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隶属丽水市,位于钱塘江、瓯江上游,仙霞岭山脉横贯全境,山地占总面积的88.83%,全县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遂昌优质的农特产品,从2005年开始遂昌就有网商自发做淘宝,主要经营竹炭、烤薯、山茶油、菊米等农特产品。
近些年遂昌的电子商务也逐渐发展起了服装、家具等品类,形成了朱阿姨童装等知名网络品牌。
遂昌模式:以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作为驱动,带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促进地方传统产业,尤其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综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在政策环境的催化下,形成信息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遂昌就是以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作为驱动,带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促进地方传统产业,尤其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在政策环境的催化下,形成信息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如右图)。
这其中,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是遂昌模式的核心,网商是发展的基础,传统产业是遂昌模式的动力,而政策环境则是遂昌模式产生的催化剂。
遂昌模式对于其他县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升级,或者通过县域内多品类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腾飞,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遂昌县简介一、地理环境遂昌县位于浙西南,地处钱塘江、瓯江源头,东倚武义、松阳,南邻龙泉,西接江山和福建浦城,北与衢江、龙游、婺城相连。
全县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1万,辖2街道7镇11乡,203个行政村,7个城市社区,森林覆盖率达82.3%。
境内山川秀美,林海氤氲,云雾飘渺,素有“金山林海、仙县遂昌”的美誉。
二、生态环境全县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达9260个,高出世界清新空气标准6倍以上。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是400年前汤显祖笔下遂昌原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
遂昌县境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类型,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白马山、南尖岩、九龙山等高山地区终年无高温天气,是夏季避暑的胜地。
遂昌县的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由龙泉和福建浦城入境的仙霞岭山脉横贯南北,展布全县,境内山地面积22.56万公顷,占88.83%,耕地面积1.03万公顷,占4.06%,水域面积1.8万公顷,占7.11%,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地貌以中山为主,群山耸立,间有低山、丘陵、岗地和谷地。
其中林业用地占84.71%、农业用地占8.7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10%、交通用地占0.37%、水域占1.85%,未利用地占3.20%。
90%以上地面为植物或水面覆盖,生态环境优越。
土壤种类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1个亚类、34个土属、70个土种,并有明显的分布范围。
海拔800米以上主要是黄土壤。
黄、红壤土分别占全县土壤分布总面积的43%和48%,适宜发展林业生产和茶果等经济特产。
水稻土占9%,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岩性土、潮土占土壤面积的0.25%,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无明显影响。
三、历史文化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曾在这里任知县5年,写就了戏曲名著《牡丹亭》,汤公“兴教、劝农、安民”之政声、“清政爱民”的治县方略流传深远;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独山村的“明代一条街”至今保存完好;97年发掘的好川文化(瓯越文化发源地、“东方文明曙光”)遗址被列为全国考古重大新发现。
丽水遂昌旅游景点大全
1. 莲都风景区:以丽水的城市花卉、观光园林为特色,是一个集观光、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2. 飞仙关风景区:以山水风光为主题,有七道湾、海女崖、紫金温泉等景点,同时还有多种户外活动可供游客选择。
3. 遂昌仙峡景区:以峡谷奇观、瀑布飞泉为特色,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4. 大川溪漂流:是丽水著名的漂流项目,沿着大川溪而行,沿途有壮丽的峡谷和清澈的山泉水,是一项刺激又享受的户外活动。
5. 浙西大峡谷旅游景区:以雄奇险峻的山峡、清澈见底的溪流为特色,是一个适合徒步和观光的自然景区。
6. 南明山风景区:以绝壁峰林、古村落为特色,有南山宣化寺、九龙瀑布等景点,也是一个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7. 遂昌县国家森林公园:以茂密的森林、湖泊为特色,是一个适合野外露营、徒步旅行的自然公园。
8. 仙都古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江南古村落,有古老的建筑、青石板街道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是体验传统乡村生活的好去处。
9. 南石碑风景区:以奇石、钟乳洞为特色,有南石碑、南明洞、仙人洞等景点,是一个探险和观光的旅游胜地。
10. 溪口古村: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有古老的
建筑、古道、古井等景点,可以了解到丽水的传统文化。
浙西南革命的先行地遂昌县红色资源价值转换先行先试的探究浙西南革命的先行地——遂昌县,是浙江省金华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遂昌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红色革命的摇篮,曾是浙西南革命先行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历史。
近年来,遂昌县积极探索红色资源的价值转换,并已在红色资源价值转换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遂昌县红色资源价值转换的背景遂昌县是一个红色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资源。
早在1930年,红军长征期间,遂昌县就成为了红军长征的必经之路,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援。
在解放战争时期,遂昌县也是革命的主战场,先后组建了多支光荣的革命游击队。
遂昌县因此被誉为“浙江的红四军”,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传统和良好的革命基础。
二、遂昌县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长期以来,遂昌县一直重视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并大力弘扬了红色文化,使得红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县政府还加强了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建立了一批革命历史档案馆和红色革命纪念馆,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教育资源。
近年来,遂昌县积极探索了红色资源的价值转换之路。
县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了一批革命文化旅游景区和红色旅游线路。
遂昌县红四军革命纪念馆、朱德故居、毛泽东故居等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遂昌县还大力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深度剖析和利用,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如红色革命主题文学作品、红色革命主题艺术品等,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热烈欢迎。
遂昌县在红色资源价值转换方面已经进行了多项先行先试的工作。
县政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县政府积极推动红色资源的价值转换,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力度。
遂昌模式研究报告《遂昌模式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经济面临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遂昌县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发展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被称为“遂昌模式”。
本报告主要对遂昌模式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其成因和特点,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一、引言遂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单位。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遂昌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在经过长期实践后形成了独特的“遂昌模式”。
二、遂昌模式的成因1.地理优势:遂昌县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政策支持:遂昌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和发展农业产业。
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等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3.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遂昌县凭借优质的农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成功打入城市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三、遂昌模式的特点1.产业结构升级:遂昌县发展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特色农业产业,如有机茶叶、中药材和生态果蔬等。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成功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
2.农民合作社发展:遂昌县鼓励农民组成合作社,通过共同经营和集体经济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
农民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旅游业融合发展:遂昌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县政府建设了一批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并且将农产品和旅游业相结合,推动了两个产业的互动发展。
四、遂昌模式的启示1.政府的引导作用:遂昌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渠道,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遂昌模式研究报告遂昌模式是指在浙江省遂昌县推行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是一个贫困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遂昌县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遂昌县的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遂昌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遂昌模式。
遂昌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遂昌县重点发展了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乡村振兴三个产业。
首先,遂昌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其次,遂昌县重点发展了花卉种植、茶叶生产等特色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遂昌县积极推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等措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推行遂昌模式的过程中,遂昌县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遂昌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的可持续性。
其次,遂昌县通过推行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措施,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最后,遂昌县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遂昌模式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遂昌县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遂昌县成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然而,遂昌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遂昌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限制了产业发展的速度。
另一方面,由于遂昌县的资源禀赋有限,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遂昌模式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乡村振兴等产业,实现了遂昌县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遂昌模式也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遂昌模式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遂昌自然环境距今13.38亿年(元古代),遂昌县境处于滨海~浅海环境之中,接受了巨厚的砂岩、泥质砂岩、富铝粘土岩、中酸性火山岩沉积,渐闽运动使县境产生近东西向褶皱,开始上升隆起,海水退出。
中经9.4亿年间的风化剥蚀,原有的沉积缺失殆尽。
距今1.6亿~1.4亿年(侏罗纪晚期)的燕山运动早期,大规模火山活动形成的巨厚火山岩覆盖全境,并伴随大量的岩浆侵入,期末断裂频起,北东向断裂使大柘至治岭头地块陷落,造就了叶油断陷盆地;又有北东向断裂,造就了金竹断陷盆地。
燕山运动继续发展,距今1.4~0.8亿年间(白垩纪早期),金竹盆地和叶油盆地中有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积。
同时又有火山的喷发,在上江至大桥一带堆积了较厚的火山岩,在火山间隙期也接受了湖泊相沉积。
在此期间,产生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出现一些侵入岩体,生成大量萤石矿床。
到白垩纪晚期,全县境脱离水面,经受风化剥蚀,缺失第三纪沉积。
第四纪构造活动微弱,仅河谷堆积小量冲积物。
地壳演化形成的遂昌地质构造总体格局是:表壳岩石具双层结构模式,即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盖层以燕山期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岩为主,隆起与凹陷并存,各期形成的不同方向断裂发育,燕山期火山构造类型齐备,乃是县境内地质构造的特点。
2.全境地层以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次为震旦系变质岩层和白垩系下地层的零星分布:元古界(Pt)变质岩层系北东向展布于大柘至妙高镇、治岭头至直源、天堂水库和南部桂洋等处。
岩石具花岗磷片变晶、磷片变晶、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片状、条带状构造。
特别是黑云麻片岩最为发育。
地层总厚度大于2700米。
境内变质两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707.4±65.0Ma~1603.3±9.3Ma。
治岭头地区变质岩中韧性剪切带内的剪切花岩质脉体,结晶锆石蒸发Pb法年龄为1801±30Ma~1650±40Ma。
变质岩原岩形成于18亿年前的古元古界。
另据治岭头地区变质石英闪长岩的碎屑锆石捕虏晶测年结果为27亿年,是省内最老的年龄,预示着境内有更老的地层岩石存在。
遂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
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曾在这里任知县5年,写就了戏曲名著《牡丹亭》,汤公“兴教、劝农、安民”之政声、“清政爱民”的治县方略流传深远;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独山村的“明代一条街”至今保存完好;97年发掘的好川文化遗址被列为全国考古重大新发现。
遂昌是一个革命老区,1927年1月成立中共遂昌支部,同年10月建立遂昌县委,南方三年游击战时,粟裕、刘英曾率部队建立了以我县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该县三仁畲族乡好川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浙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42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繁衍。
据考证,遂昌夏、商、西周时属越,春秋属姑蔑,战国越亡属楚;秦统一中国后,分郡县两级,属会稽郡太末县;西汉分三级制,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太末县。
遂昌建县:《后汉书. 郡国志》刘昭注,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孙权分太末县南部地始置遂昌县;《宋书.州郡志》载:“孙权赤乌二年(239年)分太末时更名曰平昌。
”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平昌县以去十五里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故名”。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复称遂昌。
东汉末年,其时地广,约含今遂昌县和龙泉、庆元县大部,金华县(原汤溪县)部分地。
南朝属东扬州东阳郡或扬州东阳郡,变动频繁。
隋开皇九年(589年)至大业元年(605年)撤县,属东扬州括州和东扬州永嘉郡。
光绪《浙江通志》卷四载:“唐武德时复置寻省入松阳”。
《旧唐书》载:“唐武德八年(625年)撤县入松阳”遂昌自隋开皇九年至唐武德的三十多年,据《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皆谓属处州。
唐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县复置,属江南道括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至贞元三年(787年)先后属江南东道括州,江南东道缙云郡、浙江东道括州、浙江西道处州、浙江东道处州。
五代吴越国地,属处州。
宋时属两浙路处州或浙东路处州。
元时先后属江淮行省处州路,浙江行中书省处州府。
遂昌县牛头山林场森林资源分析与经营评价遂昌县牛头山林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森林资源的地区,是浙江省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该林场的森林资源进行分析和经营评价。
一、森林资源概况遂昌县牛头山林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总面积为3.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约为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以上。
林场内主要森林类型为针叶林和阔叶林,其中以松树、马尾松和栎树为主。
森林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是遂昌县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1. 森林质量分析牛头山林场森林质量良好,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物种多样性较高。
林场内虽然存在一些人为破坏和天然灾害的影响,但整体上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良好,生物量较大,林木也比较多样化,另外这里的空气清新,风景秀美。
牛头山林场内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山地森林和平地森林都占有较大比例,山地森林主要分布在牛头山、五仙山、紫金山等地,而平地森林则主要分布在林场周边和一些沟壑谷地。
森林的分布比较合理,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牛头山林场的森林资源主要用于水源涵养、木材采伐、观光旅游等。
森林对于水源涵养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减缓降雨对于地表径流的影响,降低洪峰流量,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另外,林场内的木材采伐也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木材采伐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以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最后,森林还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这里的森林景观非常优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森林资源经营评价1. 森林经营优势牛头山林场的森林资源可以优先考虑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景观非常适合旅游者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
另外,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在木材采伐方面也有潜力可挖。
牛头山林场需要加强森林管理、保护和治理工作,避免由于人为原因或自然因素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此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也可能会对森林资源带来一定的压力,需要制定相应规划和管理措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
遂昌模式研究报告《遂昌模式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遂昌县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地处大山深处,经济相对落后。
然而,遂昌县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遂昌模式”。
二、方法与过程1. 完善基础设施:遂昌县政府加大对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入。
2. 发展特色产业:遂昌县发挥地理优势,发展茶叶、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产业,打造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区,提高了农民收入。
3. 引进大企业:遂昌县政府积极引进一些大企业入驻,提高了当地的产业链水平和产业集聚效应。
4. 发展旅游业:遂昌县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建设了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成效分析1. 经济发展:遂昌县的经济从过去的闭塞状态逐渐转型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并重的市场经济体系,GDP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 劳动力就业:遂昌县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3. 增加财政收入:遂昌县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县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对其他公共事业的投入。
4. 改善环境质量:遂昌县政府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质量,提升了县城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1. 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尽管遂昌县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仍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2. 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遂昌县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特色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不同特色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3. 旅游项目营销不够:遂昌县政府应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等途径,提高旅游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打造更多的知名旅游品牌。
4. 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够:遂昌县政府应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持。
遂昌模式的典型案例遂昌模式的典型案例一、引言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遂昌模式作为一种典型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以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闻名。
本文将聚焦于遂昌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资源禀赋和产业升级遂昌地处山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受限。
然而,该地区深刻认识到自身资源禀赋的独特之处,并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通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遂昌成功发展了旅游业、特色农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
1. 旅游业的发展遂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通过打造生态农庄、乡村民宿等旅游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遂昌还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设,提升了整体旅游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 特色农业的推动遂昌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传统的农业经济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以绿色食品生产为导向,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项目。
通过建设先进的农业园区、富硒农产品基地等,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
此外,还通过农村电商等途径,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三、产业发展与创新遂昌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紧密结合。
通过鼓励创新和创业,遂昌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同时,遂昌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1. 扶持创新企业遂昌以创新为驱动,鼓励本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成立科技园区,提供创业孵化和投资服务,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前来。
通过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持,帮助企业加速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成果。
2. 引进外资与技术遂昌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并推动技术转移与合作。
通过建立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
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遂昌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四、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遂昌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的推动。
1遂昌县政府支持购买农业公共服务情况调查报告一、基本概况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位于钱塘江、瓯江上游,县域面积25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6万人。
全县耕地面积15.5万亩,人均0.69亩,拥有林业用地327.7万亩,人均17亩,林木蓄积量5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3%,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山区县。
近几年来,遂昌大力开展原生态农产品和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建设,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
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积极探索财政资金项目支持合作社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
加大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农民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
二、政府支持购买农业公共服务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一)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这一现代交易方式。
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东风,创新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作用,通过“三买”—买培训、买平台、买服务站,实现了“三赢”——农民赢在增收、企业赢在发展、政府赢在节约高效,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低成本、可复制、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发展新路。
在全县130多个村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构建起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联结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
(二)开展病虫统防统治服务。
坚持“政府扶持、部门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规范服务”的原则,主动适应农业专业化、产业2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创新病虫防控机制,大力发展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病虫统防统治管理,有力地推进了病虫统防统治。
2013年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1.66万亩,茶叶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1.85万亩,果树病虫害防治面积886亩,从事水稻统防统治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26家,设备407台,从业人员362人,全年共发放统防统治补贴144.11万元。
遂昌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我县人口普查主要阶段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县常住人口全县常住人口[3]为19.02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0.71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69万人,下降8.17%,年平均下降0.85%。
二、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7.0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8.3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8人减少0.36人。
三、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73万人,占51.14%;女性人口为9.29万人,占48.8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16下降为104.65。
四、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95万人,占15.51%;15-59岁人口为12.53万人,占65.86%;60岁及以上人口为3.54万人,占18.6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1万人,占13.2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2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0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4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04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20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5.73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90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2032人上升为546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8944人上升为1156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28902人上升为3013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由40414人下降为36308人。
遂昌旅游景点大全
1. 千年古镇:遂昌古镇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独特的水系布局和古街巷道,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2. 遂昌大峡谷:以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峡谷两侧山峰壁立,悬崖峭立,形成了壮丽的景色。
3. 遂昌悬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形态最奇特的悬棺群,是遂昌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4. 遂昌瀑布群:包括多个瀑布景点,其中最知名的是“九連墟瀑布”,瀑布高度和水势都非常壮观。
5. 遂昌油菜花海:每年春天,遂昌的油菜花盛开,景色非常美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摄影。
6. 遂昌莲花山风景区:以奇峰怪石和独特景观为特色,被誉为“江南小黄山”,可以徒步登山体验自然风光。
7. 遂昌千岛湖:位于浙江与安徽交界处,湖水清澈见底,且湖中有大量美丽的小岛,是水上运动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8. 遂昌河溪漂流:游客可以乘坐橡皮艇在清澈的河水上漂流,感受刺激与乐趣。
9. 遂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宜人的气候,适合进行烧烤、野餐和户外运动。
10. 遂昌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以山岳风光和古迹遗址为主要景点,游客可以爬山、观景,感受自然和历史的魅力。
以上是遂昌旅游景点的部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遂昌县位于浙西南,地处钱塘江、瓯江源头,东倚武义、松阳,南邻龙泉,西接江山和福建浦城,北与衢江、龙游、婺城相连。
全县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1万,辖9镇11乡,203个行政村,7个城市社区,森林覆盖率达82.3%。
境内山川秀美,林海氤氲,云雾飘渺,素有“金山林海、仙县遂昌”的美誉。
一、遂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
遂昌建县于公元218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曾在这里任知县5年,写就了戏曲名著《牡丹亭》,汤公“兴教、劝农、安民”之政声、“清政爱民”的治县方略流传深远;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独山村的“明代一条街”至今保存完好;97年发掘的好川文化(瓯越文化发源地、“东方文明曙光”)遗址被列为全国考古重大新发现。
遂昌是一个革命老区,1927年1月成立中共遂昌支部,同年10月建立遂昌县委,南方三年游击战时,粟裕、刘英曾率部队建立了以我县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二、遂昌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县。
全县有耕地15.5万亩,人均0.69亩,拥有林业用地327.7万亩,人均17亩,林木蓄积量5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3%,是浙江省林业大县;县境内河流分属钱、瓯两系,水力资源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资源30多万千瓦,总蓄水量7000多万立方米,现有水电装机容量8.9万千瓦,在建的水电装机容量3.7万千瓦;全县已发现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点80余个,有金、银、铜、锌等30余矿种,遂昌金矿被誉为“江南第一大矿”,全县莹石储藏量为5000万吨,居全国县(市)首位;遂昌“龙谷丽人”茶具有高山云雾特色,获得国际金奖;遂昌竹炭和石练菊米以其特色优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中国菊米之乡”和“中国龙谷丽人名茶之乡”。
遂昌县自然景观独特。
有“天地间的山水画”之称的国际摄影创作基地4A级景区南尖岩;有全球首个网络虚拟景区,被誉为“江南小九寨”的3A级飞石岭景区;有落差高达300米的中华第一高瀑4A级神龙谷景区;有全国首批、浙江省首个国家矿山公园-4A级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还有水天一色、养身健体的湖山温泉……
三、遂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县。
2009年,遂昌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全县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86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6.43亿、22.06亿、19.37亿,结构比例为13.4:46.1:40.5,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5.89亿元,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8亿元,增长9.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3亿元,增长14.6%;外贸出口总额8770万美元,减少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分别增长8.5%和12.8%。
农村经济稳固发展。
全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6.43亿元,增长4.7%。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康庄工程、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稳步推进。
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茶叶、毛竹、山地生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0.73亿元,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农民合作社52家,全面启动原生态农产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年8大品种10个原生态农产品培育基地共实现产值1799万元。
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启动并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全年完成投入2.92亿元,改造危旧房4828户;全面启动“洁净乡村”活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稳步推进;完成农民异地转移搬迁3654人,其中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2013人,整村搬迁1620人,完成乌溪江库区第二期脱贫致富工程投入1.14亿元;全年完成农户信用信息采集43129户,获得金融机构授信7.05亿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31亿元。
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县建设九大工程,全面开展生态公益林扩面工作,新增101.4万亩重点公益林,公益林总面积位列全省第二;继续深化“遂昌模式”林权制度改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31亿元。
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全年新扶持60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生产经营项目,全年安排234万元作为村级组织运行经费,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建成3个乡镇和49个村社区服务中心。
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5.33亿元,增长5.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84.27亿元,增长5.1%,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家。
实际到位市外内资3.62亿元,外资263万美元。
全面完成二都街区块供地和毛田区块征迁工作,工业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工业经济向新兴、环保、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全
年完成制造业投资3.69亿元,增长11.7%,元立金属三期、池禾科技皮革转移膜、正圆二期、利化炸药新生产线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纷纷开工建设或达产达效。
元立、凯恩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及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努力化危为机,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8%,超额完成4%的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
严格实行入园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遂昌县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顺利通过市级预验收。
旅游经济成果丰硕。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1亿元,分别增长50.3 %和50.2%,两项增幅均居丽水市首位,成为遂昌县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迅速升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24
万元,增长127.6%;全面启动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景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竹炭博物馆、红星坪温泉度假村、大柘汤沐园相继建成营业,南尖岩、金矿国家矿山公园、飞石岭等景区扩容工作扎实推进,神龙谷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旅游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遂昌的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升。
此外金融、商贸、仓储、电信、信息、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8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5.7%。
城市建设面貌有较大改观,深入开展“深化服务、协同破难”百日攻坚活动,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32个县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93亿元,其中乡村康庄工程等19个项目达到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亿元,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积6万平方米。
汤公园、污水处理工程、后江区块基础设施等市政项目进展顺利,车站路于11月实现通车。
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入2.08亿元,51省道上江至三墩桥段公路改建、石王公路改建二期等项目加速推进,峡口门至湖山至金竹公路改建工程顺利开工,368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全面完成。
投入5500万元,保质保量完成中央新增投资项目,成屏一级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乌溪江干流大溪坝、蟠龙水电站等省市重点水利项目进展顺利。
投入3827万元,完成110KV 桃园输变电工程,投入2922万元,推进新农村电网建设。
全面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行政村广播电视光缆覆盖率达96%,电信、移动、联通3G网络逐步推广应用。
社会事业协调进步。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全年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22个,授权专利17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培育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省科技型企业2家。
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化解义务教育债务953万元;完成教育基础设施投入3938万元,民族中学项目进入扫尾阶段,全县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顺利实施职教“六项行动计划”,成人教育工作获全国先进;扎实推进“领雁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工程”,两支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成功举办“汤显祖文化•劝农”节暨仙县遂昌休闲游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大柯摄影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了建国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城乡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网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全面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建县医疗管理委员会、县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县医疗事业监事会、县社区卫生总院,健全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免费为城乡居民开展健康检查,规范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加强。
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行“两免”检测工作,婚检率、优生检测率分别达69.3%和74.5%,计生各项指标均列全市前茅。
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
县城所有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均达到35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
人防、档案、移民、地方志、气象、工商联、科普、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