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 PPT
- 格式:ppt
- 大小:814.00 KB
- 文档页数:75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
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教学重点难点:宗教理论,远古宗教,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原始佛教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儒学的宗教色彩和宗教功能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
故宗教本义,是指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
宗教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它的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把人类同自然界和动物界区别开来,这本身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因此,从这角度说,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更遑论它与各种文化现象所结下的不解之缘。
宗教就其起源而言,是人赋予的,是人想象的产物,由此可以说,凡教必本于心。
我们在《绪论》中说,电闪雷鸣并非文化,但当原始人将其想象为神灵的显现(意志或命令),则为文化现象。
同样,月亮不是文化现象,但当我们过中秋节,赏着月亮,想着亲人的时候,就是文化现象了。
宗教也是如此。
从词源学上来说,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为“宗教”。
它本指佛教的教理,现泛称对神道的信仰。
二、中国远古宗教对中国人而言,礼与道为一种情、一种意,此情此意在人之心。
西方一神,教会组织是一种法、一种力。
中国不尚法,不尚力,故若中国无宗教。
然而,中国多神,所亲所敬便尊为神,礼生于其中。
对于神,古人既恐惧,又盼得到恩赐。
中国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这些属于自然宗教。
1、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其保护和赐福。
其中,日神崇拜为最盛(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享有“群神之首”的地位),也颇盛行月神崇拜(猎人昼伏夜出,捕捉猎物,需依赖于月光),另外还有山神崇拜(古代天子封禅,对泰山和嵩山多有封祭)、河神崇拜和蛇神崇拜(可扩大为生肖崇拜)。
三代以后,更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
天帝崇拜,是自然神崇拜的最高阶段,也是与世俗帝王的产生相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