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21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效果谭国兵(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 562400)【摘要】目的 探析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
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研究组膝关节评分(Lysholm)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可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关节镜;手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3.50.02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指自胫骨上端非关节面髁间前区内侧及内侧半月板前角至股骨外侧髁内面后部的骨折,患者多有明显外伤史,以活动受限和膝关节肿胀疼痛为典型症状,需及时给予医疗,以矫正患肢,恢复正常关节功能。
临床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若MRI检查见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则需实施手术,传统手术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因手术创伤大且术后并发症多影响疗效。
关节镜手术即将照明装置经小切口插入关节腔,借助设备局部放大功能,直视病变,可减少对周边组织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
本文旨在分析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骨科接诊的7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
所有参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遵医性差及无法自行完成调查问卷者。
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6±1.3)岁。
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4±1.5)岁。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治疗进展研究【摘要】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前交叉韧带与胫骨的附着点之间发生撕脱,使前交叉韧带的生理功能完全丧失,通常继发关节不稳、软骨、半月板损伤,导致骨关节炎发生,对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大类,而手术治疗中,各种手术方式在适应证、疗效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与争议。
目前,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进行治疗的一种公认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生理解剖特点、骨折分型、骨折损伤机制、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关节镜;手术;进展Abstract 】 The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is mainly caused by external force, which leads to the avulsionbetween the ACL and the attachment point of the Tibia, resulting inthe complete loss of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ACL, usually secondary to joint instability, cartilage, meniscus injury, resultingin Osteoarthritis, on the patient’s work, quality of life caused serious impact. The methods of treatment mainly include non-operative treatment and operative treatment. In operative treatmen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and disputes in indication and curative effect. At present,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fixa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avulsionfractu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o-anatomy,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fracture injury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methods. Keyword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insertion; avulsion fracture; arthroscopy; surgery; Progress近年来随着运动和交通创伤数量的不断增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发病率达到每年3/10万[1]。
关节镜下张力带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9年5月至2009年7月,本组病例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8~56岁,平均26.5岁。
左侧9例,右侧3例。
受伤伤至手术时间:3~21d,平均7.6d。
meyers-mckeever-znricnyi分型:ⅱ型2例,ⅲ型3例,ⅳ型7例。
术前均行x-ray、ct、mri检查。
1.2 手术特殊器械与材料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定位1个;2.0 mm克氏针和1.0 mm克氏针各2枚;18号腰穿针1个;单股pds线4根;5号爱惜帮线2根。
1.3 手术方法(以单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为例说明)采用美国zimmer关节镜系统,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膝关节al、am入路置入关节镜,冲洗清除积血,明确诊断撕脱骨块的大小、移位程度、止点与外侧半月板前角的残余连接情况,同时探查是否合并有半月板等损伤。
术中关节镜下证实adt(+),pdt(-),lachman test(+),前交叉韧带松弛,实质部未见断裂。
清除骨折块与胫骨间血痂及游离骨折块,试行骨折复位处理。
置入前交叉韧带定位器定位,其中心需在骨折块边缘处,在胫骨结节内侧做1.5 cm纵切口;经定位器导向孔,用1mm直径克氏针制备2个相距1cm的骨隧道,隧道的关节内口分别位于骨块上的前交叉韧带两旁,拔出1mm直径克氏针,更换成2mm直径克氏针,沿原骨隧道将其扩大为2mm骨隧道,将带有pds线的腰穿针沿骨隧道插入关节腔,注意pds线对折后需等长,用环钳钳取pds线线圈,从膝关节镜入路拉出至关节外,再拔除腰穿针,备用;同样的方法,置入另1根pds线,备用。
将另1根pds线穿入穿刺针内,用穿刺针在韧带近胫骨止点位置插入,用环钳钳取pds线线圈,将其拉出至关节腔外,将5号爱惜帮线1根置于线圈内,然后回拉置关节腔内,注意5号爱惜帮线经折叠后需等长,拔去pds线,在镜下用环钳经5号爱惜帮线套圈钳取原线2端,并将其拉出至关节腔外,将关节腔外5号爱惜帮线穿入预先留置pds线套圈内,将其拉出至胫骨结节内侧切口处,拔出pds线,然后以同样方法,置入另1根5号爱惜帮线,笔者建议穿刺引入爱惜帮线时应尽可能从不同方向,这时5号爱惜帮线在关节内的部分刚好可以压住acl下止点的骨折块,关节外两端的线头长度足够方便进行打结。
关节镜下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目的:探讨经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块复位,并以PSD-II丝线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儿童患者24名(男16名,女8名,年龄8~14岁),采用经膝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块复位,以类似成人前交叉韧带重建方式,自胫骨结节内侧1cm以胫骨定位器定位,以直径2mm克氏针钻孔,然后以16号腰穿针导入2根不可吸收的PSD-II丝线将骨折块及前交叉韧带与胫骨止点进行交叉捆扎固定。
结果:本组24例患者随访6~30个月,术后复查X线显示骨折复位满意,均实现骨性愈合。
末次随访,患肢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满意,无关节僵硬、关节松弛、功能障碍等表现;无骨骺损伤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患儿出现发育畸形。
Lysholm评分为(94.5±4.1)分, 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为(92.8±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经关节镜辅助下下骨折块复位,并以可吸收的PSD-II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而避免损伤骺板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术后恢复快、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等优点。
而且PSD-II丝线对于髁间棘骨折的固定比较稳定,可以在膝关节支具的辅助固定下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特别是膝关节屈伸练习,从而预防关节僵硬。
经关节镜辅助下,PSD-II丝线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好方法。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内骨折,ACL胫骨止点位于胫骨髁间嵴前方,在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暴力作用下易发生ACL 胫骨止点的撕脱骨折。
由于解剖学上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此处的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往往很难对骨折块进行完全复位,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膝关节不稳、ACL松弛及功能障碍[1-2]。
以前开放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关节僵硬、粘连等并发症[3],目前已经较少采用。
自1982年Mclennam报道关节镜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以来,随着微创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目前多选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但同时面临镜下的多样固定方式,如克氏针、带线锚钉、不可吸收缝线、空心螺钉和钢丝等各有优势。
2015年3月-2018年8月收治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8例,采用关节镜下Orthocord线“十字”固定术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3月-2018年8月收治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根据损伤病史、临床症状及查体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同时结合膝关节X线、CT或MR检查以确诊。
入排标准:⑴纳入标准:①结合术前影像检查结果,根据Meyers-Mckeever标准分型[4]:Ⅱ型3例,Ⅲ型20例,Ⅳ型5例。
②伤后3周以内的新鲜ACL止点撕脱骨折。
③术后至少随访1年。
⑵排除标准:①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内、外侧副韧带断裂等多韧带损伤。
②合并胫骨平台骨折。
共28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均需手术治疗,男20例,女8例,年龄16~56岁。
所有病例均为急性损伤。
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摔伤4例,运动伤15例。
其中左侧12例,右侧16关节镜下Orthocord线“十字”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李钊刘凤龙276002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骨科,山东临沂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26.025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Orthocord线“十字”固定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月第20卷第1期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效果分析秦方杰周明星陆明明丁楠余双喜#(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骨三科都昌332600)摘要:目的:探讨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行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重建术治疗,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主动屈伸范围改善,未出现骨折移位及膝关节不稳情况。
结论:关节镜下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带袢钢板;缝线技术;关节镜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01.002单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约占所有膝关节韧带损伤病例的半数,是导致膝关节内其他结构继发性损伤和加速关节退变的重要诱因。
传统切开手术用时长,创伤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慢。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下治疗膝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的应用越来越普及[1]。
我院采用关节镜下带袢钢板(Endobutton钢板)联合缝线技术(Ultrabraid 缝线)治疗膝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20例,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45岁,平均32.6岁;致伤原因:运动扭伤16例,高处摔伤4例;伴半月板损伤9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Meyers-Mckeever分型[2]:Ⅱ型10例,Ⅲ型7例,Ⅳ型3例。
《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
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在治疗此类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及MRI检查确诊。
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组),每组各30例。
2. 方法(1)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进行治疗。
首先在关节镜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然后通过微创手术方法,使用双滑轮技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2)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
三、结果经过比较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同时,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在术后得到显著提高,且术后恢复至正常活动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四、讨论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以下优点: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
此外,该技术通过关节镜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能够更好地了解骨折的移位程度和关节稳定性,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