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21
滔滔黄河教案教案标题:滔滔黄河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和河流特点。
2. 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掌握黄河的流域环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4. 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和河流特点。
2. 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3. 黄河流域环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 黄河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面积。
2. 引发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和兴趣,例如:“你们知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吗?它为我们的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二、探究黄河的特点(10分钟)1. 结合图片和PPT,向学生介绍黄河的特点,如河水泥沙多、水位变化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特点对流域的影响,如灌溉农田、形成黄土高原等。
三、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15分钟)1.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如黄河文明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发展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重要性。
四、讨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15分钟)1. 分组讨论黄河流域环境保护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展望下节课将继续学习关于黄河的知识,如黄河的流域经济和人文景观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黄河的更多知识,如黄河的支流、流域经济发展等。
2.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亲自感受黄河的壮丽和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黄河的小短文或制作海报等,评估学生对黄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学校: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能力目标)1.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了解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进一步认识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黄河环境问题的分析,知道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是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及综合治理。
难点是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究学习[学法指导]1.读图分析法:通过指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让学生初步掌握读图这一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基本技能。
2.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交流”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3.角色扮演:让学生以“黄河医生”的角色参与课堂,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科学的人地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黄河漫画、黄河水系板图、学生课堂学习记录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新课导入)2′展示漫画《“母亲河”病了!》如果我们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中西医治疗。
西医手术治表,中医调理治本。
通过漫画思考,黄河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出问题,调动探究兴趣。
望闻问切(认识黄河概况)13′环节一:感性认识黄河。
课件提供资料展示给学生认识。
环节二:理性认识黄河。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出示:当堂导学环节三:讨论:学习河流一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归纳: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
滔滔黄河【学习任务】1.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理解掌握黄河的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
3.通过学习长江和黄河,学会分析大河特征的一般方法。
4.通过学习,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的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2.难点: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课前预习】1.李白的《将进酒》中说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知道“天上”是指哪里吗?“海”又是指的我国的哪个海域呢?2.你知道黄河流经哪些省区和哪些地形区吗?3.你知道黄河的上、中、下游河段是怎样划分的吗?请你在图中找出两个分界点。
4.黄河在上游有哪些主要的支流?中游有哪些支流?5.请你阅读教材P55~P57,了解一下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一.黄河的源流概况。
阅读教材P55~P57,结合“黄河水系图”,完成下面的内容:二、各河段特征。
三、合作探究(1)黄河水能集中在哪些河段?请列举各河段主要的水利工程。
(2)什么是“凌汛”?当“凌汛”发生时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P59活动3)(3)为什么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增?(4)黄河下游为什么没有支流汇入?(5)“地上河”有什么危害?四、黄河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1)上、中游地区,特别是___________地区,大力开展__________工作,控制__________,减少泥沙下泄;(2)下游_______,加固_________。
【网络归纳】【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和“海”分别指( )A.唐古拉山和东海B.巴颜喀拉山和渤海C.喜马拉雅山和东海D.昆仑山和渤海2.黄河和长江干流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A.青、川B.青、藏C.川、甘D.青、甘3.我国某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为:河流水量不大,下游河道经常断流,每年7月至9月为汛期。
《滔滔黄河》教案一、教材分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主要特点和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黄河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流域特点、历史变迁等内容。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黄河的图片、视频、PPT等。
2.准备课堂用具:黑板、粉笔、地球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等内容,让学生对黄河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母亲河。
4.巩固(5分钟)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教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3)“滔滔黄河”“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
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
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实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
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根据意思写诗句
以下是五句根据“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的意思写的诗句及其赏析:
1.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
意思:黄河水从天上奔腾而来,直冲向大海,不再回来。
赏析: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水的壮阔气势,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思: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赏析: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无限宇宙的向往。
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意思: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赏析: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蜿蜒曲折和波涛汹涌,表现了诗人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4.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
意思: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赏析: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玉门关的孤独壮美,表现了诗人对边疆的关切和对戍边将士的赞美。
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代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意思: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赏析:这句诗用大江的东流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滔滔黄河 (湘教版 )解析学习设计思路:1.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及解读要求◆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读: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自古至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之一,因此,无论是从代表性河流的角度,还是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都是地理课程必学的内容。
此外,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河流的水文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河流的水文特征也是学习河流知识的核心内容。
本条“标准”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对黄河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黄河为例学习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描述,而这些方面又在不同河段、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习要求,本条“标准”所用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学习内容指向为“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在大致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第二,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选择黄河在不同河段带来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
2 .学习目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能大致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明确上中下游的划分。
◆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以及不同河段突出现象。
◆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出黄河水文特征对黄河以及不同河段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黄河开发及突出问题的分析学习,树立综合利用、综合治理、爱护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从自身做起,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学习思路◆指导思想: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地理视角下的学习,通过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一分为二(功与过、用与治)的分析,树立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思想,做有环境意识、有责任感的学生。
◆学习主线:在“用教材教”而不仅是“教教材”的大思想指导下,结合本节课教材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材主线为:“认识黄河的地理特征(从源流到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在不同河段的突出表现——造成的有利与不利影响——综合开发、综合治理——保卫黄河”。
一师一优课推荐课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标分析】根据课标,在知识方面,可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分析,学会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和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
在情感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滔滔黄河”的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运用材料和实验,理解黄河中游多泥沙,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了解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通过合作探究,理解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黄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探究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过程】导入《我的大黄河》师: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一曲壮美的《我的大黄河》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黄河、认识黄河、了解黄河。
激发学生的求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黄河。
自主学习“识黄河”多媒体出示学生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为什么是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和长江对比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
师:河流承载着环境的变化,黄河流程长,跨度大,环境复杂,各河段表现出的自然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展示黄河视频,通过视听感知黄河各河段的自然特征。
自主学习:通过查阅地图册,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结合板图中的数字代码,说出主要的地理事物,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
对比黄河长江流经的干湿地区,分析水量不同的原因。
《滔滔黄河》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识记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和主要支流。
2. 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培养读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黄河的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和主要支流)。
学习难点:黄河各河段的特征以及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课件播放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歌曲《黄河颂》,师生共同观看教师:朋友们,听到这雄壮的歌曲,你有什么感触?生1:很雄壮,很伟大,每一个音符都是对黄河的热爱生2:歌唱祖国,歌唱黄河,歌唱黄河在中国的地位,是母亲,是屏障,有着伟大坚强的性格。
教师:说得非常好!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唤母亲——板书课题滔滔黄河。
二、合作探究,认识黄河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一条河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生3:河流概况、河流特征等等生4:还要知道这条河的发源地、流域的人文文化教师:非常正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吧远观黄河(课件辅助)学生阅读《黄河水系图》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特征学生活动: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
学生根据地图回答问题。
小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师问: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生答,教师点评,然后过渡到第二个问题)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河口和桃花峪,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省区。
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黄河各河段的特征:(结合课本55—57第一自然段内容完成)上游:中游:下游:(播放课件,阅读课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并做小结)学生自主探究,根据课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