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德华兹(Albert Ellis)是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REBT)的创立者,他认为情绪上的问题源自于一种心理认知偏差。
REBT旨在帮助人们解决情绪上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智地处理问题,而不是凭借情绪做出冲动的反应。
爱德华兹认为,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遭受不公正对待时,经常会有不合理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可能会导致负面的结果,如抑郁、焦虑或自卑感。
因此,REBT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不合理的情绪反应,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智地处理问题。
REBT的实施涉及到三个基本步骤:认知、情绪和行为。
首先,REBT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的情绪反应,而不是仅仅凭借情绪做出反应。
其次,REBT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的情绪,即接受自己的情绪,但不要被情绪所支配。
最后,REBT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理性的结果。
REBT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技巧,以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不合理的情绪反应。
例如,REBT建议人们做出一些正面的行为,如参加有趣的活动、多交朋友、多参加宗教活动等,以帮助他们改变不合理的情绪反应。
REBT还建议人们研究一些新
的技能,如自我调节、自我教育、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等,以帮助他们改变不合理的情绪反应。
REBT的理论和技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它通过改变人们不合理的情绪反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而不是凭借情绪做出冲动的反应。
因此,RE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概念一、引言情绪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人们认识和处理负面情绪来改善心理健康。
合理情绪疗法是其中的一种,它强调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应该采取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反应,从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概念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创立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它认为人们的负面情绪主要源于他们对事件的不合理解释和信念,并通过改变这些信念来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
三、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则1. 个体对事件的反应主要源于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信念。
2. 不合理信念是造成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3. 通过调整不合理信念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
4. 个体需要接受自己无法控制某些事物,并且学会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这些事物。
5. 个体需要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以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四、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1. 评估:治疗师通过对个体情绪问题的评估,确定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模式。
2. 教育:治疗师向个体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并帮助个体了解不合理信念对他们的影响。
3. 挑战:治疗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挑战个体的不合理信念,并引导他们寻找更加合理、积极的信念。
4. 替换:治疗师帮助个体替换不合理信念为更加健康、积极的信念,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新信念。
5. 维持:治疗师与个体一起制定计划,确保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反应。
五、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范围1. 抑郁症、焦虑症等负面情绪问题。
2. 自卑、自我否定等自我认知问题。
3. 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问题。
4. 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等生活适应问题。
六、合理情绪疗法的优点1. 短期效果显著:合理情绪疗法通常只需要几次治疗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
2. 有效性高: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1. 简介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是一种心理疗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立。
它旨在帮助个体通过理性思维和情绪管理来改变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目标。
在理性情绪疗法中,情绪问题被视为个体对外界事件的评价和思考方式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外界事件本身的直接影响。
通过识别和挑战不理性的信念和思维模式,个体可以培养出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情绪。
2. 基本原理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原理是人们的情绪问题主要源于不健康和不合理的信念系统。
个体经常会持有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不合理期望和要求,而当这些期望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
REBT认为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是可以被挑战和替代的。
通过采用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个体可以重新评价和调整他们对事件的观点,从而转变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3. REBT的主要技术3.1. ABCDE 模型ABCDE 模型是理性情绪疗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帮助个体识别和挑战不健康的信念。
ABCDE 模型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A:接触到一个具体的外部事件(Activating Event)•B:对事件的信念和评价(Belief)•C:产生的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s)•D:通过挑战和改变信念来替代负面情绪(Disputing)•E:新的情绪和行为(Effective alternative)这个模型帮助个体意识到他们对事件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调整情绪。
3.2. 合理情感教育合理情感教育是理性情绪疗法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
它包括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不同情绪的功能和目的,以及情绪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合理情感教育,个体可以学会接受和处理不同的情绪,并避免过度消极情绪的产生。
这有助于个体在适当的情绪下做出理性的决策和行动。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要素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REBT)的基本要素包括:
1. 辨认和评估情绪: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辨认和评估。
这意味着客观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问自己是否这种情绪反应是基于合理的、明智的思维模式。
2. 辨认和挑战不合理的信念:REBT认为,许多消极的情绪和行为都源于不合理的信念。
因此,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辨认和挑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
个体被鼓励找到证据来反驳这些信念,以促进更积极、合理的思考。
3. 培养合理的替代性信念:一旦不合理的信念被辨认和挑战,合理情绪疗法的下一步是培养合理的替代性信念。
这些合理的信念侧重于积极的、现实的、有益的观点,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问题和挑战。
4. 选择积极行为:合理情绪疗法认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是相互促进的。
因此,REBT鼓励个体在培养合理的思维模式的同时,也选择积极的行为。
这包括主动参与满足需求、面对挑战和追求个人目标。
5. 巩固和维持变化:合理情绪疗法强调对个体在疗程中取得的进展进行巩固和维持。
这可以通过练习新的思维习惯、与支持性的人建立联系、处理负向情绪等方式实现。
巩固和维持变化可以帮助个体保持积极的情绪和适应性的行为。
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步骤简介理性情绪疗法(RE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致力于帮助个体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
本文将介绍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步骤,帮助读者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巧。
步骤一: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了解自己的情绪:仔细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记录下自己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识别不合理的信念:分析自己思维中的不合理信念,例如过分的要求、必须和应该的观念等。
•确定问题焦点:识别导致情绪问题的具体事件或触发因素。
步骤二:理解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概念•ABC模型:理性情绪疗法基于ABC模型,A代表事件或触发因素,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信念和解释,C代表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不合理信念:REBT认为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是导致消极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必须”、“应该”、“完美主义”等思维模式。
•指责链:理性情绪疗法强调将个体的消极情绪归因于他们的不合理信念,而不是外部事件本身。
步骤三:挑战和调整不合理信念•识别不合理信念: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例如“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认可”或“我应该不犯错误”。
•调查证据:挑战不合理信念的有效方法是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这些信念。
•生成替代信念:根据新的证据和观点,构建更合理和积极的替代信念,例如“我不需要每个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步骤四:改变情绪和行为反应•概括理性自述:通过对不合理信念的挑战和替代信念的生成,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陈述,帮助个体调整情绪和行为反应。
•接纳情绪:REBT鼓励个体接受负面情绪,并将其视为正常和自然的一部分,而非避免或压抑。
•行为实验:通过行为实验来挑战和改变不合理信念,例如主动尝试去接触自己害怕的事物或情境。
步骤五:持续练习•反思和记录:个体应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记录下有关改变和进步的观察和经验。
•持续练习:理性情绪疗法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技能,通过持续的练习和应用,个体可以逐渐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
总结理性情绪疗法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来处理个人情绪问题。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其中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等。
在这么多种疗法中,笔者对理性情绪疗法尤为感兴趣。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或者叫情绪ABC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本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
1993年更名为REBT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或理情行为治疗。
由于对经典的心理分析治疗技术不满,埃利斯1953年开始转向其他方式的治疗技术,并在不断摸索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治疗法(Rational Therapy,简称RT),并提出了情绪ABC理论。
在随后的发展中,由于称呼的关系,治疗师无法认识RT在情绪方面的关键,所以1961年埃利斯和其主要伙伴罗伯特·哈柏(Robert Harper)将RT改为RET。
埃利斯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的行为治疗法,因而在RET称呼延用了20多年后,雷蒙·科斯尼提议说因为RET蕴含相当多的行为成分,最好改为理情行为治疗法,并于1993年更名为REBT。
[1]REBT是建立在人生来就具有合理思维或不合理思维潜力的假设之上的。
人们具有自我保护、快乐、思维和语言表达、爱、与他人交流以及成长同自我实现的倾向。
同时又具有自我毁灭、思维回避、拖延、重复错误、迷信、不宽容、完美主义和自我责备以及回避现实成长的潜能的倾向。
[2]REBT认为人都难免犯错误的,它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帮助人们接受自己作为一种还会继续犯错误的生物,同时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
情绪ABC理论是REBT理论和实践的重点。
其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实践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基本原理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ABC 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其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适用对象1、对于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求助者,虽有可能被治愈,但绝达不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
2、对那些在治疗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的努力的人,或过分偏执者以及领悟困难的人,可能难以奏效。
3、对于患有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
工作程序1、心理诊断阶段在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
2、领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咨询师要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另一方面是使求助者进一的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一般来说,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去或消除。
常用的方法技术有: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③家庭作业4、再教育阶段除了上面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可应用技能训练,包括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2、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是这些非理性观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⑥参与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简而言之,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不完美目标和完美目标系统脱敏法创始人沃尔普基本原理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交互抑制的作用)适用对象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工作程序1、学习放松技巧2、建构焦虑等级要注意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
要使这一等级的刺激定量恰到好处,要使各等级之间的级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
3、系统脱敏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每次放松后的焦虑分数不能超过25分,否则就需继续放松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1、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等级表。
然后逐个实施脱敏训练。
2、当焦虑分数超过50,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是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认知疗法CT贝克和雷米工作程序1、建立咨询关系:2、确定咨询目标: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4、检验表层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技术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理论、技术、重要概念☆提问:所谓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这些问题指导者谈话方向,并引发出许多为求助者以前经验过却忽略了的问题。
提问的目的是使求助者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主动加以改变。
☆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对这些经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是自我审查的核心环节。
☆提问和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审查时,应特别注意使谈话的内容基于具体的、可见的事实,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探讨。
☆表层错误观念:即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对于这些错误观念,可使用以下3种技术:建议、演示、模仿☆核心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比如“我毫无价值”,他们并不对应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也难以通过具体的情境加以检验。
对此咨询师可应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方法。
这些技术都离不开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主要针对求助者错误的自我概念。
这些自我观念常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句式,也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一个“主—谓—表”的句式结构。
☆行为矫正技术:在认知治疗中,咨询师常常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
只是这种技术不是仅仅针对行为本身,而是时刻把它同求助者的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也是认知治疗同行为治疗不同的地方。
☆认知复习:就是以布置家庭作业或让求助者阅读有关认知疗法材料的方式给求职者提出某些相应的任务,这实际上是前面几个咨询过程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进一步延伸。
☆贝克的理论中有3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贝克的七种歪曲认知: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极端思维☆贝克五种具体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性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性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监控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T梅肯鲍姆工作程序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3、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理论、技术、重要概念☆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压力接种训练的三阶段模型:1、概念阶段:建立工作关系,自我监控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
3、应用和完成阶段: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
☆压力接种的具体技术:信息给予、苏格拉底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
☆作为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求助者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干预,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压力管理训练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郁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此外也被用来治疗肥胖者、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受害者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
求助者中心疗法罗杰斯工作程序1、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2、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设身处地的理解△坦诚交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3、把握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求助者从刻板固定走向变化,从僵化的自我结构迈向流动,从停滞在连续尺度的一端迈向更加适应、灵活的另一端)理论、技术、重要概念☆咨询目标: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咨询技术: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沉默的技术等。
2、坦诚交流的技术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艾根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称为尊重,并且指出它是一个高水平的咨询师的最高价值观。
☆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人是可以信任的。
☆自我理论:经验:求助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现象场的概念自我概念:求助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价值的条件化:求助者的行为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
☆心理失调的实质及治疗: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说是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冲击疗法满灌疗法基本原理只要持久地让被试暴露在刺激因素面前,惊恐反应终究将自行耗尽。
(消退性抑制)。
适用对象很有成效地治疗一些过度的恐惧,也被用来治疗一些与焦虑有关的障碍、强迫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广场恐惧症等。
工作程序1、筛选治疗对象求助者应做详细体格检查,必须排除以下症状:严重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患(甲状腺疾病),老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各种精神病性障碍2、签订治疗协议3、治疗准备工作首先确定刺激物,在决定治疗的场地。
还应准备应急药品。
4、实施冲击治疗每次治疗,其情绪反应要求超过求助者以往任何一次焦虑紧张的程度,力求达到极限,其生理反应要求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变化。
所谓极限,以情绪的逆转为其标志。
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1、现实冲击疗法是指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取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降低。
想象冲击疗法基于相似的原理并遵循相同的程序,不同之处是暴露在想象的恐惧之中而不是现实生活中。
因此优于现实冲击疗法的一点是,它不限制产生焦虑情境的性质。
3、出现下列情形应停止治疗:①求助者反复要求退出治疗劝说无效②家属提出取消治疗劝说无效③出现通气过度综合症④出现昏厥或休克厌恶疗法基本原理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使求助者不得不终止或放弃原来不适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适用对象用于戒烟戒酒,以及治疗强迫症,各种性变态行为和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工作程序1、确定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其他刺激,如憋气,羞辱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注意,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1、Cautela建议使用一种改良的厌恶疗法——内隐致敏法。
2、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和个人,不可采用厌恶疗法。
厌恶刺激刺激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但又必须是无害的,起码是安全的。
3、一定要签订知情同意书。
4、靶症状要单一而且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