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扶梯的事故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991.50 KB
- 文档页数:35
首先我向大家说几个案例/p-244237375.html1、少女遇电梯故障强行扒门逃生从10米处坠下身亡2005年8月5日,贵州省遵义市的狮山大酒店发生了一幕惨剧:一名21岁的女孩在坐电梯的时候,电梯出现了故障,她竟然强行扒开电梯门逃生,结果掉到了10多米深的电梯管道内,当场死亡。
电梯里的摄像头拍下了她生命的最后8分钟,在酒店的电梯监控室可以看到,女孩在当天傍晚的6点34分走进电梯后,电梯便出现故障,停在半空中。
女孩先是打手机求助,但似乎没有打通。
随后她重重的敲了一下电梯门,并连续按电梯上的按钮。
这时女孩开始用手扳门,她艰难的把电梯门扳开,发现面前是一堵墙。
接下来,她开始第二次扳门,这次她发现脚下还有一道电梯门,并把这道门也打开了。
她伸进头去间隙处看了看,但很显然她并没有看到下面是一个长长的黑洞。
她迟疑了一会儿,开始第三次扳门,这次她很熟练的打开了两道门,并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动作——钻进去。
虽然有一道门在她的腰上夹了一下,但这并没有阻止她做完这个动作。
最后,电梯门关上了,这个女孩也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这时的时间是6点42分,离她进电梯只有8 分钟。
案例2、2005年11月21日晚8时20分许,郑州市航海路与郑密路交叉口附近一男子从电梯中坠入电梯坑道,下坠高度有近10层楼高。
该男子最终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两人一起乘坐电梯上楼,在7楼和8楼中间电梯出现故障被困,当时电梯里没有信号,小灵通打不出去。
将近半个小时后,王某求生心切,将电梯门撬开往外爬,一失手就坠了下去。
案例3、2007年5月29日晚,郴州市郴州宾馆员工电梯发生一起员工乘梯坠落事故。
从宾馆监控录像看到,当晚8时51分,在一楼员工电梯间前,一女员工右手按电梯开关呼梯后,转身背靠电梯层门右侧(门是关闭状态),刚靠门,电梯门自动抵开,门的底部已出轨槽并前移打开,女员工随即倒入电梯井坑,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4:2008年3月17日16时左右,某公司1名保洁人员将中欧宾馆办公楼2#电梯厅门打开,揭保护膜打扫卫生时,不慎坠入井道,后经抢救脱离危险。
国内外典型地铁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及预防措施*王 敏1 代宝乾2 张 岚1 严 磊11.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2.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摘 要】本文介绍了地铁典型火灾事故的特点,统计分析了国内外所发生的主要地铁事故情况,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策措施建议和较为先进的地铁安全管理方法。
【关键词】典型地铁火灾事故;地铁系统;预防措施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一部分,由于其运量大、快速、正点、低能耗、少污染、乘坐舒适方便的优点,常被称为“绿色交通”。
经过150年的发展,地铁在机车车辆、自动控制、通信信号等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地铁、轻轨是解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根本途径,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地铁火灾事故的特点1.1 疏散难度大(1)垂直高度深。
如果仅考虑到地铁商业运营的特点,地铁一般建于地下15m左右,如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垂直深度为地下7~25m;如果考虑商业和战备兼顾的地铁,则一般建于地下30~70m 左右,如日本东京都营大江户地铁线,其中六本木车站共七层,深入地下达42.3m,仅台阶就多达200级。
一旦突发火灾事故后,乘客从站台或站厅仅凭自身体力往地面逃生,外加对地铁环境的不熟悉,安全逃生的把握性不大。
(2)逃生途径少。
地铁运营环境的特定性[1],决定了供乘客安全逃生途径的单一性,除安全疏散通道外,既没有供乘客使用的垂直电梯(部分地铁设计上仅考虑残疾人专用电梯),也没有紧急避难场所。
突发火灾事故中,大量乘客同时涌向狭窄的通道和楼梯,可能严重影响乘客快速逃生。
列车若在隧道内发生火灾,更加不具备大量乘客安全逃生的条件[2]。
(3)营救路线单一。
消防人员想要进入地铁站内或隧道内实施救援,无其它捷径,只能从乘客逃生方向的通道逆向进入,这样消防人员势必与逃生群体发生冲撞,人员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就不能保证。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2012BAK24B0504)1.2 扑救难度大(1)火情侦察困难,难以接近火点。
2011年十二大品牌危机公关案例之八--奥的斯电梯事故案例主角:奥的斯电梯公司奥的斯电梯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梯生产商之一,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奥的斯目前在中国经营奥的斯、西子、大连星玛和江南快速四个电梯品牌。
100多年前,中国第一部电梯由奥的斯安装在上海。
案例回放:2011年7月5日上午9时36分,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乘客乘坐电梯上行忽然发生事故,扶梯自行倒转,瞬间大量乘客被强行拖拽、拉扯,造成多人挤压。
故障致一名13岁男孩遇难,30多名乘客跌倒受伤。
事故的始作俑者奥的斯成为众矢之的,鉴于奥递斯存在安全隐患,各方要求奥的斯召回。
7月5日,地铁事故发生后,市交通委做出反应,各地铁线全线停用奥的斯自动扶梯(北京市地铁路网内现有257部奥的斯扶梯),并对1331部地铁电梯进行排查。
7月5日晚,奥的斯(中国)发表声明,对事件产生的影响表示深切歉意,并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并强调不考虑召回,奥的斯的解释是,电梯产品有其特殊性,是建筑的一部分,如果要召回就必须全部拆掉,将影响建筑物构造,因此无法像汽车一样召回。
7月6日,北京市交通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造成地铁4号线电梯故障的直接原因是电梯的固定零件损坏,但事发时,自动扶梯防止电梯反向下滑的保护装置并未发生作用,建议相关部门对奥迪斯扶梯设计、制造中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查。
7月6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北京市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北京京港地铁公司联合通报显示,由于奥的斯电梯主机固定零件损坏,导致四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电扶梯发生设备溜梯故障。
为保证运营安全,目前北京市已经全面停止采购该品牌电梯,并要求257部奥的斯自动扶梯停止使用。
如果必要时相关部门将对该品牌电梯启动召回制度。
7月6日,北京市质监局副局长张巨明表示“奥的斯公司对此次事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次,奥的斯方面选择了沉默。
奥的斯电梯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李明杰表示:“调查还没有结束,根本原因现在也还无法确定,对是否启动产品召回没有进一步评论。
电梯事故案例分析随着高楼大厦的不断增多,电梯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随之而来的电梯安全问题渐渐显现出来。
我国电梯相关部门对电梯的安全非常重视,对电梯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不断颁布和修订与电梯有关的标准、安装技术规范来防止电梯发生事故,但电梯事故仍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国电梯伤亡事故共发生了44起,在2011年发生了55起),电梯事故已成为严峻的社会性问题。
2011年7月5日9时36分,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出口奥的斯自动扶梯在上行过程中突然逆转下行,造成1人死亡,30人受伤。
这一事故犹如导火索,连日来成为大众瞩目、媒体追踪的热点。
这起北京地铁电梯事故究竟折射了什么?一、企业主体责任缺失北京地铁电梯事故发生之后,许多媒体在发表的言论与报道中剑指奥的斯这家品牌企业主体责任的缺失。
7月8日千龙网报道,7月7日晚,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联合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卫生局、京港地铁、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等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京地铁四号线电扶梯事故处理进展。
北京市相关部门表示,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使用的均为公共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而奥的斯事故批次电梯存在安全隐患。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张巨明指出,此次事故电梯具体批次为奥的斯品牌513MPE型,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固定零件损害,驱动主机发生偏移,驱动链条脱落,造成扶梯下滑。
“两个固定螺栓无故折断,造成工作制动器没有启动,而附加制动器没有启动的原因正委托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质检。
”张巨明指出,可初步认定此次事故是因奥的斯此款电梯存在设计缺陷,同时维护保养不到位造成。
近年来,奥的斯电梯事故频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梯生产商之一,奥的斯目前在中国经营奥的斯、西子、大连星玛和江南快速四个电梯品牌,但近年却频发事故,质量问题堪忧。
总部在美国的奥的斯从150多年前卖出第一部电梯,到现在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迅猛扩张的同时却忽视质量安全隐患,已经脱离了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
一起电梯溜车事故的案例分析(2010-03-02 12:43:31)转载标签:杂谈一起电梯溜车事故的案例分析电梯溜车现象在电梯的日常运行中时有发生,这里所说的"溜车"是指电梯在失去电力驱动和控制的情况下,由于轿厢与对重之间的质量差产生的位势能引起轿厢(或对重)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此现象非常危险,将给人身和设备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轻者造成电梯冲顶、底,重则引发重大伤亡事故,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2000初,北京市朝阳区某单位宿舍楼曾发生一起因电梯溜车致人伤残的伤害事故,曾引起媒体和电梯界的极大关注。
时过境迁,回顾和详细分析一下此案例,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避免重复事故的发生是本文的初衷。
1 基本情况时间是2000年8月1日上午6:05。
地点为北京市朝阳区某单位宿舍楼。
设备概况:住宅电梯,设备原型号为ZKJ1-771型直流快速电梯(俗称小励磁),额定速度V=1.75m/s。
1998年12月10日电梯改造为PLC控制,调压调频调速(VVVF)。
改造后的设备型号为PLC-VVVF,梯速V =1.00m/s,载重量1 000kg,15层/15站,提升高度43.24m。
本梯就是将原来继电器控制的直流拖动改造为PLC控制的交流调压调频拖动,速度有所降低,其他参数基本保留。
受伤人41岁(女),残疾人(右腿残疾)。
2 事故经过2000年8月1日早,该宿舍楼1号电梯8层有呼梯信号,司机工操作电梯从首层前往应答,电梯到达8层后,电梯自动开门,职工架拐进入电梯轿厢时,在电梯轿厅门并未完全关闭的情况下开始向上走梯,乘客摔倒,司梯工赶紧拉她未拉动,又立即按"急停"按钮和打"检修"开关,这时乘客右残腿、左腿及铁拐均被卡在轿厢地坎与8层厅门上端钩子锁位置处(电梯也停在该处,轿厢地坎低于9层厅门地坎约200mm),造成右腿膝盖以下50mm处离断。
经多方抢救和手术,处置了离断的右腿,将左小腿皮肉缝合。
典型扶梯安全事故案例及分析事故1:上海地铁一台提升高度8m的扶梯正在向上运行时突然发生故障,并逆转向下溜车,造成梯上14名乘客摔倒,其中1人轻伤。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自动扶梯驱动电机与减速箱之间的弹性联轴器中橡胶垫损坏,导致齿轮啮合失效,造成自动扶梯及主链下滑。
而引起橡胶垫损坏的主要因素是莘庄站较大的客流量和上海百年未遇的高温天气,使得设备运行工况恶劣,加速橡胶垫的老化。
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GB16899对于连轴器的失效是不考虑的,因为它相当于电动机与制动器之间采用的是直接连接的方式,所以认为本质是安全的。
因为该台扶梯提升高度达到了8米,按照标准的要求应该设置附加制动器,而该台自动扶梯并没有设置附加制动器,从而在主制动器功能失效的情况下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因此,事故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制造环节不符合要求。
对于上述事故,为了防止重复发生,应该对其它在用同类型式的自动扶梯进行检查,而且对于提升高度超过6m的自动扶梯应该加装附加制动器。
事故2:武汉市宝丰路的易初莲花购物中心由于大量人员为了抢购廉价商品涌入一楼通往二楼的扶梯上使向上运行的扶梯逆转向下运行,造成乘客在下出入口挤压,14人送往医院,1名38岁妇女因胸椎骨折被高位截瘫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自动扶梯严重超载运行,电动机的功率不能提供满足负荷的力矩而产生逆转,即使自动扶梯超速、逆转保护动作,制动器也无法将自动扶梯停止下来,从而导致溜车。
间接原因是管理者没有采取措施防止自动扶梯超载。
由于自动扶梯本质不能保证超载,其载重量是按人员正常规矩的站立在梯级设计的,如果发生不正常的滥用,安全是不能保证的,因此管理者有责任防止自动扶梯被滥用。
为了防止事故重复出现,应该加强自动扶梯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与宣传,对一些特殊时段自动扶梯的使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予以实施。
事故3:2010年12月14日上午约8时50分,深圳市地铁1号线国贸站的1台从站台至地铁服务大厅的自动扶梯发生逆转故障,导致多名乘客受伤。
扶梯意外案例分析及救命法则
扶梯意外:家长需提高安全意识
近年来,由于家长监护不力,未成年人违规乘坐和操作扶梯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
儿童在扶梯上追逐、玩耍、逆行导致的事故也屡见不鲜。
案例:4月17日上午11时许,昆明3岁半的小晴晴跟着妈妈去逛商场,因为妈妈手中拎着购物袋没有拉住她,刚上自动扶梯小晴晴跌倒了,她的小手夹进了自动扶梯的缝隙……最终,爸爸在拆开的扶梯里找了两个小时,才找回了她的断指。
救命法则
●确保孩子随身物品不会被绞入电梯。
如毛衣、丝巾、裤子和外套,松开的鞋带和腰带,以及柔软的鞋子
●如果孩子足够高,告知他们乘电梯必须抓紧扶手,否则成人必须拉着孩子的手,确保他们在电梯运行时不能跳上跳下
●坚决要求孩子乘梯时脸部向前,让他们熟悉如何上下电动扶梯
●乘梯时,让孩子与成人在同一梯级,或者让孩子在成人的前一梯级,总之,成人要确保出现紧急事件时能够随手够到孩子
●乘梯前,将孩子从手推童车上抱下再乘梯,童车应折叠,因为孩子很容易从童车中往外爬,且童车也很可能在电动扶梯运行时发生夹碰事故而产生危险
●乘梯结束时立即离开电动扶梯,不要停留在出口区域交谈或张望,后续下扶梯者和相关物品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RT0火灾事故案例
案例一:
2021年4月6日8时45分许,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长江中路与杏村东街交界处南侧希望·财富广场发生较大火灾事故,共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58.44万元。
起火原因:拆除自动扶梯气割作业时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掉落至负一层扶梯井内西北侧引燃电梯装饰板及构件油污等可燃物造成火灾。
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直接因素:薇朵宝贝儿童摄影中心部分员工、顾客缺乏消防安全应急常识和意识,在火灾报警及发现火情后未及时疏散,三名死者在疏散过程中返回收拾财物,错失逃生时机。
案例二:
2019年9月29日,浙江宁波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9人死亡,3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1人轻伤),过火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2380.4万元。
该起火灾发生初起的视频显示,发生火灾后,灭火器就在旁边,员工却不知使用,竟用嘴吹、纸板扑打、覆盖塑料桶等方法灭火,最终小火酿大火,造成19人死亡!
事故直接原因:
锐奇公司员工孙某松将加热后的异构烷烃混合物倒入塑料桶时,因静电放电引起可燃蒸气起火并蔓延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