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918.84 KB
- 文档页数:3
标准 方案 指南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与点评樊尚荣,李健玲(编译)作者单位:518036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樊尚荣);汕头大学医学院(李健玲)关键词 梅毒;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 759 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7-9572(2011)04-1055-031 概述1 1 分期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根据临床所见对疾病分期,以利于指导治疗和随诊。
根据传染途径不同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梅毒。
又根据其病期分为早期梅毒与晚期梅毒。
(1)早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内,包括: 一期梅毒(硬下疳); 二期梅毒(全身皮疹); 早期潜伏梅毒(感染1年内)。
(2)晚期梅毒,包括: 皮肤、黏膜、骨、眼等梅毒; 心血管梅毒; 神经梅毒; 内脏梅毒; 晚期潜伏梅毒。
12 诊断1 2 1 螺旋体检查 病损分泌物做抹片,用暗视野检查或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FA)活螺旋体,阳性者即可确诊。
1 2 2 血清学试验 包括非螺旋体试验和螺旋体试验。
非螺旋体试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或性病研究试验(VDRL);螺旋体试验包括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 -ABS)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非螺旋体试验存在假阳性,见于多种与梅毒无关的临床状态,包括自身免疫状况、高龄以及注射毒品者。
非螺旋体试验滴度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
同一实验室同一方法两次检测相差2个倍比稀释度(4倍)有意义。
1 2 3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白细胞>5/mm 3)、蛋白测定异常和VDRL 。
2 不同期别梅毒的处理2 1 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1次/周,肌注,共1次。
儿童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5万单位/kg ,最大剂量240万单位,1次/周,肌注,共1次。
青霉素过敏:强力霉素,100m g ,2次/d ,口服,连续14d 。
四环素,500mg ,4次/d ,口服,连续14d 。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年5月20日第10卷第3期ChinJInfectChemother,May.2010,V01.10,No.3165处,不常规推荐(A一Ⅲ)。
乙酰唑胺和皮质类固醇(除非IRIS)应避免用于控制颅内压力(A一Ⅱ)。
(2E)症状和体征再发症状和体征再发,重新开始引流(BⅡ)。
再发的患者,治疗2周后进行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以评价病情(昏m)。
(六)长期脑脊液压力升高如果频繁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压力仍持续升高,或症状持续存在,考虑VP分流术(A一Ⅱ)。
(七)IRIS没有必要改变抗真菌治疗(B-111)轻度的IRIS可以在数天或数周内自愈,无需特殊处理(B-11I)。
治疗主要并发症,如中枢炎症反应致脑脊液压力升高,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相当于泼尼松0.5~1.0mg·kg叫·d叫),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更高剂量的地塞米松。
根据经验决定激素的疗程并逐渐减量,一般为2~6周,但需要个体化。
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13-m)。
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物和沙利度胺也有使用,但经验太少无法做出推荐(C-Ⅲ)。
(八)大脑隐球菌球AmBd(0.7~1mg·kg。
1·d~,静脉滴注),AmB脂质体(3~4mg·kg。
1·d~,静脉滴注),或ABLC(5mg·kg叫·d~,静脉滴注)联合氟胞嘧啶(100mg·kg叫·d~,分4次口服)治疗至少6周(B-Ⅲ)。
氟康唑巩固和维持治疗(400~800mg/d,口服)治疗6~18个月(B-111)。
辅助治疗包括:①皮质类固醇治疗占位效应及水肿(B-Ⅲ)。
②外科治疗:大的病灶(≥3cm),可能存在占位效应,需开颅或立体定向治疗减负或(和)完全去除病灶;IRIS不能解释病灶变大,应进一步组织活检,明确诊断(BⅡ)。
三、非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治疗推荐(表5)(一)肺部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免疫抑制患者肺部隐球菌病,需作腰椎穿刺以除外脑膜炎。
HIV 合并二期梅毒和尖锐湿疣1例李春晓;姜承易;余红【摘要】A 45-year-old male with erythema on the torso, arms and legs was presented for 3 weeks, with-out subjective symptom.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re were erythemas with few scales on the chest, back and limbs distributed along the striae. In addition, there were multiple perianal neoplasm with inguin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Serological tests for syphilis: RPR (+++), RPR titer (1 ∶32);TPPA (+).HIV antibody:(+). HPV-PCR 11 (+). Acetic acid white test of perianal neoplasm: (+).%患者,男,45岁。
躯干、四肢红斑、丘疹3周,无自觉症状。
查体:胸背部及四肢椭圆形或梭形红斑,沿皮纹分布,部分覆少许鳞屑;肛周赘生物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梅毒血清学: RPR1∶32, TPPA(+);HIV 抗体:(+)。
T 细胞亚群:CD3+76.5%;CD4+17.3%;CD8+54.2%;CD4/ CD8+0.32。
HPV-PCR 11(+),肛周皮疹醋酸白试验(+)。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3页(P497-499)【关键词】HIV 感染;梅毒;尖锐湿疣【作者】李春晓;姜承易;余红【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2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2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29【正文语种】中文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引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2015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梅毒)治疗指南柯吴坚;杨斌(译)【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343-344)【关键词】梅毒;美国疾控中心;治疗指南;基本原则【作者】柯吴坚;杨斌(译)【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 510515;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 51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9.12015年6月5日美国疾控中心的Workowski博士领衔数十位性病专业领域顶尖教授联合发布最新的性病治疗指南,该指南在2010年性病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
本文翻译了该指南中的梅毒治疗基本原则,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务人员在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到帮助作用。
梅毒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一期梅毒(如感染部位的溃疡或硬下疳)、二期梅毒 (包括二期梅毒疹、皮肤粘膜病变、淋巴结肿大等)、三期梅毒 (心脏梅毒、树胶肿、脊髓痨、麻痹性痴呆等)。
缺乏临床表现但血清学试验阳性称为潜伏感染,其中感染一年以内的潜伏梅毒称为早期潜伏梅毒,其他情况的潜伏梅毒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或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
对梅毒进行分期有利于帮助临床指导治疗和后续的随访。
梅毒螺旋体可以在梅毒的任何时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梅毒。
早期神经梅毒通常发生在感染的最初几个月或几年内,其临床表现有颅神经功能障碍、脑膜炎、中风、急性精神状态的改变和听觉或视觉异常等。
晚期神经梅毒通常发生在感染10~30年后,其临床表现包括脊髓痨、麻痹性痴呆等。
1.1 梅毒检测方法分类及基本原则通过暗视野显微镜直接从病灶渗出物或组织中检测出梅毒螺旋体可确诊早期梅毒。
虽然目前缺乏商品化的梅毒螺旋体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试剂盒,但有一些实验室可以提供梅毒螺旋体PCR检测。
梅毒诊断需要使用两种检测方法:①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包括性病研究实验室[VDRL]试验或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②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 (包括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FTA-ABS]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 [TPPA] 试验、各种酶联免疫试验[E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IA]、免疫印迹试验、快速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等)。
XX省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中期评估方案为做好《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卫疾控发〔2010〕52号,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6〕133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估内容(一)保障措施与能力建设。
梅毒控制的组织领导与防治工作机制、梅毒防治工作方案、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等,共2项指标。
(二)防治工作。
大众人群、重点人群(流动人口等)和高危人群(暗娼、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咨询检测与转诊、规范化诊疗、先天梅毒预防与控制、监测与实验室检测管理等,共12项指标。
(三)防治效果。
一期和二期梅毒发病率增长幅度、胎传梅毒发病率等,共2项指标。
二、评估方法(一)现有资料收集。
利用现有信息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性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相关评估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二)现场调查或者专项调查。
包括专业人员梅毒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情况、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
三、评估程序(一)各地自查与评估:以县区为单位,由卫健行政部门组织辖区内相关机构按照本方案开展自查与评估。
(二)市(地)级抽查:各市(地)卫健行政部门根据县区自查与评估情况,按照本方案组织对至少2个县区的工作进行抽查与核实。
(三)我委根据县区自查与评估情况,按照本方案组织对13个市(地)至少1个县区工作进行抽查与核实。
四、时间安排2016年4月-6月15日,各县区完成辖区内自查与评估、各市(地)完成对至少2个县区工作的抽查与核实,并完成评估报告撰写,6月15日前将市(地)级评估报告提交XX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我委6月16日-7月15日前完成对全省13个市(地)至少1个县区工作的抽查与核实,并完成评估报告的撰写,7月30日前将省级评估报告提交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疾控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梅毒是一种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作为权威的公共卫生机构,为防控梅毒传播和指导治疗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总结和分析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建议。
本文将着重阐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其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梅毒的病因是感染苍白密螺旋体,通常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根据病程的不同,梅毒可分为早期梅毒(包括一期和二期)和晚期梅毒(三期)。
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性下疳和淋巴结肿大,而晚期梅毒则涉及神经、心血管和骨骼等多个系统。
支持论点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主要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对于早期梅毒,指南推荐使用青霉素G肌肉注射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肉注射。
对于晚期梅毒,指南建议使用同样的治疗方案,但需延长疗程。
对于孕妇患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使用红霉素或多西环素进行治疗。
近年来,多项循证医学研究对梅毒治疗指南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早期梅毒患者在接受推荐治疗方案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血清学转阴率较高。
对于晚期梅毒患者,延长疗程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
孕妇患者在接受推荐治疗方案后,垂直传播给胎儿的风险可显著降低。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梅毒治疗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科学的治疗建议。
根据指南,早期梅毒患者应使用青霉素G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进行治疗,晚期梅毒患者需延长疗程以提高治愈率。
孕妇患者在治疗时应有特殊考虑,以降低胎儿感染风险。
治疗梅毒需要及时、规范化的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对患者及他人造成潜在危害。
性传播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还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旨在提供关于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分析、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的权威指导,以帮助患者及时治疗并防止疾病传播。
全国梅毒检测技术规范(试行讨论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一○年八月前言为了加强全国梅毒检测工作的管理,提高检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精神,在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下,性病控制中心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制订了《全国梅毒检测技术规范》(下称"规范")。
本“规范”是基于我国目前梅毒检测工作的需要以及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梅毒检测相关的样品采集、检测方法、检测策略、质量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经上报卫生部并获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采供血、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提供梅毒检测服务的机构。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广东省皮肤性病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皮肤性病医院本“规范”参加编写及审核人员:尹跃平、王千秋、王宝玺、邢文革、王临红、郑和平、傅更峰傅更锋、顾伟鸣、郑钟洁、龚匡隆、陈祥生。
本《规范》编写工作联系人:魏万慧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所有的梅毒检测实验室。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录第一章梅毒及其病原体第二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第三章梅毒血清学检测第四章梅毒体病原学检测第五章梅毒核酸检测第六章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七章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第一章梅毒及其病原体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此外,梅毒亦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
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呈快速流行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卫疾控发〔2010〕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梅毒预防与控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我部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甚至威胁生命。
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
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
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艾滋病和梅毒传播,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1999年报告病例80406例,年发病率为6.50/10万,2009年报告病例327433例,年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14.3%。
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发病率为0.53/10万活产数,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10757例,报告发病率为64.41/10万活产数,发病率年均增长49.2%。
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三位。
高危人群梅毒感染率高,2009年艾滋病监测哨点结果表明,暗娼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30.6%,平均为2.4%;男男性行为人群最高达31.2%,平均为9.1%;吸毒人群最高达27.9%,平均为3.4%;孕产妇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1.3%,平均为0.5%。
梅毒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传播途径与艾滋病基本一致,感染梅毒后只要及早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部分人群存在卖淫嫖娼、婚前和婚外性接触、男男性接触等多性伴高危行为;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重点人群梅毒防治知识和防范意识不高,预防干预措施覆盖面不足;部分医疗机构梅毒诊疗服务不规范、服务机制不健全、可及性不够,防治队伍能力不足。
·标准·方案·指南· 【编者按】 与2006年版指南相比,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在梅毒、沙眼衣原体、淋病等方面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及药物治疗等方面有了部分变动,本刊特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樊尚荣等专家对新版指南中的变动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连续刊出,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樊尚荣,李健玲(编译) 译者单位:518036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樊尚荣);汕头大学医学院(李健玲) 【关键词】 梅毒;指南;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11)02-0461-031 概述1.1 分期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根据传播途径不同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梅毒。
又可根据其病期分为早期梅毒与晚期梅毒。
(1)早期梅毒:病期在2年以内。
包括:①一期梅毒(硬下疳);②二期梅毒(全身皮疹);③早期潜伏梅毒(感染1年内)。
(2)晚期梅毒:包括:①皮肤、黏膜、骨、眼等梅毒;②心血管梅毒;③神经梅毒;④内脏梅毒;⑤晚期潜伏梅毒。
1.2 诊断1.2.1 螺旋体检查 取病损分泌物做涂片,用暗视野检查或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 F A )活螺旋体,阳性者即可确诊。
1.2.2 血清学试验 包括非螺旋体试验和螺旋体试验。
非螺旋体试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 P R )或性病研究试验(V D R L );螺旋体试验包括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 T A-A B S )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 P P A )。
非螺旋体试验存在假阳性,见于多种与梅毒无关的临床状态,包括自身免疫状况、高龄以及注射毒品者。
非螺旋体试验滴度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
同一实验室同一方法两次检测相差2个倍比稀释度(4倍)有意义。
1.2.3 脑脊液检查 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白细胞>5/m m 3)、蛋白测定异常和V D R L 。
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沙眼衣原体感染治疗指南樊尚荣、李健玲(编译)1 青少年和成人沙眼衣原体(CT)感染1.1 诊断妇女泌尿生殖器CT感染可通过测试尿液或宫颈管或阴道拭子诊断。
男性CT尿道感染可通过测试尿液或尿道拭子诊断。
有肛交者直肠CT感染可通过直肠拭子诊断。
CT培养和直接免疫荧光分析(DFA)、酶免疫分析(EIA)、核酸杂交测试和核酸扩增检测(NAAT)均可用于在宫颈管和男性的尿道拭子CT诊断。
NAAT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尿液或阴道拭子最敏感的诊断CT感染的方法。
在一些已达到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的要求实验室,NAAT可用于检测CT直肠拭子标本。
FDA已批准某些NAAT可检测液基细胞学标本CT。
对CT感染患者还应测试其他STD。
1.2 处理处理感染者可防止CT传播到性伴。
治疗性伴有助于防止患者再感染和感染其性伴。
CT常常和淋病奈瑟菌(NG)感染同时出现。
对妊娠妇女需要防止CT传播到婴儿。
1.2.1 推荐方案阿奇霉素1g,单次顿服;或,强力霉素100mg,口服,2次/d,7d。
1.2.2 替代方案红霉素碱500mg,口服,4次/d,7d;或,琥乙红霉素800mg,口服,4次/d,7d;或,氧氟沙星300mg,口服,2次/d,7d;或,左氧氟沙星500mg,口服,1次/d,7d。
1.2.3 随访除孕妇、症状持续存在或怀疑再感染者外,不推荐对应用推荐方案或替代方案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评价疗效。
对应用非培养法评价疗效者,在治疗完成后3周以后进行疗效评价。
CT感染的妇女和男性应该在治疗后约3个月重复检查。
如不能在治疗后3个月复检,则应在初步治疗后12个月内患者再次就诊时重复检查。
1.2.4 性伴管理对患者前60d内接触的性伴检查和治疗CT感染。
在患者和其性伴治愈前避免性交。
最后与患者接触的性伴,即使在60d之前接触,也应给予检查和治疗。
对不能来院检查的性伴,可提供给其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梅毒螺旋体耐药机制的研究目前梅毒的治疗上首选青霉素,且治疗梅毒非常有效,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梅毒对青霉素耐药的报道。
但由于青霉素存在药物过敏等问题,使青霉素使用受限。
临床上常选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替代治疗法。
梅毒螺旋体对各类替代药物的耐药性与药物的抗菌机制及某些梅毒螺旋体株型的基因突变有关。
标签:梅毒;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头孢类;耐药机制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可损害人体几乎所有脏器,还可明显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1]。
由于青霉素存在药物过敏等问题,使青霉素使用受限。
目前常用于作为替代疗法的抗生素种类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USCDC)2010年梅毒治疗指南[2]推荐使用多西环素、四环素、阿奇霉素、头孢曲松治疗对苄星青霉素过敏的非妊娠梅毒。
目前这类药物的广泛耐药给梅毒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1青霉素疗法的局限性19世纪40年代ArnoId及Harris开始用青霉素治疗梅毒,开创了梅毒治疗的新时代,青霉素在治疗梅毒上疗效肯定,是各期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
尽管青霉素治疗梅毒失败的报告并不罕见,但迄今为止尚无Tp对青霉素耐药的记录[3]。
1.1由于青霉素存在药物过敏等问题使青霉素使用受限。
青霉素报告过敏的发生率在10%左右[4]。
1.2并且大剂量深部注射带来的不适症状会导致一定比例的患者不愿意接受注射治疗。
如英国一项研究表明,10%的被调查者在被诊断为梅毒后拒绝注射治疗[5]。
1.3 另外,青霉素注射需要注射器械、判断皮试结果的医务人员和相应的急救药物,这些必要条件使青霉素治疗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4目前关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处理方法有两种:①使用其他替代药物,如多西环素或四环素,但这些药物疗效不稳定或较差,因疗程较长而依从性较差,且不能用于妊娠梅毒的治疗;②进行青霉素脱敏,尤其适用于妊娠梅毒。
中外梅毒诊疗指南介绍王千秋【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5页(P165-169)【作者】王千秋【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9.05;R759.1梅毒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性病,目前在我国蔓延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合理、规范的梅毒诊疗对于控制该病十分关键。
有鉴于此,很多国家(地区)均制定了指南。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5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性病治疗指南。
国际抗性传播感染联盟欧洲分会(IUSTI Europe)和欧洲皮肤性病学会制定了2014欧洲梅毒处理指南。
加拿大卫生部于2014年发布了加拿大性传播感染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也于2014年修订了新版梅毒诊疗指南。
本文将综合介绍这4种指南的主要内容。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制定了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指南,目前最新版本的指南尚在修订中。
1.1 美国指南美国指南以治疗为主,对于诊断涉及较少。
其指出,皮损渗出液或组织标本使用暗视野或其他直接检查梅毒螺旋体是早期梅毒的确诊方法。
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如VDRL、RPR)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如TPPA等)只提供初步诊断。
只做一种类型的血清学试验对诊断是不够的。
由于存在假阳性现象,非螺旋体试验阳性应该用螺旋体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非螺旋体试验滴度与病情活动程度可能相关,在有效治疗后滴度可下降,直至阴转。
部分患者可长时间不转阴,称为“血清固定反应”。
大多数患者不管治疗与否其螺旋体试验常终身保持阳性。
然而也有15%~25%的一期梅毒患者在接受有效治疗后螺旋体试验可转阴。
螺旋体试验不能反映治疗是否有效,因此不作为疗效观察指标。
对于大多数HIV感染者合并梅毒来说,血清学试验用于诊断和疗后随访仍然是准确、可靠的。
全国梅毒检测技术规范(试行讨论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一○年八月前言为了加强全国梅毒检测工作的管理,提高检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精神,在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下,性病控制中心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制订了《全国梅毒检测技术规范》(下称"规范")。
本“规范”是基于我国目前梅毒检测工作的需要以及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梅毒检测相关的样品采集、检测方法、检测策略、质量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经上报卫生部并获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采供血、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提供梅毒检测服务的机构。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广东省皮肤性病控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皮肤性病医院本“规范”参加编写及审核人员:尹跃平、王千秋、王宝玺、邢文革、王临红、郑和平、傅更峰傅更锋、顾伟鸣、郑钟洁、龚匡隆、陈祥生。
本《规范》编写工作联系人:魏万慧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所有的梅毒检测实验室。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录第一章梅毒及其病原体第二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第三章梅毒血清学检测第四章梅毒体病原学检测第五章梅毒核酸检测第六章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七章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第一章梅毒及其病原体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此外,梅毒亦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
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呈快速流行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