱的滋生源。
3. 温室隔离:使用隔离网等物理隔离措施,阻止白粉虱的入侵。
二、生物防治技术1. 引入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天敌,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数量。
2. 利用昆虫杀菌剂:如白僵菌、绿僵菌等杀菌剂对白粉虱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 利用植物抗虫性:种植具有抗虫性的植物,如洋葱、大蒜等,可有效减少白粉虱的滋生。
三、化学防治技术1. 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白粉虱的生命周期和温室环境,选择适用的农药进行喷雾处理,如氟虫腈、乙醚菊酯等。
2. 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防白粉虱产生抗药性。
3. 定期轮换农药:使用不同机制的农药轮换使用,减少白粉虱对某种农药的抗药性。
四、栽培管理技术1. 选择抗虫品种:选择具有抗虫性的温室作物品种,减少白粉虱的侵害。
2. 控制温室湿度:保持适宜的温室湿度,避免湿度过高,以减少白粉虱的繁殖。
3. 定期检查:定期巡查温室内作物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白粉虱的危害。
五、综合防治技术1. 综合利用多种防治技术: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2. 定期监测:建立温室白粉虱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虫情,做好防治措施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施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措施,并结合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调整。
同时,加强对温室白粉虱的研究,提高防治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为温室作物的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植物保护技术-芹菜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症状】温室白粉虱在我国的存在是典型的生物入侵的结果,最初,我国并没有温室白粉虱,它是随着蔬菜种子和农产品的进口传入我国的。
目前,温室白粉虱是保护地栽培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害虫,几乎可为害所有蔬菜,据统计,每年我国用于防治这一害虫的费用高达4. 5亿元人民币。
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死亡。
此外,尚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导致煤污病的发生,造成减产并降低蔬菜商品价值。
白粉虱亦可传播病毒病。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l.0~1.5毫米,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俗称“小白蛾子”。
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
卵长约0. 2毫米,侧面观为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
初产时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为褐色,至孵化前变为黑色。
1龄若虫体长约 0. 29毫米,长椭圆形;2龄约0 .37毫米;3龄约0. 51毫米,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 8毫米,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
【生活习性】在温室条件下1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
成虫羽化后l~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可产卵142 粒左右。
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
成虫喜欢群居于嫩叶叶背和产卵。
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
白粉虱从卵到成虫羽化发育历期,18℃时31天,24℃时24天,27℃时22天。
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 1 龄5天,2龄2天,3龄3天,伪蛹8天。
白粉虱繁殖的适温18~21℃,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1代。
温室白粉虱在我国北方冬季野外条件下不能存活,通常要在温室作物上继续繁殖为害,第二年通过菜苗定植移栽时转入大棚或露地,或乘温室开窗通风时迁飞至露地。
白粉虱危害及其严重,几乎可以危害所有绿叶类植物,要想高效率防治白粉虱,必须充分了解白粉虱的活动规律及习性,然后用综合防治方法防治白粉虱。
一、白粉虱生活习性:1、越冬期: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繁殖、扩散期:3月中旬至6月中旬转移、扩散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此时气温偏高,白粉虱由大棚转向露地危害繁殖。
8月下旬至9月中旬,随着秋熟作物不断衰老,烟粉虱不断向秋播作物上转移扩散,再次进入大棚危害。
高峰期:9月中、下旬为全年虫量高峰期,(大棚菜区经销商有金9银10一说)10月以后,温度下降,对烟粉虱的繁殖和存活十分不利,虫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露地烟粉虱纷纷向大棚转移或死亡,直至11月中旬,露地作物上烟粉虱结束。
2、温度:B型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3~32 ℃。
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2~30℃繁殖最适温度18~21 ℃;17℃以下停止活动(不代表死亡)即耐高温,又耐低温,可以忍耐45 ℃高温,也可以在5℃低温下存活一段时间,能够在北方的温室大棚中越冬,能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多在温暖、干旱的春、秋季节爆发。
3、产卵:雌成虫产卵200-300粒左右。
群体以40倍不等的速度繁殖。
每年发生6~11代每代30天左右;具有趋嫩性,趋黄性。
分布:顶上中下一、防治策略:1、以防为主;2、治早,治了。
3、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4、防虫网。
二、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放置草蛉、丽蚜小蜂等白粉虱天敌等进行捕杀草蛉卵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3、化学防治:①轮换交替用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胺等②杀虫杀卵结合:配合吡丙醚、丁硫克百威、灭多威(部分作物禁用)等③速效与持效期结合:吡蚜酮+杀螟丹或者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粉虱捕匠④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结合:吡蚜酮+粉虱捕匠;烯啶虫胺+粉虱捕匠,噻虫嗪+粉虱捕匠。
也可用藻酸丙二醇酯+粉虱捕匠产品:粉虱捕匠,生物制剂,杀虫杀卵。
温室番茄白粉虱防治技巧各位农民朋友大家好,我又来给大家普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了。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和青瓜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白粉虱又叫白飞虱,属同翅目粉虱科。
20世纪70年代后期,跟着大棚等保护地蔬菜面积的扩展,此虫的发作与散布呈扩展延伸趋势,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都有发作与危害,已成为棚室培养蔬菜的重要害虫。
西红柿温室白粉虱的症状表现生活习性成虫对黄色有激烈趋性,但忌白色、银白色,不善于翱翔。
在田间先一点一点发作,然后逐步分散延伸。
田间虫口密度散布不均匀,成虫喜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反面并在嫩叶上产卵,极不易掉落。
跟着植株生长,成虫不断向上部叶片搬运,因此植株上各虫态的散布就形成了必定规则:最上部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深褐色的卵;再下部依次为初龄若虫、老龄若虫、蛹。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反面,口器刺入叶肉,汲取植物汁液,形成叶片褪绿干枯,果实变形死板,引起植株早衰,影响减产。
繁衍力强,繁衍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聚为害,能排泄很多蜜液,严峻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作,使蔬菜失掉产品价值。
为害作物西红柿、茄子、甜辣椒、彩椒、人参果、酸浆、芹菜、黄瓜、菜豆等各种蔬菜。
西红柿温室白粉虱的防治办法农业防治培育"无虫苗"育苗时把苗床和出产温室分隔,育苗前苗房进行熏蒸消毒,消除剩余虫口;清除杂草、残株,通风口增设尼龙纱或防虫等,以防外来虫源侵入。
加强培养管理结合整枝打权,去除老叶并焚毁或深埋,可削减虫口数量。
采用人工开释丽蚜小蜂、中华草蛉和轮枝菌等天敌可防治白粉虱。
使用白粉虱激烈的趋黄习性,在发作初期,将黄板涂机油挂于蔬菜植株行间,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25%吡虫·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低毒)使用480-600克/亩喷雾20%呋虫胺可溶粒剂(低毒)使用30-50克/亩喷雾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4-6克/亩喷雾2.5%联苯菊酯水乳剂(低毒)使用20-40毫升/亩喷雾3%啶虫脒微乳剂(低毒)使用30-60毫升/亩喷雾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中等毒)使用30-40毫升/亩喷雾10%吡丙·吡虫啉悬浮剂(低毒)使用30-50克/亩喷雾10%烯啶虫胺水剂(低毒)使用1500-2500倍液喷雾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4-5克/亩喷雾15%阿维·噻嗪酮悬浮剂(低毒)使用1000-1500倍液喷雾6%联菊·啶虫脒微乳剂(低毒)使用26.25-30毫升/亩喷雾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中等毒)使用5-10毫升/亩喷雾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1)7-15克/亩2)2000-4001)苗期(定植前3-5天)喷雾2)灌根以上就是青瓜我整理的温室番茄白粉虱的防治方法,让对大家有所助力,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多农药使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到进行咨询!。
白粉虱(小白蛾子)防治对策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它对果树、蔬菜、中药材、花卉及烟草等多种植物都有危害,其中以蔬菜最为严重。
白粉虱不耐低温,其成虫活动适温为22℃~30℃,繁殖适温为18℃~21℃。
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10余代。
群居在新叶背面居多。
白粉虱爆发的两个关键时期
1
一是在春季4月中旬—5月下旬主要发生于温室茬口。
2
二是在秋季7月底—9月下旬,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都有发生。
其中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白粉虱的防治对策
1.提前清园,降低虫源基数
前茬作物残枝落叶充分清理,园区清园要进行彻底,降低虫害发生几率。
2.加强管理
夏季休棚期闷棚,平时注重修剪,清除病枝病叶。
还可在畦间、棚室周围适当种植韭菜、茼蒿、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莱,以此达到防治效果。
3.诱杀、趋避
由于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向性,可在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冬春季,结合放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白粉虱爆发后可用高效氯氰菊酯1000-1100倍复配大蒜油1000倍防治,严重情况下还可使用苦参碱普克1000倍作为助剂。
植物源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混用的模式因为靶标众多,不会出现明显的抗药性,效果显著、杀虫全面。
另外植物源杀虫剂对作物亲和。
不会影响植株生长,非常安全。
大棚蔬菜白粉虱的防治
病毒病主要为害日光温室的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是由白粉虱传毒引起的。
白粉虱常群居于作物叶片下面,分泌排泄出大量的蜜露,造成叶片果实呈“煤污”状污染,传播病毒病。
白粉虱的综合防治方法是:
一、黄油板诱杀:白粉虱有趋黄色习性,可在棚内设置涂有机油的黄板诱杀,如机油粘度不够,可加入黄油,7~lO天重复1次。
二、药剂喷杀:用lO%扑虱灵lOOO倍液喷酒。
用洗衣膏lOOO倍水溶液喷杀。
用溴氰菊酯2OOO倍液喷杀。
用战神乳油和金刚乳油lOOO~2OOO倍液喷杀。
用l%7O5l杀虫素8OOO~lOOOO倍液喷杀,若兼治其他害虫则用3OOO~5OOO倍液。
三、烟雾剂熏蒸:将22%的灭蚜灵烟雾剂点燃熏蒸,5~7天重复1次,以杀灭不断孵化出的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温室白粉虱十多年来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都有发生,扩散很快,为害严重,尤其是温室和大棚受害更重。
伴随粉虱的为害,在叶片上大量被煤污病污染,更加重了受害的程度,目前白粉虱已成为蔬菜的主要害虫。
日粉虱的寄主范围很广,据调查已有近50个科的200多种植物。
在蔬菜中的黄瓜、菜豆、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芹菜、大葱等都能受其为害,大量的成虫和幼虫密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叶片萎蔫、退绿、黄化甚至枯死,其排出的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覆盖、污染了叶片和果实,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同时白粉虱还可传播病毒,引起病毒的发生。
温室白粉虱属于同翅目的粉虱科,其繁殖力强,抗逆性和抗药性强,所以,必须严格加以控制和防治。
(一)形态与习性成虫体长约4.9-1.4毫米,淡黄白色或白色,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
卵长椭圆形,长约0.2-0.25毫米,初产淡黄色,后变为黑褐色,有卵柄,产于叶背。
幼虫(或称若虫)椭圆形、扁平。
淡黄或深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
蛹椭圆形,长约0.7-0.8毫米。
中间略隆起,黄褐色,体背有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主要生活习性如下。
1.成虫的羽化和产卵伪蛹经3天左右时间,背部出现"T"字形裂缝,然后露出成虫的头部,从露头到展翅约需20分钟。
产卵前期一天半左右,产卵期延续半月左右时间,雌成虫有孤雄生殖习性,每虫产卵150粒左右,卵散产于叶片背面。
2.成虫活动习性白天活跃,早晚活动迟钝,飞动能力不强,一般在1米方圆的距离飞动,人工驱赶后。
基本再回到原处,喜牺于幼嫩叶片的背面取食、产卵,趋向黄绿色。
3.若虫习性初孵者可爬行,半日后趋于定居不动,两天后其触角和足退化,二、三龄时基本不动,固定于叶背取食。
4.生活史及代数据北京地区观察,一年中露地发生6代,温室或加温大棚约9代。
以各种虫态在温室越冬,第二年4-6月份、大且还在露地为害,7-8月间,虫口增长较快,8-9月为害严重,10月下旬向温室、大棚转移。
四招防治大棚蔬菜白粉虱
随着大棚蔬菜的广泛推广,大棚蔬菜虫害问题也受到人们重视,其中白粉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虫害,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四招防治大棚蔬菜白粉虱。
白粉虱的生理特点:
白粉虱个体很小,成虫长1毫米多;白粉虱成虫翅和若虫体表有白色蜡粉或蜡质的突起或蜡丝;白粉虱大量吸食叶片汁液,形成黄色斑点,甚至使整叶变黄、植株萎蔫枯死;白粉虱成虫有翅膀,人一靠近就会乱飞,很难捕捉;白粉虱个体虽然很小,但群体数量大;白粉虱在北方一年发生10多代,发育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现象突出。
白粉虱的防治方法:
栽培防治:包括清除棚室周围各种植物及其残体,减少虫源;棚室周围尽量种植粉虱不喜食的芹菜、油菜、韭菜等;注意培育无虫苗,甚至在育苗地设置24-30目的防虫纱网。
黄板诱虫:利用粉虱对黄色的趋向性,在棚室内设置专门的黄色粘虫板,与作物等高或处于蔬菜冠层的上部。
上涂10号机油,每7天补刷1次机油。
点片防治:点片发生阶段即进行化学防治。
可施用以下药剂,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啶虫脒1000倍液、1.8%阿维菌素2000倍液、25%灭螨锰1000倍液、10%联苯菊酯1000倍液,或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
丽蚜小蜂防治:人工释放丽蚜小蜂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
要在发现白粉虱后立即释放丽蚜小蜂,当每株有白粉虱成虫1头以下时,每亩释放1000-3000头丽蚜小蜂,虫口数量大时也要相应增加释
放天敌数量,一般需要连续释放2-3次。
温室白粉虱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温室白粉虱的形态特征和发病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为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粉虱;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温室
温室白粉虱又叫“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1]。原产于北美,为温室害虫。
近几年,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利用温室培育种苗和生产
蔬菜、花卉等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温室内特殊的生产环境,白粉虱危害发生急剧
上升[2]。温室白粉虱是一种多食性刺吸害虫,可为害各种蔬菜、花卉、牧草等281
种植物。在国内,受害最重的是温室黄瓜和番茄。温室白粉虱以其幼虫、成虫的
针状口器吸食品寄主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使植物光合作用降
低,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成虫和幼虫还能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
实,引起霉菌病的发生,此外,还可以传播病毒病。
1形态特征
白粉虱成虫的体长0.94~1.40 mm,雌雄均有翅,身体淡黄色,全身及翅面覆有
白色蜡粉。卵椭圆形,长径0.20~0.25 mm,宽约0.09 mm。端部具有0.10~0.12 mm
长的小柄,初产时淡黄色,后期变黑褐色。幼虫为长卵圆形,扁平,共3龄。体长随着
龄期的增加而加大,为0.29~0.52 mm。蛹的体长为0.7~0.8 mm,椭圆形,扁平,中
央略高,黄褐色,体背具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2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在东北不能在露地越冬,但可以在温室内继续繁殖危害。随着秋
季气温下降,白粉虱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开始陆续向保护地、温室内栽培作物
迁移,秋末进入迁移盛期。翌年春暖时,白粉虱便从室内向露地迁移,春末夏初进入
向室外扩散盛期。
白粉虱的生长发育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在温度20~25 ℃条件下,卵期6~
8 d,幼虫共3龄,8~9d,卵至成虫羽化约为20d。在24℃条件下,成虫期15~57d,
卵期7d,幼虫期8d,蛹期6 d。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2 ℃,幼虫的抗寒力较弱,成虫
活动最适温度为25~30 ℃,温度高于40.5 ℃时,成虫活动能力显著下降。因此,
可以考虑控制温度或大棚内的环境条件来压低虫口密度。成虫是唯一活泼的虫态,
对黄色具有强烈的趋性,喜欢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可两性生殖也可孤雌
生殖。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播种或在育苗移栽前,彻底清理温室内外杂草和残枝败叶[3]。整枝时打下的
腋芽、残株、叶片应及时处理,要用药物熏蒸、高温闷棚等方法消灭成虫、幼虫
及卵,以减少虫源。在通风口处设置尼龙纱网,避免外来虫子源飞入温室。另外,
合理安排茬口,头茬品种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危害轻的蔬菜,二茬再种黄瓜、
番茄、菜豆等,可有效减轻危害。
3.2化学方法
温室白粉虱体表有一层蜡粉,抗药能力较强,多种药剂对卵几乎无效。因此,
在初见为害时(即未扩散之前),应及时喷药[4]。喷药最好在早晨进行。由于白粉虱
繁殖快,世代重叠,在同一作物上各种虫态同时存在,需连续几次用药,一般5~7 d喷
1次,连喷3~5次效果较好。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有50%敌敌畏乳油、25%
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50%巴丹可湿性粉剂1 000~
1 2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 500~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
液。另外,还可选用80%敌敌畏熏烟剂在温室内熏蒸成虫,用药3 000~4 500
mL/hm2;然后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消灭幼虫,效果良
好。上述农药轮换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3.3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白粉虱的天敌,控制效果比较好的有寄生性天敌如丽蚜小蜂等,捕食
性天敌有中华草蛉等,还有寄生菌如粉虱座壳孢菌。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白粉虱
幼虫172.6头,在温室内释放草蛉应用前景较好。丽蚜小蜂主要产卵在3龄幼虫体
内,被寄生后,经8~10 d变黑,寄主死亡,丽蚜小蜂寄生在尸体内,称之谓“黑蛹”,每
株番茄释放5~10粒黑蛹,隔14 d放1次,共放3次,可以控制危害。
3.4其他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白粉虱既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又可避免化学防治对环境的污
染。根据白粉虱的成虫有趋黄性,在白粉虱发生期间,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是一项简
便易行、经济实惠、有效期长的防治方法。在苗期田间设置1.0 m×0.1 m的黄板,
设置480~510块/hm2,黄板要稍高出作物一些或平行,可诱杀大量成虫。当栽培作
物过多,栽培面积过大时,白粉虱轻微发生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黄板还有很好的
预测预报作用。
4参考文献
[1] 丁岩钦.昆虫数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张履鸿,李国勋,赵奎军.农业经济昆虫学[M].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
社,1993.
[3] 李淑琴,张立今,陆杰.日光温室蔬菜生理障害与病虫害防治[J].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1996.
[4] 权桂芝.白粉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00(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