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指出节欲保精促长寿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2
明代养生家袁黄提出“聚精”、“养气”、“存神”为“摄生三要”(《摄生三要》);道家修身,亦注重精、气、神,称为“三宝”。
《尊生要旨》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将精、气、神誉为“三宝”,固然属后出之说,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已随诸子百家对宇宙和生命本源等的争鸣,而成为先哲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了。
其中认识最深刻、阐发最得力、影响最深远者,莫如道家鼻祖老子。
他在《道德经》中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据此,则“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二十五章)的所谓“道”,是一种难以直接感觉,却又无处不有、确实存在的精细微小物质。
战国时的宋钘、尹文(著述佚。
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管子》中)进一一步发展老子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认为精是气的精萃,气和精即使无形,也都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微物质,说:“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故民(名)气”。
人也同样由精气构成,“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又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
浩然和平,以气为渊。
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乃通。
”精气如人之源泉,不仅可固体强身,亦能生神。
谓“精之所舍,而知(智)之所生”;“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由此而产生精神思维活动。
于是内无意念之惑,外无灾邪之侵,“心全于中”而“形全于外”,是为积精全神者。
神的概念,还包涵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变化规律的意思。
《易传·说卦传》指出“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诸如“列星随旋,明暗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搏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房中有术色不可贪《黄帝内经》对男女身体的生理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房中术”也多有阐述,“七损八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黄帝内经》对男女身体的生理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房中术”也多有阐述,“七损八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七损八益的具体内容,由于长期流传于君王密府之内,一般人很少了解,自唐宋之后很少有知之者。
自从马王堆西汉竹简《天下至道谈》出土之后,人们才了解到七损八益的具体内容,并且知道了这些内容远在唐代,就流传到了日本,收载于《医心方》之中。
房中养生的这些内容,不是凭空而论的,完全基于此前和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
在悠久的历史中,前人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可以作我们的反面教材。
比如,公元前541年,晋国的晋平公因为贪恋女色,就得过“蛊惑病”,秦国的名医医和进行规劝,使晋平公改邪归正,免于疾病之灾,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
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
”古人甚至把食与色等同看待,作为人生天性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采取科学而健康的房事生活,以提高生活质量,维护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房事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
在倡导普及性保健知识的今天,研究和借鉴古人房事养生的科学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有资料说房事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某种程度的体育运动,适当的房事生活有利于养生。
中医房中养生保健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欲不可禁,欲不可纵,欲不可早。
而要有时、有节,慎房事以养生。
房事应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损伤,需得其术,也是养生延寿必不可少的内容。
实践证明,适度而愉快的房事活动对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有益无弊。
但是,人类的房事行为除机体本身以外,还受社会环境、心理、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过好房事生活,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有关养生的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文人的人生追求,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体现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
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江村唐·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
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江汉答孟郊唐·韩愈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天寒地冻,多穿点衣服防寒御冷。
负冬日白居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
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北宋程颢诗一首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养生健身诗北宋·苏轼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健康最重要,节欲是关键“节欲”是养生健体的一重要课题。
所谓“节欲”,包括节制口腹之欲、名利之欲和两性之欲。
有些人之所以“疾病少,皆因节欲养精多”,节制两性之欲尤其重要。
节欲养精,这是我们的先民积累的却病延年的宝贵经验。
感恩相关学者、先辈,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使人们去掉坏习惯,从而拯救很多年轻人,功德无量。
健康长寿与精气神(健康长寿的根本是保精、养精)祖国中医认为肾为生命之本,禀受先天父母的元气即藏于肾。
肾气足则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容面光泽红润,精力充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肾气虚则反之。
为了便于理解,举个例子说明。
古人认为天人和一,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生理结构、活动规律和大自然极其相似。
例如,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造成森林覆盖面越来越小,森林失去了调节的能力。
因此这些年不是旱就是涝,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一些城市出现沙尘暴,因此,只有植树造林,固沙防风,才能避免这些危害。
与此相似,人由于贪色纵欲,造成精气外泄,肾气不足,导致精神不振,腰酸腿软,体虚乏力,头昏耳鸣,口渴盗汗,睡眠质量不高,抵抗力减弱,从而百病滋生,寿命减短。
因此,人应该节欲,固本培元,使自己精力旺盛,抵抗力增强,从而百病不侵,寿命绵长。
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现代人经常说“十人九虚”,因此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补肾的药,这些补肾的药治表不治本。
因为肾虚的根本原因是纵欲,因此补肾的最好办法就是节欲,药物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另外,市场上有很多声称“能治疗各种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之类)快速恢复男人雄风”的药品和保健品,这些东西价格昂贵,可是买的人却很多。
人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性药、春药,是让人速死的药。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性功能障碍,是由于人贪色纵欲、邪淫造成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疾病,已不仅仅是肾虚的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去了解造成性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节欲养肾,慢慢恢复,却想借助药物继续去纵欲,这无疑是涸泽而渔。
六⾸古⼈养⽣诗词六⾸古⼈养⽣诗词⼀、《负冬⽇》杲杲冬⽇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坐,和⽓⽣肌肤。
初似饮醇醪,⼜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念⽆。
旷然忘所在,⼼与虚空俱。
唐代⼤诗⼈⽩居易有不少诗作是关于养⽣⽅法的,在这⾸《负冬⽇》中他就提到了⽓功这⼀种⽅法。
冬天暖融融的阳光照射,在屋⼦⾥寻到⼀处安静的⾓落闭⽬养神。
⼼⽆杂念,物我两忘,全部的感官都⽤来沐浴阳光。
不仅如此,他还严格遵循着春⽣夏长、秋收冬藏的⾃然规律,按照四时⽓候的不同,按照⼈体⽣理规律的变化,顺应天时,保养⾝体,使得⾃⼰⾝体内部阴阳调和,适应环境的能⼒提⾼了,抵抗疾病的能⼒⾃然也就增强了。
⼆、《⾃觉》四⼗未为⽼,忧伤早衰恶。
前岁⼆⽑⽣,今年⼀齿落。
形骸⽇损耗,⼼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容光⽅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转迫,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病药。
当⼀个⼈感觉到⾃⼰衰⽼的时候,那就是真的⽼了,尤其是与同龄⼈相⽐,⽩居易看到同岁的崔舍⼈还像以前⼀样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于是得出了⼈的衰⽼和⼼态紧密联系的结论。
忧思过重⼼情郁结会潜移默化地损耗⾃⼰的⾝体,正如悲观的⼈,时刻忧虑着⾃⼰的衰⽼,就会越来越⽼,时刻担⼼着⾃⼰会⽣病,⾃然就很容易得病,这是有哲学根据的,⼀个⼈的⼼理状态对⽣理具有调控功能。
所以想要养⽣,拥有⼀个健康的体魄,⾸先要让⾃⼰保持乐观的⼼态,以积极的状态⾯对⾃⼰的⽣活。
正所谓养⽣以养⼼为重,同样的道理在唐皎然的诗中也有体现,“九⽇⼭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多泛酒,谁解助茶⾹”,注重修⾏的僧⼈们,总是保持着积极乐观、宁静淡泊的⼼态,他们喜欢与⾃然相依的茶,因为酒的世俗⽓太重,像追求淡雅的菊花,清幽的茶⾹,这才是修⾝修⼼的途径。
三、《摄养诗》惜⽓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
⾷惟半饱⽆兼味,酒⾄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多取笑,常含乐意莫⽣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龚廷贤是谁,明代名医欸!在⼈均寿命只有四五⼗岁的明代,他可是活到了92岁。
我国古代养生家历来十分重视房事养生问题,并形成了一套以节欲保精为主要内容的房事调谐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祖国养生学之所以一再强调节欲保精,这一方面固然与中国养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的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地肾精在古代人体科学中占有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
传统医学家和养生家都一致认为肾精充足与否,将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而保养肾精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性欲。
张景岳《类经》卷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和;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可见养生必须保精,而保精有效手段但是节欲。
我国古代养生家不仅认为节欲保精有利于自身的健康长寿,而且还将它视为优生繁衍的重要条件。
孙思邈就曾经提出:“求子之法,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
”应当看到,我国古代许多养生家虽然调节欲保精有利于健康长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性生活完全加以排斥。
古代不少养生家已经敏锐地认识到男女交媾符合自然之道,既不可纵欲淫乐,也不得强窒性欲,用葛洪的话来说,就是“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抱朴子·内篇》)古代养生文化家在房事调谐方面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做法呢?现据古今名家的研究成果,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婚龄及房事次数的规定古人认为性成熟并不是最佳的婚配年龄,只有当男女阴阳之气完实,才适合婚配。
《褚氏遗书》就明确提出:“合家男女必当其年。
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阴阳完实。
”古人不但对婚配年龄有所规定,而且对婚后的房事次数也有所限定。
晋代张湛《养生要集》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制定了一种四季房室次数表:“春天三日一施精,夏及秋当一月再(两次)施精,冬当闭精勿施。
夫天道冬藏其阳,人能法之,故得长生。
冬施一当春百。
”元代著名养生家王珪的《泰定养生文化主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年二十者,必不得已则四日一施泄;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
关于勤俭节约的诗句古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凡事勤俭节约,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古代文人墨客们在诗歌中也表达了对勤俭节约的赞美和推崇之情。
下面是一些以古诗为素材的关于勤俭节约的诗句,希望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
一、勤俭持家的诗句1.嘉珍惜,戒奢糜。
——《离骚》这句诗出自屈原的《离骚》,描写了嘉珍俭约的生活态度。
这一古代的诗句告诉我们,嘉珍惜财物,戒奢糜奢侈浪费,是人们应该具备的美德。
2.苛斥人众,勉与两舒。
——《赠答张同山》唐代文学家杜牧在《赠答张同山》中写道:“苛斥人众”,就是要勤俭节约,约束个人消费。
而“勉与两舒”,表示要努力勤俭,使生活有所舒适,而不至于过于拮据。
3.合时尚,固极寿。
——《离经贤传》这句诗出自刘勰的《离经贤传》,强调了合时尚与节约的重要性。
合时尚,即追随时代潮流;固极寿,即通过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使得身心健康,寿命延长。
二、勤俭致富的诗句1.积谷不盈,积水不温,积善不厌,积德不穷。
——《列子·黄帝书》这句诗出自《列子·黄帝书》,通过积累粮食、积累水源以及积累善良行为、积累德行的比喻,告诉我们勤俭致富的道理。
只有通过勤俭节约,才能够积累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小畜大辴,主人道兴。
——《礼记·祭法·小宗伯》这句诗出自《礼记·祭法·小宗伯》,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小畜大辴,指以小的收入(畜牧业)扩大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大的财富(辴商业),从而实现主人道兴。
3.勤储蓄,守小节,不求奢侈与享受。
——《魏书·征录志》这句诗出自北魏时期《魏书·征录志》,强调了勤俭节约与储蓄的重要性。
通过储蓄并守小节,而不求奢侈与享受,可以积累财富,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奠定基础。
三、勤俭为国的诗句1.微劳踏实,识者是惠。
——宋濂明朝文学家宋濂在《藻井集·五尔·箴》中写到:“微劳踏实”,意味着人们要勤劳又实事求是。
古今长寿养生诗词精选撮要与解读三叟长寿歌·应璩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1);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2)。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内中妪貌丑(3);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4);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5)。
要哉三叟言(6),所以能长久。
注释(1)三叟:三位老翁。
(2)相与:即共同。
相与锄禾莠:三位老翁尽管都已一百多岁,但还都在挥锄除草。
(3)内中:意为“家里”,古时妻子为内人;妪(yu玉):妇人,这里指妻妾。
内中妪貌丑:是说自己的老伴长得不好看,因而自己不恋女色之意。
(4)量腹节所受:是说对饮食要有节制。
(5)夜卧不覆首:此指在寒冷的夜晚,人们在睡眠时不要蒙头,要讲究姿势。
(6)要哉:即重要的意思。
按语本首诗“行道人”与“陌上三叟”的问答形式,告诉了人们要想长寿必须注意的三点,尽管不够全面,但也符合科学道理,是养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后人受了“三叟诗”的启发,又加以敷陈,演变成现在广为流传的“十叟诗”。
作者应璩为三国魏文学家,官至侍中,其诗语言通俗。
十叟长寿歌·佚名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
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捻须曰:我不湎旨酒(1);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三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2);四叟柱木杖:安步当车久(3);五叟摩巨鼻:清气通窗牖(4);六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5);七叟稳回旋:太极朝朝走(6);八叟理短鬓:早起亦早休;九叟颔首频:未作私利求(7);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8)。
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注释)(1)不湎旨酒:不嗜酒之意。
(2)服劳自动手:指经常小劳。
(3)安步当车久:指以步代车。
(4)清气通窗牖:是要室内空气一定流通。
(5)沐日令颜黝:经常要沐浴日光。
(6)太极朝朝走:指要天天打太极拳。
(7)未作私利求:指排除杂念。
(8)坦坦无忧愁:即乐观开朗。
按语)此首长寿歌谣,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阐述了未病先防、注意养生、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养生的古诗词诗歌可以言志,诗歌可以陶冶情操,诗歌还可以养生,本文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古诗词。
华夏泱泱诗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诗词中,不少名人将其养生之道寓于诗句歌谣,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养生精神财富,读来颇受启迪。
如能常读多记,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
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诗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
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
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
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
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
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
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
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形容健康的古代诗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析。
这首诗是曹操写的。
前面几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他先说就算是神龟能活很久,可也有死的时候,腾蛇能腾云驾雾,最后还是得化为尘土。
这就像是在说,不管多厉害的东西,都逃不过生命的规律。
然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可太有名了。
曹操把自己比作一匹老了还趴在马槽边的马,但是心里想着跑千里路呢。
那些有志向的人,就算到了晚年,那雄心壮志也不会消失。
这其实也暗示着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毛病,精神上有这种壮志,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
最后“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点明了健康长寿的道理。
寿命长短可不光是老天爷决定的,你要是能好好保养自己,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态,就能长寿。
这就告诉我们,健康是自己可以去努力争取的,不要光想着靠老天给,自己要懂得调养身心。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
苏轼这首词呢,虽然整体有点惆怅的感觉,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健康的理念。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就像在感慨人生无常。
人在这种无常的生活里,健康就显得格外重要啦。
你想啊,如果身体不健康,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就更没劲儿了。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夜晚风吹树叶在回廊作响,诗人看着自己的眉头和鬓发。
这里其实有一种对时光流逝和自身状态的关注。
健康的人可能就不会这么频繁地在这种情境下感叹自己的衰老,所以从反面衬托出健康的人能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这些细微变化。
虽然这首词没有直接说健康,但是通过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身状态的审视,我们能感觉到健康是一种可以让人更好地应对生活的资本。
如果苏轼身体倍儿棒,心情舒畅,可能写出来的词又是另外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了。
形容长寿的诗句1.有关"长寿"的诗句有哪些有关"长寿"的诗句有:致酒行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鹧鸪天崔敦礼王母瑶池景物鲜。
蟠桃华宝不知年。
天教把定春风笑,来作人间长寿仙。
披蕊芨,诵云篇。
朝朝香火篆炉烟。
只将清静为真乐,合住春秋岁八千。
长寿乐李清照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2.描写“长寿”的诗句有哪些1,《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宋代: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酴酥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2,《致酒行》唐代: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3,《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宋代:周邦彦梅雨霁,暑风和。
高柳乱蝉多。
小园台榭远池波。
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
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
无事小神仙。
4,《长寿仙促拍(太母生辰)》宋代:曹勋舜德日辉光,正初冬盛期。
东朝喜、诞生时。
向彤闱、清净均化有,自然和气。
长生久视,金殿熙熙。
宴瑶池。
袆衣俱侍、玳筵启。
花如锦、耀朝晖。
太平际天子,天下养、共瞻诚意。
南山虔祝,亿万同岁。
5,《长寿仙促拍(贵妃生日)》宋代:曹勋绛阙岧峣,正春光到时。
当人日、诞芳仪。
向宫壶、雅著徽誉美,懿德无亏。
保养精气神是健康、长寿的秘诀古人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
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
古代养生家遵循正确的修炼方法,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高寿。
中医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
只要人能保持精满、气足、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灵枢·本藏篇》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人体血气精神的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维护生命的根本。
)可见古人对这三方面的调护、摄养极为重视。
那么,精气神到底是什么呢?“精”就是食物的精华,说明养生首要在于良好的饮食,充沛的营养;“气”可以当做是外在之气,如“地气”、“清气”等,代表了人们生存的外在环境,气还可以当做是人体的元气;而神则代表了人的思想、心灵、精神和灵魂及其表现。
精气神,构成中国传统养生和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
那么,我们如何来养护我们的精气神呢?可以说方法有很多种,而食补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所谓“食补”,就是根据身体的需要,调整膳食结构,科学配餐。
注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比例,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这是中华民族对传统膳食结构的精辟论述。
此外,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比如,夏季暑热兼湿,肌腠开泄,出汗亦多,因此,炎暑之季,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白兰瓜等,常饮绿豆汤,并以灯芯、竹叶、石膏、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
盛夏季节,平素为阳虚体质,常服人参、鹿茸、附子等温补之品的人,也应减少服用或暂停服用。
还有,人到中年后感觉人生却好像进入了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健康的退化使得中年人心情处于郁闷,感到灰色,更影响了健康。
节欲保精的养生意义最早提出节欲保精理论的人是老子,他认为能做到平和无欲,就是懂得了生命的法则,懂得了生命的法则,就叫做智慧聪明;贪图性欲,就叫做自招灾殃;性欲耗费精气,就叫做消精亡阳。
节欲保精,指节制性欲,保养精气,固摄阴精。
明代医家张介宾云:“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
益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
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说明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善于养生之人必须节欲保精,方能神气旺盛,身体健康。
1.精与生命过程息息相关中医理论认为,精是由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抅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索问?金匾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
”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力的强弱及生命过程的长短,精充实则生命力旺盛,身健少病或无病,难老益寿;精不足则生命力弱,体弱多病,早衰寿短。
所以,若要养生必先保精,保精可使精盈不亏,增强生命力,延长生命活动过程,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2.肾与精的关系密不可分《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指出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探讨了肾气在人的生长生殖发育中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人的生长壮老己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可见肾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
肾气充足则性功能旺盛,《三元延寿参赞书》也指出“精盛则思室”,从而能有效地保持身心健康。
反之,肾精不足,不能化生肾气,肾气虚可使人体性功能减退出现性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疾病。
所以通过保养肾精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性功能病变的产生,增强机体的性功能,延缓性衰老,治疗性功能障碍。
3.中老年尤须节欲保精孙思邈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乏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古代诗词指出节欲保精促长寿
*导读:纵欲过度伤肾精,累及肺腑,影响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有古籍记载。
中医古籍认为,保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房中术
纵欲过度伤肾精,累及肺腑,影响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有古籍记载。
中医古籍认为,保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房中术要遵循七损八益,适当的节欲保精才能促长寿。
《黄帝内经》对男女身体的生理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房中术也多有阐述,七损八益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房中养生的这些内容,不是凭空而论的,完全基于此前和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
在悠久的历史中,前人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可以作我们的反面教材。
比如,公元前541年,晋国的晋平公因为贪恋女色,就得过蛊惑病,秦国的名医医和进行规劝,使晋平公改邪归正,免于疾病之灾,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
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
古人甚
至把食与色等同看待,作为人生天性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节欲保精促长寿。
《内经》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保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
精乃肾之主,纵欲太过,可伤肾精,进而伤及其他各脏腑,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促人早衰或短寿。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房事过度,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减退,这是因为房事可引起全身高度兴奋,促使能量高度消耗,器官功能适应性减退。