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69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感悟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树叶》、《古诗二首》2.读写结合:《秋天的树叶》仿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背诵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课时1.课文教学:4课时2.读写结合:1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天的雨》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学习课文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节奏。
学生齐读,加强朗读效果。
3.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复述课文,巩固理解。
4.感悟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学习课文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节奏。
学生齐读,加强朗读效果。
3.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复述课文,巩固理解。
4.感悟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秋天的树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秋天的树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学习课文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节奏。
学生齐读,加强朗读效果。
3.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复述课文,巩固理解。
4.感悟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5.课堂小结第四课时:《古诗二首》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古诗描绘的秋天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声音”,通过研究本课,我们将了解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接下来,我们开始研究吧!二、识字写字。
1.学会写12个字,熟悉本课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研究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三、朗读指导。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用“一瞬间”、“舒畅”造句。
四、理解运用。
1.朗读课文,理解”读不完的大书”的含义。
2.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通过词句段的运用,研究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
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
五、总结反思。
1.通过活动懂得只要是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帮助的事就是好事,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逐步养成做小事的好惯。
2.愿意并能积极参与做好事活动,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爱心的表现,小学生做好事也是为社会作贡献。
3.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作。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们将了解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学会做好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有花、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我们能看到的。
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要仔细听!(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有花、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要仔细听!(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请轻轻翻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动物的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的动物种类,学习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不同的动物种类,如鸟、鱼、昆虫等,并能正确辨认它们。
b. 掌握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如鸟会飞、鱼会游泳等。
c. 学习动物的名称和相关词汇,如翅膀、鳞片等。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动物的能力。
b.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听说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学习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它们的特征。
b. 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关词汇。
2. 教学难点:a. 匡助学生正确分类和辨认不同的动物。
b.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描述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a. 教学PPTb. 动物图片和标签c. 彩色笔和纸张2. 教学资源:a. 教材《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b. 相关课外读物和视频资源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动物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呈现(15分钟)a. 通过教学PPT展示不同的动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b. 教师出示动物标签,让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将标签贴在相应的动物图片上,匡助学生分类和辨认动物。
3. 合作探索(2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b.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课外读物,采集关于所选动物的信息,包括特征、生活习性等。
c.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小报告,介绍所选动物的特点。
4. 小组展示(15分钟)a. 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进行小报告的展示。
b. 其他学生进行听众角色,听取并记录其他小组的报告内容。
单元解析《大自然的声音》集体备课主备人计划课时 2教学目标(重、难点):1.学会写12个字,熟悉本课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授课脉络(识字写字、朗读指导、理解运用)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有花、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看到的。
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可要听仔细啦!(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反馈:要去参加大自然的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
认识他们吗?自由读一读。
演奏温柔雄伟充满威力汇聚呢喃细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敲敲打打淙淙潺潺哗啦啦唧哩哩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三、整体感知。
1.现在字音读准了,让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入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你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风水动物】2.大家真会读书。
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
其实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况了全文的所有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美妙】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那么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
读完后告诉老师这一段有几句话?2.是哪四句话呢,下面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来给我们一句一句地读。
3.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看你读懂了什么?他是在哪里演奏手风琴?你们看,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着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反思(5篇)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反思教学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教学教学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教案2、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文。
3、继续学习默读文。
读懂本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前准备老师:多媒体。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时安排:2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启发谈话,揭示题、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自卫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板书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题。
师:读了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二、初读文,扫清障碍、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师:请大家默读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集合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长处首次胜利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3、运用练习(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 进攻 盾 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长处 首次 胜利者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 ),但最终( ),败下阵来。 b.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我会写 máo bān dùn (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冲上( )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 )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第七单元教材分析“第七组”教材单元主题是“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分别由25课《玲玲的画》、26课《蜜蜂引路》、27课《寓言两则》、28课《丑小鸭》和《语文园地七》组成。
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
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玲玲的画》玲玲这孩子不小心把画弄脏了,经过爸爸的修改,弄脏的地方变成了一只小花狗。
《蜜蜂引路》列宁“山重水复疑无路,唯有蜜蜂把路引”。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两篇经典寓言。
种田人的急于求成、守株人的侥幸心理如此可笑。
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丑小鸭》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纯真的心田。
整组教材,除《寓言两则》外,其余文本都印证了“塞翁失马,焉之祸福”的古训。
实验教师在整体把握这组教材的前提下,在具体教学时,同样要请大家注意不要拔高人文要求。
“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
“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那么,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怎样才能形成于学生的素养结构中去呢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读中自有真情感,读中自有真性情,读中自有真人文。
”25、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
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
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
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巜我有一个想法》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积极展开想象,围绕“我有一个想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通过具体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想法,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文字,使文章内容丰富、逻辑清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小发现或者突然冒出的小想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教师展示一些创新想法的例子,如新型发明、环保举措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写作指导1.教师讲解写作要点,包括如何选题、构思、组织语言等。
2.分析优秀作文案例,指出其亮点和可借鉴之处。
四、动手实践1.学生根据讨论内容,选择一个想法开始写作。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品展示1.学生完成作文后,自愿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
2.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提升作文的关键点。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文,可以增加插图或适当修改内容。
2.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板书设计】我有一个想法•问题的发现•想法的产生•解决方案的提出•预期的效果【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围绕“我有一个想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讨论交流和写作实践,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写作能力也有所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个别学生可能对自由命题作文感到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有一个想法》(教案)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我有一个想法》2. 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讨论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
3. 写作活动: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想法的短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
4. 写作活动: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篇短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我有一个想法》2. 主要内容:课文阅读、课堂讨论、写作活动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七、作业设计1. 完成写作任务,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想法的短文。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