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the design of new Suzhou museum 作者: 黄若愚
作者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出版物刊名: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以和为美;天人合一;意象;意境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特征,它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颖的建筑理念巧妙融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榜样。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兼容并蓄,讲究"以和为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这种"以和为美"传统的表达,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不管是其整体色调或建筑体量,还是其用料选材或区域环境,都达到了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造理念的内在和谐,则体现在布局理念、空间组织、人文精神等方面。
其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内涵,而且也贯穿美学发展的始终。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自然光线和自然景物的运用上,对"崇尚自然"的表达随处可见,并且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其三,"美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念。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意象的挖掘和表达很贴切,如其灰色线条、叠落山墙所产生的感性世界。
其四,"意境"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属于审美表达的最形而上的一种类型。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造景手法上颇得苏州传统园林的精华,山水、窗亭、水荷、古藤等意境的营造都别有一番趣味。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艺术、古代历史和园林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常熟市。
该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手法而闻名于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园林设计手法的精妙使得博物馆内外的景致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以期更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融合了古典园林的特色和现代景观的元素。
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苏州园林以“小而精”、“曲径通幽”、“假山倚水”等手法著称。
在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将这些传统手法与现代景观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气息的园林景观。
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苏州园林的传统美学,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以“穿越时空”的概念为灵感,通过景观的设计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
园林中古代建筑与现代艺术品、古代园林景观与现代雕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穿越时空的美丽画卷。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展现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让人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文化的前后衔接。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融合与尊重。
园林中的植物、湖泊和建筑物的布局都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给人一种自然与园林融为一体的感觉。
通过绿色植物的搭配和景观的设计,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在这里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园林中的湖泊、假山、亭台楼阁等元素无一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在园林中散步,休息,品茗,写诗,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之中,体味着古代文人的超然情趣与理想境界。
这种通过园林设计展现中国古代文人情趣的手法使得苏州博物馆的园林更加有文化底蕴与内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的创新思维。
立面设计以苏州园林的精髓为灵感,融合了园林建筑的曲折、错落和虚实结合的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和美感。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深色的建筑材料,使建筑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璀璨的光影效果。
同时,设计师在立面上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雕刻和装饰元素,如藻井、雕花和砖雕等,使建筑在现代感的同时不失古典气息。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建筑在外观上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同时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展览和文化活动的需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不仅是对建筑外观的雕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
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更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愿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建筑带来启发,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摘要】苏州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园林设计手法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探讨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传统特色、现代创新、景观布局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揭示了其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中华园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融合了古典艺术与现代理念,通过精心布置的景观和植物,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境。
这种园林设计手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华园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手法、历史背景、传统特色、现代创新、景观布局、植物配置、中华园林传统、传承、创新。
1. 引言1.1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融合了古典美学与现代创新的精髓。
这些园林设计手法在细节之处展现出古老的智慧和艺术,同时又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华园林的传统特色,如山水相依、假山围绕、曲桥迂回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景观布局与植物配置,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景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使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更具时代感,也对中华园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苏州地区的园林建筑达到了极致。
这些园林包括了私家园林、宫廷园林和寺庙园林,每一个都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宋代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园林大都建在私人家园内,采用了精湛的建筑技术和景观布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代、明代和清代的苏州园林更加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将园林打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
这是苏州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印象。
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
所以这篇感想的内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
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着名园林——狮子林里度过。
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苏州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特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
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
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
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
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苏州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
新馆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内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万方数据综合论述河南建材2009年第6期………….………………..……………都是I司样大小的面积和同等的角度。
川”2)近代建筑师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晒。
”3)之所以容易辨认,就是指这屿几何形状本身简单,明确、肯定、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l”。
或许,这就是叭聿铭喜欢用儿何网形做设计的初衷吧。
2空间序列组合的艺术性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守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
新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卜.就是用窄间大小的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她的形式。
在通往}体卒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个极小或极低的宅间。
通过这种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
豁然开朗,从f『li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
比如.从fj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
走到尽头.便是·个较歼敞的公共卒间连接着Illi侧的展厅,再往甲.走,穿过狭窄的通道。
又可见一较大空『HJ的展Ix.(如图1)。
形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如中间高p11周低的展厅李间,一般给人以向心、内聚的感觉。
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卒间。
给人一种向导感。
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
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
此外.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r空间应用的效率,橱窗的设汁保证了观众的最佳观赏角度。
橱窗设汁的尺度与展晶体积的关系保证了展品的地佗。
展爪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汁不能仅仅限1:有限空间的追求。
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足密切相关的。
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
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窄间的舒适。
新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使得观众存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
3结语苏州博物馆新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时也,、显了交流性和艺术性。
交流性旨在观众与展品之问搭起一庵桥梁,使得观众能够以最佳角度、必要时全方位地对展出进行)【!ll摩。
徽派建筑形式美在苏州博物馆中的运用之我见摘要:从徽派建筑形式美的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在苏州博物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探索徽派建筑形式美的多种可行性。
?关键词:徽派建筑;形式美;苏州博物馆前言?“建筑是人居住的机器”。
建筑可以广义的理解成是人造的空间环境。
那么,是什么构成了这种空间环境呢?一方面是功能使用上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精神感受上的要求;前者构成了实用属性,后者构成了美的属性。
美的属性必然衍生出美的空间环境,只有遵循了美的法则才能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
?何为美的法则?从建筑的发展来看,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形式美的法则即多样统一,也称作有机统一或者有秩序的变化。
任何造型艺术,都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整体。
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多样性和变化;而各部分间的联系,可以看到和谐与秩序。
变化与秩序就是一切造型艺术必须追随的原则。
?一、建筑形式美中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肯定、简单的几何形状可以引起人的美感,构成几何形状的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
近代建筑巨匠勒·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体型是美的体型,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1]。
这里所说的原始的体型即是指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
而所谓的清晰的辨认指正方形、正三角形等正多边形各个边长必须相等,这就构成了几何形状间相互严格的制约关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基本上借助于一系列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形状作为构图的基本要素,并且通过严谨而巧妙的结合获得了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有机统一性。
?二、建筑形式美中主从与重点?在若干构成建筑整体的要素中,每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占比重比例和所处地位的不同,势必会对整体的统一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不能相同的对待,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倘若不分主次,各要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难免会流于松散、无趣而丧失统一性。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摘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传统园林的现代演绎。
通过对苏州博物馆的解读和调查,探索其再室内设计中采用的中式元素。
从园林空间布局、造景手法、色彩基调、光线处理、其他一些细节体验出发,逐个分析其中式元素。
观察苏州博物馆,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建筑元素,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一些手法,还有就是对于地域文脉的新的诠释。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园林,室内设计,空间布局,造景,色彩基调,光线,地域文脉一、苏州博物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市古城区东北街,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
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26500平方米,其中7500平方米是忠王府建筑面积。
博物馆的一个界面正好位于城市主干道临顿路上,是苏州古城肌理的再现。
它于2006年10月正式落成,自此便成为苏州的另一个城市标志,也作为游客亲近贝大师的方式之一。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
在选址上选择较为难处理的位置,一方面紧邻临顿路,另一方面周围有著名的拙政园、忠王府还有狮子林等历史保护遗产,对于建筑的限制相对比较大。
风格上选择了符合苏州城市形象的风格,体现了苏州城市的文脉,足以作为一座现代的苏州园林。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中式元素,其中最多的当是苏州的地域特性。
这些同时体现在苏州博物馆的造型设计、空间塑造以及室内装饰中,可以说整个苏博是一座现代的但是由传统中式元素的展览建筑。
二、造型中的中式元素在介绍室内的中式元素之前,先对苏博整体造型的中式元素进行概括一下。
整体的造型是采用几何形,是贝聿铭惯用的手法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顶以坡屋顶为主,配以菱形的几何形体,在整体造型上还是延续了苏州传统建筑的形式,与苏州古城的城市肌理相吻合。
建筑的色彩基调还是以粉墙黛瓦的形式出现,但是在材质的选用上以深灰色花岗岩代替传统的小青瓦等。
15503/2011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1)03-0155-04摘 要摘 要 该文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由立意构思、总体布局、空间处理、设计手法,以及工艺和材料细部等方面入手,分析苏州博物馆所体现的和谐美、古韵美、意境美和生态美等,集中的折射了东方哲学艺术精华。
现代环境设计呼唤失落的自然、地域人文精神,坚信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的自然人文精神最终会回归到现代环境设计中来。
关键词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 和谐美 意境美 东方哲学艺术 现代环境设计Abstract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uzhou Museum, designed by Mr. Bei, for example, from idea conception, general layout, spatial processing, design techniques, as well as processes and materials detailed in a bid to analyze Suzhou Museum harmony embo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rhyme the United States, artistic beauty and ecological United States,concentrated refraction essence of Oriental philosophy and art.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design calls for los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human spirit, convinced tha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nature and human spirit of harmony will eventually return to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design.Key wordsKey words Suzhou Museum,Harmonious beauty,Artistic beauty,Ea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arts,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designZhang Qi Zhong Hui张 琪钟 晖“新”和“旧”的诠释“New ”and “old ” 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Suzhou Museum—— 解读苏州博物馆的美学内涵图3 苏州博物馆主庭院一位世界名人,一块苏州“圣地”,造就一座传世之作。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是现代和传统完璧的结合。
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紧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实属不易。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它就想一位跳动在现代气息的脉搏中而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学者。
它的粉墙黛瓦,它的钢筋铁骨,与这个城市与这个时代融合的天衣无缝。
博物馆高高的白墙阻隔着今日的苏州城貌,它自成一体空间,尊放着苏州的历史遗存。
无论是出自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出自提示一种阅读历史方式的需要,或是出自贝先生的建筑理念,苏州博物馆最终出落得有如象风清月白中的白莲一样,静静地飘落在古城之中,那么安详,那么清素。
在建筑立面高度上,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参照东侧的忠王府高度,博物馆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建有二层,高度16米。
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近,也符合苏州古城民居的生长规律。
博物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步入博物馆大门可以看到一个空旷的庭院。
建筑采用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及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苏州博物馆的传统与创新中国的设计,在今天所呈现出来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姿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理念,发达城市的设计者不断汲取着西方建筑的精华,把它们搬到中国来,导致近几年来“洋设计”成风,虽然那些高楼大厦带着本土的中国人不曾见过的新意,可是说到底,在国际上中国的设计还只是后来者,建筑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具有民族价值才有世界价值。
中国当前需要自己新的建筑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外来文化冲昏头脑,不能放弃创新,但也要适当回归传统。
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就很好的诠释了在中国该如何发展设计这一问题。
1、造型布局苏州博物馆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而地下部分为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
从外观来看,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矩形、三角形、菱形相互组合,丰富之极,体现了贝老一贯的个人风格,极具现代特征,但第一眼看上去却并不给人现代建筑的时尚感。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徽派民居建筑高大封闭的墙体,显得静止呆板,因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从而显示出动态的美感。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在苏州博物馆的墙体设计上,也采用了传统马头墙的元素,虽然在形式上已和传统的马头墙不太一样,但通过这种手法组成错落有致的叠落山墙,形成了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韵律感。
在苏州园林里,假山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苏州园林的假山注重的是山的体量感和立体感,它们虽然不是真的山,但厚重而通透,可供游人攀爬玩耍。
而贝聿铭的假山却另辟蹊径,他的灵感来自于水墨画,将假山作为一幅水墨画的元素,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表现“以壁为纸”,将石头嵌入水池的时候,墙壁上出现了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图景,将原本平面的意象生动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面墙也成为苏州博物馆的点睛之笔,体现了设计师在运用传统元素上的创新。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博物馆,建筑及园林设计手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将从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景观元素等方面详细介绍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奇妙之处。
整个园林由多个庭院和花园组成,通过曲折回转的通道连接,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
在园林的布局中,注重体现“移步换景、宜远宜近”的理念,使参观者在走动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景致,增加参观的乐趣。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并承袭了苏州古建筑的传统风格。
主要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庭院式布局,建筑物主要以苏州园林的典型建筑形式为基础,以小型建筑为主,并利用重檐歇山顶作为特色。
建筑的立面采用了典型的苏州白墙灰瓦的颜色和材质,整体建筑色调和谐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景观元素,营造了多样化的景观效果。
水景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苏州博物馆的园林中设置了多个池塘和水榭。
通过水的引用和借景手法,增加了园林的景观层次和氛围。
园林中还种植了多种植物,如盆景、花坛等,使整个园林呈现出翠绿的景观效果。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中还设有走廊、廊桥等景观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设计中采用了自然材料和可持续使用的技术,如利用天然石材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注重植被的保护和绿化造景。
设计中也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形成了一个生态友好的园林空间。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通过园林布局、建筑风格和景观元素的运用,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和魅力展示给观众。
园林设计不仅注重美学效果,还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实用价值。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
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
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
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
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
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
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
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
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
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
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
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
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
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
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
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
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
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
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
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
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
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
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
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
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
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
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
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
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
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
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由走廊的尽头转折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
阁,贝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大胆地利用直线与
折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庭院。北侧,几片巨大的石块、细腻的沙滩与
清澈的池水共同构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园林小品。以墙为纸,以景为
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令人感动的是,园
中的竹和树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每一棵都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
建筑形成刚柔相济的美。
在两大展厅的中间,有一处完全以传统设计手法营造的展厅,名
为《宋画斋》。整个《宋画斋》被安排在一个半露天的庭院中显得格
外抢眼,在与简洁现代的展厅的对比之中彰显出传统空间的独特神
韵。因为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存之不多,所以,整个小建筑就可
以说是一件巨型展品,以其精到的制做工艺与地道的传统结构向人们
展示古典的空间特质。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
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
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
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
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
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
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
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
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
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
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
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
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
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
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
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让参差错落的墙面呈现出
有趣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紫藤园,可以说光线是空间气氛的魔术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
被投射在白墙上的斑驳阴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
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在不同的时
刻,光线会令物体产生不同的阴影,似乎时间也是空间设计的重要考
量依据,空间的灵性就这样产生了。当黄昏的阳光再一次照射进庭院
的时候,所有物体都被一层金黄色的光晕所笼罩,这正是自然赋予空
间的生命力所在。在博物馆的其他空间的顶部,基本都是由精细的金
属百叶和玻璃顶棚所构建。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
光影,给白色墙体带来了如音乐旋律般丰富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根
据天气的情况调节百叶,始终让展厅内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
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这些小空间都是
露天的,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
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
生命。阳光透过密致的竹林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
安详;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
从楼梯的细部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于传统的理解。同样,细节设计
让简单的材料焕发出浓浓的人情味。
任何空间,色彩总是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同时,色彩比形式
更能表现空间的情趣。在中国的传统空间美学中,讲求以景叙事,情
景交融,色彩在其中当然也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与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苏州博物馆采
用了一种特别低调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美。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博
物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
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为粉墙
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雨后,灰色的线条则变成深邃
的黑色,如同中国画中浓重的笔墨,描绘着朦胧的江南烟雨。
室内小景的设计概念来源于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远处的风景不
经意之间成为了墙上一幅流动的装饰画。
主庭院,依然是灰白两色的主基调,唯有水面是清透的碧绿。在
蓝天的衬托下,整个空间犹如一幅宋代文人画,清新淡雅,恬静唯美。
北部是贝老特别得意的园林造景。不远万里运来的巨石被一片片“种”
入水中,米黄色与浅褐色互为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中非常有精神,大
气且不失精致。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找细微的色彩变化,营造出了宋代
著名画家米芾的水墨画的独特意境。
其次,灰白两色的墙面作为环境色彩的高调部分,着重突出了空
间中处于中间调的其他景物,包括绿色植物、蓝色水面、水中的鱼儿
以及在建筑中活动的人们。就像贝先生所说,不要过分在意建筑,其
中活动的人们和景色才是真正让空间呈现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主角。
把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色彩归纳为简单的几种色彩,是贝老对于传
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于生活
的感受,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抽
象出最合适的色彩。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式,它把握住了原始的韵
味和精神内核。
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阳光透过金
属隔栅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
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金属材料解构了江南建筑的坡屋顶,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
组成。强烈的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