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管理会计标准成本法
- 格式:pptx
- 大小:245.47 KB
- 文档页数:28
管理会计基础主编:周阅丁增稳副主编:郑兴东王国清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录项目一管理会计认知任务1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任务2 我国管理会计框架体系项目二战略管理任务1 战略管理认知任务2 绘制战略地图项目三预算管理任务1 预算管理认知任务2 预算管理工具方法项目四成本管理任务1成本管理认知任务2成本管理工具方法项目五营运管理任务1营运管理认知任务2营运管理工具方法习题与实训项目六投融资管理任务1 投融资管理认知任务2 投融资管理工具方法项目七绩效管理任务1绩效管理认知任务2绩效管理方法项目八风险管理任务1风险管理认知任务2风险管理工具方法项目九管理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任务1 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任务2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项目一管理会计认知一、判断题正确的有:1 4 5 7 9 10二、单项选择题1.C 2.C 3.B 4.C 5.C 6.A 7.B 8.C 9.B 10.B 三、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6.ABC 7.ABCD 8.ABC一、判断题正确的有:1 2 5 6 9 10 11 12 14 15二、单项选择题1.A 2.A 3.C 4.B 5.A 6.C 7.D 8.A 9.D 10.D 三、多项选择题1.ABC 2.ABCD 3.ABCD 4.ABC 5.ABCD6.BCD 7.ABCD 8.ABD 9.ABC 10.ABCD一、判断题正确的有:1 2 6 7 8 10 11 12 13 14 15二、单项选择题1. C2. A3. A4. D5. B6.D7. B8. A9. D 10. B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BCD4.ABCD5.ABC6.ABCD7.ABCD8.ABC9.ABCD 10.AB四、实训题(1)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计算下一滚动期间的如下指标:①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元/小时)②水电和维修费预算工时分配率=(元/小时)(2)根据有关资料计算下一滚动期间的如下指标:①间接人工费用总预算额=(12100+12360+12600+11720)*=114 412(元)②每季度设备租金预算额=38600*(1-20%)=30 880(元)(3)计算结果填列表2-18中用字母表示的项目。
清华大学全额成本核算的原则及方法一、引言本文旨在介绍清华大学在全额成本核算方面的原则和方法。
全额成本核算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管理资源和提高效益。
以下是清华大学在全额成本核算方面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二、全额成本核算的原则1. 完整性原则:清华大学通过全额成本核算将所有与学校活动和项目相关的成本都纳入考虑范围,确保计算出的成本准确全面。
2. 直接原则:清华大学将直接与特定活动或项目相关的成本直接分配给相关活动或项目,使成本分摊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
3. 公平性原则:清华大学采用公平的分摊方法,确保每个活动或项目按其实际使用或消耗的资源分担相应成本。
4. 可度量性原则:清华大学的全额成本核算应采用可度量的方法进行成本分析,以确保能够对学校各项活动和项目的成本进行准确评估和分析。
三、全额成本核算的方法1. 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一种将直接与特定活动或项目相关的成本直接分配给相关活动或项目的方法。
清华大学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特定的成本直接分摊到相关的活动或项目中。
2. 间接成本法:间接成本法是一种将间接成本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分摊到各个活动或项目中的方法。
清华大学可以根据各项活动或项目的实际使用或消耗程度,采用适当的分摊基准来分配间接成本。
3. 综合成本法:综合成本法是将所有相关的直接与间接成本综合计算,并按照某种合理的方式分摊到各个活动或项目的方法。
清华大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综合成本法进行核算。
4. 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通过确定标准成本来进行核算和控制的方法。
清华大学可以根据相关标准制定标准成本,以便进行比较和评估。
四、结论清华大学在全额成本核算方面遵循完整性、直接性、公平性和可度量性原则,并采用直接成本法、间接成本法、综合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方法进行核算。
这些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学校精确评估和控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标题:深度剖析:作业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一、介绍作业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三种成本核算方法。
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和决策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三种成本法的内涵、应用以及它们在实际经营中的意义。
二、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不同产品或服务进行成本分配的方法,它强调将成本与具体的生产活动或作业相关联,以便更准确地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按照成本对象(如产品、订单或部门)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分配,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控制和管理。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根据具体的作业需求,对成本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核算,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计划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是一种以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为基准,对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在计划成本法中,企业制定具体的成本计划和预算,然后根据预算对实际生产活动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
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偏差,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管理。
计划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促使企业在预算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计划成本法,企业可以有效地监控成本的发生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四、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一种以标准成本作为基准,对实际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在标准成本法中,企业确定产品生产的标准成本,然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成本控制和改进。
标准成本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通过标准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及时分析成本差异并找出原因,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2号——标准成本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标准成本法,是指企业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通过比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揭示成本差异动因,进而实施成本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条件下,企业经过努力应达到的产品成本水平。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相应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当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时,形成超支差异;当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时,形成节约差异。
第二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揭示与分析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的原则,对不利差异予以纠正,以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善产品成本。
第三条标准成本法一般适用于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相对稳定,或生产流程与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
第二章应用环境第四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五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要求处于较稳定的外部市场经营环境,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相对平稳。
第六条企业应成立由采购、生产、技术、营销、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负责标准成本的制定、分解、下达、分析等。
第七条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取得标准成本制定所需要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第三章应用程序第八条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一般按照确定应用对象、制定标准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成本差异计算与动因分析,以及修订与改进标准成本等程序进行。
第九条为了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应根据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环境,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确定应用对象。
标准成本法的成本对象可以是不同种类、不同批次或不同步骤的产品。
第十条企业制定标准成本,可由跨部门团队采用“上下结合”的模式进行,经企业管理层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在制定标准成本时,企业一般应结合经验数据、行业标杆或实地测算的结果,运用统计分析、工程试验等方法,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就不同的成本或费用项目,分别确定消耗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二)确定每一成本或费用项目的标准成本;(三)汇总不同成本项目的标准成本,确定产品的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法1. 引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标变得更加迫切。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标准成本管理会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法作为其中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中。
本文将介绍标准成本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以及优势。
2. 标准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标准成本管理会计是一种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的管理方法。
其基本目标是通过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和分析成本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优化。
标准成本管理会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是企业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性、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等因素,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和成本管理目标制定的预期成本。
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实际的生产条件和管理要求,同时也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成本差异的分析: 通过对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成本的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成本差异的分析有助于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提供依据。
•成本控制和优化: 根据成本差异的分析结果,对成本进行控制和优化是标准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整生产过程、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标。
3. 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法的原理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法是标准成本管理会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法。
其基本原理如下:•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比较: 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法主要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并分析其中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分为材料成本差异、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等。
•成本差异的分析与解释: 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法不仅要求进行成本差异的计算,还要求对差异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分析差异的原因,可以判断哪些因素影响了成本的变化,从而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1. 标准成本法简介标准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可以评估制造成本和效率。
该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制造过程的成本分析,进行成本控制、计划和决策。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就是在标准成本法下,产生的会计记录。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是指为了评估制造成本和效率而记录的会计记录。
其中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主要制造成本项。
通过这些记录,可以计算出单位产品成本,以及探究成本差异的原因,进而进行成本的管控和决策制定。
(1)可以评估制造成本和效率: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可用于计算并评估制造成本以及效率,有利于发现管理上的问题。
(3)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可以发现制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企业采取措施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假设企业为生产一台产品,需要使用200元的原材料、直接人工成本为100元,制造费用为50元。
按此标准制造1,000台产品,共需消耗200,000元原材料成本,100,000元直接人工成本,50,000元制造费用,总制造成本为350,000元,每台产品制造成本为350元。
下面对几种情况分别进行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
1. 实际成本等于标准成本的情况分录内容借方贷方原材料消耗200,000元直接人工消耗100,000元制造费用消耗50,000元生产成本300,000元制造成本差异0元第三部分:结论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对于企业的管理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制造成本情况,以便企业更好地管理成本、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在企业实施标准成本法时,合理地处理会计分录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中,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的制定需要考虑成本差异的类型和原因。
成本差异包括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
有利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的情况,这通常是好的结果。
不利差异则是指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的情况,这通常是管理不善的结果。
管理人员需要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以确定差异是否是可控的。
如果差异不可控,例如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或技术变革引起的成本上升,管理人员可以以有利成本差异的形式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